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应用
——以医药院校为例

2016-03-0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文学文本

王 黎

(广东药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224)



英语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应用
——以医药院校为例

王黎

(广东药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510224)

在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医学主题,选择患病作家或医生作家的文学作品对教材进行选编补充,利用文学文本所具有的情境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医学知识储备进行跨学科解读。这有助于医学生体验文学情境中的恐惧、痛苦、生命、尊严等情感概念, 创设有关医学情境、伦理判断与价值反思的机会,检视文学作品中有关疾病呈现的不合理处,重视文学文本的病历书写功能,动态深入地了解疾病及其影响,以形成客观科学的病理认知和疾病诊断,进而产生现实的社会疗救功能。

英语教学; 情感体验; 文学; 医学生

在医药院校中相对于严谨系统的医学专业学习,医学生所分配的英语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因此医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性强,四六级考试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硬指标,学生偏好以词汇、翻译等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加之当今浮躁的社会氛围,声光电俱在的多媒体手段的吸引力,医学生日渐疏远经典文学的阅读鉴赏,忽视语言的精雕细琢,这显然和我们所提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相忤的。医患关系事件在媒体报道中屡屡出现,而对于正处于受训阶段的医学生而言,无论是未来工作中对语言使用的高标准要求,还是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人文素质的需要,英语语言学习不可偏废,因此,本文提出在医药院校中利用英语必修课提供的优势平台,考虑到英语教学材料中占相当比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质,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医学背景知识参与到英语文本的解读阐释中,给学生创造更多价值伦理判断与反思的机会,进行更多的精神成长与道德提升,不失为一举达多重功效的调整性选择。

一、情感体验的理论基础

情感一词源于法语词 émouvoir,指 to stir up(搅动,煽动),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为“心理、感受、激情的激动或骚动,任何激烈或兴奋的精神状态”。后来常与情绪(mood)、激情(passion)和感觉(feeling)等词混合使用,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Fox,2008:17)。情感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角度有多种定义(Mulligan,2012),但它一定涉及人对外界事物事件的主观体验与认知过程,是对环境中所有事物以及事物的所有属性综合价值的评判和体验(the appraisal of situations and contexts)(Thoits, 2003),因此情感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具有情境性、体验性等特点。

不同于外语教学中的情感理论,本文中情感体验的理论基础源于认知理论,前者更偏重于利用学习者焦虑、动机、感觉等情感因素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语言学习效果(Arnold,2011),后者强调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及以往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及相应功能,它也和经典文论中的读者反应接受理论相一致,读者反应接受理论认为感知与情绪反应是阅读过程的必然反应,读者以往的情感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得以积极调动,参与并生成到现阶段的阅读理解活动中(Bleich,1975)。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能够整合学习者以往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生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活动。在针对医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情感体验教学能够有效运用学生的专业医学知识进行语言材料的跨学科解读,有意识地创设更多的医学情境及体验思考的机会,进而提升医学生的情感品质与道德伦理等素养,这些对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情感体验的教学媒介——文学

(一)文学的情感性本质

英语作为优势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可供教学选择,其中包括不同风格主题的文学作品。文学的本质是情感,作家托尔斯泰把文学艺术看成传达情感的工具,认为各种各样的情感构成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①,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在于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塑造,在读者心里唤起一度体验过的情感,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这一媒介交流。

情感还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作为一切观念的核心,推动和指导着个人活动,是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动力和准则。对于医学生而言,情感指“对病人的痛苦有认知理解”,怀有深厚的同情同理心,并“在长期学医从医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随时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向,自觉地保持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对病人的生命健康尽职尽责”(张金钟、王晓燕,2005:50-54)。

培养移情同理心是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文学作品本身能够精细深刻地呈现生活的种种情境,以戏剧化的情节引人入胜,展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探讨关于生存与死亡,痛苦的承受与摆脱,欲望与疯狂等主题,医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打破自身局限,从而更多地思考恐惧、痛苦、生命、尊严等情感概念。相比艰深抽象的医学术语,文学采用的感性形象化描写更能调动医学生朴实的情感去了解疾病及其对周围的影响,感同身受时愈加理解与同情,并做些向善向上的调整,进而产生现实的社会疗救功能。

