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2016-03-09田莉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综合类灾害救援

田莉梅



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田莉梅

当今社会,频繁发生的急病猝死、辐射损伤、地震水灾等灾害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灾害现场人员是生命救援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否具备现场救援技能是及时、有效提供灾害救援的前提。急救知识已是“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但据相关报道,我国第一目击者对陌生人实施基本急救技能的频率极低,心脏骤停院前急救成功率不到2%[1]。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院前急救的频率和成功率较高,在美国某些城市已达到74%[2]。因此,积极探索在普通高校普及灾害救援相关课程的系统化教育,使我国有更多“第一反应人”具备现场救援的基本能力呈必然趋势,现将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灾害现场救援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1 灾害救援的现状

1.1 相关概念 WHO指出,灾害是指超越地域的承受能力,引起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复杂的物理、社会、经济、政治事件[3];灾害现场,救援的中心任务是挽救生命、避免健康恶化、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现代救护观点认为[4],在医院外环境下,“第一反应人”对灾害现场伤病员实施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措施,可为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争取宝贵时间。

1.2 国内外灾害救援的发展现状 救援实践中,第一目击者提供的紧急救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8],灾害救援存在“黄金时间”,但在灾害发生的此时间段,多依靠专业救援人员致使急救反应时间过长而错过最佳急救时机[9]。创伤死亡数据显示,世界上虽每年有20%的创伤患者因未得到及时的现场救治而死亡[10],但在发达国家每3~5人中就有1人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急救知识与技能,现场救援呈现灾害人群的低伤亡率和高救援成功率[11]。我国灾害救援医学起步较晚,2008年汶川地震促使学术权威从政府、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开展灾害救援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心肺复苏等现场急救技术在学术及公众普及上做出了很大成绩[12-13]。2011年8月,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德国联邦政府技术救援署共同举办了联合国灾害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来自北京市多所大学、中学高中部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培训,为加强灾害救援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我国灾害发生的复杂、频发、大规模等特点来说,灾害救援志愿组织的建设及人员培训还很薄弱,公众参与灾害现场急救的程度远远不够,现场急救的成功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4]。

2 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教育的现状与需求

2.1 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教育的现状 发达国家[15-16]早在上世纪就借助大学校园平台开设了灾害救援医学课程,培养大批社会灾害救援人才,如英、美、法等国家,在大学专门开设有关灾难医学的课程,并以此为辐射,对社会上不同人群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医学救援培训。相比之下,中国的灾害救援研究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资料显示[17],我国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培训普及程度仅占1%。目前,我国医学类专业教育尚未包括灾害救援医学相关课程,少数高校虽进行了灾害救援的教学尝试,但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部分综合性院校在近几年也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灾害救援或院前急救等教育活动,就以我校为例,在2015年面向全校开设灾害救援选修课程教育,但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缺乏系统性、内容分散、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育现状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大学生获取的灾害教育知识远不能满足防灾应灾、自救互救的需求。

2.2 我国大学生对灾害救援教育的认知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逐步认识到掌握基本的现场救援及防灾救灾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必需具备的社会能力之一;大学生在灾害救护、防灾减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文献资料显示[18-19],90%被调查的大学生非常愿意选修应急救护类课程,90.4%的大学生调查者认为,有必要接受CPR培训,87.44%的学生认为应该请专业的急救人员进行正确的操作训练,84.71%被调查大学生认识到灾害发生及时采取院外急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读大学生有较强的现场急救意识,有学习一些必备急救知识较强烈的学习愿望。近几年,我国发生特大灾害时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满怀一腔热忱奔走于救援现场的各个角落,但他们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有组织的现场救援教育,与国际上在灾害救援现场“第一反应人”真正发挥救援作用还存在很大差距。即使部分大学生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急救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仍存在缺陷,对陌生人进行施救的愿望较高但行动较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20-21]。

3 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教育的趋势与策略

3.1 综合类高等院校普及灾害救援教育是必然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很多高校以增加学科门类或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以期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多学科相互融合、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需要[22]。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在灾害救援及灾后重建等方面需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灾害教育对国民整体灾害应对的素质与能力也有着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虽有一定的防灾减灾意识,对灾害救援的参与意识较强,但因不具备基本的防灾减灾能力,缺乏逃生、灾害救护技能,导致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在灾害现场无法发挥“第一反应人”在救援中的社会作用。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作为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丰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主要教育机构,应结合灾害教育理论及我国灾害现状,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探索开展灾害救援普及性教育,这既是综合类高等院校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推动我国灾害救援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

3.2 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3.2.1 医学类相关课程面向多个层面普及存在观念认识误差 1987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明确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普通高等院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但从目前来看,综合性院校面向非医学类大学生开展灾害救援教育活动并不多见;如通过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近5年面向非医学专业开设灾害救援课程的教育研究不足10篇文献。结合我校开设该课程现状分析,一是学校管理层面还没有足够重视医学类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特殊性;二是高校教师从学情分析认为医学类专业相关课程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开放有一定教学难度且浪费教育资源;三是非医学专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没有真正认识该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微信、博客等日益复杂的沟通方式成为灾害信息的主要来源,影视、数字化等新的传媒方式越来越易于学生接受。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应在高校结合各类学术讲座或网络资源的开放先期进行有关生命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渗透,以期转变校园内非医学专业学生对生命相关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可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开设此类课程的可行性,针对不同学情探索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最终形成该课程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方案及评价机制。

