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腺肌病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

2016-03-09尤玉晓谢红莉冯乔董春梅李冠兰

河北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米非司酮临床效果

尤玉晓 谢红莉 冯乔 董春梅 李冠兰



·论著·

子宫腺肌病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

尤玉晓谢红莉冯乔董春梅李冠兰

071000河北省保定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妇产科(尤玉晓);河北省高碑店市中医医院妇产科(谢红莉);河北省保定市骨科医院彩超室(冯乔);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董春梅、李冠兰)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小剂量米非司酮结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于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自愿参与调查的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对象,按随机法分成2组:对照组(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试验组(高强度聚焦超声和小剂量米非司酮疗法),于临床治疗结束后评估疾病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预后病症缓解率为94.0%,和缓解率为80.0%的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试验组预后疼痛度、月经变化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针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疗法作用突出,可缓解疾病疼痛度,改善生活现状,增强整体效果,值得借鉴。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超声;米非司酮;临床效果

子宫腺肌病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孕等为疾病主要表现,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均借助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此疗法针对需保留生育功能、不愿接受子宫切除的患者来说,并不适用。虽米非司酮药物可保护患者子宫,但无法彻底清除病灶,且预后复发率,效果不理想[1]。近年来,我院通过病理学的不断研究发现,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效果显著,不但能缩小患者病灶范围,还可缓解其症状,于米非司酮基础上使用效果更佳。为了更好地评定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省高碑店市中医医院、河北省保定市骨科医院和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接收患者作为对象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自愿参与调查的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对象,按随机法分成不同疗法组,对照组50例,年龄30~50岁,平均(42.2±1.2)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1±0.1)年;重度贫血者35例,中度贫血者15例;其中,单纯性腺肌病者40例,腺肌瘤者10例;试验组50例,年龄31~52岁,平均(42.3±1.3)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2.2±0.2)年;重度贫血者36例,中度贫血者14例;其中,单纯性腺肌病者39例,腺肌瘤者11例。2组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00例患者均符合病症诊断,均存在痛经、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大的现象;子宫肌壁呈现单侧增厚现象,且厚度均在30.0 mm以上;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

1.2.2排除标准:本治疗前期将恶化患者、脏器功能损伤、药物禁忌等药物排出在外[2-5]。

1.3方法临床对照组患者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操作:治疗前期将设备功率调整在50.0~2 000.0 W,治疗深度为3.0~15.0 cm,处理介质为自来水,聚焦超声频率为1.0 MHz+15.0%。治疗参数:将设备输入功率调整为400.0~1 100.0 W,单元发射时间:每一次发射脉冲串的持续时间,100.0~200.0 ms;占空时间:2次发射之间的间隔时间,占空之间和单元发射之间的比例为1∶1~2∶1;每点发射次数在40~80次,上述参数可根据患者相应指标适当调整,每次30 min;试验组患者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小剂量米非司酮药物联合疗法,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等同于对照组,米非司酮药物方式为口服,每天给药1次,剂量10.0 mg,连服3个月[6-8]。

1.4评定项目[9,10]临床治疗结束后评定患者疾病效果,并观察、分析患者疼痛、月经指标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疾病效果标准:预后病症消退,病灶体积缩小2/3,影像学检查结果恢复正常表明疾病得以控制;预后症状减少,病灶体积缩小1/3,影像学检查结果开始恢复表明疾病得以缓解;预后症状未变化,病灶体积未缩小,超声结果回声未改变,且病情加剧表明疾病治疗无效。疼痛评分借助疼痛量表判定,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明显。

2结果

2.1临床疾病效果评定调查结果显示,2组子宫腺肌病患者预后疾病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疼痛评分、痛经分级评定2组子宫腺肌病患者预后疼痛评分、痛经分级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临床月经变化情况评定2组子宫腺肌病患者预后月经周期、月经期、月经量等指标变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临床不良反应评定2组子宫腺肌病患者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属于子宫内膜性病症,经期出血、充血、水肿等为疾病主要表现,30~50岁经产妇是高发病群体,近年来随着宫腔操作手术的增加,未生育的年轻女性发病率呈现出持续提高趋势[11]。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50%患者合并子宫肌瘤[6]。但是目前,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子宫黏膜下层缺乏,基层细胞增生并侵入子宫肌层,同时引起周围组织肥大增生。病灶发生恶变的危险性极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后,疾病的复发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12]。

在临床诊断上,通过妇科检查,可见患者子宫呈现均匀的球形增大,病灶表现为质硬结节,在临近经期前后,子宫的触痛非常冥想;经期患者子宫增大、压痛明显;经期后患者子宫明显缩小。在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阴道超声检查敏感性超过80%[13]。同时,子宫腺肌病的检查方式,还包括B超、MRI、血清CA125 等,不过这些检查方式的准确性,均需经手术实施病理学检查。在临床治疗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控制病灶发展,但根治子宫腺肌病的难度非常大,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情、生育要求等多种因素,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在预防上,要求做好计划生育,防止人工流产、刮宫操作,及时治疗妇科疾病;加强月经期自我保健,制定科学的饮食和运动健身规划;同时注意保暖防寒,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14]。

