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解读人称代词“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2016-03-07韩凯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功能

韩凯丽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顺应论视角下解读人称代词“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韩凯丽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为探究其实现的语用功能以及顺应论视角下其语用功能的具体阐释,提高作者使用人称代词的技巧,对学术语篇的写作提供指导。研究了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使用,其在三个不同世界所实现的不同语用功能。在学术语篇中,作者常会运用第一人称代词这一构建作者身份的重要策略向读者渗透主体意识,体现作者角色以及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医学硕士论文引言;we; 顺应论;语用功能

科技论文作为一种实用语篇,语言严谨准确,且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然而,在学术语篇中,作者常会运用各种话语策略向读者渗透主体意识,其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是构建作者身份的重要策略之一[1]。学术语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体现了作者角色以及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促进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1]。国内外学者对科技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做了大量研究,研究点偏重于探究作者如何使用各种语言策略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论证。由Kuo(1999)对三个不同专业学科领域的科技论文中的人称代词统计调查得知,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 ,宾格形式“me”及所有格形式“our”在科技论文中出现的频率达87.9%,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占70%,远远高于其他人称代词的比例[2]。Hyland通过对八种不同学科论文中作者身份的隐显进行研究,发现在社会和人文学科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率相当高,这说明在学术论文中使用人称代词是一种高价值的修辞策略,通过展现作者的身份,适度体现作者的自信和权威,它有助于构建令人信服的学术氛围[3]。欧阳护华和唐适宜(2006)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体现作者身份的问题[4]。

为了更清楚表达并达到互动的目的,作者从认知、文化等视角,在语言的词汇使用和选择上,语码到话语的选择上都试图在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维度上和自己的读者做到顺应,以期读者清楚、明白、理解自己的意思和意图。基于此,本文将以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为语料,以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为研究点,来探究其实现的语用功能以及顺应论视角下其语用功能的具体阐释。

一、语料的采集

为了保证语料相对代表性和时效性,就医学论文完成的时间跨度和出处制定了标准:(1)论文完成时间跨度为2010-2014;(2)所选取的医学硕士论文引言均出自以医学为代表性学科的国外知名大学;(3)引言中不能出现图片或表格; (4)共40篇医学硕士论文引言。

二、第一人称复数“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在科技论文中,作者会使用各种语言策略凸显出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we”,以此来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5]。we的语用功能在科技论文中主要分为两种,排他性和包容性,排他性的“we”指代作者本身,而包容性“we”即指代与自己一起为科研成果努力的同行学者,同时,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吸引读者融入到科研过程中,也指代一般意义上的读者。下面将探讨具有两种特性的第一人称复数“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一)we代指作者本身

“we”在语法角度上代指第一人称复数,而在科技论文中,不管作者是一人还是多者,作者都热衷于使用we这一人称代词,而避免过多使用“I”这一主观性较强的人称指示语。科技论文更多的是用来陈述研究成果,探究科研方法、目的及意义,而几乎不牵涉个人因素及个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科技论文的客观性,这种we的使用属于排他性。“we”的使用降低了个人对结果的干涉程度,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也使学术论文作者免遭可能因为的错误判断而带来的各种批评。以下是对“we”代指作者本身这一语用功能的具体阐释。

(1)InthisstudywepresentamethodtoquantitativelyassesstheabilityofpretreatmentIMRTandVMATQAtechniquestodetectclinicallyrelevantdiscrepanciesbetweentheintendedanddeliveredtreatmentplan.

(2)TotesttheiOTAefficacyinChina,wecollaboratedwithresearchersinPekingUniversityHealthScienceCenter(PUHSC).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得出,在科技论文中we作为主语引出研究成果以此来强调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顺理成章的介绍了自己目前的研究状态,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例(1)中,排他性的人称代词we与施事动词present连用,十分自然的解释了目前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例(2)中,“we+collaborated”结构强调了此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研究团队之强大,凸显了研究的权威性,恰到好处的阐明了自己在研究中的角色,尽管是研究团体中的一员,但也同研究团体一起为研究贡献独有的一份力量。

(3)Themethodofradiationdeliveryisnotmentioned,butduetothetimeframeinwhichpatientsweretreated,wecanassumethat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wasnotincorporated.

(4)WehypothesizethattheremightbesomesynergisticeffectbetweenHpyloriinfectionandNOCsonthedevelopmentofgastriccancer.

上述例子的论文出处作者均为1人,但作者并没有使用I,而是以we替代,使陈述的观点更为客观。例(3)中将we与判断性词汇assume一起使用,以非个人观点陈述研究结果,提高了命题的可说服力,也避免了因为对某些结果的错误判断而被指责。例(4)中“we+hypothesis” 结构缓和了陈述语气,也更容易使读者积极的参与到研究中并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we”指代作者和读者

1.“we”指作者和一般意义的读者

读者一般分为两类,即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和作者的同行[6]。由于背景知识、身份及所从事的领域不同,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总是要先弄清楚指向的具体受众对象,而“we”在这一语用功能的使用属于包容性。如果在展示研究结果或陈述观点时,作者选择的受众对象是一般意义的读者,那作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倾向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与研究人员一起探索研究结果,进而使读者更能接受自己的观点,享受不同领域的研究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效果。

(5)SincewehypothesizedthatcertainNOCscouldbepotentialcarcinogensforthestomach,itmeritsexploringwhethertheseestablishedriskfactorsorprotectivefactorsforgastriccancerwouldhaveinfluenceontheurinaryyieldsofNOCsinvivo.

