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共存”目标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与策略

2016-03-09侯跃恩方晓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学会文化

侯跃恩 方晓湘

(1. 嘉应学院 计算机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00; 2. 华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 510000)



“学会共存”目标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与策略

侯跃恩1方晓湘2

(1. 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 广东梅州514000; 2.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510000)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作为教育支柱之一而提出的“学会共存”成为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的世界教育目标。国际理解教育在新的教育目标下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承担了新的职能。本文探讨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在“学会共存”目标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和策略,以明晰国际理解教育在促使个体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促进来自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以及促进全球社会的共存共荣等方面的意义。

学会共存; 国际理解教育; 全球化

一、引 言

1996年,以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1996),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王晓辉,2003)在日内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全民教育和学会共同生存,这次会议进一步突出了教育四大支柱中的“学会共存”(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也译为“学会共同生活”),体现了新时代世界教育的目标。

全球化发展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它给不同国家、种族、民族的共处带来了挑战,未来公民必须具有共处能力。十几年来,人们为实现“学会共存”的目标以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实践着,其中包括国际理解教育。其实,早在“学会共存”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国际理解教育了,但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在新的教育目标下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承担了新的职能。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无论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在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2010)中也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国际理解教育是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他人共存的重要途径。

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的提出

国际理解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呼唤和平、呼唤合作以解决环境、人口、生物多样性等世界性问题的情况下,在全球化发展的冲击下,在国际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和谐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上正式提出(黄志成,2009:97-107),国际理解教育指的是培养国民对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民主精神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国际理解教育以各国普遍关注的“人权、和平和民主”为宗旨,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促使文化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最初的提出更多地是因为对世界和平的呼唤,而在“学会共存”的目标下,国际理解教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仅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也为了“地球村”里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归因于其在不同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相互往来都日益加深,同时,因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等,促使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加强协调和合作。这一切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而国际理解教育对于促进这种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学校的角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可以拓宽学校的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教育理念,更深刻反思自身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从学生的角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开放、平等、宽容、尊重的国际视野,更理性认识和认同各国不同的文化,同时也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本民族、本国的文化,在追求理解与被理解的过程中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共同生存。

三、“学会共存”目标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多元文化之间对话

倡导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民族经由不同的环境、语言、社会习俗等长期延续形成,因此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它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识,能够现实地存在”(万明纲,200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直在倡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当前的全球化发展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但是仍然无法抹杀不同的民族文化。正如顾明远(2005)所说“多种文化的并存,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才显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正是因为世界文化多元化,所以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沟通。”因此,接纳文化多样性是国际理解、交流和对话的基础。

要实现真正的国际理解,以促进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仅仅获得有关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知识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实现真正的文化对话与交流。通过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异同的了解,通过创建对话以质疑、讨论、批判、重构来形成新的认识,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确立,进而将这些知识、情感等付诸实践。在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尊重他者的价值观,这是对话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即需要加强外语的教学与学习,这是理解他国文化的必要条件。同时,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他者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理解。

在“学会共存”目标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平等的文化对话,即不能追求一味地理解他人,也应该追求自身被理解,坚持理解与被理解相统一。这要求我们强调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本国文化和历史的学习,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认同和发扬自身优良的文化传统,进一步丰富、创新本国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理解和接受他人时才能避免迷失自己、妄自菲薄。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应该积极抓住机会、创造机会让别人也理解自己。

(二)强调普遍价值观建构

前面我们提到国际理解教育的倡导是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特征,证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接纳文化的差异,又要实现理解和对话,这需要以人类共享的价值作为基础。在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国际冲突依然存在、共同的自然资源有待更合理利用的今天,需要一种各国共同接受的价值观来维护世界和平和保障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全球问题的方方面面最终都导源于人的价值取向,因此,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是重建人类的价值观体系”(杨秀玉,2006)。这是一种在承认特殊性基础上寻求普遍性的过程,全球化的进程促使不同国家和民族认真清晰地审视“他者”文化,进而反思自身文化,在冲突与对话中寻求共存的普遍伦理价值基础。

国际理解教育正是发展这样一种各种文化所认同的普遍价值观,即“和平文化”:尊重、民主、正义、平等、宽容、仁爱等等。这些普遍价值是有利于人类整体进步与发展的价值,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交往过程应该恪守的基本原则,做到彼此尊重、彼此善待、平等发展等。为更好地共存于“地球村”所需要的大多数普遍价值观早已列入数千年人类文明的文化传统中,如东方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促进这些普遍价值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需要通过教育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互相学习,国际理解教育也因此承担了不容推卸的责任,传播这些普遍价值,促使人们在文化互动中建构普遍价值,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三)强调动态的文化理解

