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6-03-08黄林华
黄林华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黄林华
(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文章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程管理;建筑结构课程;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其核心在于“应用”,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建筑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难度较大,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可为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应具有对各种结构初步设计的能力。但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结构课程在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当中依然存在较大问题。本文就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建筑结构抗震四个方面,很多教材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相应的四门课组合在一起,并没有体现这四门课的有机联系。针对这一弊端,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合,使之符合“应用”二字。在教学过程当中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
1.1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目前建筑结构课程中的知识点教学偏向于设计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整合四门课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建立相应的工程概念,弱化或删除比较复杂且不常用的理论知识点,使学生在工作中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能力即可。比如在工程实际中用的较少的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在授课过程中理论部分不宜讲的太清楚太透彻,只需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和破坏形态即可,关键掌握受扭构件的构造要求;对于很少用到的受拉构件,授课过程中可简单带过,只需了解相应的构造要求即可。
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性较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等岗位,课程教学应紧密联系施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构造措施应用,增加平法施工内容的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绕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强化“规范”意识
规范是结构工程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建筑结构课程中,公式比较多,且计算复杂,需要参考很多规范,如《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等,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紧密最新规范,结合设计习题,重点讲解公式的运用。
构造措施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2]。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花大部分的时间去讲解公式推导等理论性内容,而对构造要求则一带而过,规范所规定的构造要求和理论计算同样重要,构造处理不当可引起工程质量问题,引发工程事故。建筑结构课程中构造要求繁多,必须予以重视,对于实用型本科教学,构造要求的讲解比理论的讲解更为重要。对于构造要求的教学,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是可借助多媒体,多给学生展示施工图、施工现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中板中构造钢筋的配置位置以及其分类。有机会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紧密结合规范,邀请经验丰富的现场施工员给学生做现场示范,增强感性认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适应岗位的必备知识。
1.3结构抗震
建筑结构课程当中最后一个部分是结构抗震,大部分老师的教学依然是“填鸭式”式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抗震这一块的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案例中参杂一定问题和理论概念,穿插图片与视频,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逼迫学生不断思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典型的工程实例,据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的是客观存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可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环节,可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管理组织工作混乱,同学之间相互抄袭问题严重,老师由于学生较多指导不到位,成绩难评定等方面问题。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措施改善这一现象。
2.1老师的指导作用
学院课程群成员统一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指导老师完全按照大纲要求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提供专用教室供学生做课程设计使用,并不定时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老师跟踪式指导,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指导老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共同的难点集中讲解。课程设计完成后,按时提交成绩,及时向教研室汇报相关情况。
2.2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程设计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初步检验,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直接的方式。课程设计一定要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明确各阶段任务。在课程设计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几个不同方案,然后教师与学生交流,确定最优方案。课程设计过程中,重视过程监控,严禁抄袭,使全部学生参与进来。课程设计中的CAD图纸采用手绘,手绘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绘图与识图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构件构造要求的理解与记忆。
2.3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结构的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一般以计算过程作为成绩考核,存在片面性。课程设计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只有采用答辩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阐述作品的设计意图,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阐述判断对设计的态度。成绩考核依然要根据图纸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给出综合成绩。
3 结 论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结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笔者经过几年的课程教学,研究出具体措施,取得了一些较满意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1]夏江涛.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时代教育,2013,(3):111-112.
[2]焦泽昌,李艳.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课程改革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8):185.
[3]张福燕,姜霞,高伟,李殿平.关于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3,(6):23-25.
[4]史晓燕,王兵.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68-71.
[5]董江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26-227.
[6]任宜春,张杰峰.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0,(8):103-104.
[7]潘毅,李彤梅,黄云德,李力,杨成.建筑类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尝试[J].高等建筑教育,2010,(6):119-121.
[8]胡兴福.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0-31.
[9]顾艳阳.论《建筑结构》课程改革[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8-19.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6-01-15
黄林华(1986-),男,永州新田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地下工程。
TU-0
A
1673-2219(2016)05-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