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苏轼词中的《庄子》典故及意象

2016-08-0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庄子

贾 琪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浅论苏轼词中的《庄子》典故及意象

贾琪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苏轼推崇庄子,其文学创作深得《庄子》之旨趣。苏轼词中关于对《庄子》典故的化用,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据笔者统计,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与《庄子》相关的数量最多,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与文学创作的一大转折,苏轼在黄州时期词作大量化用或引用《庄子》之语句与典故,表明其在思想及心态上向老庄思想靠近。分析苏轼词中与《庄子》相关的词作,可以窥探其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苏轼词;《庄子》;黄州时期

苏轼对《庄子》推崇备至,《宋史·苏轼传》有载:“(苏轼)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P8639)苏轼认为《庄子》“甚得吾心”,说明苏轼在年轻时读庄子,即感到与庄子思想相通,情趣一致。此外,在文学创作上苏轼也多向庄子学习,深受《庄子》的影响,清人刘熙载《诗概》亦云:“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2](P107)苏轼学习庄子,且深得《庄子》之旨趣,其曾自评其文曰:“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其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 可不止,如是而已矣。”[3](P2069)苏轼文与《庄子》散文一样,具有变化万端、随物赋形、汪洋恣肆的特点。但苏轼不仅文章受《庄子》影响,其诗、词如行云流水,亦颇得《庄子》之真传。据张三夕统计,《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收诗2024首,注引庄子400多次,又《庄子》一书33篇,据清邵长蘅补本《施注苏诗》,几乎每一篇都引过庄子。[4]可见《庄子》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

据目前收录作品最多的苏轼词集《苏轼词新释辑评》统计,在苏轼流传下来的410首词中,可判断有直接引用或化用《庄子》并可注明出处的约计有32首。[5]不包括在思想境界及行文风格上受到《庄子》影响,但并未直接引用其原文的作品。笔者以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为底本,此本收录苏轼编年词292首,未编年词39首,残句11则,他集互见词8首,存疑词11首,误入苏集词53首。由此,则此校注本中可以确定为苏轼词的数量为339首(存疑及误入的词不取),统计其中与庄子相关的有29首。本文试以此为基础,探讨苏词对《庄子》典故的使用;同时,在29首与《庄子》相关的词作中,黄州时期所作,就有10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并以此分析黄州时期苏轼心态与《庄子》的关系。

一、苏词化用《庄子》语句及对其典故、意象的引用

(一)直接化用《庄子》语句入词

苏轼词对《庄子》的引用及化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化用《庄子》的语句,举例如下:

1.《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轩冕”:《庄子·缮性》:“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

2.《永遇乐·明月如霜》: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庄子·内篇·大宗师》:“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耶。”

3.《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垂白杖藜抬醉眼。”

“杖藜”:《庄子·杂篇·让王》:“原宪华冠纵履,杖藜而应门。”

4.《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糠秕”:《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5.《调笑令》:归雁。归雁。饮啄江南南岸。

“饮啄”:《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

6.《醉蓬莱·笑劳生一梦》:笑劳生一梦。

“劳生”:《庄子·大宗师》:“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7.《南乡子·宿州上元》: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

“白云乡”:《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8.《鹊桥仙·乘槎归去》: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

“天放”:放任自然。《庄子·马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9.《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泛泛东风初破五。

“泛泛”:《庄子·秋水篇》:“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

与《庄子》相关的词作中,有较多是对《庄子》语句的化用,以上仅举几例作以说明。其中《鹊桥仙·乘槎归去》:“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

对“天放”二字成玄英《疏》曰:“党,偏也。命,名也。天,自然也。……若有心治物,则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则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6](P195~196)苏轼借庄子之语句,抒己放任自然之情怀。“千载相逢犹旦暮。”(《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旦暮”化用《庄子·齐物论》:“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以之形容时间短促。此外,“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此身非我有”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之句,《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谁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此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言其在仕宦中,拘于外物,而身不由己也。王水照认为此句反用《庄子》之意,“庄子认为人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赋予,把‘吾身非吾有’、‘至人无己’当作肯定的命题;苏轼却肯定主体,认为主体的失落乃因拘于外物、奔逐营富所致。”[7]此句中“营营”二字化用《庄子·庚桑楚》中:“无使汝思虑营营”,原意为来往不绝,后来引申为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神。《行香子·清夜无尘》:“且陶陶、乐尽天真。”“天真”一词出自《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表达自己超脱于礼俗的天然性情。《戚氏·玉龟山》中:“大椿年”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借“大椿年”指长寿。

