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角

2016-03-09刘晓铭

甘肃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家心理学理论

刘晓铭

·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角

刘晓铭

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心理学界最新的研究领域,是重视研究人类幸福的新的理论方向,重视挖掘和强化人的积极潜质,增加幸福感,使每个人的生活的更充实、有意义。同时,它对心理学中心理疾病问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治疗方法。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领域中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研究历史和实践应用等做了一个系统的概述,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起源、发展背景、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影响与效应,以及在心理学、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回顾与思考。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新视角;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产生于20世纪末的研究个体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是当代心理学与健康心理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进展。积极心理学为我们认知、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心理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研究出发点,促进人的和谐、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心理健康研究开启了新视角,改变了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方式,全面梳理积极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有助于深度掌握和了解,这一理论,改造目前心理健康和治疗的临床模式。

1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纵观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有关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曾经停止。二战后,由于战争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便是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着手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等都提倡人的主动性,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心理活动的积极方面的重视。David Myers做了一项心理学概念方面的研究发现,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抑郁的研究文献有70856篇,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而与幸福相关的研究只有2958篇,关于欢乐的研究更少,仅有851篇。文献检索结果中研究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文章比率大约为1∶14[1]。由此可见,多年以来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焦虑、抑郁等消极病态方面,而对积极方面的关注很少。由于二战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使得近六十年来心理学家都把研究方向集中在对消极心理方面的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矛盾、冲突,虽然心理学在治疗心理问题形成科学的体系,但是人们的心理疾患却有增无减。因此,赛利格曼提出,应该把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转向预防人的心理疾患。

赛里格曼在《构建人类的优点:被心理学遗忘的使命》一文中指出,心理学研究应有三项主要使命:研究人的消极心理;尽力改善人的生活;鉴别和培养人的天赋。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项研究任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多是病态的人,而忽略了对正常的普通群体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缩小,偏向于以治疗精神疾病的病理学科。因此,塞利格曼呼吁应重视对后两项心理学的研究使命,重视对人的积极心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恰好弥补了这一“空挡”。由此,赛里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通过研究习得性“无助”发现“积极”也是可以习得的。

自199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一职后,赛里格曼积极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工作,相继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多次召开了年会。2000年1月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出版关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专刊,2001年3月,《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设置了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栏。之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进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在2004年初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世界著名心理学史家、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当代心理学的进展之一[2]。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现如今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已成为21世纪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方向。

“积极心理学”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4年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该书的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走向积极心理学”。1998年,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在年度大会上他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使用了“积极心理学”一词。2001年,谢尔顿、劳拉·金给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是:“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杜克沃斯等则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积极经验,个体的积极特征以及促进这些特征发展的积极建构的科学”[3]。

2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幸福的科学,它纠正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不平衡。大多数心理学家关注心理疾病和修复病损,忽略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忽视了人本身的潜能和力量。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一般人的研究,重视研究个体积极乐观的方面,用积极的方式阐释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其个体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主张积极预防心理疾病。

总体看来,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项,一是指个体的积极的情绪感受和体会。积极心理学认为,一方面我们有潜在的自我冲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内控进行自我完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即“积极性”是可以通过行为努力而习得。目前,对于个人的主观情感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4]。二是积极的个性与人格品质。人格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可以通过人格品质预测他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他们的积极体验。三是积极的心理环境建构和营造。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关注团体的精神风貌。积极的环境氛围由小系统和大系统构成,积极的小系统可能是和睦的社区环境、负责任的媒体、温馨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等;积极的大系统包括公民有责任感、职业道德感等[5]。

在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的基础上,又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克服两者研究方法的不足,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体系。赛里格曼在2004年出版了《优点的分类》一书,第一次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分类作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DSM的补充[6]。最初的优点测量问卷有两个版本,均是自陈式问卷,分别是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和the Values in Action for Young People,最常用的是Diener于1985年编制的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7]和 Lyubomirsky等于1999年编制的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3]。

3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领域

积极心理学产生之后,迅速在心理治疗的许多领域发挥作用,被广泛应用。应用之一是沉浸体验(Flow),它是指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一种难度适中的、有挑战的任务而忘记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挫折等。测量沉浸体验常用的是体验抽样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周期性的记录被试,并要求他们填写活动当时的问卷。塞利格曼通过分析总结出不同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干预技术,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的临床心理干预称为“积极心理学疗法”,通过“积极干预”达到治疗效果。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著名的有关抑郁症的研究,对轻中度抑郁症状的干预和对重度抑郁症状的干预。对比两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投入和积极意义对治疗抑郁症有理想的效果。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相比,可以更好地改善重度抑郁来访者的症状,消除抑郁障碍,增加幸福感。对于轻中度抑郁者有很显著的症状减轻作用,并且可以显著增加其生活满意度[8]。这为今后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塞里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干预是有效的,主要是因为积极心理学主要目的是建构愉悦、责任和意义,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投入、积极特质的强化有利于摆脱烦躁、抑郁、错乱等心理。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来访者的问题,但其复发的几率也很大,治疗效果不是很好。积极心理学通过积极干预,使来访者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并逐渐形成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目前,比较成熟的积极干预技术主要有:①练习三件好事。要求参加者在一周内记下每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好事以及原因。结果表明,很多人获得了积极心理体验并形成从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从中获得负责的体验。②练习表达感谢。即写一封感谢信,或在日常生活中感谢某人。结果表明,很多人都获得了赞许的体验,从中也习得了自信、勇敢的特质。③练习使用自己的优势。首先告诉参加者他们的长处,并要求他们连续一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能力去尝试各种挑战。一周后让他们记录对这些事的记忆。结果显示,很多人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

