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2016-03-09计敏王建蔚蓝显明于林芳兰春燕

甘肃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亚群亚型淋巴细胞

计敏 王建蔚 蓝显明 于林芳 兰春燕

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计敏王建蔚蓝显明于林芳兰春燕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IBS细胞免疫调节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腹泻型(IBS-D组)、便秘型(IBS-C组)及混合型(IBS-M组)IB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2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结肠黏膜CD3+、CD4+、CD8+细胞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IBS-D组肠黏膜CD3+细胞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且IBS-M组与IBS-C组及对照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组CD4+细胞、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1),但IBS-C组、IBS-M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CD8+细胞各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免疫调节异常在腹泻型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其他亚型IBS中这种免疫调节异常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可能存在另外的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亚型,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单位:518112广东 深圳,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计敏、蓝显明、于林芳),病理科(王建蔚),中医科(兰春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已有研究发现IBS患者肠道黏膜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人有所不同,提示IBS的发病可能与免疫有关,但国内外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亚型IBS患者肠道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从而探讨IBS发病的免疫机制。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病房及肠道门诊的不同亚型IBS患者共60例,IBS诊断标准按照罗马Ⅲ标准[1],其中腹泻型(IBS-D组)、便秘型(IBS-C组)及混合型(IBS-M组)各20例,病程1~10年,均经生化、内镜、B超、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感染性疾病、免疫疾病、其他重大内科系统疾病及胃肠道外科手术史。另随机选取我院体检证实为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各组的年龄及性别组成经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所有的实验对象均在结肠镜下于结肠直乙交界处取活检标本2~3块,立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S-P法免疫组化检测黏膜CD3+、CD4+、CD8+细胞,具体步骤:①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乙醇梯度脱水后,浸泡于蒸馏水中;②抗原热修复;③按SP免疫组化染色步骤进行。S-P试剂盒及CD3+、CD4+、CD8+单克隆抗体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1.3结果判读阳性细胞为被染成棕黑色的、体积偏大、胞质丰富的淋巴细胞。记录每个高倍视野(100倍)下的阳性细胞数,每张切片观察10个视野,计算出平均每个视野阳性细胞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软件行t检验,P<

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BS-D组肠黏膜CD3+细胞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且IBS-M组与IBS-C组及对照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组CD4+细胞、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1),但IBS-C组、IBS-M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CD8+细胞各组无显著性差别。见表1。

表1 不同亚型IBS患者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s)

注:*P<0.01,与IBS-D组比较;#P<0.05,与IBS-M组比较

组别IBS-D组IBS-C组IBS-M组对照组CD4+/CD8+1.37±0.11 1.70±0.09*1.78±0.21*1.68±0.10*n 20 20 20 20 CD3+52.5±11.0 42.2±4.1*#45.2±4.7*41.1±6.5*#CD4+26.0±3.5 29.7±5.5*29.4±4.4*33.1±9.3*CD8+18.3±3.5 19.3±3.7 18.5±1.6 17.7±1.9

3 讨论

T淋巴细胞亚群是提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CD3+是T细胞所特有的膜表面分子,常作为鉴定T淋巴细胞的标志。CD4+主要分布于T细胞的辅助细胞诱导亚群表面,具有辅助T细胞的功能。而CD8+分布于抑制性T淋巴细胞(T s)和杀伤性T淋巴细胞(T c)表面,具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二者是实现免疫正负调节的两类截然相反的免疫细胞。CD4+/ CD8+比值是反映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出现异常时,机体就有可能出现免疫紊乱并发生一系病理变化。

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精神、饮食、遗传、胃肠道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认为免疫异常与IBS的发病密切相关,肠道免疫异常可能在IBS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不尽一致。Chadwick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IBS患者结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CD3+、CD25+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还有研究[3]发现,IBS患者肠道中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以CD3+、CD4+以及CD8+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最为明显。然而,Holmén等[4]的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肠黏膜中CD4+、CD25+T淋巴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在IBS患者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也得出了有差异的甚至是相反的研究结果[5,6]。这些研究并没有讨论不同亚型IBS患者肠黏膜T细胞的改变,因此将IBS患者按照亚型来分组,以期明确不同亚型IBS患者肠黏膜T淋巴细胞变化。研究发现,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主要发生于IBS-D组患者,主要表现为CD3+细胞明显增高,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而IBS-C组、IBS-M组和正常人群无太大差别。已知CD4+、CD8+细胞与多种炎症介质有关,CD4+、CD8+细胞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细胞因子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生化的异常,可能对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随即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的研究中同样有学者发现IBS患者肠黏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肠嗜铬细胞的增多明显,尤其在腹泻型患者中更为多见,且CD4+/CD8+比例失调[7]。因此推测,免疫调节异常在腹泻型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能由于急性感染或感染后肠道的低度炎症持续存在损伤肠道黏膜,使其通透性增加,肠黏膜下免疫系统的耐受机制被破坏,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产生IBS的肠道症状。在其他亚型IBS中这种免疫调节异常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可能存在另外的发病机制。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5(7):298-300.

[2]Chadwick VS,Chen W,Shu D,et al.Activation of the mucosal immune system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2002,122(7): 1778-1783.

[3]Spiller RC,Jenkins D,Thornley JP,et al.Increased rectal mucosal enteroendocrine cells,T lymphocytes,and increased gut permeability following acute Campylobacter enteritis and in post-dysenteric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ut,2000,47(6):804-811.

[4]Holmén N,Isaksson S,Simrén M,et al.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7,19(2):119-125.

[5]贾勇,王巧民,戴海明.肠易激综合征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2):60-61.

[6]令狐恩强,杨云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7):423-425.

[7]Lee KJ,Kim YB,Kim JH,et al.The alteration of enterochromaffin cell,mast cell,and lamina propria T lymphocyte number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sychological f actor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11):1689-1694.

A

1004-2725(2016)03-0195-03

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JCYJ20140415112419066)

计敏,E-mail:bjjimin@163.com

猜你喜欢

亚群亚型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Ikaros的3种亚型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寿胎丸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Th17/Treg失衡60例
乳腺癌病人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变化及临床意义
抑郁的新亚型:阈下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