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王叙事诗》看丁尼生的女性道德观

2016-03-08吕黛张朝彬

关键词:奉献

吕黛,张朝彬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从《国王叙事诗》看丁尼生的女性道德观

吕黛,张朝彬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特征;爱;奉献

摘要:丁尼生为表现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特征,在《国王的叙事诗》塑造出吉娜薇、艾妮、伊莲和薇薇安等四位主要女性角色,她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实现自身价值,但只有心中充满爱、甘于无私奉献的女性才会得到人们的崇敬,符合维多利亚时期的主流道德观。

评论界一直在关注桂冠诗人丁尼生在作品《国王叙事诗》所流露出的对待女性的态度。马克·格里德认为该诗里尊贵的女性可以警示世人,但不适合被后人敬仰(1981:199)。蒂诺·弗兰卡·菲鲁格所持观点与其不同,他认为此诗以维多利亚时期文化为语境,其中 “女性”角色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消极堕落”的一面,并且,《国王叙事诗》让评论界关于“女性”的观点合乎时尚,一目了然,即“女性”具有双重内涵,同时代表纯洁和腐朽(1997:791-792)。

在维多利亚文化中,“女性”概念占有重要位置,丁尼生在此时代背景下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了思考,并将其思考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初读丁尼生及其作品时,由于受到格里德和菲鲁格等人的影响,很容易认同他们的观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阅读分析有关丁尼生的原始文本资料,包括丁尼生传记、书信、私密写作、早期诗作、朋友对其的回忆录,以及同时代作家涉及到女性的一些重要作品,发现诗人对于女性的态度绝非评论家所言“积极或消极,纯洁或堕落”那么简单。

一、一生中影响丁尼生的两位女性:罗莎·巴琳和艾米莉·塞尔伍德

丁尼生在其作品中创作出魅力十足的女性角色,为她们安排了浪漫爱情,然而他自己的爱情却历经挫折,难以堪用浪漫形容。关于婚姻的种种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丁尼生,由于身体疾病,(丁尼生患有家族遗传病症,起初一直诊断为癫痫),婚后夫妻生活问题曾一度引起丁尼生对于婚姻的担忧,换言之,他对婚姻有些畏惧。丁尼生对于妻子这种角色的观点可以从他与罗莎·巴琳的爱情经历以及其后与艾米莉·塞尔伍德波折的婚姻历程中分析出来。

传记作家罗伯特·伯纳德·马丁在《丁尼生:不安的心》中写道,罗莎·巴琳拥有一双明亮的蓝眼睛,体态洁白丰满,体现了典型的传统女性之美(1980:215)。马丁指出丁尼生诗歌中对于情爱描写的灵感来源于罗莎,“当创作《园丁的女儿》中渴望情爱的罗思时,罗莎可能就在丁尼生的头脑中,因而那首诗中对于情爱的描写兴趣浓厚且直截了当,程度超过其之前所有诗歌(1980:215)。丁尼生患有遗传疾病——癫痫。在19世纪,许多医生认为癫痫病因是人的情欲,男性情欲的失禁会导致病发,所以癫痫在当时是一种令人不齿的病。水疗,类似于冷水浴,是治疗癫痫病症的传统疗法。丁尼生幼年起就开始接受水疗。因此成年后他对于婚姻的思考是复杂的。最终他认清自己错爱罗莎的事实,因为罗莎只是在情欲上吸引他(马丁,1980:215),她的情感过于热烈,因此不可能会成为他的妻子。对于丁尼生来说,一个女性善良的心和真挚的情感要远比她天使般的形容更具吸引力,罗莎缺少的是前两者。况且罗莎对丁尼生情欲上的吸引力,更让后者对其婚后的健康状况产生担忧。

1836年,丁尼生和艾米莉·塞尔伍德相爱,两人于次年订婚。艾米莉与罗莎截然不同:她天真腼腆,容颜朴素,对宗教及其虔诚,但久患背痛(马丁,1980:215)。然而疾病再一次让丁尼生怯步于婚姻。在1840年,丁尼生单方解除婚约,因为在订婚后丁尼生身体不佳,频繁地出入医院,辗转于朋友们的寓所,他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感到极度痛苦绝望(Bevis,2003:60)。婚姻解除的残酷现实也让艾米莉痛心不已。在同年10月诗人写信给艾米莉以表安慰,“美好的女子是世间的完人,她在沧海桑田时坚守善良正义;她魅力之处在于年轻时的美丽,在于那一生与她相伴的美丽心灵。(书信集 I 185)”直到1848年丁尼生完成了水疗法的疗程,医生告诉他自己的病并不是遗传性癫痫,而是痛风症。婚姻此时又对丁尼生敞开了大门,他们最终在1850年完婚。