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本性的决定因素,如果我们希望理解人,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杨秀玉,2006)。这种文化理解首先是对历史的理解,即包括对其他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历史、现状的广泛、深入了解,也包括对整个人类文明演进历史总貌的把握。人是生活在历史中的,历史使理解得以可能。在国际理解教育中,需要加强历史教学,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重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这有助于开拓眼界,接受和承认差异。但是,对于历史的理解不意味着理解过程的完成,因为理解是开始与期待,始终面向未来。国际理解也应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

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处在生生不息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中,在国际理解教育中需要动态地看待和理解异域的文化传统。静止、凝固的文化理解,容易导致对异域文化的刻板印象和狭隘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将阻碍对文化差异的承认与接受。只有动态的文化理解,才能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因此,国际理解是历史的,国际理解也是运动的。

四、“学会共存”目标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策略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国际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具体目标是在认同和实践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认知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现状(郭峰,2012);能够以国际视野理性分析、正确处理国际问题;能够以积极态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自觉担负“世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目标规范着内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

从知识的角度,国际理解教育应加强对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科技、社会等方面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规则、国际重大问题的了解。

从能力的角度,应该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存合作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主题和现实要求;还需加强批判能力,学会对多元文化进行理性地判断,去糟粕取精华,同时批判能力也是创新的前提。

从情感的角度,主要指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具有同理心,以及个人对于国家、对于世界应当承担的义务具有责任心。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

1.国际组织的倡导及推动

国际理解教育从其诞生开始就是在国际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它的发展历程记载着国际理解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曲折变化(余新,2002)。面对更加复杂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在国际理解教育对于各种文化的共存共荣愈加重要的情境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仍将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将不断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国制定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大力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计划以及支持和帮助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

2.将国际理解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中

为促进国际理解,仅仅依靠国际组织的倡导及推动是不够的,需要各国通过国家政策规定等方式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相结合。

正式课程是包括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如世界历史、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帮助学生对国际理解知识进行深度把握,进而提升国际理解能力;也包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通过语言、历史、地理课程使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数学、科学学科了解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与创新精神;通过音乐、美术等学科了解外国艺术思想与风格;通过体育课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等等。

非正式的课程主要包括校园多元文化的培育和组织学生参与跨国文化交流活动等。在校园中厚植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内中外师生交流,校外跨国文化交流或项目合作等活动,促进文化的碰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中还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教师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力量,他们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将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丰富他们的跨国体验,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五、结 语

综观现代社会,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寻求文化自主性的社会运动兴起。如何才能处理好本地以及全球性文化冲突、环境污染、战争与贫穷问题,让未来的公民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社会,这是全球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学会共存”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世界教育目标,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2006:76-89)。国际理解教育在促使个体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促进来自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将现实中的相互依赖、依存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达到全球社会的共存共荣。

郭峰.2012.全球化时代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策略构建[J].教育研究(4):64-69.

顾明远.2005.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2):1-3.

黄志成.2009.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10-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EB].[2010-07-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199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晓辉.2003.学会和睦共处——第46 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6): 86-90.

万明纲,白亮.2009.全球化时代“学会共存”教育的愿景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11):76-80.

余新.2002.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8):22-26.

杨秀玉.2006.为理解而教育为理解而对话——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特征解析[J].现代教育科学(2):75-77.

[责任编辑:萧怡钦]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for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HOU Yueen1FANG Xiaoxiang2

(1.SchoolofComputer,Jiaying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514000,China;2.SchoolofForeignStudies,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0,China)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is one of the four pillars mentioned in 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the1996DelorsReporttoUNESCOof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EducationfortheTwenty-firstCentury. It has become a new purpose of educ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which brings new concepts and func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UE).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IUE and its features and strategies under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with the hope of gaining a clearer idea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UE in realizing mutual respect,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ng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in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the global society.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2016-01-18

侯跃恩(1983-),男,广东梅州人,博士,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方晓湘(1983-),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G511

A

1672-0962(2016)03-0131-04

猜你喜欢

全球化学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学会分享
全球化陷阱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