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以《断背山》中的埃尼斯为例
2016-03-09陈倩
陈 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 510420)
离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以《断背山》中的埃尼斯为例
陈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510420)
主流文化主导下不同文化各自发声,吸引了学者们将更多关注点转向边缘文化,其中离散问题以及在离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成了热点。电影作为文化表征的重要媒介之一,对于反映社会现状起着重要作用。以李安的《断背山》为例,探讨在离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揭示文化身份的异质性与开放性,旨在说明边缘文化身份通过可与主流文化身份的杂交与协商来为个人发声,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离散; 文化身份认同; 杂交性; 流动性; 协商
引 言
《断背山》(BrokebackMountain)是2005年美国的一部爱情剧情片,改编自安妮·普露(Anne Proulx)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该电影由著名华人导演李安(Ang Lee)①执导,由好莱坞知名影星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希斯·莱杰(Heath Ledger)、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和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共同主演。影片讲述了1963至1981年,两位美国牛仔在怀俄明州的断背山结缘后长达20年的同性爱情。19岁的杰克(Jack Twist)②与埃尼斯(Ennis Del Mar)③在1963年的夏天相识相爱于断背山,后来却又因为巨大的世俗压力被迫分开。四年后的重逢让他们旧情复燃,而各自拥有婚姻家庭的他们每年只能以钓鱼的名义短暂相聚于孤独冰冷的断背山。不幸的是,杰克最后意外身亡,而埃尼斯只能守着遗憾和回忆度过下半生。在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断背山》夺得金狮奖,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八项提名,并夺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
《断背山》在上映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电影中的同性爱情主题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除此之外,“断背山”或“断背”一词现已经成为男同性恋的代名词。2015年是《断背山》上映10周年纪念,世界各地的影迷们依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怀念《断背山》与已故的主演希斯·莱杰(Heath Ledger);与此同时,2015年也是性少数群体平权运动发展迅速的一年,社会和学术界对于这些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从紧跟社会与学术热点的角度来说,对于该电影的重读与分析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将从“离散”语境的视角来分析片中男主角之一埃尼斯的文化身份认同,意在揭示其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开放性。
二、关于“离散”
“离散”(diaspora)一词源于希腊文,基本含义是“分离、分散”,之后有“驱逐、流放”的意思。原指犹太人的流浪与放逐,现泛指主动的人口迁移或者被动的驱逐和放逐。离散族裔离家到其他文化环境中,在两种文化交错力的作用下,他们既无法斩“根”脱离原文化背景,但也无法全身心融入现居住地的文化环境,两难的文化背景让他们被置于“主流文化”之外,导致被“边缘化。”因此离散语境下的个人文化身份认同陷入危机,文化价值表达处于失语状态。
(一)离散语境
从上述对于“离散”一词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时候学界对于“离散”问题的讨论主要指涉的是人口的迁徙移动,对于移民与改变居住环境的讨论较多;但离散一词也含有被动的驱逐、放逐之意。离散语境下的不同文化作用力也会产生许多特定的群体,因此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得到不断扩展与延伸。罗莎·萨嘉鲁西阿诺④认为,“离散不是建立在错位而是建立在联系的基础上……离散不应该被视为既定的共同体,如某种合乎逻辑的、尽管去地域化的、扩大的族裔或者民族群体,而应该被视为不断重构和重新发明的想象的社群”(向宇,2014:215)。《断背山》中的两位男主角来到美国西部落基山区的怀俄明州,而怀俄明“以其地理上的偏僻荒凉和社会观念上的封闭保守,恰好处于美国当时主流文化发展的边缘地带”(杨旦修,2006)。影片中的两位男主角被“放逐”于荒凉、环境相对恶劣的西部,“流散”到断背山这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地方。传统的美国西部片注重建构具有攻击性和征服欲望的异性恋男性气质。虽然片中两位男主角各具阳刚气质,但是他们边缘的同志身份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充满异性恋男子气概的“雄性西部片”,颠覆了主流权威。两位男主角陷入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特别是内敛的埃尼斯。他痛苦地游走于主流文化身份与边缘文化身份之间,几经挣扎,最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关于该电影的研究将重点放在“酷儿”理论的讨论与同志身份的书写上,而笔者试图将重点放到离散语境中去勾勒,来探寻埃尼斯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艾德加等学者指出“文化研究要检视一种语境,在这种语境中并通过这种语境,个体和群体都可以建构、协商并保卫它们的身份或者自我认识”(生安峰,2011:91)。因此从离散语境角度出发来研究探讨《断背山》男主角埃尼斯的文化身份认同对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但丰富了“离散”的含义,而且也为离散问题的讨论赋予了更多社会价值。
