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与时俱进的发展
2016-03-07李述森
李述森
(山东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2)
政治学研究
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与时俱进的发展
李述森
(山东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2)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经历了一个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初创阶段,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野蛮发展时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因而表现出了较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倾向。此后,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的现实主义成分日益增长。到恩格斯晚年时期,由于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趋于成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终于在整体上建立在了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动的范例。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以人的解放为根本价值依归,而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又始终是处在不断展变化之中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也必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纵观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最初,由于资本主义还处于原始发展阶段,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因而表现出了浓重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完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的现实主义成分相应地不断增长;而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趋于成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的现实主义成分终于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须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动范例。
一
1840年代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初步创立的时期或者说早期发展阶段。当时,西欧国家整体上仍然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还非常不完善,劳动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这导致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受其熏染,马克思恩格斯在登上社会政治舞台之后不久就成为了人道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们的思想理论学说因而也表现出了较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立场出发去看待和评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给予了强烈的道德上的否定。
私有财产制度是资本主义赖以确立和发展的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同当时的其他共产主义者一样,对私有财产制度给予了严厉的抨击,认为它与人的本质是完全背离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交换和买卖是其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在当时的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是非常不道德的,认为它导致互不信任和用不道德的手段达到不道德的目的。分工和竞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对它们也是非常排斥的,认为分工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竞争贯穿在全部社会和生活关系中,造成了人们的相互奴役状态。大工业是资本主义创造的辉煌成就,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将其载体——工厂制度看作是一种现代奴隶制,认为其就无人性和残酷性来说不亚于古代的奴隶制。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主要阶级,是社会分工的自然结果,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是十分厌恶资产阶级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阶级像英国资产阶级那样堕落,那样自私自利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那样内部腐败,那样无力再前进一步。……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速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不知道有别的痛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页,第185-186页,第537页,第549页,第573页。而对工人阶级则给予巨大的同情,认为他们仅仅是现代社会的受害者:工人屈服于资本家,一直是受害者;整个社会财富减少时,受害最大的是工人,而工资提高时,则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从而缩短了寿命;即使在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过度劳动和早死,沦为机器和资本的奴隶;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工资,而不会使工人和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总体来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看法是这样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竞争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在单枪匹马地冒着风险工作,每一个人都在竭力使自己发财致富,根本不理会别人在干些什么。这样就谈不上合理的组织,谈不上分工。……各个资本家同其他一切资本家进行斗争,各个工人同其他一切工人进行斗争;所有的资本家反对所有的工人,而工人群众也必然要反对资本家集团。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种到处都很混乱、到处都在剥削的现象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2页,第605页。
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形成强烈对照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大力肯定和强烈向往。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也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页,第185-186页,第537页,第549页,第573页。在唯物史观提出后,他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就表达得更具体了:“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竞争就消失了。当然也就谈不到个别阶级的破产,更谈不到像现在那样的富人和穷人的阶级了。在生产和分配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时候,就不会再发生私人占有的情形,每一个人都不必再单枪匹马地冒着风险企求发财致富,同样也就自然而然地不会不会再有商业危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现代社会制度的主要缺陷就会消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2页,第605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页,第185-186页,第537页,第549页,第573页。显然,对共产主义的这样的理解和描述是非常理想化的。
