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2016-03-07文旭
文 旭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文旭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主要是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教育显然是把学生当作“工具人”来培养的,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熟练基本技能,同时人格健全而完整的人。
[关键词]全人教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主要是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所谓的“双基”,学生能掌握好这两方面就算是学好了英语。这种教育是把学生当作“工具人”来培养的,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基本上也是工具性的,即把英语作为拿学分、出国、深造或找工作的一种工具。英语专业教育中的这种倾向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成功本质上不是取决于知识,而是取决于健全的人格。因此,如何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英语教育的本质所在。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即“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人是文化的人”[1]1。“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2]1,这是生命与生活的教育、人性和文化的教育,而不只是一些特殊的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熟练基本技能,同时人格健全而完整的人。
二、基于综合
这里的“综合”就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决于我们的人才观,而素质观则决定我们的教育观。英语专业教育之所以要基于综合,这出于全人教育的两种需要。
第一种是人的本体需要。人是一个完整的存在物,是“自然人”,由身、心两方面构成,其存在具有自主性、意识性、沟通性和自我超越性,其成长、发展和培养都是全方位的,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营养。要实现“全人”(whole person)或“完人”(perfect person)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即“通德教育”。
第二种是人的社会需要。人也是一个社会存在物,其存在不能脱离社会,必须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由与他人的关系来决定的。因此,教育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必须“以社会为本”。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决定着我们的人才观。英语专业教育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人类、环境、精神整体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一旦离开了社会、人类、环境和精神整体,就没有什么意义[3]。因此,英语专业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据此,要实现英语专业教育的综合性,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必须重视“通德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厚德载物”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通德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在英语专业教育中,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等,都应该考虑“通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英语人才培养的首位,这不是高喊口号,而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人类心智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这样,英语教育才能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传授广博知识的教育,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很多专业英语教师对“通识教育”不以为然,认为只有专业教育才重要,“通识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时间,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性精神和创新性精神,都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培养,这些知识涉及各方面的学科,如哲学、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现在我们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而设计的,并非可有可无。因此,英语专业教育除了传统的课程外,如英美文学、欧洲文化、美国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还应该开设科学导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批判性思维、伦理学或道德政治(moral politics)、美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必须用英文来讲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必须重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身心”的和谐发展也是全人教育的总体要求。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身体的健康是学生生存之本。但是,光有强壮的身体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学生“心”的健康发展,对其人格、性格、态度、动机、气质、自信、自尊等的形成都大有裨益。只有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他们才会成为完整的人、健全的人。
三、立于专业
全人教育不但重视“博雅”,也重视“专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博雅”好比是图钉的图钉帽,“专精”好比是图钉的钉尖。图钉要发挥其功能,钉尖非常重要。这里的“专精”就是我们的专业教育本身。“立于专业”就是要有自己的钉尖,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否则,英语专业教学无异于大学英语教学,其存在的价值就值得怀疑。窃以为,“立于专业”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英语专业意识。现在很多专业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专业意识,认为只要听、说、读、写、译能力强,英语水平就高,就是一个很好的英语专业人才。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只从技能去判断,培养这样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英语专业教育,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达到同样的水平,甚至超过一些专业学生的水平。作为老师和学生,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教和学的是一门专业,而不是一种工具。
第二,要有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之所以不同于大学英语或其他专业,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特点。无论是我们即将颁布的国标,还是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的内容等等,都体现了英语专业的特殊性。除基础课程外,英语专业还必须开设大量的拓展课程,如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英美概况、欧洲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学、词汇学、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等等。这是彰显英语专业知识的最佳课程。
第三,要有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技能就是指听、说、读、写、译这五种基本技能。虽然非英语专业学生同样要求具备这样的技能,但英语专业教育在这方面要求更高,目标更远。例如,英语专八考试就远远高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四、归于个性
全人教育与尊重个性并不矛盾,相反,这正是全人教育的一种需要。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是有个性的存在物,具有自我独特性。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个性,所谓“因材施教”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英语专业教育要“归于个性”,就是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就能发挥其正能量,能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和自由成长。英语专业教育要“归于个性”,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第一,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具有自己的目的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因此,英语专业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愿望。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口语,有的则喜欢写作;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而有的则喜欢翻译。这些都是学生的个体表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且重视这样的多样性。
第二,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作为专业英语教师,必须转化自己的角色,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要从以前的专家型角色,转变为一个很好的组织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创造者。我非常赞同刘润清老师的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提供者,而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英语描写这一变化更有趣:教师从God变成了Guide,从Sage on the stage变成Guide on the side,从teacher变成helper、councilor、facilitator等”[4]1-6。
第三,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个“贵在得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要适合每个学生,要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第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在的英语专业教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学生的课程太多。学生整天都在应付上课,自主学习的时间实在太少。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培养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自求自得的办法,更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发展。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教育要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己的本质,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去发展个性,去领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
四、结语
本文基于“全人教育”的基本思想,从我国专业英语教育出发,提出专业英语教育应该在传授知识以及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生当成一个“全人”来教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基于综合”,即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立于专业”,即英语专业教育,“归于个性”,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熟练基本技能,同时人格健全而完整的人。专业英语教育必须以培育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唯有如此,英语教育才能真正在我国的教育中扮演自己的重要角色,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不被讥笑为只是一个工具性的学科。
[参 考 文 献]
[1] Mesoudi A.CulturalEvolu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Forbes S.H.HolisticEducation:ItsNatureandIntellectualPrecedents[M].Brandon:The Foundations for Education Renewal,2003.
[4] 刘润清,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 [J].当代外语研究,2014(7).
[责任编辑:张树武]
[收稿日期]2016-03-06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5ZDB099)。
[作者简介]文旭,男,四川渠县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3-0118-03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