情感不仅是作者身体状态和内在精神的表达体现,读者也诉诸于情感对作者的经历进行再现体验,于是才有道德改造的可能性,一般认为唤起的感情越强烈,读者道德改造的可能性越大。英国文学评论家弗·雷·利维斯(Leavis,2002:49)认为“伟大作家在塑造具体形象时倾注了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本质上,就包含了富于想像力的同情、道德甄别力和对相关人性的价值判断。”文学作品包含着一定的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价值观念评判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它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空洞的道德说教相比,它以形象化、情感化的方式去感染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想象与思考,在加强思想深刻性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二)教学材料的选编

以往的文学教学模式惯于将文本学习变成作者背景、作品主题、人物介绍等几大模块的机械性累加,整个过程方法单一低效且学生的主观参与程度有限。现代课堂上由于多媒体手段的便捷使用,教师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对背景、情节等环节进行有选择地高效导入,因此能够做到授课详略突出,并使得教材选编成为可能。

英语教学中既可以按不同的医学主题选编语言材料,比如有关医生形象的、有关死亡和濒死体验的、有关精神疾患的、有关残疾人形象描述的;也可以按患病作家和医生作家作品相结合的原则选编语言材料,英语文学中有大量患病作家的作品,比如浪漫主义诗人雪莱(P.B.Shelley)、济慈(John Keats)生过肺结核,写作时的身体状态确定是他们创作经验的一部分;②再如美国自白派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其短暂一生中备受精神疾病折磨,多次企图自杀,在精神错乱接受电休克治疗时写下自传体小说《钟罩》(TheBellJar),其中描述了精神崩溃、濒临死亡的生命状态。除了患病作家,还有相当数量身兼双职的医生作家,如作家克罗宁(A.J.Cronin)、威廉姆斯(W.C.Williams)、毛姆(W.M.Maugham)、柯南·道尔(A.C.Doyle)、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和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等。毛姆在伦敦学医,毕业后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他以自己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经验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LizaofLambeth),此后走上专职写作的道路。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是一名颇具影响的神经生理学家,同时兼任数家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基金会的赞助人,及皇家悉尼北岸医院临床神经生理学顾问,她在工作之余写作25部小说,1977年创作的《荆棘鸟》(TheThornBirds)经典不衰。美国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从长期的执业外科医生经历中汲取材料,写了《错把妻子当帽子》(TheManWhoMistookHisWifeforAHat)、《火星上的人类学家》(AnAnthropologistOnMars)等组成“萨克斯医生讲故事”系列丛书。

三、情感体验的语言分析手段

我们的传统文学解读倾向于“用一种单一的因素去解释文学”,将文本“赋予某种意识形态或政治意义”(刘复生,2009),原本充满审美张力与多重阐释空间的作品显得牵强附会,作品也因为某种意识形态的变换而显得老套过时,学生主观上不愿接近文学,因此文学教学要改变教师自吟自唱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一些客观的语言分析手段,比如叙事学与文体学相结合让文学解读言之有物,凿凿有据。

文体学从语音、词汇、句型层次分析语言特征,及偏离、突出与前景化等文体技巧体现的主题表达和美学价值,叙事学聚焦文本叙事的结构技巧,如叙事方式、顺序、运动、视角等,两者的综合使用兼顾了语言学分析的宏观和微观研究(申丹,2004),突破小说传统批评中仅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局限,使小说结构和形式技巧的分析更趋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而拓展了文本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借助计算机、语料库的参与,文体学研究领域有了更长足的发展,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作文本情感特征分类与情感词汇在语篇分布的追踪研究(孙爱珍,2008),找出抽象情感的显性语言手段,分析人物的微妙态度与情绪流动,这种研究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强化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词汇及语篇“情感指纹”的敏锐感受力,也让我们的英语教学与时俱进。

四、针对医学生的教学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文体学与叙事学作为基本语言分析手段,引导学生重点探究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篇特征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体验不同语境中的情感经历与状态,教师还应考虑到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做些针对性调整,其中包括:

(一)文本开放与医学病理知识介入

教师应强调文学文本的高度开放性,鼓励学生打破经典文本的传统解读模式,从多个角度聚焦文本来阐释作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个性化解读,让传统经典文本绽放出新的魅力。

