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战国楚地玉器看楚文化内涵

2016-03-07闫丽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曾侯乙墓主玉璧

闫丽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从战国楚地玉器看楚文化内涵

闫丽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战国时期楚地玉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从工法、造型、纹饰等多方面表现出楚地的风格与特色。玉器的制作、使用也表现出丰富的楚文化内涵,融道德、宗教、政治、审美于一体,体现着楚人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

战国玉器;楚国;文化内涵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说文解字》)作为美石与德行的代表,中国自古就有尚玉的传统。楚地受周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尚玉之风尤为浓厚,通过玉器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楚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世界,也能更好地体会楚国的文化内涵。

一、战国楚地玉器的分期与概况

《淮南子》载:“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又见《史记》云:“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同时在《韩非子》中也有楚人卞和锲而不舍献玉之事。以楚和氏璧的价值连城及卞和献玉表明了战国时期楚国玉器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楚文化遗址、墓葬的大量发掘,玉器的出土也日益增加,“它们的年代早可上溯至春秋中晚期,晚可延至战国晚期”[1],其中以战国时期为甚,这时期玉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涉及范围广,不仅大型墓葬出土玉器,许多中小型墓葬也有玉器出土。在此以玉器表现特征的不同对应楚文化的发展可分为战国早、中、晚三期。

战国早期玉器,既继承春秋时期玉器的古朴风格,又夹杂时代特点有所创新。在随州擂鼓墩M 1[2]、荆州熊家冢[3]及江陵雨台山墓[4]有较多的发现,种类主要有璧、环、瑗、玦、璜、佩、琮、梳、带钩以及各种葬玉及饰品。采用浮雕、透雕、阴刻、双面雕花等多种工艺,使器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纹饰则以云纹为主,同时雕方格纹、线纹、谷纹等。隶属同期的楚玉在当阳赵家湖[5]、江陵藤店[6]、襄阳蔡坡[7]、江陵九店[8]、枝江姚家港[9]、长沙浏城桥、黔阳城、河南叶县旧县[10]也有所发现。

战国中期玉器,分布范围广,是楚地玉器发展的繁荣时期。主要见于两湖地区,在江陵望山 M 1、M 2[11]、雨台山、天星观M 1[12]、九店东周墓[8]、荆门包山[13]、湖南临澧九里[14]、信阳长台关 M 1[15]、及新蔡葛陵[16]出土较多,种类主要有璧、瑗、璜、圭、佩、剑、葬玉等,纹饰主要以涡纹、圆圈纹为主,也有蟠螭纹、云纹、谷纹等。此外还在当阳赵家湖、随州擂鼓墩 M 2[17]、宜城雷家坡、黄冈罗汉山、江陵马山、汉阳熊家岭、荆州院墙湾M 1、荆门郭店、沙冢[11]、长沙市郊、耒阳灶市、桃源三元村等地皆有出土。

战国晚期玉器,随着楚国政治重心的东移,楚国玉器在湖北地区发现较少而传播至安徽、河南等地。在安徽长丰杨公 M 2、M 8、M 9[18]和河南淮阳平粮台M 16[19]出土较多。种类主要有璧、璜、环、圭、佩、觿、带钩以及条形、管形、甁形玉饰等。采用减地、圆雕、线刻、透雕等工艺方法。此外在当阳赵家湖、江陵雨台山、张家山、随州文峰塔、湖南常德德山[20]、益阳市郊、安徽寿县、舒城秦家桥[21]、枞阳旗山等地也有玉器出土。

二、玉器所表现的楚文化内涵

1.从礼玉看政治内涵

楚国重玉器,设立制玉机构及掌管玉的官员。楚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史记·楚世家》),至春秋时期国力的增强,楚人对玉的需求也逐渐增多,楚国设置玉府[13],专门掌管和制造玉器。又有“荆人卞和得玉璞,而献之厉王,使玉尹相之”[22]的记载,表明楚设置玉尹一职以管理玉器。

礼玉,以“六瑞玉”之说,按政治身份使用。是在朝聘、丧葬、祭祀等仪礼场合中使用的玉器。《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此处的六器即古代关于礼玉的“六瑞玉”说法,也就是璧、琮、圭、璋、璜、琥六种祥瑞之玉。同时这六种玉在政治身份上也有明显的使用划分,见《周礼》云:“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男执蒲璧”。在战国楚玉中,目前出土的有璧、琮、圭、璋、璜五种,而出土的璜多作为装饰品出现,其礼仪用途基本不存,故此处将其纳为装饰用玉。

