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温室黄瓜菌核病防治技术经验
2016-03-08王芳
王芳
冀中南温室黄瓜菌核病防治技术经验
王芳
黄瓜菌核病是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病害,多在春季至秋季发生,该病主要危害黄瓜果实和蔓叶。病害严重时产量损失较大。笔者总结了黄瓜菌核病的病因以及流行情况,结合冀中南温室栽培防治经验归纳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一、黄瓜菌核病的病因以及流行情况
黄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两年左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叶片或未脱落的花瓣,穿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病菌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扩散和破坏邻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组织,并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重复侵染。病叶与健叶或茎秆接触,带病花瓣落在健叶上,病菌就可以扩展而使健全的茎叶发病。它的寄主范围广,除危害黄瓜外,还可危害番茄、甜(辣)椒、茄子、豌豆、马铃薯、胡萝卜、芹菜及多种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发生在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上。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当温度为5—20℃和吸足水分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经气流、浇水传播,引起植株发病。棚室内主要通过病组织上的菌丝与健株接触传播。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较广,不耐干燥,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
二、发病症状以及发病规律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瓜被害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软腐,表面长满棉絮状菌丝体。茎部被害,开始产生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坚硬菌核,植株枯萎。幼苗发病时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病斑绕茎一周,幼苗猝倒。一定湿度和温度下,病部先生成白色菌核,老熟后为黑色鼠粪状颗粒。
三、防治方法
1、严格控制病菌传入
新建的、未发病的保护地不用带菌的种子,不用发病地的土壤、温室和大棚育苗,保证栽植无菌苗。
2、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采用水旱轮作或病田夏季泡水浸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20厘米。
物理防治:播种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以汰除菌核。采用地膜覆盖,不仅可以提高地温,还可以阻碍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向大气扩散,加速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促进了光合作用,增加产量,而且还可预防病虫草害。另外采用种子和土壤消毒。50℃温水浸种10分钟,或播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每亩用药l公斤,加细土15—20公斤,施药土后播种。
3、加强栽培管理
对已发病的保护地,要及时摘除病瓜、病叶,对蔓部发病株要及进拔除,带到保护地外深埋或焚烧,防止病源扩散。其次要注意通风透光,特别要加强管理棚内温度、湿度。避免温度过低和空气湿度或土壤湿度过大的现象出现。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同时深翻土地并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消灭病源。
(作者单位:馆陶县农牧局农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