调查报告显示,导致子宫腺肌病病发的原因相对较多,如:(1)生育状况。子宫腺肌病常发于已生育女性,故认为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会加大子宫壁损伤度,致使子宫内膜延伸至肌肉层,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15]。(2)激素作用。临床动物实验曾表明催乳素在腺肌病的病发中作用突出,通过血中PRL的升高可提高腺肌病病发率。(3)免疫因素。曾有报告显示,子宫腺肌病患者机体本身就存在抗体增高现象,导致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C3、C4沉积物增加,推测其可能和异位内膜中产生物质相关[16]。目前,临床针对子宫腺肌病常用的疗法为子宫切除术,但此疗法不适用于生育功能保留、年龄较大的患者。因此,临床制定保留生育功能,保留子宫,缓解疾病症状的疗法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近年来,通过临床的不断研究发现,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治疗作用显著,此疗法利用超声波所具备的良好穿透性、高强度指向性、高性能聚焦性的优点,借助体内聚焦、体外发射的方式将焦点温度升高至70℃~100℃,可加快肿瘤组织凝固速度,导致病灶坏死[10]。临床研究显示,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能杀死肿瘤细胞,缩小病灶组织,从而缓解病症症状,从根本上避免子宫的切除,进而保护患者子宫。但是,单纯性的使用该疗法见效慢,效果不明显。

米非司酮是临床常用抗孕激素类药物,通过受体的竞争来实现抗孕目标。米非司酮可直接作用患者下丘脑、垂体等组织,可控制卵泡的发育,亦可加快卵泡细胞凋亡速度,进一步诱发闭经症状。试验表明,米非司酮应用于小鼠的试验中,对抑制子宫腺肌病的效果非常冥想,并且对已发病小鼠,可明显缩小病灶、抑制腺体分泌,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有效控制病灶范围增加,减轻了小鼠的临床症状。米非司酮的药物作用机制为:(1)米非司酮属于合成甾体激素,抗孕激素、抗糖皮质激素的功效非常理想,其可通过抑制排卵来干扰子宫内膜的完整度。(2)米非司酮可与孕酮结合受体产生竞争作用,阻断孕酮,从而具备良好的抑制卵巢的功能,促使异位的内膜发生萎缩。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可抑制病灶的形态、数目,但是难以完全清除病灶,所以导致停药后病灶恢复正常的血供,造成疾病复发,临床效果大幅下降。

王嫒丽等[17]报告通过让患者服用米非司酮药物,短时间内痛经度得以减轻。并且,米非司酮药物还可直接作用于患者子宫内膜,减少相应肿瘤细胞凋亡速度,在对抗孕激素作用的同时,还可拮抗其雌性激素,从而控制子宫内膜的增生,促使子宫内膜变薄;该药物可作用于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影响其血液供应现状,以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临床联用上述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显著,不但可减少米非司酮药物使用量,还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轻疼痛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行综合疗法的试验组患者预后疾病得以缓解47例,缓解率为94.0%;单纯性疗法的对照组患者缓解40例,缓解率为80.0%,两者之间缓解率存在差异(P<0.05);综合疗法组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单纯疗法组,存在差异(P<0.05),提示高强度聚焦超声、米非司酮联合疗法可缓解患者疼痛度;且从表3数据还可得知,综合疗法组预后月经周期、月经期、月经量变化程度优于单纯疗法组,存在差异(P<0.05),提示:米非司酮能改善患者月经指标,促使其趋于正常,和毛世华等[10]成就基本相似。此外,毛世华等[10]报告还显示,为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临床需借助以下措施预防:(1)月经来潮期间尽量减少临床妇科检查,如有必要,检查时需减少子宫挤压度,以预防子宫内膜进入输卵管。(2)月经期避免行宫腔手术,以免子宫内膜碎屑进入腹腔,导致异位种植。(3)做好避孕措施,尽量不做或少做人流术,因为此手术期间一旦操作不当,将致使血液进入腹腔,造成异位种植。(4)注意月经期卫生,禁止行房事。(5)日常饮食以清淡类食物为主,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同时,还需减少高激素类食物的摄入。(6)保持愉悦心情。不良心理是加重病情、诱发病症的关键因素,故而,需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可借助情感交流来宣泄不良心理,亦或借助听广播、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以确保心情愉悦,预防病情发展。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疗法作用突出,可缓解疾病疼痛度,改善生活现状,增强整体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丽娟,康玉惠.子宫腺肌病196例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2,32:1914-1915.

2蒋莹,黄利红.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多向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广东医学,2013,31:2808-2810.

3Peng XJ,Chen SR,Li MS,et al.Effects of mifepristone on serum interleukin-10 and interferon gamma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gland disease.Practical Medicine Journal,2012,28: 2260-2261.

4伍海鹰.不同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4,25:552-553.

5尹娟.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15,51:96-97.

6刘桂香,陈少妮,吴丽慧,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3:122-124.

7姜学强,王绍光,等.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齐鲁医学杂志,2012,26:457-458.

8林素兰,王岚.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4,38:2265-2266.

9Chen XE,Lin XH,Huang L.Long period and low dose of mifepris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operative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imenopausal uterine adenomyosis. China Medical Herald,2012,6:55-61.

10毛世华,谭晓燕,范玲,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6:29-31.

11乐儒,彭松.子宫腺肌病联合治疗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15,13:841-843.

12岳燕,熊郁.子宫腺肌病的微无创诊治现状.医学综述,2015,11:1649-1651.

13冯乔,董春梅,李冠兰.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67-68.

14袁晓丽,王永梅.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102例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1-72.

15张涵,张晶,王晓丹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86-87.

16毛赛平,邓新粮.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及病例筛选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21:220-223.

17王嫒丽,姜学强,王绍光,等.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齐鲁医学杂志,2012,26:457-458.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12.029

【中图分类号】R 71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12-1861-03

(收稿日期:2015-12-28)

猜你喜欢

子宫腺肌病米非司酮临床效果
温宫通血法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研究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安全应用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三维彩超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