(6)Sinceallemergencypatientsmustbeadmittedattimeofarrival,butthesamedoesnotholdforelectivepatients,welookatthearrivalprocessofelectivepatientsandemergencypatientsseparately.

上述例子都自然且巧妙地将读者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和研究员一起探讨摸索。例(5)中,作者用“hypothesized”一词意将读者先回顾之前文章中阐释的关于此类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对受众对象专有知识水平的考虑。对于那些对此领域不太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读者来说,受限的专业领域知识水平使得作者在陈述研究过程,展示研究成果时要特别注意表达的方式,要循循渐进,讲解详实,不断地带领读者温故,才能更好的对接下来的讲解做好铺垫,使得读者有兴趣并感觉自己有能力领悟并参与其中。例(6)中,“we+lookat”结构使得欲探讨的问题动态化,一步步的带领读者参与并领会其中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且步骤紧凑。“we”的使用表明读者和作者有共同的知识和信念,因此作者在阐释时也要以读者能明白命题的内容为前提来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2.“we”指作者和同行的读者

同行的读者包括研究相同课题的学者,或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与一般意义上的读者不一样,其在此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高,对论文中阐述的观点更具见解性,作者也希望同行的读者能够提供一些对此研究具有建设性的意见[7]。因此这里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的语用功能也属于包容性用法。

(6)Weknowthatenergymetabolismtakesplaceinthemitochondria,thepowerhouseofthecell,andcombinesoxygenanddesiredfuelsubstrates,fatsandcarbohydrates,tobebrokendownintocellularenergyintheformofadenosinetriphosphate(ATP).

(7)Accordingtotheseformerfindings,wehypothesizedthatthehomocysteinelevelsmayatleastshowpassengerchangesalongwiththeformationofage-relateddiseasesacrosslifespan.

上述例子中,“we”的使用都以共有的专业背景知识为前提,而其中涉及到的科研知识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读者来说,了解的程度不深,不利于与其共同探讨,因此这里的“we”指代作者及同行的读者。例(6)中讲到细胞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是能量代谢,以及ATP(三磷酸腺苷),这些医学上的专业名词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读者的现有知识水平,而对于同行的学者来说,却是该领域的一些基本词汇。例(7)中,formerfindings对于很少踏足该领域的一般意义的读者来说更是无从探究,而句中假设的同型半胱氨酸都是基于先前的研究,这需要与同行的读者一起探讨和考究。

三、顺应论视角下解读人称代词“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根据维索尔伦,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8]。作为一种语言选择,科技论文中的人称代词“we”也是作者不断顺应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各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种特性[3]。因此,在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时,我们应该关注(1) 语境关系的动态性;(2) 语言结构的顺应性;(3)顺应的动态性;(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9]。本文主要从语境关系的动态性来探讨人称代词“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语境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交际语境主要有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三部分构成[8]。接下来将分别从这三个世界来对人称代词“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一一阐释。

(一)社会世界

根据维索尔伦,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8]。在所有的社交世界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为语用学所谈论的语言使用者不是抽象的、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而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9]。语言选择同社会因素相互适应的范围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和社会背景和制度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还会受其制约。在这些社会背景和制度下,许多语言选择依赖于这种依存与权威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言语行为的内容及实现形式。因此,本文将从社交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和学术环境两个因素具体探讨人称代词“we”在医学硕士论文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1.人际关系

本文所选取的语料来自于国外知名大学硕士论文中的引言,其蕴含的人际关系符合西方国家的交际理念。西方国家大都提倡平等,人们挑战权威,不平等及一切他们认为不正确的事情。当作者在论文中阐发新观点或新论证时,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读者会受作者之邀参与到观点论证的讨论当中,两方一起在客观信息、主观评断和人际协商中达成平衡,这也是提高论证接受性的一个强有力的说服手段。

(8)Herein,wewillexplorethepotentialthattheremightbesomeinteractiveeffectsbetweencigarettesmokingoralcoholconsumptionandNOCsonthedevelopmentofgastriccancer.

例(8)中,人称代词“we”的使用意使读者带入到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作者以读者已经明白先前的研究成果为前提,以“herein”引出研究目的,欲和读者一起探索吸烟或酗酒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提高读者的参与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2.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是顺应社交世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语言选择的差异归结于学术环境及作者与学术社团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中,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而在对话中,知识不仅通过科学家与自然中获得,更通过不同学者与科学家之间的争论获得。因此,应该通过挑战观点的权威、协商论证的可行性来促进学术的发展。

(9)Throughcomparingthehomocysteinelevelsofsubjectswithdifferentdemographic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withinandacrossgenderandagegroups,wemayfindaclearerdescriptionofthepatternanddeterminantsofhomocysteinelevelsacrossthelifespan.

