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训的文化解读
——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

2016-03-07刘旭东

关键词:开滦校训华北

刘旭东

(华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009)



大学校训的文化解读
——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

刘旭东

(华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009)

校训;大学文化;华北理工大学

校训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反映着大学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华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凝练出“明德 博学 勤奋 求实”的八字校训。对此本文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视角分别进行了解读,旨在客观把握该校的办学精神和文化传承,促进该校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自古以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源和根本助力的。任何社会及其组织、团体,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于大学而言,文化建设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高等教育向文化本质回归发展的新趋向和客观要求。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历经数次深刻变革,成为了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元机构。如今,世界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又一次重大变革,即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以文化建设统领大学发展,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地位,防止大学沦为成世俗的工具。因此,我们国家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原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曾经指出,“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1]可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创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正确理解和凝练校训对把握大学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并以华北理工大学校训为例,解析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

一、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

校训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体现了学校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认知一所大学的文化内涵要从理解它的校训开始。大学校训具有鲜明的个性,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继承性和融合性。[2]关于大学校训与大学文化的关系,张国良教授指出,“大学校训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反映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3]大学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表达,要从哲学、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分别进行审视。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校训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秉持的特有哲学思想,人们可以从校训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理想目标以及认知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校训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而成的。在大学校训中,人们不但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还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校训,要让人感受到它到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和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文化层面的校训能够透射出的爱国、爱民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从以上角度全方位理解,无论是制订一所大学的校训,还是认知一所大学的校训,都会突出大学的历史,体现大学的特色,彰显时代的特征,并能强化大学独特的品质。

二、华北理工大学校训的文化解读

华北理工大学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层次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该校前身河北联合大学于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共同组建而成,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凝练出“明德 博学 勤奋 求实”的八字校训。

这八字校训从修辞上来看,符合中国传统校训文化的修辞风格。中国古代典籍中“四言八字”、“二言八字”的格言句式,特别是古代家训的发展对中国大学近代校训的形式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直到现在,校训仍然多采用“工整、对仗、押韵”的格言、警句的形式,这是中国校训不同于西方校训的显著特征。[4]华北理工大学的八字校训既不失传统,又富于创新,体现了学校对全校师生的引领、育人、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当前,华北理工大学正致力于创建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正如徐吉洪教授所言,创建一流大学的文化出路首要的就是要“凝练大学理念”[5]。大学理念的凝练集中反映在如何准确确定校训。华北理工大学的八字校训能够准确体现出该校的办学精神和文化传承。按前所述大学校训与大学文化的关系维度,笔者尝试分别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视角对这八字校训进行解读。

(一)明德,是办学的目的与要求,是对校训的哲学视角理解,反映工学、医学高等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

1工科教育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适应当今学科发展新趋势,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多年来,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工科大学生个人都有“重理轻文”的思想。 这是当代工科大学教育的一个潜在危机,已经产生了学生知识面狭窄, 人文素质较差的弊端。因为工科院校主要培养工程方面的人才,而工程是为人而建,因此工程教育更需要强调“以人为本”,在工程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人文意识,这就要求实践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2医学教育重视医德教育的必须性

医务人员与病人所反映出的医德关系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它涉及千家万户。医德医风的好坏能够反映社会风气好坏,是全民族、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除了要靠先进的医疗科学技术设备,更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只有把两者融为一体,在良好的医德教育下,才能把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地发展下去。因此举办医学教育,在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真正树立重视医德教育的思想。当今医疗机构存在着诸多医德涣散问题,也是造成了大量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传授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强调加强医德教育,对医学生开展“全人”教育。综上,华北理工大学这所以“工、医”学科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特别要强调加强对学生“德”性的培育。另外,该校之所以将“明德”置于校训之首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家庭为本位、以人伦为基础的伦理文化,强调以伦理道德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秩序。“主德”、“求善”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和典型性的特征。中国校训的思想之源就来自于儒家文化,这就注定了我国学校校训总是以德为先。[6]因此,“明德”反映了该校校训的教育哲学观,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反映,也是学校开展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追求。

