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体会
2016-03-09张国芹王东丽戴圆圆
张国芹 王东丽 戴圆圆
226006 江苏省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体会
张国芹王东丽戴圆圆
226006江苏省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的导管感染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护理。结果40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护理时,应健全护理措施规程和制度,采取无菌屏障措施、消毒剂消毒、选择适宜的置管部位、置管后相应的护理措施等,可以让患者感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护理体会
随着重症监护室(ICU)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危重病患者的输液、静脉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创压监测、血液净化等,同时导管引起的感染也成为临床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加重医疗负担。因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预防CRBSI亦成为当前ICU感染控制的首要任务[1]。因此,我院对ICU住院患者相关感染因素实施相应护理,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的导管感染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6例,女14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8.4±1.3)岁。股静脉感染插管率最高,颈静脉插管其次,锁骨下静脉插管感染最低,其感染率依次为32.5%,20.0%,17.5%。
1.2 方法 有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据患者的病情在不同部位进行插管,如锁骨下静脉、颈静脉、股静脉等,并进行缝合固定。根据切开情况选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并固定。
2 护理措施
2.1 护理管理措施 理部应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护理人员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护理人员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2.2 无菌屏障措施 用“七步法”洗手,注意手卫生是预防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包括CRBSI在内的院内感染的基础,尤其是ICU人员应当定期针对手卫生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2]。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护理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3 消毒剂消毒 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范围。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目前常用消毒液有聚维酮碘和氯己定。
2.4 选择适宜的置管部位 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颈静脉会由于呼吸衰竭及感染性休克病人多伴有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吸痰等操作,邻近口腔及气管,气管插管处的分泌物可直接污染穿刺部位。股静脉穿刺点由于皮肤潮湿、细菌易于生长繁殖,且容易受到大、小便的直接污染,股静脉穿刺置管更易感染[2]。
2.5 置管后护理措施 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无菌纱布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做相应处理。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
3 结果
4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患者感染程度均得到有效控制,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4 结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在护理时,应健全护理措施规程和制度,采取无菌屏障措施、消毒剂消毒、选择适宜的置管部位、置管后相应的护理措施等,可以让患者感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1] 杨芳芳,王军伟,李萍,等.集束化干预理念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研究动态[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8):51-52.
[2] 陈叶萍.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4,12(36):3439-3440.
10.3969/j.issn.2095-9559.2016.06.105
2095—9559(2016)06—2727—01
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