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等教育变革阻滞

2016-03-07刘尧飞蔡华健沈杰

关键词:办学理念绿色

刘尧飞,蔡华健,沈杰

(1.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3.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等教育变革阻滞

刘尧飞1,3,蔡华健2,沈杰3

(1.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3.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绿色发展;高等教育;变革阻滞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理念。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蕴含着遵循规律、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的自然本色。高等教育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真,从教育的本原去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问题,用自然的眼光和生态的机理去审视和发展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协同共进,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当前高等教育变革的阻滞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教育理念虚化,教育目的逐利化,人才培养同质化,教育生态危机化,高等教育矛盾转化。

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广泛关注,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发展共识[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自然也不例外。2016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同时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发展,以绿色理念引领教育风尚,推动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原则。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类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人才,促进人类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作为大自然生命进化的产物,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理所表达的含义。因此,高等教育绿色发展的本质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对象从以人为中心向以地球人为中心转变,不断提高人类的绿色发展指数(HGDI)[2]。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除了要在生产领域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外,就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和本源,创新绿色技术,传播绿色知识和文化,加强内涵建设,营造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培育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此外,通过高等教育的绿色发展,还能化解高等教育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革新高校文化制度积弊,补齐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短板”。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

自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首次举行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起,人类就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类不得对面对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污染严重、林地草地锐减等生态危机。由此,人类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发展模式,经过探索和实践,绿色发展逐步在全世界形成共识。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发展理念,它蕴含着遵循规律、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的自然本色。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将环境视作一种资产来经营,从经济人的角度追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一般而言,提到绿色发展,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绿色发展也大多指向经济发展,然而,绿色发展内涵丰富,其绝不仅仅限于经济发展领域,在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都大有舞台。

绿色发展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延续性和时空性,它不仅包括传统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人口增长、粮食生产、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尤为关注当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国情地情不同,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达形式存在差异,这就是绿色发展的空间性。总的来讲,绿色发展要比传统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更加丰富,或者说绿色发展是更高级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传统可持续发展是1.0版,那么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2.0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同步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愈加突出,长期以来,支撑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是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也让人类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战略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将为人类开创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就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它所蕴含的是一种宽容自由、平等自然、公平正义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就高等教育而言,绿色发展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真,从教育的本原去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问题,用自然的眼光和生态的机理去审视和发展高等教育,梳理高等教育内部矛盾,并有效化解,同时为高等教育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促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协同共进,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高等教育面临的变革阻滞

(一)教育理念虚化

教育理念一般是指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办学者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往往通过它的校训、校风等表现出来。纵观我国两千多所高校,真正有大学精神和大学灵魂的凤毛麟角。尽管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各自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在文字表达上也较为工整、对称,貌似每个高校都有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然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办学理念也只不过是充当门面而已,华而不实,很少有高校真正按照办学理念去指导办学行为。真正的办学理念不应该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应该是一所大学长期办学积淀的自然结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而现实却与之相反,一些口号式办学理念充斥着大学校园,有的印在墙上,有的印在笔记本上,但鲜有师生去思考并遵循之,这些理念并未深入广大师生人心,并未成为师生共鸣的结点,也并未成为师生教学和学习的行动指南。与当代高校教育理念虚化现象相比,民国时期的高校普遍具有明确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而且在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和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密不可分。例如,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至今被广大学者所推崇;清华大学时任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成为众多办学者的至理名言;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允公允能”办学理念,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的“一切以真理为依归的”求真办学理念,都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导致当今我国高校办学理念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行政化的办学体制。当今公办高校的校长都是由政府任命的,且有一定的行政级别,高校内部的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行政等级,具体分为处级、科级等,这种行政化的办学体制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自主性,高校更像政府的附属机构;二是缺少真正有风骨的教育家。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理念百花齐放,这与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固然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有一批风骨傲然、学识渊博的杰出大学校长,他们作为教育家去管理大学,帮助大学树立自己的办学理念,他们手握权柄却不贪恋权柄,面对政府,他们敢于维护大学自治传统,在关系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的问题上敢于对政府说“不”。而当今大学校长更像政府的附庸官员,面对政府权力时,也只有躬身迎合,唯利是从;三是高校欠缺生态文明教育。由于生态文明还未深入高校课堂,生态文明的自然、自主、和谐理念也难以深入高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的心中。

