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廊坊市地膜残留问题调研报告

2016-03-07陈慧颖

河北农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膜残膜廊坊市

陈慧颖

廊坊市地膜残留问题调研报告

陈慧颖

19世纪80年代以来,地膜覆盖技术以其抗旱、保墒、提温、增产等优良特性在我市迅速推广,至2015年我市地膜覆盖面积达91万亩,对我市农业节水、增产、增效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带来广泛经济效益的同时,废旧地膜对农村环境和土壤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为摸清我市地膜污染现状,廊坊市农业局迅速组织各县市区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经销商、农户、回收中介,采取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分析研究,对全市农膜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地膜污染治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调查情况如下:

一、地膜使用情况

廊坊市地膜用量为3630.75吨,覆膜面积91万亩,亩均地膜使用量3.98公斤。地膜用量中以永清、固安、霸州用量最多,均在600吨以上,大城、文安、香河、大厂及广阳用量最少,在10吨到60吨间。覆膜作物以棉花、瓜果类蔬菜根茎叶类蔬菜、其他油料作物和玉米为主,还有少量的甘薯和马铃薯。在覆膜作物中,棉花的覆膜面积最大,为18万亩,其中霸州、永清、大城棉花覆膜面积较大,分别为11万亩、3.24万亩、2万亩,其余区县均在1万亩以下;全市10个县市区瓜果类蔬菜覆膜种植面积为7.8万亩,其中安次面积最大,为2.85万亩,其次为文安,1.6万亩;根茎叶类蔬菜覆膜面积为2.65万亩,其中大城、三河、霸州、大厂分别为1.89万亩、0.41万亩、0.3万亩和0.052万亩,其他县市没有;玉米覆膜面积为4.7万亩;花生覆膜面积为1.1万亩;甘薯覆膜面积为2.18万亩。

我市使用的地膜规格主要有0.014毫米、0.010毫米、0.008毫米、0.006毫米、0.005毫米。其中标准地膜(0.008毫米及以上)使用量为2015.5吨,占总用量的63.1%,主要应用于蔬菜作物;超薄地膜(0.008毫米以下)使用量为1178.7吨,占总用量的36.9%。此次调查中除安次有小面积试验用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外,其余县市区均未发现有可降解地膜的销售及使用情况。

地膜使用量依作物品种及地膜的厚度而有一定差异。全市各类作物亩均地膜使用量3.98公斤。一般来说标准地膜亩均成本高于超薄地膜,两种地膜市场售价相同,约13元/公斤,但相同规格的标准地膜由于展面小,比超薄地膜一般少覆盖0.5亩耕地。另外由于地膜质量不同,售价也有一定的差异。

二、地膜残留情况

地膜残留量和连续覆盖地膜的年限以及种植的作物有关,覆膜年限越长地膜残留量越高。覆膜的作物中,大田及棉花、花生等经济类作物所用农膜多为超薄地膜(0.008毫米以下),由于地膜较薄,覆膜面积大,破碎后难以捡拾,地膜残留量较高,主要作物亩残留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棉花、花生、玉米,亩均残留量为0.25—0.4公斤。蔬菜类作物一般用标准型农膜,且种植面积小,残膜对蔬菜产量影响较大,因此农民一般较为重视,地膜残留量很少。我市地膜回收量为1397.1吨,占总用量的38%。

三、地膜回收及利用情况

1、地膜回收的方式

当前我市农残地膜的回收方式有两种,即人工清膜和机械清膜。清出农田的农膜去向:有的单独堆放装袋,集中销售给废品回收站点;有的清膜后就地焚烧;有的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或附近沟渠,部分由废品回收人员自行捡拾,部分则任其自行降解。

2、回收率不高或者不回收的主要原因

农膜残留给生产带来不便,但捡拾地膜费工费时,即便捡拾到一定数量,回收价钱很低,部分区县废品收购站甚至不对残膜进行回收;另外废旧膜回收后,经过反复冲洗,废旧膜上的土仍无法完全冲洗掉,造成粉碎成塑料颗粒,生产一些塑料管材、塑料桶,的产品质量较差,因此回收企业不愿对地膜进行回收。

3、回收的地膜流向、运输、储存方式

我市永清县以前有专门的地膜回收企业,用于制造塑料颗粒,但由于近年来该县治理污染力度加大,残膜回收等水洗塑料企业均已关停。目前我市没有专门的地膜回收企业,所会回收的地膜多由废品回收站加工整理,送至外地处理。

4、本地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情况

无地膜回收加工企业。

5、当地地膜回收的机制和做法

主要要靠农民自行捡拾回收,处理方式为焚烧、掩埋、自然堆放、及废品收购站回收外销,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对废弃农膜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应用。

四、对地膜回收利用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农民忽视残膜清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宣传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残膜的危害,因此,应加强宣传和正确引导,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深刻认识废旧地膜污染的危害性,提高回收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回收责任制。

把治理“白色污染”的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基层乡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书,列为考核乡村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由基层乡镇、村组督促,定期进行清除和回收废旧地膜,并与各废旧物品回收企业和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加工企业签订回收合同,在乡村普遍建立集中回收网点,加大回收量,确保白色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 加大对地膜回收的政策扶持

一是对农民进行地膜回收实施补贴,采取“交旧领新”或“以旧换新”鼓励农民进行地膜回收;二是通过制定一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或给予地膜回收企业必要的资金扶持,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加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4、提高现行地膜标准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现行地膜标准,严格禁止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进入农资市场。实践表明,地膜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抗拉强度高,有利于残膜回收。

5、创新地膜回收模式,提高回收效率

各级组织要引导农民群众科学治理“白色污染”,大力推广应用头水前揭膜技术。头水前揭膜与不揭膜相比较,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不是太明显。同时头水前揭膜由于地膜尚未老化,韧性好,不易破碎,很容易将膜揭掉,省力省工。此外,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采用地膜回收机或机械耙子来回收废旧地膜,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6、推广可降解地膜。

从根本上解决地膜的污染,特别是建议对可降解地膜进行补贴。减低其使用成本,使农民愿意使用、主动使用。

(作者单位:廊坊市农业局)

猜你喜欢

农膜残膜廊坊市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选购农膜时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