璧,“肉倍好,谓之璧”(《尔雅》),好为中间的孔,肉为边缘。按形制可将璧分为圆形璧和异形璧,圆形璧在楚国出土较多,战国早期多素面璧,如早期的熊家冢出土一套组玉佩中有11件为素面璧;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素面璧占总出土玉璧数近80%;纹饰璧则以云纹为主,出土较少,枝江姚家港M 3出土1件卷云纹玉璧,同时在叶县旧县 M 1出土两件卷云纹玉璧。至战国中晚期继承了早期的纹饰也有相应创新,多纹饰璧,饰云纹、谷纹、涡纹等,曲石先生根据夏鼐先生对汉代玉璧的划分将其分为3类,即“素面璧、单一纹饰璧和复合纹璧”[1],其中单一纹饰璧又可根据纹饰分为云纹璧、圆圈纹璧、涡纹璧和谷纹璧等。在安徽长丰杨公墓出土涡纹玉璧30件,占总玉璧数的70%,湖南临澧新洲M 1也出土2件涡纹玉璧;临澧九里出土6件云纹玉璧;长沙广济桥 M 5出土1件谷粒纹玉环;河南淮阳平粮台M 16出土4件谷纹玉璧。复合纹璧在战国中晚期出土较多,如安徽长丰杨公墓出土 1件此类玉璧,“内圈刻减地涡纹,中间用两到道弦纹相隔,外圈刻三组龙首纹”[18],再如荆州熊家冢出土1件蟠螭纹玉璧,“由内外两环和环间的透雕蟠螭纹组成”[3],两面纹饰相同,两环间透雕8条蟠螭,分为4组,两两缠绕,造型精美。异形璧出土较少,河南新蔡葛陵出土1件不规则兽性玉璧;曾侯乙墓出土1件扁平,近似长方形玉璧及1件双龙附璧;荆州熊家冢出土1件双龙壁。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故楚人“以苍璧礼天”,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衰落,僭越之风严重,玉璧除了祭祀的功能也做装饰用品。“素面璧可能用于敛尸,单一纹饰璧用于礼器、葬玉、爵位的凭证及配饰,而复合纹玉璧为王者用器,国之珍宝”[1]如上述提及荆州熊家冢墓和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玉璧且造型精美,可能由于墓主地位较高,作为礼器随葬,而在其他中小型墓中玉璧出土较少,或造型单一,或多做装饰品佩于身上。玉璧的不同使用则表明墓主政治身份的差别。

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说文解字》),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在商周时期有所延续,至战国时期发现较少。按纹饰可分为素面纹琮和兽面纹琮,楚地出土琮较少,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两件玉琮,其中1件为兽面琮,1件为素面玉琮;此外在长沙浏城桥也出土了1件素面琮,“楚墓中的玉琮可能是前代的旧物,其墓主生前都是达官显贵,他们有条件得到和享用这种已少见的旧礼玉”[1]。

圭,“瑞玉也,上圆下方,以封诸侯。”(《说文解字》),《周礼》中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对不同阶级所持圭有明确的界限,圭用途有封官拜爵和祭祀东方之神两种。楚地出土较少,在安徽长丰杨公M 2中出土2件青色玉圭。《史记·楚世家》记载陈轸和昭阳关于楚国之法的问答时有“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圭。”表明圭与等级身份的密切关系。

这位母亲自认为没有私心杂念,就是为孩子好,替他们多操点心多干点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被孩子“无情”拒绝,她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委屈和不甘。然而,妈妈却忽略了,作为儿子媳妇,尤其媳妇,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家庭事务”一再被侵入的愤怒。

璋,《说文解字》释:“半圭为璋”,它的功用除礼器外,还作为兵符节器使用,在春秋时期楚国出土较多,如河南桐柏月河墓中出土的牙璋。而至战国时期出土璋极少,湖南临澧九里出土的3件圭形器,其中一个从长度论似璋。

上述四种礼玉中,玉璧出土数量种类多,且用于礼天,故其地位在四种礼玉中最高,战国时,楚玉璧的发展既继承了春秋玉璧的古朴又有所创新,是楚国玉器的代表性作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由此可见,把玉璧用于邦国外交,用玉承载礼仪,在当时的楚国政治生活中影响广泛。

2.从装饰玉看道德内涵

将人的精神世界、道德修养与玉相联系,使玉人格化,达到人玉合一。《礼记·聘玉》载:“君子比德于玉”,又将玉赋予“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德行,后管子论玉也有九德,荀子论玉有七德,虽然内容有所偏差,但共通的内容有仁、义、智、行、德五德。又见《诗·秦风·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将君子的德行比附于玉。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衰退使玉器的礼仪功能减弱,实用性增强。大量玉器装饰品及配饰出现。主要种类有璜、珩、佩、环、瑗、玦、觿等,此处以楚墓出土较多的璜、珩、佩为例进行说明。