1850年10月,丁尼生写信给路德维克·可霍通知自己的婚讯,信中说,“我早已与这位年少我四岁,爱我十四年如一日的女子结婚。在我所结识的女士里,她具有最纯美的天性。(书信集 I 329)”艾米莉在丁尼生眼中是完美的女子,她因热爱的人而存在,甘为热爱的人付出一切。

婚后,艾米莉全心全意投入到家庭生活,夫妻幸福美满。两人的朋友奥伯瑞· 德 ·威瑞在一封信中写道,“阿尔弗雷德健康状况十分稳定”;当提及诗人对妻子的爱时,说丁尼生非常尊敬并深爱他的妻子,“他的爱随着婚龄增长而愈加强烈……这样的婚姻无疑是他内心所期望的……(书信集 II 359-340)”艾米莉必定是丁尼生所心仪的女性,结婚时他曾觉得“神赐之平安自祭坛降临。(Gwynn,1899:11)”1854年9月24号,在一封写给伊莎贝拉·芬微克的信中奥伯瑞对身为妻子和母亲的艾米莉大加褒奖,称赞艾米莉愿意为了夫妻共同福祉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满心虔诚,怀着充盈的母爱抚养他们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书信集 II 97)。

作为妻子与母亲,艾米莉无私奉献、尽职尽责,赢得了丈夫的尊敬,妻子的为人及所做所为影响了丁尼生一生对于女性的观点。

二、《国王的叙事诗》女性角色分析

(一)吉娜薇

在《国王的叙事诗》里,吉娜薇王后是最主要的女性角色,然而她却爱上亚瑟王身边的骑士兰斯洛特。把《国王的叙事诗》放到维多利亚时期婚爱道德观下,可以从亚瑟王与吉娜薇婚姻的失败中读出丁尼生对于吉娜薇复杂的情结。吉娜薇将不爱丈夫的原因坦白告诉情人,话语中透露出对丈夫的轻鄙:

她突然很蔑视地笑道:

“亚瑟,我的丈夫,

亚瑟,我完美的国王,

激情与完美兼备,真是我的好丈夫——

可是谁可以盯着天上的太阳看呢?”

(“兰斯洛特和伊莱恩” 153-157)

吉娜薇将亚瑟王比作远在高天的太阳,光明灿烂,耀眼辉煌,却遥不可及。

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指责我的话,

他从来不会怀疑我的真心,

他对我毫不关心。只有今天,

我刚才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一丝怀疑;

一些恶棍总是打扰着他——除此之外,

他就一心想着他的圆桌骑士,

让他们发一些不可能实现的誓言,

把他们变的跟他一样;

但是,朋友,对我来说

完美无缺的人恰恰是最不完美的。

因为爱我的人必须在这尘土之上,

只有离地面很近的太阳才能千变万化。

(“兰斯洛特和伊莱恩”158-169)

吉娜薇不满中隐含着深层含义:若亚瑟王仅把她当作品德高尚的圣女,不把她视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性,那么她不会爱亚瑟王。吉娜薇道出了一个丁尼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女性的情欲与男性的禁欲间的矛盾。诗人其实在暗示吉娜薇是一位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吉娜薇因婚姻不满转而向兰斯洛特寻求温暖。她渴望得到男性的爱,但是采取了移情别恋的方式。

丁尼生在《国王的叙事诗》还赋予了吉娜薇母亲的身份。在讲述比武大会一章,亚瑟王和兰斯洛特在外捡回一名女婴,交给王后吉娜薇来抚养:

用她那白皙的双臂接过小鹰,之后,

便温柔地爱护着它,把它叫做“小鸟”,

这样,女王暂时忘了自己,

也忘了心中的忧虑;但是,

严寒把这个小生命活活地从她身边夺去……

(“最后的比武大会” 30-34)