(二)博学,是办学的目标和理想,是对校训的文化视角理解,源于教育理念与地域文化

1综合性大学教育理念变革的方向:通才教育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强调通才教育,打破人才培养规格和发展方面的单一性,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专业、规划发展方向,打通了学校人才培训的专业壁垒。如钱三强、何泽慧(物理学家)、王大珩(光学家)、于光远(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家)在清华曾经是同班同学,都是在学期间受到通才教育的益处,后来选择了各自的发展研究方向,并且终成大才。通才教育重视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片面强调专才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

2010年,原河北理工大学与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成立河北联合大学(2015年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省政府强调要在冀东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客观来说,之前的两所学校学科专业性比较单一,专才培养模式的倾向性比较强,不利于通才培养。合校后,打造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性加强,需要全面变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实施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在保持原有理科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提倡文理振兴、协同发展,这正是强调“博学”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2唐山人文精神:一种超越的精神与视野

新唐山从地震废墟上崛起,发展近40年来,创造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伟大奇迹。唐山这座城市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成为推动新唐山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行为动力。新唐山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理性内涵和形象表现,感恩是基础、博爱是源泉、开放是目的、超越是目标,它们构成了新唐山人文精神的严密逻辑关系和科学理念。而“超越”是唐山人文精神最具前瞻性的体现。华北理工大学根植于唐山,必然会汲取本土人文精神的精华。“超越”本身体现出的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胸怀,是对原河北理工大学、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办学水准的历史超越,是学校服务区域从此要面向华北对过去面向唐山的超越。这种宽广、博大的视野作为华北理工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之一恰如其分。

综上,“博学”既强调了办学目标的高远,也强调了教育理念的跨越,是这所大学办学目标的最高理想。

(三)勤奋,是办学的信念与态度,是对校训的历史视角理解,源于开滦精神和唐山交大精神

1开滦、唐山交大与两校的历史渊源

(1)开滦与原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历史渊源

20世纪20年代,开滦煤矿在英国资本家控制下,只顾多出煤、多盈利,伤亡事故不断。而当时开滦医院的护理人员短缺,严重制约了伤工的医疗需求。另外,开滦煤矿历来重视职业教育,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相继举办过各类技术学校和训练班。正是在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开滦矿务总局在扩建开滦总医院的同时,于1926年10月确定创办“私立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之初,一切因陋就简,校址附设在开滦矿务局医院内,教室和实习室均系借用开滦总医院房舍,学校隶属开滦煤矿总管理处,这所学校也因此成为唐山最早的卫生学校。学校最初由英国籍外科大夫缪尔组织筹建并担任校长,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完全采用英美模式,毕业生大多数安排到开滦系统的医院和诊所任职。

开滦护校历经发展,于1958年9月,经国家煤炭工业部批准,再次更名为开滦医学专科学校。196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开滦煤矿卫生学校、阜新煤矿卫生学校、唐山卫生学校大专班合并组建为本科院校—唐山煤矿医学院(1984年更名为华北煤炭医学院),隶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纠其历史,开滦煤矿成为原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创办母体。

(2)开滦与原河北理工大学的历史渊源

1952年涉及全国的院系调整和专业合并,造就了那一时期我国著名的工科“八大学院”。为重组“八大学院”,唐山交通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相关专业成建制转出(唐山交大也因此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此后,唐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其举办的高等教育已无矿冶、地质等与城市工业结构相支撑的相关专业,这严重制约了以重工业为主的本地经济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

经历唐山交大拆分的“痛定思痛”后,为了充分发挥唐山这座重工业城市的优势,开发资源振兴工业,满足建设突出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先性,1958年6月,根据河北省委指示,经原国家高教部批准,由开滦煤矿、唐山市和省煤管局共同负责筹建,成立了由中共唐山市委领导下的15人组成的“唐山矿冶学院筹建委员会”。经过积极筹建,选定原唐山农业机械学校和市立九中旧址为校址,由国家煤炭工业部、煤炭设计研究院、开滦矿务局、河北省、唐山市和唐山铁道学院等单位抽调干部和教师,充实教学和管理力量。此外,又将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和建材工业部当时下放唐山市锻炼的部分教师及干部调入学院。这些教学、管理人员的选调共同组建了唐山矿冶学院,成为河北省新建的一所以采煤为主的多科型骨干学院。在筹建唐山矿冶学院的过程中,开滦煤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山交大与唐山矿冶学院的历史渊源