“璜,半璧也”(《说文解字》),楚地出土璜较多,且璜上多有穿孔,故皆以配饰存在。曲石先生将璜分为弧形玉璜、兽首形玉璜、动物形玉璜和复体玉璜四种。在战国楚墓中均有出土且以弧形玉璜出土数量最多,此类玉璜又根据有无纹饰可分为素面璜和纹饰璜两种。素面璜在曾侯乙墓中出土32件,占出土玉璜总数的65%,在荆州秦家山M 2中也出土1件素面璜,位于墓主左耳处。战国时期出土纹饰璜较多,饰以云纹、谷纹等。河南叶县旧县M 1出土8件玉璜,均刻谷纹,安徽长丰杨公墓出土3件谷纹玉璜,河南淮阳平粮台M 16出土3件谷纹玉璜,荆州秦家山 M 2出土1件勾连云纹玉璜,位于墓主右耳处,湖南临澧九里M 1出土5件玉璜,皆饰云纹,曾侯乙墓中出土6件谷纹玉璜、7件云纹玉璜。兽首形玉璜即在玉璜两端雕刻成兽首状,多见于战国晚期。在湖南澧县新洲 M 1出土4件龙形璜,两件头部、五官阴线刻划,轮廓分明,两件仅透雕口部,五官简略,安徽长丰杨公墓出土4件此类玉璜,其中2件两端为龙首形,中间刻减地涡纹,另外两件两端刻龙头形,正反面刻谷纹,河南淮阳平粮台M 16出土两件兽首形玉璜,璜两端为两个兽首,其上饰谷纹、卷云纹及S形纹,湖南临澧九里M 1出土1件双龙首云纹玉璜。后两种玉璜出土较少,仅在大型墓葬中有少量出土。动物形玉璜仅在叶县旧县M 1中出土了1件,“龙身拱曲,尾端上卷,前足位于龙的拱曲形躯体下,分别作向前、向后卷曲状。龙的表面刻以极细的网纹、线纹、变形卷云纹等”[14]。复体玉璜,形制特殊,仅在长丰杨公墓出土2件,“弧背上透雕相对二鸟纹,两面刻卷云纹和减地谷纹”[18]。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缕玉璜,由3道金丝连接大小两件玉璜组成,形制新颖,工艺精湛,是目前我国所见时代最早的金缕玉璜。从出土位置看璜多位于墓主两肩、胸部、腹部及腰侧,配饰性较明显。古人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人死后会将生前佩戴的玉器随葬;同时又以玉比德,表明璜的随葬与墓主德行的关系。

“珩,佩上玉也。”(《说文解字》)“与璜形制相似,但佩戴方式极为不同”[23],璜两端有孔,故佩时两端朝上,璜背朝下;珩除了两端的孔外,也在背部中间加一孔,故系时珩背朝上,两端向下。战国珩出土最多的在熊家冢墓中,出土共103件玉珩,有云纹珩、谷纹珩、变形龙纹珩、双龙首谷纹珩等,还有件透雕龙凤虺纹珩,在珩身透雕龙、凤、虺的轮廓,造型精美,表明了楚人崇凤尊龙的信仰。