既然资本主义不道德,只有共产主义才符合人的本质,那么,自然就应该尽快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了:费尔巴哈“希望确立对这一事实的理解,也就是说,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他只是希望确立对现存的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页,第185-186页,第537页,第549页,第573页。“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因此,他们也就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页,第185-186页,第537页,第549页,第573页。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能进行和平改良,而必须诉诸暴力革命:“欧洲三个文明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财产共有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制度的彻底革命,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18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其唯物史观。不过,他们此时表述的唯物史观,着眼点主要还是放在为革命目的提供理论依据上的。因而,18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继续朝着激进化的方向发展。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反复申明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可见,即使我们停留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范围内,也可以知道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页,第655-656页。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则庄严宣布:“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页,第655-656页。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倾向,在1848年革命前后达到了顶点。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最严厉的谴责: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8页,第37页,第66页,第161页,第192页。。工人阶级“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盈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8页,第37页,第66页,第161页,第192页。他们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尽头,再也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了:“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8页,第37页,第66页,第161页,第192页。因而坚决要求废除私有制,并认为这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达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8页,第37页,第66页,第161页,第192页。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更是将暴力革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8页,第37页,第66页,第161页,第192页。,坚决主张进行不间断的革命:“民主派小资产者只不过希望实现了上述要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部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8页,第37页,第66页,第161页,第192页。
二
1850年代初至1880年代末,可看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发展演变的中期阶段。在这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欧资本主义逐渐度过了其幼年阶段,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相联系,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也得到了不断增长和强化。
1848年革命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虽然在革命中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但革命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因此,在1848年革命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很快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经济逐步繁荣起来。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开始强调革命的条件性:“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一切想阻止资产阶级发展的反动企图都会像民主派的一切道义上的愤懑和热情的宣言一样,必然会被这个基础碰得粉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页。恩格斯则认真研究了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指出了过早进行革命的后果来警示人们:“对于激进派的领袖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运动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还没有使他所代表的阶级具备进行统治的条件,而且也不可能去实行为维持这个阶级的统治所必须贯彻的各项措施的时候,就被迫出来掌握政权。他所能做的事,并不取决于他的意志,而取决于不同阶级之间对立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历来决定阶级对立发展程度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304页,第470-471页,第592页。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对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304页,第470-471页,第592页。并且说法国二月革命只不过是一个意外事件而已。
1850年代,马克思开始深化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其显著体现,就是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304页,第470-471页,第592页。“两个决不会”,是对《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软化,是更加建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西方国家现实深刻的认识之上的。自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强调之上。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资本论》是马克思专为全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而写作的,不过即使在这样一部批判性著作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论断已经摆脱了道德情感的束缚而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了。马克思在其序言中强调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第10页,第873-874页。“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第10页,第873-874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仍然得出了革命性的结论,不过,他的这些结论,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描述而非主观的臆断。其中的这样一个段落应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第10页,第873-874页。
进入18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的继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广泛展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更加符合实际了。当时,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粹派运动,民粹派试图发动农民起来革命,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恩格斯受马克思的委托,对之给予了坚决的批判:“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在之后批判巴枯宁的过程中,马克思则强调:巴枯宁根本不懂什么社会革命,在他看来,社会革命的经济条件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页。
随着形势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也日益显现出了弹性,不再一味强调暴力革命的作用了。马克思在1872年阿姆斯特丹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地了解,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9页。恩格斯在1880年代初谈到英国时说:“各个阶级的有思想的人,开始看到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只能是走民主制的道路。但是在英国,工业和农业的工人阶级占人民的绝大多数,民主制恰恰意味着工人阶级的统治。那么,就让英国工人阶级自己准备去担负它所面临的任务,去统治这个大帝国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1页。这一时期的恩格斯还明确表示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达尔文的学说中我接受他的进化论,但是我认为达尔文的证明方法(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只是对一种新发现的事实所作的初步的、暂时的、不完善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三
恩格斯逝世前的5-6个年头,即恩格斯系统表达其晚年思想的时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发展演变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趋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起来,政治民主化进程大体完成,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工人阶级已占人口的大多数,群众性工人运动广泛发展起来了。独自承担起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重任的恩格斯看到了这些变化,在晚年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认识、新结论,使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终于在整体上建立在了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