(1)结缘

唐山矿冶学院(后更名为河北理工大学)建校初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唐山铁道学院等单位曾经抽调了大批干部和教师,充实教学及管理力量。特别是唐山铁道学院,有关学科教师来到矿冶学院兼职上课,承担了学院基础课和部分主要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时任唐山铁道学院教务处长的阎涛在1958~1962年间,就借调到矿冶学院任教务处长。由此可以看出,1958年建校的唐山矿冶学院与唐山交大具有深厚的血脉渊源。

就交大院校系统的传承渊源,交大校友有言,“在现有的五校之外(上海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西安交大、台湾新竹交大),如华东交大、兰州铁道学院,还有北京、唐山矿冶学院,多半是从院系调整之中分出去的,一脉相传,师承有自。”[7]

(2)续缘

自1972年唐山铁道学院搬离唐山,在四川重建西南交通大学以后,这所学校就一直在为重新选校址而奋争,这期间数次提出能够迁回唐山办学。在提议未果的情况下,就提出了加强与当时的河北矿冶学院(即更名的唐山矿冶学院)的合作联系。1984年12月25日,西南交大校友总会唐山分会在河北矿冶学院院内举行第一次筹委会,大会一致同意河北矿冶学院梁克钧院长为名誉校友。校友会成立以后,扩建河北矿冶学院的计划马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于河北省与唐山市的大力支持及矿冶学院院领导的努力争取,教育部最终于1985年1月16日批准,将河北矿冶学院改为“唐山工程技术学院”。上海交大分校也改为“上海工程技术学院”,同文发布。实际上,早在80年代初期,河北矿冶学院为了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目标,曾经制定了一项重大决策—“积极配合茅以升先生的建议,将矿院扩建成交通大学”。在迁回唐山无望的前提下,西南交大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就是保留西南交大,在唐山以矿院为基础,抽调西南交大部分教师增建铁路、道桥类专业,划归铁道部领导,再办一所交通大学。矿冶学院邀请茅以升先生为名誉院长,以便指导改扩建工作,但被茅老拒绝,但他同意担任唐山工程技术学院顾问委员会主任。至此,茅以升先生正式与矿院建立了关系。在广大校友努力的同时,官方渠道的努力也在加紧进行。1986年4月,茅以新先生在六届全国政协上递交了第1583号提案,建议在唐山市恢复建立唐山交通大学,这也许是官方推动交大唐山复校的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虽有众多努力,但由于迁校事宜关系重大,事关国家高等教育学科区域布局以及交通战略重大安排,加之期间茅老病故,西南交大回迁唐山和与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合作事宜半途而止,令人万分遗憾。尽管如此,由于唐山工程技术学院的设立以及交大唐山分校的成立,广大交大校友也认为,“我们母校这棵劲松,在唐山又有两个新芽了。”[8]

3开滦与交大精神核心—坚毅

(1)开滦精神

文革期间,全国工厂生产停顿,可是开滦不仅一天没停产,生产还搞得热火朝天。新华社决定要写出一篇有份量的报道,把这种精神宣传出去。讨论文章主题时,记者想到毛泽东在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特性时,曾列举包括开滦和焦作煤矿罢工在内的一系列罢工斗争,对他们曾经作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的评论,于是“特别能战斗”就被选定成为这篇报导的主题。新华社1973年12月18日正式发电稿:《“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由此,“特别能战斗”的口号喊遍了全国。以后,开滦也以此作为自己的企业精神。

(2)唐山交大精神核心——坚毅

唐山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南(唐山)交大的办学史就是一部搬迁史,“天津—山海关—唐山—湘潭—贵州平越—重庆壁山—唐山—峨嵋—成都”的办学地理变迁描绘了多灾多难的交大搬迁路径。[9]学校历经多次校名更变,更是遭遇1952年院系分割,办学实力和办学条件不断受到破坏,直至今日仍难恢复当年唐山交大时期的办学辉煌。如此艰苦的办学境遇,造就了西南(唐山)交大坚忍刚毅的风格,他的风格也感染了若干亲缘高校,其中就包括原河北唐山矿冶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院校合并、校园变迁、校名更改,如今再一次面临沿海办学的整体搬迁,坚毅的办学信念将是大学今后发展所应秉承的一贯信念和态度。