(二)教育目的逐利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属于公益事业,不应作为一种逐利产业来发展。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教育产业化这一问题的讨论较为敏感,十年前尚有不少学者对此展开讨论,然而,很快对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就此销声匿迹。尽管政府不愿意重提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但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趋势,有必要再次讨论。当前的高等教育逐利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民办高校的逐利化。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由企业投资办学的,因而在高校运营过程中难免会有逐利化倾向,企业家往往更多考虑经济效益,在高校招生、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往往追求短、快。因此,民办高校大量设立了那些投入少、培养成本低、当前热门的专业以吸引生源,而对于长期才能见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却过分忽视。许多民办高校甚至为了节约开支,干脆减少专职教师数量,转向外聘兼职教师的途径来满足教学需要,这样做的后果除了不利于教师管理以外,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十分被动,不到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危急时刻”,民办高校的主办方一般不舍得投入资金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此外,还有部分民办高校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前不久发生在陕西的两所民办高校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的例子就是一个印证,不仅给社会和在校学生造成了伤害,而且给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形象。

其次是公办高校的逐利化。公办高校的逐利化虽然没有民办高校那样强烈和突出,但是近些年公办高校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以及一些附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逐利化倾向必须引起重视。自1999年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股新鲜力量异军突起,时至今日,已发展到了近300所,最高峰时甚至达到了313所,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予以规范,可以说,独立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给热火朝天的独立学院举办者们泼泼冷水。从举办者和投资者的性质来看,独立学院无外乎三类,一类是公办高校独立举办的,所有的收入都归母体高校所有,此类独立学院更像母体高校的“盈利机器”。第二类是公办高校和企业合作举办的,这类独立学院有企业的参与,其逐利性比第一种更强烈,此类独立学院的收入由举办高校和投资方按协议分配。第三类是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的,这类独立学院最具公办性质,但是母体高校仍从其中拿取一定比例的收入。无论哪一种独立学院,都不可避免地让举办高校产生逐利化倾向,在经营过程中也渗透着企业思维,更多地注重经济效益。相反,如果无利可图,公办高校也不会有动力去举办独立学院,这无疑背离了教育的本原。此外,一些公办高校的校办产业、附属医院等逐利化问题更为严重,校办产业往往打着教育的旗号躲避各种税收,享受各种国家给予教育领域的优惠政策,而背地里这些校办企业却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尽管国家早就出台规定要求校办企业实施校企分离,但大多数只是名义上脱离,实际上仍是校企合一。

(三)人才培养同质化

人才培养同质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通病,也是高等教育实施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重点方向。人才培养同质化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设置高度一致。纵观国内高校招生专业,普遍大同小异,专业重复设置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看上去“热门”,吸引人眼球的专业,引来国内高校的争相设置,其目的无外乎为了吸引生源,而高校是否具备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的条件和实力,还是一个问号。值得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一城市的多个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严重重复,而一个城市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对有限和稳定的。教育主管部门之所以批准设置这些专业,允许相关高校招生,其审批程序是存在漏洞的。众所周知,我国高校申报设置新专业一般都是通过填报纸质申报材料,再由教育部审批,无需进行实地勘察。也就是说,教育部审批专业的依据是各高校填报的材料,那么,这就给那些追逐申报“热门”专业但又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高校提供了材料作假的机会。事实上,的确如此,高校在填报专业申报表时,在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方面夸大其词,甚至胡编乱造的不乏个别,这严重背离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本原性要求。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纵观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两种,即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4]。当前我国高校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思维,人才培养按计划进行,大多属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对经济社会变化的反应度较低,培养目标也过于短视和功利,学生也无法参与到自己的生命设计中。各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大同小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现象严重,这与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的和谐共进格格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被动接受,一切都按高校设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统一步骤、统一流程、统一标准,朝着同一目标迈进,完全忽略了师生本身的独特定和创造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篇一律的“工具人”,而非丰富多彩的个体。