比如英国19世纪作家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惯常被解读为特定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主题小说,读者透过作品幻想着三姐妹丰富的社交生活与浪漫的情感经历,如果结合当时写作的地域背景,就会发现在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乡——霍沃斯,工业废气弥漫,卫生设施缺乏,生活条件差,因此肺结核、霍乱和伤寒等传染性疾病流行,且造成极高的死亡率。③“当时,镇上恐怖的传染病和葬礼的阴影每天都笼罩着勃朗特家。”(Morrison,2011)实际上疾病也于1848年袭击这个家族,弟弟布兰威尔,这个曾被看作家族头号才子的年轻人31岁就死于肺结核,之后不到九个月艾米莉和安妮也相继死于同样的疾病,去世时分别为30岁和29岁。残酷的生活现实是污秽、疾病与随处可见的死亡同在,这一定会影响到作者的爱情婚姻观,了解这些病理史背景再去解读文本就能体会到节制语言之下所流淌的强烈情感,对于爱情的渴望,生命的眷恋,这种情感体验摆脱了随意的主观解读,其后有客观的病理史数据支撑,告诉读者这种爱情或那种生命状态的独特之处,因此文本阐释更加深刻信服。

18、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肺结核病人的描写,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住宅拥挤、空气污浊、营养不良等原因使得结核病在19世纪的欧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成为频繁发生、流行最广、危及生命的首要疾病。据统计,从滑铁卢战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20-60岁的成年人中,肺结核的死亡率是97%(余凤高,2004:271)。因此众多作家将敏锐的目光聚焦到结核病,以此为线索展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由于医术局限结核病的病理并未确定,从而为人们的想象赋予大量空间,人们误认为结核病是过度受挫的热情造成,为符合浪漫主义作家激情投射和情节安排的需要,出现了文学艺术处理之下的结核病人形象,比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TheLadyoftheCamellias)中巴黎名妓玛格丽特的形象深入人心,她被赋予异常艳丽的外貌和“难以描绘的风韵”,因疾病消耗而身体显得“颀长苗条”,因时有低热而脸颊呈深红的“玫瑰色”,还有因发烧使她那“细巧而挺秀”的“鼻翅微微张翕着”(小仲马,2003:63),玛格丽特病态美的文学形象恰巧是结核病病症多样化,病程迁延慢的病理特征决定的,这种解读本身偏重操作实践,帮助医学生形成习得知识的良好循环。

(二)扩展阅读与共时历时分析

教师应注意课堂引领和课下扩展阅读相结合,做历时共时的比较分析以构建较为全面的医学发展图景。比如纵向分析医生形象的变迁,在早期传统文学作品中医生和牧师、校长并行成为一个地方的灵魂人物,治病救人,形象正面,描述笔调充满敬重,尽管不是被刻意突出,也被视为小说背景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为当地的稳定安乐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然后发展到技术突飞猛进时期,有关医生形象的疑问出现,尽管本着服务众生的美好目的,如果医生对于知识的追求探寻超越现有的医术条件,就会变成不可抑制的勃勃野心,甚至视病人为实验工具,这在玛丽·雪莱(Mary Shelley)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克斯坦》(Frankenstein)中有所体现;再到后来现代商业社会大力发展,医生在原本恪守的职业道德与商业利益间面临层层选择,比如辛克莱·路易斯(Sinclair Lewis)在小说《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中所刻画的一系列医者形象,把源于生活的实践精神看得高于一切的乡村医生,有孜孜不倦探索,终身忠于科研的医生,有致力于医学科普和卫生检疫领域的医疗工作者,也有把自己悟出的那套实用医学哲学观运用到极致,设法把医学知识当作一种文化资本推销经营,从而走上政途的医生。作品中所反映的医生职责、自我定位、职业伦理、病患关系等问题,有关务实派和理想派的分歧,还有商业消费主义、科学至上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大环境对医生的影响等,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种阅读学习总能令学生们议有所得,思有所悟。