4以坚毅的品质震后重建

1976年的大地震对两所高校的毁灭性破坏,在全国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唐山矿冶学院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学院建筑物和教学实验设备全部被砸毁;325名教职工、530名家属、404名学生震亡。唐山煤矿医学院的教学设施也几乎全部倒塌,教学仪器设备大部分被损毁;人员伤亡严重,全院共震亡203人,重伤101人。地震中丧失了大批师资,两所学院处于瘫痪状态。但两所高校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以坚毅的必胜信念重建校园,经过十年恢复建设,到1986年两座崭新的院校再次屹立在冀东大地。这是全院教职工百折不挠精粹,更是开滦企业“特别能战斗”和唐山交大“果敢坚毅”精神的鲜明体现。

“坚毅”指坚定有毅力;“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努力不懈。“坚毅”与“勤奋”一脉相承,共同表达了一种认认真真、不怕吃苦、踏实肯干的精神品质。因此,由开滦企业文化和唐山交大校训精神的核心—“坚毅”所衍生而来的华北理工大学“勤奋”精神,是对亲缘关系的历史继承,最能体现华北理工大学校训文化中的办学信念与办学态度。

(四)求实,是办学的基础与源泉,是对校训的历史视角理解,源于天津大学的治学精神

1天津大学与原河北理工大学的历史渊源

1959年4月,经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天津大学矿冶系调整到唐山矿冶学院。当年夏天,天津大学矿冶系采矿、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压力加工等4个专业的学生,50余名干部和专业教师整建制的调整到唐山矿冶学院。得益于他们的并入,当年5月经河北省委和省政府批准,唐山矿冶学院正式改为全日制四年本科。这就使得华北理工大学的办学渊源与办学历史与天津大学密不可分。由于天津大学的矿冶系,是当年北洋西学堂成立时的四个学门之一,这也使得原河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能够追溯到北洋西学堂创建时的1895年。

2天津大学校训内涵

赵天麟任原北洋大学校长期间(1914-1920年)总结出北洋大学近二十年的办学经验,概括形成“实事求是”四字校训,一直沿袭至今。 “实事求是” 是天津大学文化之魂,也是天大人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实事求是”校训对昔日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无论是在治学,还是在育人诸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影响到了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诸多亲缘院校。

原河北理工大学与天津大学的深厚历史联系,使得今天的华北理工大学治学精神秉承了天大的求实风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是该校多年来坚持的校风校训,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从而在根源上确立下了华北理工大学校训中的“求实”定位。

以上是对华北理工大学“明德 博学 勤奋 求实”校训的文化解读。大学校训在嬗变与坚守的背后,本质上是对大学文化的深刻探寻,不随世俗改变而随波逐流。正是由于大学校训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才能使其能够历经风雨,始终与大学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各个大学的精神坚守。当前,华北理工大学正致力于创建国内知名大学,学习借鉴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精神文化,形成具有自己办学特色大学精神文化对于一流大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谈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10(05).

[2]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95-101.

[3]张国良.大学校训理念的设计准则与践行路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

[4]孙雷,丁义浩.大学校训[M].沈阳:东北出版社,2013:5.

[5]徐吉洪.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困境及其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48.

[6]孙雷,丁义浩.大学校训[M].沈阳:东北出版社,2013:2-3.

[7]唐山交大校友通讯(第五期)[R].1985:2.

[8]唐山交大校友通讯(第六期)[R].1985:4.

[9]刘旭东. 产业的驱动:唐山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201-202.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A Case Study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Xu-do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school motto; university cultur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tto is the basic rules of conduct and ethics abided by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reflects the ideals, beliefs and pursuit of the University, and which is the most stable, the core elements in university cultur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refined "Being morality, polymath, diligence and truth seeking" as the school motto in the years of school history. From the point of philosophy, history and spirit view, this paper aims to grasp the spirit of school running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2095-2708(2016)05-0131-06

G649.28

A

猜你喜欢

开滦校训华北
校训展示墙
电力机械设备运行及维护
校训展示墙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开滦精神卫生中心
开滦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