丁尼生认为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母亲会第一个做出牺牲。出于母亲的天性,女性会无畏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在这一点上丁尼生与达尔文的看法一致。达尔文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提到“在母亲天性的驱使之下,即使一位年轻胆小的女性也会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孩子阻挡最残酷的危险。(1874:168)”尽管诗中孩子并非己出,吉娜薇还是爱着她,忘我地照料她;女婴最终因受寒而死去,但吉娜薇在照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母爱显而易见,不可忽视。

吉娜薇无私的爱不仅体现在母爱这一方面,还体现在她对兰斯洛特的态度。两人私情被发现后兰斯洛特请求吉娜薇一起逃到自己的城堡并在那里终老,但是遭到吉娜薇的拒绝,她宁可退居到修道院:

“……我才应该感到羞耻,因为我已身为人妻,

你却还是单身;

那么让我们起身各自逃走吧,

我会去修道院,等待命运给我的判决。”

(“吉娜薇王后” 39-42)

兰斯洛特为保全其身逃到了自己的城堡,吉娜薇为忏赎自己罪过毅然去往修道院,用真心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在修道院她也在为兰斯洛特的救赎而祈祷,自己则愿意承受所有的惩罚。两人相比之下,丁尼生将吉娜薇无私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艾妮

吉娜薇是位充满爱的女性,但不是忠诚的妻子。在《国王的叙事诗》里,艾妮两种品质兼备,她对丈夫杰兰特的爱不可撼动。杰兰特沉迷于婚后生活,不思进取,完全将以前的豪言壮志抛在脑后时,艾妮对他进行劝导,敦促他去为高远的志向而奋斗:

“……我很讨厌他在这儿逗留;

我无法爱我的君王却不顾及他的名声。

我情愿为他挽上马具,

和他一起骑往战场,站在他旁边,

看他风驰电掣,奋力追杀

贱民和世界上所有的罪人……”

(“杰兰特的婚事” 93-98)

莎莉·迈克尔总结了一些维多利亚时代对于女性的观点,“在道德和精神境界方面,女性要优于男性……女性应该以牺牲自己独立人格为代价去爱一个男人。(1997:41)” 温戴尔· 斯特· 约翰逊则进一步强调了19世纪女性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女性在体力和智力上不及男性,但在道德上优于男性——她们内心充满自我牺牲精神,就像耶稣基督。(1975:25)”艾妮品德高尚,富有自我奉献精神,以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可谓是完美女性的的化身。

艾妮曾与杰兰特一起经历过许多难关。一次,杰兰特与利穆斯伯爵交战,身负重伤,翻身落下马后不省人事。伊尼德不离不弃地守护在其身旁哭泣,当杜尔木伯爵带领人马经过时,她祈求杜尔木伯爵解救丈夫。在杜尔木伯爵城堡的大厅里,她守候着不省人事的丈夫:

艾妮在她的王旁边坐了几个时辰

在空荡的大厅中,她把他的头撑起来,

擦着他苍白的双手,呼唤着他。

(“杰兰特和伊尼德” 620-623)

然而在艾妮悉心照料丈夫,用尽办法去拯救他的过程中,杜尔木伯爵因垂涎于伊尼德的美貌,想据为己有,故以甜言蜜语对其百般奉承:

……和我一起统治这块领土,

姑娘,我们会像住在

一个巢里的两只小鸟一样生活,

我会从各处为你觅食……

(“杰兰特和伊尼德” 667-670)

艾妮对于杜尔木伯爵的追求无动于衷,且以禁食来抵抗他。但杜尔木伯爵有时会以蛮力将她拖到饭桌前,又将饭菜推到她嘴边,还狂吼着逼她去吃,而艾妮却用坚定的语言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

“我的上帝,在我那亲爱的王站起来,

命令我喝酒时,我才会喝,

和他一起喝;如果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到死我也不会看酒一眼的。”

(“杰兰特和伊尼德” 711-714)

艾妮心情沉痛地陪伴着丈夫,勇敢地面对来自杜尔木伯爵的喝令。尽管她身体柔弱,但内心却蕴藏无穷勇气。她愿意忍受丈夫的粗暴,因为他深爱着丈夫;她永不屈服于他人,无论是面对来自精神的诱惑,还是面对来自肉体的折磨,始终站在丈夫的一边,对丈夫保持忠诚。