(二)李安的“离散情结”
作为《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本人的人生经历也是在一段段“离散”语境中书写的。他受家庭环境影响,小学时就感受过中西式教育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作为身在台湾的外省人,李安又面临着双重边缘境地,因此他本人对于文化认同也颇有感触:“从小我就身处文化冲击及调适的夹缝中,在双方的拉扯下试图寻求平衡”(张靓蓓,2013:11)。之后李安接受西式高等教育,成为美籍华人,自身的离散经历让他对于离散人群有较为深刻的体会。“正是共同的排斥、被边缘化的经验使得李安超越族裔身份的限制形成一种跨族裔的同情”(向宇,2014:215)。李安在他的电影中多次刻画了离散人群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推手》与《喜宴》描绘了美籍华人游走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之间,企图寻求平衡与协商,找寻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经历。而在《断背山》中,李安则将自身的离散经历投射到美国边缘文化群体中,用细腻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在离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由此看来,以李安导演自身的离散经历作为讨论的出发点对于理解电影文本的深刻含义颇具意义。
三、埃尼斯的文化身份认同
(一)同志身份初建构
在对《断背山》的人物探讨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对埃尼斯(Ennis Del Mar)复杂的性格进行分析。Enis是Innes的变形,意为小岛,Del Mar是西班牙语,表示“海的”。Enis Del Mar则意为“海中的小岛”。茫茫大海中有一孤单小岛,这也正契合了埃尼斯内敛、沉默、隐忍且孤独的性格特质;而杰克与他相比则显得更为主动、外向与自我。两人朝夕相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相互之间的关心让他们感情升温,隐藏的情愫终于在某个夜晚爆发。埃尼斯因在外面睡得浑身发抖而躲进杰克所睡的帐篷里,在荷尔蒙作用下两人发生关系。第二天早上杰克向他道别时,他头也不回地骑着马离开,仿佛对昨晚的事难以启齿,不愿承认。对于他们的一夜情他坚决否定:“那是一时冲动,就当没发生过。你知道我不是同性恋。”虽然埃尼斯羞于袒露自己的情感,但这时他的异性恋身份已经开始瓦解。“身份认同则是一个旧身份不断分裂,新身份不断形成的去中心过程”(陶家俊,2004)。个人的文化身份可以通过在具体的社会交往中分裂与重构,中心不再明确,也没有固定完善的身份定论。正如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 (CulturalIdentityandDiaspora)一文中所提出的那样, “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变成’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固定属性,而是一个流动的社会书写过程,“受到历史的和文化话语影响”(Jonathan, 1990:225-226)。埃尼斯正是在与杰克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打破自己原有的固定认识。讽刺的是,埃尼斯一边正在改写自己的身份,另一边杰克妈妈的“圣灵降临”⑥信仰却一语道破了他们之间不伦关系的结局—禁忌的爱情是充满罪恶和不被承认的。 虽然母亲从未向杰克解释过这个词的含义,但他猜想可能就是世界末日来的时候,他和埃尼斯这样“有罪的”人都要下地狱。埃尼斯一句“别扯上我好吗?你可能是有罪的,可还没轮到我呢”则说明他不愿被牵扯进这样的罪恶关系之中,认为循规蹈矩最稳妥,这也正符合他隐忍,甘于现状的性格。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然而之后他在帐篷边烤火时却又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走向在帐篷里的杰克,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杰克真实的感情。从原先埃尼斯坚定认同自己的异性恋身份到与杰克发生关系后害怕承认,再到最终两人确立同性恋爱关系,埃尼斯的身份被不断改写与重建。在英文中,身份与认同(identity)是同一个词,可见,认同的最终目的就是关照自身。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都存在认同关系,“或者说认同本身就是一种关系”(崔新建,2004)。人是社会的产物,构成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对人的身份建构有极大的效力。个人可以通过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建构,自我重新书写与调节文化身份。埃尼斯在与杰克的交往过程中的“表演”行动逐渐建构了自己的同志身份,为他的文化身份认同开放了更多可能性。
(二)两种身份的拉扯
虽然埃尼斯在断背山时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认同暧昧闪烁,与杰克分别时内心十分痛苦。但离开断背山之后他马上与阿尔玛结婚,仿佛想要对自己进行强加保护,对自己的异性恋性取向加以心理暗示,将所谓的“一时冲动”抛到脑后,不予理会。新婚后两人生活虽然拮据但还算幸福,之后两个女儿的到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两人的婚姻一度陷入困境。后来杰克的明信片让他们重新结缘。重逢之时双方心中仍保有炽热的情感,两人相见后埃尼斯主动热情拥吻杰克。从被动地接受同性恋情到现在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埃尼斯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发生改变,同志身份正在被建构。然而异性恋社会权威的现实却不允许他们建立禁忌、充满罪恶的恋爱关系。