再如对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处理手段迥然相异的比较分析,肺结核在西方浪漫派文学中常被加以情感化、浪漫化处理,病人呈现出浪漫温情,优雅纤细,多愁善感的形象,如上文所述小仲马在《茶花女》中的描绘;而在相近时期的中国作家笔下,肺结核患者大都带有恐惧绝望的气息,比如鲁迅《药》中对小拴孱弱形象的塑造,与浪漫美感毫无关联,只有步向死亡的颓败,这和不同社会对肺结核的病理认知及情感态度相关联。我们还发现18、19世纪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呈现数量不少的肺结核患者形象,比如生肺病的孩子,临死前竭力完成著作的艺术家,卧床不起的母亲……一旦结核病被现代医学驯服后,结核病患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白血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癌症患者等。总之,文学史上对各种病症的描绘构成了另一幅医学发展史,为从医者提供不同角度的病理认知与研究资料。

(三)批判性阅读与偏重现实关怀

文学作品对于疾病的呈现由于受所处时代医术局限,一定有其偏颇不当之处,这些是今天的读者需要在文本中寻找证据并予以科学待之的。正如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经过层层细致考究论证得出的结论,“作为生理学层面上的疾病,它确实是一个自然事件; 但在文化层面上,它又从来都是负载着价值判断的”(陈蓉霞,2004)。

在不同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如结核病、麻风病、癌症及艾滋病等) 都曾承载着文化意义,如耻辱、惩罚性的道德意义。《圣经》中有上帝与神降下疾病来惩罚训诫人类的大量篇章,《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疾病是以上天的惩罚、魔鬼附体以及天灾的面目出现的(桑塔格,2003:40)。我国明清时期文学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中将遭遇疾病与人的道德品行联系起来,为非作歹者必病,品行不端者必病,疾病首先是患者道德溃败的表现,其次才是患者机体损伤的外在表现,这种发病机制显然和现代医学研究相悖(郭音彤、赵鹏图,2013)。

作家笔下对疾病和死亡的文学处理也不尽相同,成为作者安排情节与表达主题的手段,疾病可以象征着精神的颓废,人格的堕落,死亡作为不适之爱的惩罚;疾病也可以是情爱的表达,人性的赞扬,死亡最终使人们的道德境界得以升华。由此可见疾病作为人体不适的称呼,从来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被外在强加一些政治文化道德意义,医学生借助精细的语言分析手段回头检视疾病的语言呈现,剔除其中不合理之处,让疾病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而帮助医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疾病认知与诊断。

(四)动态阅读与医学思维训练

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开展了一项全新的病例书写训练——平行病例(Parallel Chart),要求医生在临床诊疗中除采用常规病例书写外,还要采用非教科书或非医学技术性语言来书写病人的患病体验(Charon,2008:155)。这种训练使得医学生意识到诊疗过程中以文学性叙事语言记载下的有关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及感受体验等细枝末节,和客观检测的病理数据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由此可见,现代医学中的新型病历书写中,医学与文学并行不斥寄于一体,在保持客观精准的同时充满感性与情怀,这也是对医学从业者的最终理想。

这一实践给医学生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是重新评估文学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所具有的病历记载功能,比如对于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的经典作品《发条橙》(AClockworkOrange)的再解读,抛却后现代主义中关于人性善恶、生存困境等主题,小说文本可视为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亚里克斯的病历书写,小说娓娓讲述亚里克斯的成长情境,家庭、教育、交友状况等背景,供读者分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致病因素。随着角度的变换和视点的挪移,小说叙述者或作为患病者或旁观者或兼而有之的身份,以全景的方式展开疾病事件的描述,包括周围人对疾病的认知与态度,这恰巧是我们以往以数据说话的治疗诊断中忽视的部分,尤其是受现阶段医疗知识局限尚未形成定论之前,有些疾病并不是通过三言两语能够描述清楚病因,发病机制等复杂状况,文学的书写记载功能再次发挥其重要作用。

让医学生深刻意识到病人不仅仅作为病变指数的患病存在,即使病无所医,剔除生理与病理因素,每一个病人都是立体丰富的存在,拥有思想情感、身份认知等,处于社会网络之中,精细的文本手段能够较为系统动态地呈现病人与周围的互动,去深入了解一个疾病所带来的影响,较为符合现代医学治疗的整体人概念,这种良好的医学训练有助于科学思维发展观的养成。

