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eat”和汉语“吃”的隐喻对比研究

2016-03-07李鹏娟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比隐喻

李鹏娟,张 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英语“eat”和汉语“吃”的隐喻对比研究

李鹏娟,张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80)

摘要:自古以来,“吃”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它仅仅维持生存的含义。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汉语“吃”和英语“eat”衍生出了很多其它的含义。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认知方式,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通过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对比分析,可以试图探究两种语言在“吃”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吃”;“eat”;隐喻;对比

语言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语言,人类将无法交流,而人类的语言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含有隐喻的,可以说隐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无处不在 , 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 , 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吃”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随之产生了许多与“吃”有关的隐喻。本文将进行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隐喻

西方关于隐喻研究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古希腊时代。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之意。[1]隐喻最初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后来随着对隐喻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它存在于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是由理查兹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他提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的概念。随后,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理论的研究置于显著的地位,同时,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随后莱考夫于1987年出版了《女人、火与危险事物》,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被视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经典之作。[1]

隐喻可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有“本体”和“喻体”,莱考夫和约翰逊称其为“始源域”和“目标域”。[2][3]它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即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象似性或相关性,将本体的某些特征转移到喻体上,从而形成隐喻。实质上是将本体的特征转移到喻体上,用本体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喻体,从而达到一定的修辞或概念化的效果。[4]隐喻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它可以说是帮助人们进行遣词造句的修辞手段,也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修辞方式。通过使用隐喻这种修辞方式可以提升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交际目的,但这只是隐喻最简单最直接的效果,也就是它的表象。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更深层次的作用远远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人们通过这种认知方式可以构建出自己的概念系统,从而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事物,进而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如果没有隐喻,人们就不会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就不会形成和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无法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容,更不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事物以及整个世界。

二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分析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2014年版),“吃”的定义为:将食物等咀嚼后咽下(包括吸、喝),如吃奶、吃饭。[5]《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4版)将“eat”定义为:to put food in your mouth and chew and swallow it.[6]由此可见,汉语“吃”和英语“eat”的意义在基本概念方面是相同的。但同时,两者的隐喻认知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汉语“吃”的隐喻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有关“吃”产生的民族传统已经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身心。中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围绕着“吃”展开和结束的,从出生的满月酒、周岁宴、寿宴,再到婚丧嫁娶,都是离不开“吃”的,甚至无数商人都是在饭桌上谈成不计其数的生意的。在中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是要“吃”的:好友相见聚会要“吃”、孩子升学就业要“吃”、升官发财要“吃”、开张宴请要“吃”,甚至人们每天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都是问“吃了吗?”

“吃”代表思想。从中国的“吃”文化和隐喻中可以透射出中国人的思想和认知方式。例如:“吃香”“吃醋”“吃偏食儿”“吃人的嘴软”“吃惊”“吃里扒外”“吃透”“吃亏”等等。平常要是希望别人帮着办事,通常是要请帮忙的那个人吃饭的,这样他就会觉得“吃人的嘴软”,好好给自己办事,不会给自己“吃偏食”;“吃惊”表示对某件事感到很惊讶,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也没有想到;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队伍着想,而是去帮助毫不相关的别人,这是“吃里扒外”;“吃透”代表将某个东西或知识完全地理解透彻了;“吃亏”就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的方式,都说“吃亏是福”,这是中国人普遍认为的待人接物的处事方法,并不是真的把“亏”这个东西吃到肚子里去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的“吃”都是有着隐喻的含义,并不仅仅代表吃东西。

“吃”代表体会和行为。从有关“吃”的隐喻中,也可以透射出一个人的体会,经验以及行为,用有关“吃”的词汇就可以很清楚地表达一个人的体会和行为过程。例如:中国人把丢了工作说成是“丢了饭碗”;对于上门拜访的人却遭到主人的拒绝叫做“吃闭门羹”;[7]将有些人私底下将好处自己私吞而不与人分享称为“吃独食”;如果一个人的做法对另一个人不起作用,没有效果,甚至是都不能诱惑另外那个人上当的话,就叫做“不吃那一套”。此外,汉语“吃”还包含“喝”的含义,在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例如《水浒传》中,“喝酒”被人们说成“吃酒”;甚至到现代社会,仍然将“喝奶”说成“吃奶”,而英语中却没有“eat milk”“eat wine”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见汉语“吃”的隐喻意义之广。

此外,在中国,“食”“尝”也含有“吃”的意思,它们所代表的词汇和日常用语也往往是隐喻表达法。例如:“食古不化”本义是吃东西不消化,实际是形容一个人对知识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按照现在实际的情况灵活地消化吸收和运用;“浅尝辄止”说明一个人不去深入地研究知识、问题等,只是懂得皮毛就不去深入研究了。