例(9)中,“we”与模糊限制语“may”连用来保留作者对论证的完全承诺,将自己的论证概括化,同时考虑到所处的学术环境,也是为了获得同行的认可,降低被指责的程度。

(二)心理世界

根据维索尔伦,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语言学的语用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心理世界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语言选择,而作者在医学硕士论文的引言中使用人称代词“we”这一语言选择也是出于各种动机,主要包括保护自己的动机和写作动机,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的动机具体分析人称代词“we”在医学硕士论文中引言中的语用功能。

1.保护自己的动机

人类的行为受到动机的驱动,而动机却由欲望或需要引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基本需求达成时,人类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尽管这些需求层次程度的转变是下意识的,但在特定的场合下,这些需求变得尤为凸显且影响着人类的语言使用。马斯洛认为,没有比安全和保护需求更为重要的了。作者总希望在展示和评价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评论同行的观点时,能够用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影响读者。为了在读者心中塑造学者的形象,免遭因为对结果的错误判断而引起批评与指责,总是会在语言选择上煞费苦心,而人称代词“we”的使用就是其中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10)Throughcomparingthehomocysteinelevelsofsubjectswithdifferentdemographic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withinandacrossgenderandagegroups,wemayfindaclearerdescriptionofthepatternanddeterminantsofhomocysteinelevelsacrossthelifespan.

上述例子中,作者使用了双重保护的方法:“may”这一情态助词的可能意义减少了因为读者对命题的不认可而遭受指责的可能,“we”的使用将获取研究成果的主语模糊化,减少了因个人判断的失误带来的责任,增强了保护的力度。

2.写作的动机

写作的动机影响语言的选择。作者倾向于在写作中与读者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试图鼓励读者对自己的论证有特殊的反映。作者会强调读者的独立性并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去行使他们想要读者去行使的焦点上。总而言之,作者预设读者的知识水平,希望读者能够参与讨论当中。

(11)Thisseemedoddtomeconsideringthatasfuturebiomedicalengineers,nomatterwherewewentfromherewhetheritbemedicine,graduateschool,orindustry,whatwewoulddowouldhaveprofoundeffectsonmedicineandthepublic.

上述例子中,作者实际上是在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尽管读者同作者不一样,不是生物医学工程师,但这里用“we”足以引发读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我是生物医学工程师,我是什么样的感觉?成功的将读者带入到讨论当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3.物理世界

根据维索尔伦,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它包括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与外表形象等,这些都影响语言的选择[9]。人称代词“we”的使用十分自然的顺应了物理世界。“we”指作者和读者,而读者包括同行的专家和一般意义的读者。作者写论文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协商,修正和发展现存的学术观点,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新观点。然而,新的学术观点只有在同领域专家和一般意义的读者都认可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公共知识。因此,作者有必要采取策略来顺应这两类读者:(1)极具说服性的阐发论证;(2) 使同领域的专家认识到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对于该领域的专家来说,他们希望该研究是能够改善和修正的一项开创性研究,对于一般意义的读者来说,也希望通过读该作品能获益匪浅。

(12)HerewewillcriticallyreviewtheprevalentunderstandingofantibodyresponsesandsummarizerecentlydescribedresponsesmediatedbynonclassicalhelpercellsandpathwaysthatgenerateBcellmemory.

上述例子中,人称代词“we”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并没有将读者当成是独立的观众,而是将其与自己看成统一的整体,同时这种策略的使用也强调了同行的团结。通过依靠于整体的学科,使得作者的命题更得读者之心。

四、结语

本文对具有排他性和包容性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在学术语篇中实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阐释,并基于顺应论中语境因素的三个世界的视角对其语用功能进行了另一番解读。研究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的使用提高了读者的参与性,保护作者免遭因对命题的错误判断而受到指责,同时也希望得到该领域的专家对论证的见解和认可。本研究使学生能够把握写作的特点,同时对启发教师对硕士论文的写作以及指导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淑芬.中英论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及作者角色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26(6):44.

[2]李萍.人称代词“we”在科技论文中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4):78~80.

[3]刘澍心,袁涤非.论指示语对语境的构建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2007,(2):65~68.

[4]欧阳护华,唐适宜.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49~53.

[5]陈丽萍.政治演讲语篇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探讨——以丘吉尔“就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5):37~39.

[6]潘荣杰.语境构建——以总统辩论中人称代词“I”和“We”的选择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95~96.

[7]朱晓敏.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一)——基于语料库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考察[J]. 外语研究,2011,126(2):73~76.

[8]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M].EdwardArnold(Publishers),1999.75.

[9]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2.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5-0086-05

* 收稿日期:2016-01-07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顺应论语用功能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