(三)伊莲

艾妮甘愿为丈夫牺牲自己;伊莲却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逝去。伊莲所爱上的人是兰斯洛特。骑士兰斯洛特受伤后在一个远离喧嚣、人迹罕至的山洞疗伤,当时他伤势严重,有时高烧不退,面容痛苦,还言语粗鲁,是伊莲夜以继日地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安慰他:

一天又一天,她像鬼魂一样

在黄昏与黎明中来来去去,

成天都在照顾兰斯洛特,

有时甚至熬夜陪伴着他……

(“兰斯洛特和伊莱恩”1030-1033)

伊莲的爱奇迹般地救回兰斯洛特一命,尽管如此,他爱的却是王后吉娜薇。然而伊莲每天都思念兰斯洛特,无法自已,她从此陷入一份毫无回报的单相思中。正如库克所说女性的爱深深扎根于其心中,充满了她的整个生命(1974:300)。当她的父亲尝试图以兰斯洛特不顾羞耻地爱着吉娜薇王后一事来警示伊莲,现实中的兰斯洛特并没有她心目中的那样高尚时,伊莲却听不进规劝,还反驳道“这些都是背后中伤。(‘兰斯洛特和伊莱恩’1319)”伊莲始终坚信兰斯洛特是一位高尚的人:

“……父亲,不论你怎么看待我,

让我去找他吧,这样我才能死无遗憾,

因为我已经爱过上帝最宠爱、

最伟大的人了,

虽然这份爱没有得到回报。

我知道你想要你的孩子活下去,

谢谢,但是你刚才说的话,

最后只会让你事与愿违,

因为倘若我相信了你的话,我会立刻伤心地死去……”

(“兰斯洛特和伊莱恩”1324-1333)

伊莲整日固封于城堡,对兰斯洛特愁苦地等待与思念终致她一病不起。库克对于坠入爱河中女性的研究颇有见地,伊莲完全符合他的分析:陷入爱情中的女性会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朋友、父母,甚至上帝她都会视而不见,而她所爱慕的男子则会吸引她的全部注意,对他日思夜想;她会崇拜他,热爱他,想象着去接近他,但此时的天真无邪恰恰构成了对她潜在的危险(1974:402)。

直到她香消命陨,伊莲在兰斯洛特是否值得自己去爱的问题上始终没有怀疑,她对于兰斯洛的爱充满了整个内心,最终也是这份盲目的爱导致了伊莲的厄运。

(四)薇薇安

伊莲沉浸于盲目的爱,薇薇安却相信“女人为爱而生” (“莫林和薇薇安”546)。丁尼生在1857年6月写信给阿盖尔郡公爵夫人时提到,创作出薇薇安这个角色目的是与艾妮形成对照,“杰兰特和艾妮”里忠诚纯洁的妻子是“莫林和薇薇安”一诗中女主角的榜样(书信集 II 179)。

薇薇安是反面角色,丁尼生曾评价她“我觉得没有女性会喜欢像薇薇安一样的女人。(书信集 II 267)” 在“莫林和薇薇安“一诗中,薇薇安厌恶一切男性,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她告诉莫林自己鄙视众圆桌骑士:

“那些满口谎言的人

……

到哪里都带着切肉的刀和盛酒的号角。

还发誓要保持正派!

如果我是男人,我一定会揭穿他们。

但你是个男子汉,应该很明白

那种因羞辱而难以解释的耻辱。

不是所有人都能伤害我的——猪!”

(“莫林和薇薇安”802,805-810)

此外,薇薇安还厌烦在男人面前风情妩媚的女性。当莫林对她讲两座城市动用上千艘船为一位女士而战时,薇薇安对这样的女人表示了极度的嫉妒和轻蔑情绪:

“……那个女人对因她而引起的战争

可没有不情不愿;她自己乐在其中,

她让国王嫉妒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难道当时的姑娘或女士

没有一个因为爱人为她战死而愤怒的吗?