五、结 语

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对于患病作家和医生作家作品,或根据不同医学主题进行教材的选编补充,改变以往课堂上将背景、人物、作者介绍等几大块机械性累加的学习模式,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向,利用文学文本所具有的情境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以叙事学、文体学等语言分析手段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医学知识储备进行新的解读。在语言学习之余,我们也希望借助精细的语言分析手段,医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文学呈现的种种情境,更多地思考恐惧、痛苦、生命、尊严等情感,在做医疗决策时更加关切审慎;能够检视并剔除疾病认知中所附着的政治道德文化等不合理处,以做出客观科学的疾病诊断;能够重视文学文本所呈现的病历书写记载功能,较为动态深入地了解疾病本身及其带来的影响,改变以往诊疗过程中机器数据说话的片面思维,更好地理解并实施现代医学中提倡的整体治疗概念,这些医学受训是以情感体验主导的英语教学之外的收获。

注释:

①托尔斯泰写到“各种各样的感情——非常强烈的或非常微弱的,非常有意义的或者微不足道的,非常坏的或者非常好的,只要它们感染读者、观众、听众,就都是艺术的对象。”(托尔斯泰. 1958. 艺术论[M].丰陈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7.)

②有学者专门研究浪漫主义作家情感细腻丰富的特点与他们的身体状态(比如身患疾病)的相关性及文本呈现。(WILLIAMSON G S. 2007. Romantic Moods: Paranoia, Trauma, and Melancholy,1790-1840[J].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02(4): 1145-1146.)

③据霍沃斯教堂的历史资料记载:19世纪中叶之前,近40%的儿童在6岁前夭折,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不足25岁,仅1840年至1850年短短10年间,霍沃斯教堂墓地里就增添了1344位死者的新坟,而经常光顾的肺结核、霍乱和伤寒等传染性疾病是这种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HARRISON D W. 2002. The Bröntes of Haworth: Yorkshires Literary Giants[M]. Bloomington: Trafford.)

陈蓉霞.2004-05-12. 疾病: 作为一种文化隐喻[N].中华读书报(15).

郭音彤, 赵鹏图. 2013. 疾病与文化的关系探讨[J]. 医学与社会, 26(12):11-13.

弗·雷·利维斯. 2002. 伟大的传统[M]. 袁伟,译. 北京: 北京三联书店.

刘复生. 2009-11-06. 历史情境与文学体验[N]. 光明日报(9).

申丹. 2004. 小说艺术形式的两个不同层面——谈“文体学课”与“叙述学课”的互补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36(2):109-115.

苏珊·桑塔格. 2003. 疾病的隐喻[M]. 程巍,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孙爱珍. 2008. 计算文体学工作模式探究: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情感词汇分布和情感流动[D]. 开封: 河南大学.

小仲马. 2003. 茶花女[M]. 王振孙,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凤高. 2004. 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张金钟,王晓燕. 2005. 医学伦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ARNOLD J. 2011. Attention to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J]. Online Submission, 22(2): 11-22.

BLEICH D. 1975. Readings and Feelings: An Introduction to Subjective Criticism[J].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4(2): 118-131.

CHARON R. 2008. Narrative Medicine: 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X E. 2008. Emotion Science: An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and Neuroscientific Approaches[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MORRISON B. 2011-09-09. The Rise and Rise of Brontёmania[N]. The Guardian.

MULLIGAN K, SCHERER K R. 2012. Toward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Emotion[J]. Emotion Review, 4(4): 345-357.

THOITS P A. 2003.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5(1): 317-342.

[责任编辑:许莲华]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English Class: A Case of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ies

WANG L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224,China)

In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should fully use either literary works of sick writers and doctor writers, or works based on various medical topics, and consider basic traits of literature, with emotional experience as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get students with their medical background closely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is helps learners experience emotional concepts through literary contexts, sets up chances for more medical judgment and ethnic reflection, reexamines the irrational presentation of diseases in literary works, and revalues the chart recor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to form a more scientific perception and diagnosis of diseases, thus producing the curative effect in reality.

English teach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literature; medical students

2016-01-18

王黎(1979-),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广东药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叙事医学和文体学。

G642.4

A

1672-0962(2016)04-0105-07

猜你喜欢

医学生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们需要文学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