佩,在楚玉中出土较多,制作精细组合复杂,按组合可分为单件佩和组玉佩,单件佩按形制可分为几何形玉佩、动物形玉佩及特殊形玉佩。几何形玉佩多出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楚墓中,战国中期以后很少见。在湖南枝江姚家港 M 3中出土1件玉佩饰,形状近似方形,透雕曲折性花纹,荆州秦家山 M 2出土1件卷云纹玉器,似长方形,位于墓主右耳,襄阳蔡坡出土2件方形玉佩、1件弧形玉佩,湖南临澧九里 M 1分别出土三角形玉饰1件、云纹长方形玉饰1件,河南淮阳平粮台M 16出土1件方形配。动物形玉佩在战国时期楚玉以龙形佩为主,也出土少量的其他动物。在曾侯乙墓出土1件虎形玉佩、1件鸟首形玉佩和3件鱼形玉佩,襄阳蔡坡墓出土1件鱼形玉佩,湖南临澧九里 M 1出土1件鸟形玉佩。出土较多的为龙形玉佩,有单龙、双龙、多龙等,以各种姿态呈现,有龙凤结合形,也有龙凤与不同图案的结合。单龙玉佩在曾侯乙墓中共出土16件,有5件谷纹卷龙佩、3件云纹卷龙佩、2件素面卷龙佩、4件圆雕龙形佩及2件素面蟠龙佩,同时也出土2件双龙玉佩,在荆州秦家山 M 2出土1件透雕相背二龙佩,位于墓主左耳,安徽长丰杨公墓出土3件双龙佩及1件一龙双首佩,荆州熊家冢出土佩饰多达39件,其中多为龙形佩,也有透雕蟠螭形佩,在湖南澧县新洲 M 1出土5件玉佩,皆为龙形玉佩,有2件平卧颔首龙形、2件回首躬身形及1件半圆形透雕连体龙形。龙凤结合形在长丰杨公墓出土有2件透雕龙凤形玉佩,也在熊家冢湖南常德德山墓中也有此类玉佩的出土。龙凤与不同图案的结合在楚墓中出土较少,在河南叶县旧县 M 1出土一件透雕玉佩,由4龙、4凤及2蛇盘绕组成,其次在熊家冢出土一件神人与龙相结合的佩饰。特殊形玉佩仅在河南淮阳平粮台M 16出土了1件鼓形佩。组玉佩饰出土较少,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件四节龙凤玉佩,由4节及3个椭圆形环组成,共雕刻7条卷龙、4只凤鸟及4条蛇,造型美观,布局严谨。同时也出土1件十六节龙凤玉挂饰,由37条龙、7只凤及10条蛇组成,堪称古代玉雕一绝。《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楚人以玉比德,将玉人格化,赋予丰富的道德内涵,反映了战国楚人佩玉的道德文化内涵。而楚墓根据身份的不同配饰也有多寡优劣之分。《礼记·经解》载:“行步则有环佩之声”,以佩玉在走路时互相碰撞发出悦耳的声音显示佩玉者的端庄、稳重,进而表示楚人以佩玉追求道德完美的目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将祭祀与军事放于同等地位,又见《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可见宗教对楚文化的影响之大,主要体现在楚人的丧葬之礼。《抱扑子》有“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的说法,说明葬玉在丧葬中的作用。葬玉,即“那些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并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24],既包括放于死者身体的玉器,也包括死者生前用玉,还包括敛葬、殉葬玉器。楚地葬玉主要有琀、握、覆面、鼻塞、俑人等。

琀,《说文解字》释:“送死口中玉也”,即下葬时放于口中的玉。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1件圆形环状玉琀,曾侯乙墓共出土21件玉琀,均出自墓主口腔和颅腔内,有6件玉牛、4件玉羊、3件玉猪、2件玉狗、3件玉鸭、3件玉鱼,并出土1件素面口塞。将口塞做六种禽畜形,有“长生不灭之意”[2]外,也有“六畜丰昌”之意[25],表明了墓主的国君地位及墓主家族的精神寄托。玉握,即死者手中所握玉器,在曾侯乙墓中出土2件握,大小相同,分别位于墓主的左右手处,器身饰阴刻云纹,间饰阴刻弦纹及斜线纹。玉覆面,又称为瞑目,是位于墓主脸部用以覆面的片饰玉器。仅在荆州秦家山M 2中出土1件用整玉雕成的覆面,眼、鼻孔、嘴部镂空,面、眉、眼、嘴、耳等部位的轮廓线以及发、眉、须皆为阴刻。俑人,在江陵天星观M 1中出土6件素面玉俑,形体皆小,有3件雕了眼、嘴、鼻,另3件近似人形,曾侯乙墓中出土1件双面玉人,面部相背共双耳。楚人相信灵魂不灭,在死者身上置瞑目、握、琀等玉器,使“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郊特牲》)与“事死如事生”观念相契合。

楚人信鬼神、崇巫觋、重祭祀。玉器的通透、神奇、精美符合巫术沟通天地、鬼神,祭祀祖先的需要,因而变成祥和之器广泛使用。楚玉作为沟通鬼神的载体,承载着楚人崇拜鬼神、敬巫好祀的宗教文化内涵。

4.从“料、工、型、纹”看审美内涵

从玉料看,战国楚玉使用多种玉材,使玉器更加灵秀。从楚地出土玉器材质来看,主要以青玉、白玉、墨玉为主。春秋时期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大,吞并了南阳等中原小国,自此南阳成为楚国玉器的重要原料产地之一,南阳独山玉也作为楚玉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韩非子·韩氏》载“荆山产玉”,战国楚玉材料除了和田玉、南阳玉外,经考古材料证明,还有蓝田玉,“蓝田玉虽产自陕西蓝田,但是由于秦、楚接壤,蓝田玉可能随着两国之间的商贸活动而被输入到楚国。”[26],此外从楚玉和各类玉器颜色比较图[24]可知还有岫玉。此外还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材质,用以制作珠、环、串饰等。楚玉采取多种玉料,使玉器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更加多样化。