阿尔玛从窗户看到他们的热吻时厌恶又痛苦的哭泣,断背山农场主安奎尔从望远镜里俯视他们嬉戏打闹时严肃咒骂的表情都表明异性恋父权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否定与斥责。社会环境中不同政治力量在角力斗争之中,因为文化身份认同势必受到政治话语影响,“身份认同就是权力政治的表征与产物”(陶家俊,2004)。在父权社会异性恋权威之下埃尼斯与杰克的恋情只能是死路一条,就像那只在断背山惨死的羊一样。邢莉娜和赵海军(2015)指出,羊在影片中有着特别的象征含义。一方面羊是上帝在伊甸园最喜爱的动物;另一方面“羊群即社会”,英文中的 “following like sheep”是“随波逐流”的意思,意指“杰克和恩尼斯(埃尼斯)一直都在羊群之外……他们的爱情并不被上帝认可,有悖于基督教传统”。埃尼斯对两人的恋情也持消极态度:“如果你没有办法改变它,就只能承受。能忍则忍。”对杰克的爱与社会现实之间有着一道埃尼斯跨不去的鸿沟。童年时父亲带他看过的同性恋悲惨下场⑦的阴影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他觉得“两个男人一起生活,门都没有。”他与阿尔玛破碎的婚姻走向尽头时杰克满怀喜悦来找他,希望和他开始新生活,但他依然孤独胆怯地退后,用闪躲的眼神与杰克说抱歉,选择继续隐忍社会责任与压力。
陶家俊(2004)曾提出“混合身份认同(Hybrid Identity)”的说法,指出在两种文化之间的选择会“产生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埃尼斯的同性恋文化身份与异性恋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他身上表现出张力与焦虑。他对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焦虑害怕以至于他觉得街上的行人能看穿他黑暗的秘密。他在酒吧里初识漂亮女孩的时候说到自己目前的职业是“替牛阉割”,而讽刺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西部“牛”仔,这一方面似乎也隐喻地象征着他牛仔同志身份在异性恋权威社会里承受着被“阉割”的焦虑,另一方面则暗示《断背山》中的“西部”处于被“阉割”的状态,被“离散”于主流文化之外。埃尼斯一方面继续与杰克保持同性恋情,但一方面和女孩约会时却又表现出冷淡与沉闷,像是强加的保护壳在他身上,压得他无力反抗。他不断游走于主流文化身份与边缘文化身份之间,来回往复。两种差异文化在他身上重叠混杂,两种力量让他崩溃。而任何文化都是异质的,主流文化内部必然存在其他形式的边缘文化。德里达的“异延”(Differánce)概念认为,差异不断延宕,意义“总是弥散的、分裂的、永远不可能与自身相同一的”(贺玉高,2012:89)。任何文本都是开放不确定的,都具有重新书写性,事物不再具有中心与本质。受其影响,霍米·巴巴认为各种文化都是靠与他者文化的差异来确立的,差异的存在揭示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杂交体,文化身份需要靠与他者的联系来加以分析,这也正是埃尼斯之前坚决认同自己的异性恋身份而却对杰克产生特殊情感的原因。埃尼斯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游走于往复,使得两种文化发生重复杂交,打破传统权威,超越具有本质属性的身份认同观。埃尼斯在与杰克的恋爱交往过程中不断地重新书写与增补自己的文化身份,在杂交的两种文化身份之间行走,身份认同的意义被无限延宕,颠覆正统话语权,从而为自己的同志文化身份寻求认同与表达。文化身份的杂交性说明任何文化身份都具有开放性、可建构性、可协商性与可书写性,边缘文化具有自身能动性,可为自身文化价值发声。
(三)同志身份的归属
在拒绝了杰克共同生活的提议之后,埃尼斯继续在与杰克的恋情中挣扎痛苦着,他多年来拒绝参加教堂活动,认为自己的心灵充满肮脏与污秽。而杰克却在与埃尼斯争吵之后去了墨西哥寻求性服务,并与邻居发生性关系。杰克大胆出位的同性恋行为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作为异性恋父权价值的发言人,对于同性恋这样羞耻的罪行不能饶恕,便用私刑将杰克乱棍打死。得知杰克死讯后的埃尼斯连忙打电话给杰克妻子洛琳询问事情经过。洛琳的金头发也象征着她和杰克多年来虚假的婚姻,亮眼的假指甲⑧则暗示她所叙述的杰克死因只是杰克同性恋下场的掩饰。而埃尼斯心里早已预料到杰克的悲惨下场,像是童年阴影再次在他脑海里浮现。得知杰克希望能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他们相知相爱的断背山,埃尼斯开车来到杰克父母所住的闪电平原。他在杰克儿时的房间角落里发现了他们第一年相遇时两人穿的衬衫,陈旧的衬衫上依旧留有两人离别时打闹发泄的血迹,而这么多年来埃尼斯以为早就被遗忘丢失的衬衫居然被杰克珍藏在最深刻的回忆里。埃尼斯泪光闪烁,终于彻底明白杰克多年来对自己的深情,而他在此刻也终于释然,放下心中多年来的枷锁,承认自己对杰克永远的爱与怀念。失去杰克的埃尼斯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依旧做些牛仔活,住在和“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字母数相同的17号拖车里,孑然一身,守候杰克与他之间20年来的情谊。
在主流与边缘文化的张力冲突下,埃尼斯不再焦灼于双方的认同与压力,而是寻求文化身份的协商与自我诠释。埃尼斯的最终释怀与自我诠释与文化理论中的“第三空间”文化协商策略相吻合。“空间转向”(the spatial turn)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空间理论丰富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内涵。“第三空间”的概念由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Edward Soja)提出,索亚认为第三空间“是一个抵抗与永久性争斗的空间。一个有着不同表征的空间……是一个交汇点,一个杂交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超越现有的事物边界”(Karin, 2009: 56)。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将“第三空间”看作“文化差异表达的前提条件”,在文化发声的过程中,因意义的延宕与开放,接受者可以选择重新阐释文化意义,在分裂的第三空间中打破固有的文化本质,以保证意义可以不断被重释与解读。“我们必须从社会边缘线的性感之中,来构想授权和发声的政治策略”(Karin,2009:182)。在这个空间里,个人文化身份寻求一种协商策略,通过不断的交流和重构来颠覆主流文化霸权统治,从而为文化身份流动性与杂交性开辟道路。