(四)教育生态危机化

教育生态危机既有外部环境危机,也有内部环境危机。从外部环境来看,前文所述的高等教育逐利化趋势和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不充分等是主要问题,其中的根源在于教育制度的僵化。一是专业设置要上级审批,限制了高校的自主办学积极性,也不利于高校与地方和产业界的互动。二是高校领导和管理机制的行政化,让学术自由变得压抑。三是层出不穷的各类教育评估和检查,让高校疲于应付,无心改革。诸如此类问题,是高等教育外部生态危机化的征兆,必须引起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重视。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里的不正之风仍然盛行。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严查严控各级各部门的“四风问题”,国家整体上政治生态正在逐渐好转。随着国家反腐形势继续维持高压状态,教育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各项规定,但是,在这重重高压之下,长期形成的大学校园弊病也无法立刻消解,有些甚至变换把戏,换汤不换药。从近几年的新闻报道来看,这方面的案例很多,例如辽宁某高校党委书记办公室和专车严重超标被曝光,干部任命过于随意,职称晋升暗箱操作不乏其人,湖北武汉某重点大学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校长因基建问题双双落马,成都某高校校长、书记先后被双规,北京某重点大学在自主招生过程中暴露严重腐败问题,湖南某重点高校被爆在学生转学问题上违规操作,此外还有大量的未被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教育乱收费现象以及高校内部腐败问题等。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生态有危机化的危险,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育生态,优化高等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五)高等教育矛盾转化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高等学校连年扩招,一批新的高校纷纷建立、升格。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近3000所,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增长近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高考平均录取率超过75%,部分省份甚至高达90%,以往“上大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有力地提升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标志着我国已迈入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列[5]。然而,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成绩,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一是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大发展、大扩张,外延式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一批高校动辄几千亩的新校区建设纷纷上马,全国各地大学城建设如火如荼,有些高校完全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实力,纷纷跟风扩招,最终负债累累,教师待遇跟不上,教学设备购不起,内涵建设跟不上,从而造成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在高校大量扩招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校舍不足、师资紧缺是中国高校的通病,尽管近些年来随着扩招步伐的放缓而有所缓解,但是,外延扩张带来的弊病非一朝一夕能化解,需要一段时期来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欠下的债务,加上银行利息,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消化,师资队伍也要经过相当时间的积累和培育,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质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由量的矛盾转化为质的矛盾。

二是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来,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已超过4%,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顺利实施,以及2015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国家和省级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只会逐步增加。除了国家按计划财政投入以外,各省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政策,如广东、浙江、山东、河南、青海等省份已陆续出台政策支持本省高校和学科发展。广东省从2015年起计划三年投入50亿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在这一计划发布不久,该省更是又抛出了投资80亿建设3所理工类大学的计划。浙江在2015年也宣布了实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中部人口大省河南也投入31亿元资金支持省内17所高校学科发展,就连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也计划为本省唯一的“211”工程高校青海大学每年划拨1亿资金,以支持该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连续支持5年。从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不难看出,未来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矛盾将更加突出,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将逐步拉大,获得较大支持的高校必将在本地区率先发展,而经济发达省份的投入巨资也会促进本省高校领先发展。面对这种各省有选择性的支持,一些无法获得这种专项支持的高校,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其办学质量必然更加落后于获得支持的高校,最终结果将是优者更优、劣者更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更加稀缺,“上大学难”的问题解决了,但却加剧了“上好大学难”的问题,并将引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公平、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此外,由于这些政策支持的对象均是重点本科高校,并未涉及高等职业院校,而高等职业院校是经济社会转型所急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其结果势必加剧高等教育的层次性结构矛盾。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在高等教育升学率高位运行的背景下,那些企业投资主办的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来看,生源明显不足,报到率也普遍较低,这些学校如不及时做出调整,必将面临生存危机。

除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结构存在矛盾以外,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速度换档和动力转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品质和效率,实现经济的结构性调整[6]。因此,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型增长方式[7]。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必然会改善产业结构,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系列改革目标,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根本,这就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需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三、结语

倡导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时代的呼唤和必然要求。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备受关注。绿色发展内含丰富,除了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外,绿色发展更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之中,是确保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转型相协调的有力保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在经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目的、人才培养、教育生态以及结构性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等教育与当前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趋势不适应,成为了高等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阻滞,必须引起政府、社会以及办学者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高等教育成功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2]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6):69-95.

[3]陈庆修.发展方式需要“绿色革命”[N].光明日报,2009-9-14(10).

[4]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5]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

[7]王一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J].经济研究,2011(10):16-19.

Analysis of Reform Obstacles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LIU Yao-fei1,2, CAI Hua-jian2, SHEN-jie3

(1. Taizhou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2.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China;3.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China)

green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obstacle

The green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the national 45 d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ust follow the important concept. As a more advanced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contains follow the law, return to innocence, a return to 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the original.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o let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truth, from the origin of the education to think about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issues, with the view of nature and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to examine and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prompted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agency between collaborative togethe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block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mainly from five aspect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virtual, educational purpose for profit, personnel training homogenization, education ecological crisis and contradi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2095-2708(2016)05-0096-06

G640

A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