由以上举例分析可知,苏轼对《庄子》之语句多有化用,但也不只是简单的化用,有反用其意,也有用其比喻之意,引庄子格言入词,别有意趣,大大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使其词有言尽而意无穷之韵味。

(二)引用《庄子》之典故

苏轼词对《庄子》另一种借鉴是引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典故的形式应用到词作中,借典寓意,即事写心。《庄子》中,最突出的表达方法就是借助寓言故事阐述道理,把抽象、虚幻的道理以寓言的形式讲述出来,易于理解,且使庄子散文富有灵动性。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评价庄子曰:“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8](P347)《庄子》中有大量寓言故事,其中许多故事在后世多以典故的形式入诗词,苏词亦不例外,有多处使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试看《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这是苏轼在即将离开杭州时所作的词,其中“俎豆庚桑”引用《庄子·庚桑楚》中的故事: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此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仲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9](P196~197)

庚桑楚,姓庚桑,名楚,盖隐者也。苏轼守杭州时正值水旱、饥疫并作。苏轼发私囊作饘粥药剂,遣吏分坊治病;并请于朝,乞减免上供米,兴修水利,疏浚西湖,造福于杭州人民。杭州人感激苏轼,“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10](P684)苏轼在此用《庄子》中畏垒山居民把庚桑楚尊为“贤人”,并当作神灵来供奉,使庚桑楚感到大不愉快的故事,借以说明杭州人立祠宇纪念自己,像“俎豆庚桑”一样,也是不应该的(真过矣)。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其中“千里不留行”用《庄子·说剑》中之典故:“(赵文)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庄子)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成玄英《疏》:“其剑十步一人,一去千里,行不留住,锐快如是,宁有敌乎?”以上三句,形容乐声高亢,感情激昂。此外,《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剑头微吷”引《庄子·则阳》:“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此两句意思为:吹起竹管,就会有嘟嘟大的声响;吹剑环头小孔,只会发出极细微声音。后以“剑吷”喻无足轻重的声音。“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在苏轼看来,尘世间好多事与“剑吷”一样,无足轻重,何必太过在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此何尝不是人生之一大乐趣?《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以“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写清明时冒雨赶路,引《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之典故记行旅野趣;《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引《庄子·逍遥游》藐姑射神人的传说,此词借咏梅花以悼亡,实为侍妾朝云而作。《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其中“庄生天籁”典出《庄子·齐物论》:“颜成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南郭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天籁,即为发于自然界的奇妙音响,苏轼此处借用,以此指风声。《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庄子·则阳》有关于蜗角的故事:“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以蜗角触、蛮二氏相争的故事比喻虚名之微小,苏轼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发感慨议论,抒发自己疏放旷达之胸怀。

《庄子》寓言想象奇幻,恢诡谲怪,深于比兴,深于取象,且妙趣横生。苏轼词引用《庄子》中的典故,将庄子奇特的想象与汪洋恣肆的文意浸透于词中,如盐溶于水,浑然无迹。某些典故经过苏轼的转化,虽表达的并非庄子文中的本意,但也借助庄子的文意而使其词作显得更灵动。

二、苏轼黄州词大量运用《庄子》典故之原因分析

苏词与《庄子》相关者共29篇,现统计其词作篇目、地点及编年如下表:

地点篇名数量徐州《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熙宁十年八月作)《永遇乐·明月如霜》:(元丰元年十月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元丰元年四月作)3黄州《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元丰四年正月作)《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元丰四年三月作)《南歌子·带酒冲山雨》:(元丰五年三月作)《调笑令》:(元丰五年作)《念奴娇·凭高眺远》:(元丰五年中秋作)《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元丰五年作)《满庭芳·蜗角虚名》:(元丰五年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元丰六年四月作)《十拍子·暮秋》:(元丰六年九月作)《水调歌头·快哉亭作》:(元丰六年十一月作)10润州《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元丰七年作)《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元祐六年四月作)2宜兴《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元丰七年九月作)1泗州《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元丰七年作)1宿州《南乡子·宿州上元》:(元丰八年作)1涟水《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元丰八年十月作)1杭州《鹊桥仙·乘槎归去》:(元祐五年作)《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元祐六年三月作)2定州《行香子·清夜无尘》:(元祐八年作)《戚氏·玉龟山》:(绍圣元年正月作)2广州《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绍圣元年九月作)1惠州《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绍圣三年作)《西江月·梅花》:(绍圣三年十月作)2儋州《西江月·中秋和子由》:(绍圣四年八月作)1其他《南乡子·冰雪透香肌》未编年《好事近·烟外倚危楼》未编年2