大女儿阿尔玛⑨来看埃尼斯时告诉他自己要和相爱一年的男友在教堂结婚,他也终于放下多年对教堂的回避与恐慌,答应出席女儿的婚礼。最后镜头带到埃尼斯的衣柜,两件衬衫的摆放方式也由原先杰克的衬衫套着他的衬衫转变为他的白色衬衫怀抱着杰克的蓝衬衫,意味埃尼斯发誓对杰克一生的守候。他不再否定、犹豫、焦虑与他和杰克的同性恋情,相反他坦然接受并清楚明白这份情谊对于他的意义。虽然“第三空间”只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但暂且可把埃尼斯的17号拖车看作他寻求“第三空间”协商策略的归属。他承认并接受了自己与杰克的恋情,虽然他们的爱就像在衣柜里的衬衫一样,无法出柜(王伟,2014),但埃尼斯仍然将记忆深埋于心,在这个极具异性恋父权权威的社会开始过自己的新生活。 埃尼斯最终并未寻得一种清晰无误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归属,却永远处在模糊的过程中间,继续在流动中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四、总结与思考
李安在《断背山》中用细腻动人的镜头展现了埃尼斯与杰克之间真挚深刻的情感,详细刻画了埃尼斯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李安从自身的离散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方文化情感体验,将之付诸于电影表达之中。《断背山》的成功理由其中之一正是影片中“对于同性恋这个敏感问题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这个观点大大有助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明朗化”(邢莉娜、赵海军,2015)。陈林侠(2014)也指出,正是李安这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守正、不偏不倚的理性态度”,才使得他在刻画人物时表现出“对边缘、差异的关注与宽容”。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运用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理论,否定事物有其本质的提法,并指出个人文化身份在社会交往中得以形成。任何文化都是异质杂交的,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边缘的文化身份与主流文化身份处于张力之中,双方之间的杂交与协商为边缘文化身份彰显自身价值提供机会,同时也为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开放性提供平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边缘文化的研究,边缘群体与边缘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景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揭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因此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新文化居于不同文明接触的边缘地带和疆界处”(生安锋,2011:97)。而这些边缘越来越对中心文化产生影响,中心主流文化的定义也需要依赖于边缘文化,双方在角力拔河中不断解构与重构。边缘群体被“离散”,被“驱逐”于主流体系之外,对边缘文化与边缘群体的关注蕴含着的人文情怀正是社会长久发展所需的支撑动力。这也是笔者在文章开头所突出强调的“离散语境”的用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靠霸权来维护主流政治话语权,忽略或是压抑任何其他文化群体都将阻碍社会发展。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边缘群体开始受到关注,比如《断背山》中所描绘的同性恋群体。从原先对于同性恋的激进病魔化态度,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同性合法婚姻,这个边缘群体的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与文化身份合法化过程也见证了社会对于边缘文化与边缘群体的包容,彰显了人文关怀态度。萨义德(2002:17)曾提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任务是批判,培养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制造)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置不顾的人们和议题”。每个社会个体的社会活动都具有不同价值,对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特别是作为知识分子中坚力量的学者们更应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负责,培养客观、包容、富有同理心的批评意识,对边缘群体给予更多关注,为他们寻求合理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价值。
注释:
①李安,中国台湾屏东县人,祖籍江西德安。李安分别在2006年和2012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78届和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凭借出色的艺术成就,李安成为国际影坛上最负盛名的华人导演。
②杰克,英文原名为Jack Twist,是片中的男主角之一,由好莱坞著名影星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扮演。“Twist”有“扭曲”之意,笔者认为这暗示了杰克非主流、“扭曲”的文化身份,为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③埃尼斯,是片中男主角之一,由已故好莱坞影星希斯·莱杰(Heath Ledger)扮演。英文原名为Ennis Del Mar,来自西班牙语,意为“海中的小岛”。
④可参考原文献:TSAGAROUSIANOU R. 2004.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Diaspora: Mobility, Conn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1): 1.