恩格斯晚年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资本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展能力。
恩格斯在回过头去总结1848年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时,坦率地承认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他以英国为例,总结了资本主义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对英国来说,工业资本家的这种统治的影响一开始就是惊人的。工商业重新活跃起来,并且飞快地发展,其速度甚至对这个现代工业的摇篮来说也是空前的。……诚然,这个进步和以前一样被每十年一次的危机所中断:1857年有一次危机,1866年又有一次;但是危机的这些反复发作现在已经被看成是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这种事情是命中注定的遭遇,但最后总是又走上正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
2、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变得人道化,劳资关系由对立转向依存,原来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
恩格斯1892年在谈到其早年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时说道:“本书所描写的情况,至少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成为过去。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大工业看起来也变得讲道德了。工厂主靠对工人偷偷摸摸的办法来互相竞争已经不合算了。事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再使用这些低劣的谋取金钱的手段……于是,工厂区内的实物工资制被取消了,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法案,并且实行了一大串比较小的改良措施……。此外,企业规模越大,雇用的工人越多,每次同工人发生冲突时所遭受的损失和营业困难也就越多。因此,工厂主们,尤其是大的工厂主们,就渐渐感染了一种新的精神。他们学会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最后甚至发现罢工——发生得适时的罢工——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的有效手段。过去带头同工人阶级作斗争的最大的工厂主们,现在却首先起来呼吁和平和协调了。他们这样做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另外,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甚至已经具有了计划性:“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形式,是一个经济阶段,而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则是在这个阶段内这样或那样表现出来的现象。但是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呢?那是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可是这种生产已经越来越成为例外了。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由许多人联合负责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
3、对资本主义普选制度、议会制度作了重新评价,基本上放弃了暴力革命的思想。
恩格斯在1884年时还说普选制除了作为“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外,“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但在晚年看到英国工人政党在选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后,欣喜地说道:“工人为此所表露出的欢欣鼓舞是无法形容的。他们第一次看到和感觉到,如果他们为了自己阶级的利益而利用自己的选举权,就能获得什么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德国的情况也是这样:“由于这样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弄得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
与上述变化相联系,恩格斯基本上放弃了暴力革命的思想。“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不能再进行暴力革命,不仅仅是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更重要的是革命主体变了:“人民各个阶层都同情的起义,很难再有了;在阶级斗争中,中等阶层大概永远不会毫无例外地统统团结在无产阶级的周围,而是纠集在资产阶级周围的反动党派几乎完全消失。就是说,‘人民’看来将总是分开的,因而也就不会有一个强有力的像在1848年那样非常起作用的杠杆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近50年来的历史,已经教会了我们认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第419页,第420页,第408页,第173-174页,第433页,第517页,第510页,第520页,第521页,第524页。
于是,结论就是:“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来。我们是‘革命者’、‘颠覆者’,但是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有可能和平长入新社会,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1页。此时的恩格斯虽然没有完全放弃暴力革命的思想,但已经主要将暴力革命看作是无产阶级应该保留的一项权利了。
4、更加强调历史发展的渐进性,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晚年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用“历史合力论”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涵。在1890年致约翰·布洛赫的信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合力论的思想:“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第592页。“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第592页。
这时,恩格斯还借论述俄国问题,特别强调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限度,指出:“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独特的最后的产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459页。更加强调俄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条件性,认为要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以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前提。
从以上简要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是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的,并且明显地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程度表现出一定的对应性:在早期,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下,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也就占据主导;在中期,西欧国家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改进,因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也不断增强;到了恩格斯晚年,西欧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都已完成,资本主义制度趋于成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终于在整体上建立在了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恩格斯在评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特点时曾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这样一种评价也是完全适用于他和马克思创立的理论学说的。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从今天的观点看,19世纪末的西欧资本主义也还没有完全成熟:英国直到20世纪初才完全实现了普选权;法国政治制度真正完全稳定下来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德国的民主化进程则是在经过两次战败和外国占领下实现的。资本主义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继续表现出强劲的扩展能力,劳资之间关系已不再具有先前那种激烈对抗的性质。从这个角度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变到恩格斯晚年时期仍处在进行之中。恩格斯晚年思想仍显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责任编辑:韩小凤]
李述森(1963-),男,山东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
D1
A
1003-8353(2016)010-01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