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黑龙江省农村A、B两镇初中英语教育为例

2016-03-08曲晓慧薄丽丽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育公平

曲晓慧,薄丽丽

(哈尔滨学院 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黑龙江省农村A、B两镇初中英语教育为例

曲晓慧,薄丽丽

(哈尔滨学院 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要]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其中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就是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以黑龙江省农村A、B两镇中学为例,认为当前中国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师资队伍建设难以为继、生源萎缩且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硬件设施建设原始老旧。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了三点措施建议,即提高对英语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发展经济并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调整政策制度并强化教育管理。

[关键词]教育公平;农村基础教育;英语教育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延伸,教育公平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需要我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个环节去体现。本文以黑龙江省农村A、B两个乡镇中学的英语教育为例,从促进教育公平的立场出发,探讨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夯实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符合教育公平价值理念

所谓公平,就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遵循特定规范,在资源、利益、权利等方面能够取得与自己的付出相当的分配份额的一种状态。公平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终极价值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为公平,人类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每个社会个体也将获取支撑自身生存与更好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由此,简单地讲,教育公平就是教育领域所体现出来的公平,是教育资源、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等在分配上的均衡状态。

“教育均衡作为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7。但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发展非常不均衡,并且尚有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用于基础教育的资源投入在地区、城乡之间可能并不平衡。事实上,我国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一直具有很强的城市中心的取向。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看,这种状态显然值得推敲,因为城市的孩子需要发展,农村的孩子也需要发展,甚至更渴望通过良好的教育去改变命运;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多数,如果农村不和谐,全社会就不会和谐;如果农村的教育发展后劲不足,整个国家的教育大计必然会受到拖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目标可能将遥不可及。很显然,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包括农村英语基础教育,是践行教育公平价值理念的客观需要。

夯实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从社会发展方面讲,一方面,当前我们国家推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合格人才,这些人才有来自城镇,也来自农村。没有扎实的农村基础教育,致使人才在城乡之间分布失衡,农村发展将难以跟上国家城镇化的步伐;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增加了国际交流的机会,也提升了对英语使用的可能性,拓展了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没有英语基础教育的夯实,后续的英语学习将缺少基础,这种人才需求的满足也难以实现。从农村孩子个人发展来讲,夯实英语基础教育是他们发展的现实所需。近年来大学生考研录取情况表明,大量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竞争中败北的最大障碍是外语成绩——主要是英语成绩——受限。对于教育公平,我们渴望教育结果公平,但也需要教育起点公平,没有必要的起点公平,结果公平就不可能实现。

二、当前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问题所在,本文作者选择了黑龙江省农村A、B两镇的初中作为个案,进行了深入调查。A镇地处平原,境内有高速公路通过,交通比较方便,以农业生产为主,全镇人口约4万,设乡镇中学1所,英语教师3人;B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以农业、林业为主,全镇人口约3.7万,设乡镇中学1所,英语教师12人。通过对这两所中学的调查,当前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师资方面,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显得更为关键,因为在英语学习氛围本来就不浓厚的农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音错误的纠正等都要依靠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有高度的责任心。但是,对A、B两镇中学的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共有英语教师15人,年龄都在30—60岁之间,其中45—60岁的占绝大多数,并且至为关键的是,他们中间只有1人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其余或者是早年的中专生,或者是其他专业的专科或本科毕业,普遍难以用英语组织教学。对于这些英语教师,条件比较接近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们的面上工作量并不强,A中学3名教师每人负责1个年级2个自然班的教学任务,每人每周10节课,B中学由于英语教师较多,有的教师每周10节课,有的每周只有5节课;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收入不高,中教高级职称的每人每月实发大约3 400元,中教一级职称的每人每月约为2 900元。这样的专业素质和收入水平,让这些老师难以有充分的热情去积极对待工作。调查过程中,本文作者也曾建议他们利用工作空闲参加专业培训或脱岗进修,对此他们普遍报之以苦笑,也有教师明言:“培训也偶尔有之,就是去县里学习,时间约为一周,但机会很少,三年也轮不到一回”,“脱岗进修,这个可以有,但学校同意吗?扔下的工作谁来做?”由此可见,农村基础教育中的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并且,尽管这是个案调查的结果,但它反映的可能并不是个别情况。比如,宋玉宇在研究吉林省农村英语基础教育时发现,“41%的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和高中,虽然目前96%的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达到了要求,但是教学能力没有相应跟上”[2]13。

第二,在生源方面,当前农村中学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英语的兴趣不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保持足够数量的生源,是学校活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但是,调查发现,A、B两镇中学的学生人数在最近5年内急剧减少,大量学生流失到外地,尤其是到城镇中学就读。A镇中学2010年尚有学生800多人,而现在只有184人;B镇中学现有学生500人,而几年以前却是1 400多人。依据现有教育制度,学生生源严重不足会带来各种问题。一方面它影响、制约着教师队伍建设,既使得原有师资力量可能出现富余和老化,缺少活力,又可能因为教师编制名额和师生比的限制,使得新的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师资无法进入,导致师资队伍梯队不合理、后继乏力;另一方面它必将导致学校建设的投入不足,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因为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农村中学的办学经费也是根据学生人数下拨的,学生不多导致经费不足,维持现状尚且比较勉强,更不用说适时更新必要的教学设备了。并且,在生源日益减少的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不断降低。在当前,他们大多是留守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守护的孩子,被管束的力度不足,许多学生留恋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心学习。