由此表可以看出,黄州时期与《庄子》相关的词作数量最多,达10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多,黄州以前只有3首词作与《庄子》相关。且黄州以后除了杭州是请求外任,其他基本属于诗人的贬谪期,晚年更是一贬再贬,远谪惠州、儋州,如果算上苏轼贬谪期与《庄子》相关的词作,则有近20首。那么,为什么到了黄州时期,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与《庄子》相关的典故及意象呢?

苏轼初到黄州,即有词《卜算子》,刻画了一个在寒夜惊飞,既无伴侣,又无处栖宿,最后孤独地栖息在荒凉的沙滩上的孤雁形象。词中那只掠过一棵棵树木而不肯落下栖息的孤鸿,正是惊慌失措、无处容身又不改高洁品行的“幽人”的象征,而幽人就是苏轼自己。苏轼在黄州的词作多次使用《庄子》之意象及典故,说明词人此时在思想上更趋向老庄,庄子对“逍遥游”理想境界的描述,正是在提醒人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任情适性,使自我生命自由发展,摆脱外界对人的种种束缚和拘役,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而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几于死地,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大风波后,谪居黄州时的苏轼对于世事无常、心为外物所累及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了更为深刻而痛彻的觉悟和反思,由此对生死、荣辱、得失、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观其时之作,如《南歌子·带酒冲山雨》:“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用庄周梦蝶之典,写自己梦中亦如蝴蝶之翩舞,一身轻快无所牵累。《念奴娇·凭高眺远》:“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用《逍遥游》中大鹏御风而翔之典,抒中秋对月之时清旷绝俗的超然情怀。此时的苏轼在庄子那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十拍子·暮秋》)心中更向往的是“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满庭芳·蜗角虚名》)忘却尘世之累,去享受自然之乐。而这种志趣在其作于黄州时期的《赤壁赋》也有所流露:“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说明诗人在经历生死劫难之后,对官场、人生已豁然开朗,心灵的天平已更多地转向自然去寻求自然之趣味。苏轼随遇而安的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受庄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这种人生至境,在千百年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那就是苏轼。此外,苏轼曾在《乐全先生文集叙》中盛赞乐全先生:“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3](P314)这里苏轼所称赞的乐全先生宠辱不惊、毁誉不动的品质,正与庄子所提倡的人生境界相同。所以,黄州时期及以后贬谪时的苏轼,在仕途的坎坷起伏之中,对《庄子》书中所描绘的人生至理有了高度的认同感,苏轼将这种认同感融入词的创作,因此黄州时期与《庄子》相关的词作数量最多。黄州时期,苏轼词作出现与《庄子》相关的典故和意象数量最多,体现了苏轼对《庄子》的深层接受。

三、结语

综合上述,苏轼推崇庄子,其文学创作深得《庄子》之旨趣。苏轼词对《庄子》典故的化用,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使其词在风格和艺术境界的层面上受到了庄子汪洋恣肆、瑰伟奇诡的文风的影响;而黄州是苏轼人生与文学创作的一大转折,苏轼在黄州时期大量化用或引用《庄子》之语句与典故,表明其在思想及心态上向老庄思想靠近。苏词对庄子典故和意象的引用、化用,不仅仅停留于文字层面的借用,而是将庄学意味溶于苏轼本人的人生阅历与个性气质之中,使得苏词别有一脉清冷疏宕、自然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清逸之气。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简体字本)《宋史·苏轼传》(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第九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薛正兴 点校.刘熙载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孔凡礼 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张三夕:.论苏诗的空间感[J].文学遗产,1982(2):95.

[5]陶惠.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试析苏轼词中的<庄子>典故及意象[J].文教资料,2012,(9).

[6]〔晋〕郭象 注,〔唐〕成玄英 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5).

[8]〔宋〕苏轼 .孔凡礼 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邹同庆,王宗堂 .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5-0071-04

* 收稿日期:2015-12-17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成果(WXY15YJS003)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庄子
跟庄子学说话
庄子之论
《樗树·社栎(读〈庄子〉)》
《庄子 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