3.2.2 缺乏适合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需求的灾害救援相关教材 教材是指导与帮助师生顺利完成相应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辅助工具。灾害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发展适合不同教育人群的灾害教学计划和教材,不断开发新的实用教材。笔者通过网络平台及相关资料数据库没有查询到面向非医学大学生的灾害救援相关规划教材。笔者认为,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人群,综合类院校应结合教育学理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如急救医学、护理学、教育学、消防、地震、化学等多领域学术研究,探索开发适合于我国国情、灾害学科发展及非医学专业学情特点的通用灾害救援培训教材,以期形成灾害救援教育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2.3 综合类高等院校应重视开设灾害救援课程教育资源的储备 凡是涉及生命相关的教育活动,都不应单纯追求知识容量,更应注重培训教育的准确性、实用性及科学性。结合我校现状及相关文献查阅,部分院校虽面向全校开设该类课程,但多由体育教师或医学院急救医学教师带教,课程教学方法多以讲授为主,单调抽象;课程设置多以选修课开设,不能保证足够学时;没有足够的实验条件及物资保障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训练。研究[23-24]认为,减灾的多维教育包括物理条件、人力资源、制度问题、外部关系和自然条件5个方面,传统、单一的以课堂教学、培训讲座为主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灾害应急演习还是教学情景模拟都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各类综合院校应认识培养多元化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面向全校甚至社会公众研究建设多学科融合的灾害救援实验实训基地;注重多层面整合资源建立灾害救援师资队伍,可邀请消防、公安、民政等相关人员参与本校灾害救援课程的教学过程;针对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参与性强、合作式的模拟实践教学活动,使我国各高等院校构建适合不同学情的规范化、系统化灾害救援课程教学模式。

我国1990年公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25]中,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且将应急救护技能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6]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基于以上灾害救援发展趋势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有必要在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优势资源,面向所有大学生积极探索灾害救援交叉学科的教学研究,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灾害知识和熟练的防灾应灾、自救与互救基本技能,为培养出具有良好心态和严格行为规范的防灾应灾救援队伍添砖加瓦,使我国有更多、更具备能力的“第一反应人”发挥真正的救援作用。

[1] 丁一鹛.中美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师,2009,47(1):35-36.

[2] 殷 欣,李文涛,安力彬,等.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J].医学与社会,2009,22(1):42-43.

[3] WHO.Risk reducation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WHO six-years Trategy for the health sector and community capacity development[R].Geneva:WHO,2007:1.

[4] 魏中海.灾害医学救治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

[5] 雷晓康,贾 伟,张世杰,等.基于危险源分析的第一响应人制度构建探析[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4):9-12.

[6] Shaw R,Shiwaku K.Take uchiY.Disaster education[R].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11:1-5.

[7] 时春红,任小红,张银华,等.我国大学生灾害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J].护理研究,2014,28(11):4111-4112.

[8] 董红艳,胡宝玉,王恩漫.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7):870-871.

[9] 陆 峰,李明华,张 悦,等.上海院前急救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36-439.

[10]胡苏珍,夏海鸥,王国文.培训者培训模式用于社区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17):84-86.

[11]Macfarlane C,Joffe AL,Naidoo S.Training of disaster managers at a masters degree level:from emergency care to managerial control[J].Emerg Med Australas,2006,18(5-6):451-456.

[12]陆 洲,向 英,胡永红,等.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5,28(10):60-62.

[13]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79-181.

[14]武继文,王鹏飞,雒 敏.工种参与院前急救的可及性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1-2.

[15]Couing MP,Martinelli A,Lavin RP.The National Response Plan: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lead for 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5,3(2):34-40.

[16]Amold JL.Disaster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future hazards,vulnerabilities,and risk[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2002,17(1):3-11.

[17]季 志,吴飞娜.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与普及推广策略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7(4):91-94.

[18]董 杰,朱美意,王 霞.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普及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23(6),70-72.

[19]陈凤辉,梁 芳,林素兰,等.新疆大学生灾害救援心肺复苏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灾害学,2016,31(2):123-126.

[20]何水英,吴 涛.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调查与培训策略[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4):196-198.

[21]李淑兰,吴 瑛,张克君.医学生突发事件救援急救能力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36-38.

[22]林永柏,曾蜀云,姜平平.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特征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1):91-94.

[23]Tong TMT,Shaw R,Takeuchi Y.Climate disaster resilience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in Thua Thien Hue Province,Central Vietnam[J].Natural Hazards,2012,63(2):685-709.

[24]Preston J.Disaster education[M].London:Sense Publishers,2012:1-10.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EB/OL].(1990-06-04)[2016-07-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es/business/htmfiles/mor/moe_620/200409/3174.html.

[26]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EB/OL](2007-08-30)[2016-07-01]http://www.gov.cn/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l.

(本文编辑 陈景景)

734000 张掖市 河西学院

田莉梅:女,硕士,副教授,副主任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A-135)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0.010

2016-07-31)

猜你喜欢

综合类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医学综述》2009-2020 年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及排名
现代综合类妇幼保健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救援行动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