⑤文章详见 JONATHAN R. 1990.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C].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222-237.
⑥“圣灵降临”,英文为Pentecost。圣灵降临节,也称五旬节,是基督教徒为纪念耶稣复活后差遣圣灵降临而举行的庆祝节日。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耶稣复活后40天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开始布道。圣灵降临节的庆祝方式一般是去教堂祷告和聚餐。
⑦片中埃尼斯谈到小时候家乡镇上有两个人:厄尔(Earl)和瑞奇(Ritch)。他们的同性恋身份成为镇上的笑柄,最后厄尔被人打死在灌溉渠里(埃尼斯的父亲也是其中谋杀者之一)。埃尼斯父亲坚持带他和哥哥去厄尔的尸首,以此告诫他们这种羞耻行为的下场。
⑧片中埃尼斯给洛琳(Lureen Newsome)打电话时,她化着浓妆,有一头夸张的金色假发发,象征着她和杰克的婚姻只是逢场作戏。另外,英语中的 “fake nail” 相当于“fake story”,意为虚假的故事。
⑨大女儿阿尔玛,与母亲同名。英文原名为:Alma Junior。
爱德华·W·萨义德.2002.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爱德华·索亚.2005.第三空间—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林侠.2014.大众叙事媒介的文化竞争力与李安的意义[J].文艺研究(2):96-104.
崔新建.2004.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4):102-104.
贺玉高.2012.霍米·巴巴的杂交身份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陶家俊.2004.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37-44.
王伟.2014.从《断背山》看同性之爱的心理学根源[J].电影文学(14):27-28.
向宇.2014.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生安峰.2011.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邢莉娜,赵海军.2015.《断背山》对传统的颠覆研究[J].电影文学(18):46-48.
杨旦修.2006.边缘题材-东方元素-文化意蕴——《断背山》分析[J].电影评介(21):27.
张靓蓓.2013.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中信出版社.
JONATHAN R.1990.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C].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KARIN I,GERHARD W.2009.Communicating in the Third Space[C].New York: Routledge.
[责任编辑:萧怡钦]
Ennis’s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n Diasporic Discourse in Brokeback Mountain
CHEN Qian
(SchoolofEnglishLanguageandCulture,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
Despite the predominance of mainstream culture, articulations of diverse cultural voices appeal to increasing studies on marginalized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of which diaspora issue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n diasporic discourse are major foci.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dia for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cinema serves well in mirroring and reflecting social issues. Hen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apply cultural theories to analyze Ennis’s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n diasporic discourse in Any Lee’sBrokebackMountain. In so doing, this paper wishes to bring to light the fluidity and hybridity of cultural identity, so as to argue that marginalized cultural identity is capable of speaking and representing its own interests and values through hybridization and negotiation strategies within dominant social context.
diaspora;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fluidity; hybridity; negotiation
2015-09-13
陈倩(1992-),女,福建福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化和电影文化。
J712.905
A
1672-0962(2016)04-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