……难道就没有一个人

想把毒液泼到她眼睛里,

或在她的酒里下毒,

或送她染着毒汁的玫瑰花,

让她闻了中毒吗……”

(“莫林和薇薇安” 706-710,713-717)

薇薇安的话语中还表现了她性格中许多男人的特性,比如理性、智慧和对权力充满雄心勃勃的欲望,因此与那些视爱为生命的女性相较则大相径庭。在诗中,薇薇安所表现出的进取精神昭昭在目:她主动追求莫林,刺激他,引诱他,直到最后将他灭亡;薇薇安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女性的价值,而不是循规蹈矩地去做传统的贤妻良母。而且,薇薇安毫不在乎个人作为女性的贞洁,年轻时的肉体仅是她为达目的而利用的一件强有力工具。

易·劳斯顿·派克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地位的改变做过研究。该时期的男性预见到一个新的时代:骑士精神不再被推崇,女性要求与男性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平等,事关权贵职位也不退让;女性再也不愿嫁人、生养子嗣(派克, 1967:155)。薇薇安就属于这类女性。丁尼生对于女性角色及其情欲道德的忧虑通过薇薇安这个角色体现出来。薇薇安撼动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的形象,她放荡不羁,雄心勃勃,嫉恶如仇,既狡猾又自恋,还癖好传播流言蜚语,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她缺少母性温柔、内心没有爱,所以成为了一个反面角色,被人不齿。

四、结语

丁尼生对于女性的观点脱胎于其所在的时代:女人天性中的母性让她们生而为爱,同时也为爱而生存。女性因为内心的母性而值得钦佩,更值得赞美;同时其内心的母性会诱导其产生情欲,因此女性在这一点上是可鄙的。初恋情人巴琳让他感到不安和妻子艾米莉无私奉献精神让他引以为傲都与他内心深处的女性观点一致。简·威尔士·卡莉里在1845年1月31日写给海伦·威尔士的信中说到“阿尔弗雷德单独与女士相处时会感到十分尴尬——当两人谈笑时,他会对后者由衷崇敬,但同时又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轻蔑。(书信集 I 233)”总而言之,在《国王的叙事诗》中,丁尼生刻画了两类相对立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他对骑士时代女性的理解,即渴望无私地为所爱的人奉献一切的女性,像艾妮和伊莲一样;还有主动去追求自己的爱、以非传统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女性,像吉娜薇和薇薇安。读者可以透过诗人的视角,感知到一个真实的维多利亚时代和当时的女性道德观。

参考文献:

[1]Bevis, Matthew. Ed. Lives of Victorian Figures: Alfred Lord Tennyson [M].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2003.

[2]Cooke, Nicholas Francis, Satan in Society [M]. New York: Arno Press, 1974.

[3]Darwin, Charles.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M]. London: J. Murray, 1874.

[4]Felluga, Dino Franco. “Tennyson’s Idylls, Pure Poetry, and the Market” [J] SEL: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1500-1900, 1997, (4): 791-792.

[5]Girouard, Mark. The Return to Camelot: Chivalry and the English Gentleman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6]Gwynn, Stephen. Tennyson: A Critical Study [M]. London: Blackie, 1899.

[7]Johnson, Wendell Stacy. Sex and Marriage in Victorian Poetry [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8]Martin, Robert Bernard. Tennyson: The Unquiet Hear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0.

[9]Pike, E. Royston. Ed. Human Documents of the Victorian Golden Age [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67.

[10]Tennyson, Alfred. The Letters of Alfred Lord Tennyson [M], Ed. Cecil Y. Lang and Edgar F. Shannon, J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1990.

[11]丁尼生.国王的叙事诗[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

Analysis of Female Moral Outlook from Perspective of Tennyson’s Idylls of the King

LV Dai, ZHANG Chao-b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Key words:Victorian ag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love; dedication

Abstract:In Idylls of the King, to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in the Victorian age, Tennyson created four main characters: Guinevere, Enid, Elaine and Vivien, who followed different roads to fulfill their value of life and among them only those that lived by love and made selfless dedication for love could win adoration and respect from their family and society.

收稿日期:2015-10-31修回日期:2016-12-26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4-0131-05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奉献
爱岗敬业 默默奉献
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宗教思想
浅谈校长品质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与奉献精神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
让师爱温暖每一个学生
探析学校总务后勤管理
铭记爱的责任 共铸师魂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