应用之二是应用于各级各类的辅导活动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充实,积极心理学被迅速应用于辅导心理学,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塞利格曼在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指出辅导是一种缺乏理论基础的练习,而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其提供基础的理论构架,并且为其限定一个练习的范围,具有指导意义[9]。

4 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弥补了心理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主题和方向性弊端,近半个多世纪,心理学家们一直倾向于把人的病态心理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发展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人的积极方面,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等,把人的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10]。这使得每个人可以充分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加自我效能感,过一个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另外,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提倡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强化人的积极心理特质来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抑制抑郁,并使病情的复发率降低。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以新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人类的生存和问题的解决。

当然,作为一个新生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心理学也存在一些缺陷,有待改进和完善。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不能系统的分析一个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幸福感与其生活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理特点等有关,我们不能把对一类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去涵盖所有其他的研究对象,需要客观地评价每个群体,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另外,更要关注青少年时期个体积极心理因素的挖掘、促进和防护,尽可能减少童年期的不良心理创伤带给个体发展的不良影响。②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积极心理学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理论架构,但目前仍有一些缺陷。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起源于人本主义学派,它的很多观点与人本主义学派有很高的相似之处。但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派,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关于这一点,赛里格曼在开始介绍积极心理学时肯定了罗杰斯等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新视角及对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之后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而难以被其他心理学家认可,限制了它的发展。到后来,赛里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和发扬,尤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很深的渊源。即是说,在不断的实践中,积极心理学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自身的话语体系,清晰自身的理论框架和边界,形成有别于其他理论的独特的理论。③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武断。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史,任何学派的发展都是对传统心理学派的继承和发扬,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派的不足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应继承以往的心理理论的精华。当然,赛里格曼到后来也承认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和发扬,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5 积极心理学发展、应用的前景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它弥补了消极心理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心理学知识的巨大“空档”。使人们意识到须从消极心理学转换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在我们物质财富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只是把人机械化,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定位自己,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通过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11]。可以在临床心理、咨询心理、社会心理、人格心理、个人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规划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蓝图,虽然其理论、机制、方法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且受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影响,对幸福感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但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因其广泛的适用性会走的越来越好。

我国的心理学研究正蓬勃向前发展,影响日益深远。以一种更加积极的视野去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心态建设,以适应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幸福科学的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很好地诠释了当前许多的社会困惑。在国内,积极心理学还未引起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研究内容比较浅,没有深度挖掘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而且没有深入应用到咨询、学校、临床医学和社会等机构中。要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作用,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理论研究,也关注实践问题。关注不同人群的积极心理素养的构建和培养,从家庭、社会、学校、个体等视角细微的构建和营造积极心理氛围,使每个个体在处处都能够感受到积极心理氛围的熏陶。积极心理的构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懈努力;幸福体验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强化。在中国社会进入急剧发展变化的今天,社会的进步应该是全面的,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家园的建设。在此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理论一定大有作为,被广泛应用推广。

[1]Sheldon K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 Psychol,2001,56(3):216-217.

[2]Schultz,Duane P.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M].New York:Thomson Press,2004:152.

[3]AL Duckworth,TA Steen,MEP Seligman.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J].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629.

[4]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5]王燕.积极心理学的十年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3):27-28.

[6]Diener E,Emmons RA,Larsen RJ,et al.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Personal Assess,1985,49(1):71-75.

[7]Lyubomirsky S,Lepper HS.A measure of subjective happiness:preliminary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J].Soc Indic Res,1999,46 (2):137-155.

[8]DS Berman,J Davis-Berman.Positive psychology and out-door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 Education,2005,28(1):17-24.

[9]Karwoski L,Garratt GM,Ilardi SS.On the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d positive psychology[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06,20(2):157-170.

[10]张欣,岳容兆,陆凯宇,等.积极心理学在护理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9):713.

[11]王凯,贾新超.“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人类学的启示[J].教育与科学研究,2015,(8):75.

730000甘肃 兰州,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

作者:刘晓铭,E-mail:fjq@lzu.edu.cn

A

1004-2725(2016)02-0142-05

猜你喜欢

心理学家心理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谁更难过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e言e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