总之,中国人运用有关“吃”的隐喻用语来认知世界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且这些隐喻用语是存在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比如:“囫囵吞枣”“细嚼慢咽”“生吞活剥”“吃不消”“吃回扣”“吃官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等等。

2.英语“eat”的隐喻分析。

在英语中,“eat”除了表示它本身的意思之外,也有一些隐喻的用法。但这种隐喻大多数是和介词、副词等构成动词短语来表示的。比如:“eat out”本意是去外面吃饭,隐喻意为吃光、过度消耗、腐蚀,引申的俚语意思就成了严厉责备某人;“eat up”意思为吃光,隐喻意为消耗、吞噬、用完、歼灭;“eat away” 隐喻意为腐蚀、侵蚀、消耗、逐渐毁掉、烦扰,本意为痛快地吃;“eat one’s hat”是认罪、受罚的意思,而不是“吃掉某人的帽子”的意思;“eat one’s lunch”更不是“吃某人的午餐”的意思,而是“掠夺别人的利益”,就像吃掉别人的午饭一样;“eat somebody for breakfast”隐喻意思为征服或降服某人像吃早饭一样简单,并不是“吃掉某人当早餐”的意思;“eat like a bird”意思是“吃的特别少”,而并不是“像鸟一样吃饭”的意思;汉语中“吃白食”也并不是英语的“eat white food”,而是“freeloader”或者“free rider”。“eat white food”只是中国式英语的表达,并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方式,类似中国式英语“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和“no three no four, 不三不四”。

除此之外,在有些句子中,英语“eat”同样也存在隐喻意义,比如:“I am going to make you eat your words.”这个句子中,“eat your words”的汉语意思并不是“吃掉你的话”,而是“承认自己说错了话”,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我要让你承认自己说错了话”;同样,句子“what’s eating somebody ?”在口语中表达的也并不是它的本意“什么吃了某人”,而是“什么让某人烦心”的意思。

但是,在英语中,汉语的“吃”不一定都是被翻译成英语的“eat”,它还可以翻译成其他的词汇,比如“have”“live”,一般吃早饭在英语中说成“have breakfast”;“吃尽苦头”在英语中说成“to have been in the wars”;英语的“to live like a parasite”意为汉语的“吃闲饭”;汉语“吃老本”英语为“live off one’s past gains”等等。

3.两种隐喻的差异对比。

尽管汉语“吃”和英语“eat”的基本概念相同,但它们所代表的隐喻意义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在数量上,汉语“吃”的数量远远大于英语“eat”。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洗礼下,“吃”文化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由此产生的“吃”的隐喻用语数不胜数。

其次,代表内容有所差异。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吃”的隐喻用语既代表思想,又代表体会、体验、行为等,强调的是人们本身的主体感受和体会,而英语“eat”的隐喻用语多代表整个行为或行为的结果,缺少主体的思想和体验性。这种中国式的“吃隐喻”的思想也正体现了中国人民“以人为本”和“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用语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才造成这种“吃”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一向将“吃”作为头等大事看待,中国的“吃”文化才会因此源远流长,“吃”的隐喻也在不断的涌现,超越了英语“eat”的隐喻数量及内容。然而,在英语国家中,生活节奏相对较快,人们往往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或其他生活上的乐趣,追求自己的个人梦想,忽视“吃”文化,崇尚的是速食快餐,速食文化,导致“eat”隐喻用语的数量和内容相对较少。正是因为国家之间人们的信念、态度、生活方式和词汇发展历史的差异,才造成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差异。

三结语

本文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别对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它们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两者的隐喻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在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和态度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将“吃”看得很重要,而在西方国家,“吃”仅仅只是一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方式而已,并没有包含太多的隐喻意义。此外,这种隐喻用语之间的比较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它有利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和民族的交流,为学习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民族和不同人们的认知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促进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Lakoff , G. and Johnson , 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王英雪. 汉英“吃”的动作的概念隐喻比较[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5-199.

[4]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6): 10-18.

[5]《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K].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6]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4版[K].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张再红.“吃”的隐喻映现规律分析[J]. 语言研究,2010(4): 123-125.

Class No.:H03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to Ea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i Pengjuan,Zhang 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80,China)

Abstract:Ea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s in human’s daily life since ancient times. It is not only just as a kind of way to make human alive, it has other meanings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s cognitive ability. Metaphor, a kind of rhetorical device and cognitive style, has been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world. So, the differences of metaphor to eat will be analyze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n the reason will be found.

Key words:“吃”in Chinese : eat; metaphor; comparative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5-0135-3

作者简介:李鹏娟,在读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

张红,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工业大学。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对比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浅议工程建设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