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和致育 五和而育

2016-03-08马书彬

黑河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校学校课程

马书彬

黑河市第五小学2002年重建,学校以“赏识激励、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王占民、李霞两任校长以和而不同的“和”文化立校,学校高起点站位,快速发展。面向未来,新的领导班子在传承和发展“和”文化的同时,赋予“和”文化以新的内涵,提出了“和育”文化的发展理念。

一、和育化人,至诚之道

《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中庸》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千百年来以“和”文化作为天下古今都要遵循的普遍准则。“和育”就是以和致育,“和育”文化就是以和化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无可替代的发展和受教育阶段,也是人生中错过了就不可能弥补的发展良期。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更是一个自觉的生命,育人的根本是在于完善人格的教育。觉者,在于学时而习之;觉者,在于人格自我完善,人不知而不愠。人格使人与人关系中呈现了尊重与诚信,所以不亦悦乎。这是《论语》作为儒家的交谈式经典开宗明义的第一句。作为教师的孔夫子,对学生的教诲是学做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也应是立德树人。但当前学校缺少的,是师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规,弟子之规,所以才会有《弟子规》的普及。这些做法都是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完善。

“和育”文化的提出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源。五小的“和育”文化就是“以和致育创建精品,五和而育奠基人生”,追求的是“身心、课程、教学、师生、家校”的五和,去创造执中守正、协调统一、和谐有序、相容共生的学校“和育”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体现在学校具体的工作中,就是把它内化为“九和文化”及和融并蓄的理念文化、和而不同的管理文化、和衷共济的教师文化、和乐进取的学生文化、动静相和的课程文化、惠风和畅的课堂文化、百花竞和的活动文化、和风润雨的环境文化、和谐共进的家校文化。学校的目标就是要创建作风和实、人际和美、环境和谐、身心和悦的现代化精品学校,要让来到五小的每一个少年能够“讲习惯,懂尊重,知善美,会学习,爱运动,有特长”。不仅关注他们在校的六年,更要着眼于他成为未来世界公民的素质教育,为其健康、智慧、快乐的和美人生奠基。

二、和育课程,本立道生

学生在校的学业活动总和是课程。校长的责任在于要有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责任在于要有课程的执行力。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使学校教育课程更切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适应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实际,进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五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彰显的就是学校的特色办学,因此,在课程领域追求的是“教育内容和教材个性化及个人化,要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为此,学校从地域及与黑河学院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开发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等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和育”校本课程。如分年级开设校本拓展必修课程,全员参加,8-10周为一个单元,学完结业再进行下一个课程的学习。同时,还开设了选修的社团活动课程,如足球、篮球、击剑、国际象棋、围棋、街舞、吉他、跆拳道等,多元化培养特长学生。学校还正在建设快乐农场、少年邮局、小气象局等选修实践课程,并开发了以“实践体验”为主的校外“和育”校本研学旅行课程,由各班级组成不同的“假日小队”,学校定主题,由家长领队带学生深入到农村、军营、科普基地,走进大自然。这些研学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也让家校和育的目标得以实现,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和育”文化的课程建设,让学生的潜质得到了开发,特长得到发扬。也才有孟子锐同学代表黑龙江省走进中央电视台大侃三国,参加央视主办的“我的一本课外书”活动。

学校和俄罗斯布市第十四学校开展了十年的合作交流,开展对俄访学实践旅行,学生走出国门,走进异国家庭学习语言、了解民俗、交融文化。布市第十四学校已建有孔子学堂,五小也正在建设“普希金教室”,这也成为我们国际理解教育下的一张精美课程名片。

三、和育课堂,生命之旅

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为此,学校积极倡导构建和育课堂,将追求惠风和畅的课堂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深入研究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对主导与主体行为作用的探究变革,创设具有实、美、谐、悦特征的和育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和育课堂的引领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悄然发生着变化,“和育”文化使教师人格有了升华,讲习惯、懂尊重。教师的人格决定教学的效度,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再是我不讲,你不懂;我多讲,你才会,而转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迈进学科学习的门槛,增长学习的能力。如语文的绘本教学是以认图引领学生阅读的兴趣,继而以主题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成学习目标。其它的学科,如数学、外语、科学等也根据学科的特点,开发适宜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提升了“和育”课堂的生命力,让师生在课堂上度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为师生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五小的和育课堂承载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滋养着每一颗渴望生长的心灵。

四、家校和育,与时偕行

中华传统文化以家和文化为根,国家是放大的家,家国情怀是民族的根基。“和育”最重要的是人格完善,人格完善最重要在人伦,而人伦又是在家庭人际之间和天地人我万物之间展开的,“爱由亲始”,这是“和育”文化切近的可行之处,也正是基于血缘亲情的爱人情感,由家庭、家族而推扩至学校与社区。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思想一脉相承。

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是从幼儿园启蒙的。可现实往往是有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而让学校承载过重的教育负担。当前的学校教育面对的是独生子女群体,连他们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父母会出现两类现象:一是放任、溺爱自己的孩子,二是缺乏沟通,甚至不负责任地推卸自己做为父母的教育责任。这的确是同以往多生子女家庭的教育不同教育新课题。以爱的名义溺爱,以致放任孩子的父母,是对教育本质和生命成长规律的无知,是一种懒惰。爱并非天生而成,是要不断学习、不断修身才能达到的智慧,我们要放大“和育”文化中个体的爱的行为模式去影响家长,抓住家长中那些优良的教育方式,使之扩大。要和家长沟通如何远离铜臭、庸俗和低级趣味,和学校一起参与设计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实现教育互补,践行和育家校。

我们倡导的“和育”文化,追根到底是要在追求“身心、课程、教学、师生、家校”的和谐发展中,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学生有滋有味的成长,教师有滋有味的发展,家长有滋有味的助力”。

参考文献:

[1]郑新蓉.现代教育教学应体现的教育价值观[J].学科教育,1999,1.

[2]李俊奎.中庸之道及其现代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学报,2007,5.

[3] 杨伯峻.礼记?中庸.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

[4]林凯.从论语看孔子的中庸思想[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家校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