从工法看,使用多种技法,造型镂空样式多,使玉器精美。战国早中期楚墓玉器雕刻主要采用浅浮雕、平雕、圆雕、透雕、阴刻、阳刻等方法。同时镶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法的创新,在曾侯乙墓中出土十六节龙凤玉挂饰,采用传统透雕、平雕方法,又以活环技术相连接,以技法的创新带动了器物的创新。战国后期,传统技法较前期更加精湛,同时镂空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多种技艺的结合,创造出玉器的空灵美与灵动美,刀法匀细精湛,造就了玉器灵秀精美的艺术格调。

从造型看,突破传统形创新。楚玉突破以往的单一造型,利用纹饰及工法的不同,出现镂空玉珩、多龙形镂空佩等。此外玉佩中龙与凤的组合及龙与人的组合,分别利用楚人崇龙尊凤的信仰及巫觋崇拜,使造型多样化。此外组玉佩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为配合玉料形状,往往‘依料施工',对龙纹身躯进行合理弯转,使其赢得‘玉龙百态'的美誉。”

从纹饰看,纹饰多样样式多。楚国出土玉器的纹饰有云纹、谷纹、涡纹、回纹、兽面纹、乳钉纹、蟠螭纹、龙纹、龙凤纹等。战国时期,玉器制作精美,纹饰着重于对细部特征的刻画。同时纹饰也多改之前古朴、庄严的色彩,受楚人浪漫主义气息影响,纹饰精细、灵动,同时创造出楚玉器特殊纹样,如:S形纹、三联谷纹等。战国楚玉纹饰形成所采用的各种线条,都具有委婉、飘逸、流畅的形式美特征,充分表现出玉温润的天然美特征。

综上所述,楚国立国八百余年,随地域与时间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楚地玉器种类多、使用玉料丰富、雕刻细致、造型精美,融政治、道德、宗教、审美文化于一体,体现着楚国玉文化的发展和楚人的民族精神。

[1]曲石.楚玉研究[J].江汉考古,1990(3):63—77.

[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01—431.

[3]彭军,王家政,王莉,金陵,王明钦,杨开勇,丁家元,赵晓斌.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9(4):8—12.

[4]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14—115.

[5]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49—153.

[6]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3(9):12.

[7]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1985(1):31.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26—331.

[9]余秀翠.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8 (2):167.

[10]姜涛.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J].华夏考古,1988(3):11—14.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01—102.

[12]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1):109.

[13]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09.

[14]熊传薪.湖南临澧九里一号大型楚墓发掘简报[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2:113.

[1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61-63.

[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134—141.

[17]刘彬徽,王世振,黄敬刚.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1):27.

[18]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长丰杨公发掘九座战国墓[J].考古学(集刊2),1982:55—67.

[19]曹桂岑,张玉石.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0):21.

[20]文道义.湖南常德德山战国墓葬[J].考古,1959(2):659.

[21]舒城县文物管理所.舒城县秦家桥战国楚墓清理简报[J].文物研究,1990(6):138.

[22](汉)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M].中华书局,2001:781.

[23]许道胜,李玲.流光溢彩楚国的漆器竹简玉器丝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24—133.

[24]郭德维.藏满瑰宝的地宫曾侯乙墓综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1—141.

[25]杨立新.东周时期楚国的玉器及相关问题[M].楚文化研究论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24.

(责任编辑:郝锐)

[Abstract]In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thereweremany kindsof jade in Chu,which showed the localand features in the State of Chu from theircarving skills,appearancesand decorative patterns.The production and useof jadealso illustrateabundantculturalconnotation of Chu,which combine religion,politics,moral,aestheticmeaning on thewhole,and embody the social life,nationalspiritsand aesthetic ideasof Chu.

On CulturalConnotation of Chu from Jade Chu in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

YAN Li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30)

Jade in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State of Chu;cultural connotation

G122

A

1008—7427(2016)04—0038—05

2016—03—22

闫丽(1994—),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楚文化及佛教美术。

猜你喜欢

曾侯乙墓主玉璧
六器之首 苍璧礼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故城大玉璧
曾侯乙的音乐之声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曾侯乙编钟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与赵琦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