第三,在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英语教学设备原始、老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现代教育需要比较现代的教学设备来支撑,传统的那种仅仅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完成教学过程的状态早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这对于英语教学来讲尤其如此,英语学习规律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须借助必要的音像设备进行诸如氛围场景塑造、语音回放、模仿发音等环节,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调查发现,A、B两镇中学英语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设备中,比较普遍的是只有录音机,它们都没有语音室,A镇中学尽管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但事实上基本不用。调查过程中,在不胜慨叹之余,有位教师半开玩笑地说,“要那些现代化的玩意干啥?没有更好,有了可能也不会用!”事实应该并非如此!进行英语教学,失去了这些必要的设备依托,再加上这些教师本身已经难以用英语组织教学,农村中学英语课堂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同样,这种状态可能也不是个案,比如,董菊在其对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的研究中就讲,“录音机(84.7%),直观教具和实物(36.9%),报刊、杂志等文字资料(23.3%)是教师们最为经常利用的课程资源形式。而对于其他一些课程资源,尤其是那些基于现代高科技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则相对较少,如电脑(16.5%)、幻灯或投影机(12.5%)、网络(12.5%)、电视机(5.1%)、录像机或光碟(1.7%)”[3]40。

三、基于教育公平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政府层面来讲,存在制度引导上的偏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公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消除教育歧视”;二是“消除不均等”。对于前者,我们国家做得很好,比如《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对于后者,当前的教育现实表明,它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并且在制度引导上存在偏差和固化趋向。一方面,当前我们国家存在两种“二元化”结构。一种是教育系统外的“二元”社会结构,即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种趋向的形成有历史原因,并且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去改变;另一种是教育系统内的“二元”,即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学校被有意区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这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基础教育是为了普及知识,不是为了“追求卓越”,它维护的是教育起点公平,保障的是受教育者的平等机会与可能。基础教育被人为地划分为三六九等,并且按照其级别划拨教育经费,这种制度设置对处于弱势的农村孩子来讲,其意味自然不言而喻。并且,令人头痛的是,这种现象有固化趋向,导引着众多学生和家长早早拉开竞争态势,人人各显神通,窒息了基础教育的本意。另一方面,制度在操作上存在“城市中心”问题。“城市中心”现象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事实存在的“二元”结构现象,主要从城镇孩子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制定和落实政策。比如,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方面的城市化、地区之间高考分数线的区别对待。这客观地导致农村孩子想进城读书,三线城市的孩子涌向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则向一线城市涌动,农村基础教育,包括英语教育雪上加霜。

第二,从学校层面来讲,微观管理漏洞百出。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完善的管理非常重要,它能够使得同等数量的投入产生更高的教育效果。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管理不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对有限的办学经费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本来经费就已经捉襟见肘,很多农村中学却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是购置或更新诸如录音机、直观教具、幻灯机等花费较少的设备,而是花费巨资兴建现代化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结果因为经费的限制,导致建设成果不能普遍适用,成为摆设和吹嘘的资本。另一方面管理不能因地制宜。以调查中的A、B两镇中学为例,它们地处北方,冬天天寒地冻,但它们都没有提供学生住宿设施,学生每天走读。A镇最远的村落距离学校9公里,B镇最远村落距离学校超过10公里,学生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抛去荒废学习时间不讲,学生每日遭受的煎熬可想而知,学习信心稍微有所动摇就很容易导致辍学。并且,这种走读状态也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氛围的塑造和学生合作、认同感的培养。另外,许多农村学校对老师的管理呈现“内松外紧”状态,表面上老师都坐班,但老师们的精神状态如何以及在上课之余做什么,它们不愿去分析,也不愿去积极谋取老师们的发展,只要老师在学校就行,有的甚至有意制约老师们谋取发展的努力。李树刚在研究海南省部分地区英语基础教师时就讲,“教师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很少,很难有机会更新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部分学校领导甚至担心教师外出进修后会一去不复返,不但不支持教师进修,反而采取扣发工资等办法限制教师进修提高”[4]48。

第三,从家庭层面来讲,制约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因素多多。一方面,家庭因素导致大量农村学生流向城里,农村学校的维持举步维艰。每个学生及其家长都渴望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二元分化的客观事实和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让许多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送到城里就读。虽然有些学生和家长知道学英语很重要,但他们对使用英语的概念却相当模糊,许多人仅仅停留在学英语是为了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层面上。在这些家长看来,将来孩子能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否则英语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再好能有啥用?尽管这是认识误区,但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这种认识,可能比较困难。此外,当前大量农村家长在城里务工,出于照顾孩子的方便,他们也愿意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这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学校“空壳化”,农村基础教育,包括英语教育“惨淡化”。另一方面,“留守”孩子往往被疏于管教,成为“问题”学生,加大了基础教育的难度。同样是因为外出务工的缘故,有的家长将孩子置于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成为“留守”人员的一部分。他们或者由于爷爷奶奶体力和精力的不足而管束不够,或者是由于过分溺爱而管束不严,故而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上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学生连用汉语写成的课本都不愿意读,更不用说学习英语了。

四、夯实农村英语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建议

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很重要。“但是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性缺陷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5]6,农村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问题尤为突出。对此,我们应该在认真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其发展的措施。

第一,提高对英语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近期国家相关部门调整了高考中的英语分值,使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并且将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改为社会化考试。紧接着,各地中学也相应降低了英语考试的分值。对此,许多人认为英语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已经不重要了。这是一种明显的认识误区。当前,英语依然是国际最通用的语言,是否重视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关涉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国际交流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这样的人才。对待英语基础教育问题的认识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影响到国家在解决该问题方面的政策导向,也影响到其资源投入和解决问题的力度。杨东平先生曾讲,“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钱总是不够花的,关键看你怎么花。对经济资源的分配实际是对价值的分配,即对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一个家庭主妇、一个普通农妇可以节衣缩食,甚至举债供养子女上学;与之相反,许多的政府行为会认为修大马路、大广场是更为重要的”[6]68。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对外交流更加深入,这种状态不会中断,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不会降低。要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我们首先“培根护基”,重视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这种重视应该是超越城乡二元的普遍重视,那种只重视城市英语基础教育,而忽视农村相应领域发展的认识既不符合教育公平理念,也会给实践带来诸多问题。

第二,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包括英语教育在内的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行为,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当前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投入不足,使其由本来的“战略地位”变成实际操作中的“略占地位”。为此,本文作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改善。一方面是提升并稳定投入比例。放眼我们周边国家,印度很早就实现了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5%这一目标,韩国近年来这一比例一度超过7%。而中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实现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直到2013年才首次实现。这既是一个现实选择问题,也是一个隐含的重大价值选择问题。同时,在教育投入内部比例的配置方面,有意识地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并且尤为关键的是注意加强投入方面的监督,确保其不被挤占。另一方面,努力增加经济总量。要增加教育投入,除了提升投入比例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多少。邓小平同志早年就明确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没有必要的发展,没有充足的经济总量,就无法有效增加教育投入。黑龙江省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仅3 151.4亿元,当年全省财政收入也仅仅是372.6亿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为1 594元,这种形势决定了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个人在农村基础教育上有心无力。而2012年该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3 691.6亿元,农民当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 445元,政府当年仅投入在教育中的资金就达544.8亿元,远远超过了2000年全省财政收入总量[7]16。很显然,只有经济得到有效发展,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才能有所作为,而一旦手中宽裕,不用做思想工作,农民朋友也知道该在孩子的基础教育上发力。

第三,调整政策制度,强化教育管理。“与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导致教育不公的发展性因素——相比,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比如,在“二元”分化问题上,尽管因为牵扯面较大,城乡二元体制暂时难以彻底消除,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分化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制度规范加以取消;“城市中心”取向与高考过程中的地域倾斜问题,其本身就是政策制度造成的,完全也能够通过新的政策加以规范和调整。并且,要注意强化学校管理,一方面要始终坚守“以人为本”,一切从方便学生学习出发,既注意配齐、优化教学设施,又注意完善餐厅、宿舍等保障设施;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解决老师、学生的后顾之忧。只要城乡之间在教育投入、教育管理、教育质量等问题上基本实现均衡,农村学生及其家长也就不会舍近求远,而是选择更方便的就近入学,农村的基础教育,包括英语教育也将会恢复生机。

总之,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很重要,但当前其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影响农村教育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成才,而且不符合教育公平理念,将来也必然会制约国家发展大计。为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原因,对症下药,调整政策,增加投入,强化管理,不断为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英语基础教育质量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袁振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宋玉宇,狄强羽. 吉林省长白山区农村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 董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6).

[4] 李树刚.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琼州学院学报,2012(3).

[5] 袁振国.中国义务教育公平推进实证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 杨东平.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黑龙江省统计局. 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glish Primary Educationin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quality——Taking the English Education of A and B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or Instance

QU xiao-hui,BO Li-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College,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that education equality should be promoted greatly. The paper takes A and B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or instance,and we find out there remains many problems. For example,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lack of learning interest and the old equipment. Therefore,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The first one is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primary education. The second one is to develop economy energetically and increase the inpu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last one is to adjust the policy and fortify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Key words:Educational Equality;Prim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English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229-05

[作者简介]曲晓慧(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薄丽丽(1978-),女,山东临沂人,哈尔滨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D051)。

[收稿日期]2015-06-11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41

猜你喜欢

英语教育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交互式英语口语的巧妙应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大专院校英语教育的创新模式探讨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