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的互文创作与互文翻译

2016-03-07任东升郎希萌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创作

任东升,郎希萌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家》的互文创作与互文翻译

任东升,郎希萌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巴金的现实主义巨著《家》问世百年来已走向经典化,沙博理的《家》英译本出版近60年,然而近年来对该译本研究才刚起步,《家》中所占篇幅五分之一的心理描写英译未引起研究重视。本文综述《家》原作经典化和《家》英译现状,结合巴金诸多翻译活动对《家》创作的互文影响和沙博理对《家》中心理描写的中国特色词汇互文翻译,提出《家》英译乃是巴金互文创作和沙博理互文翻译结合之佳作。

关键词:《家》;心理描写;互文性;创作;翻译

巴金现实主义巨著《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描写了高家封建大家庭衰败没落以及青年一代对旧社会不公平反抗的汹涌激流。《家》自1931年问世以来,在国内多次出版,并被改编登上话剧、戏剧舞台,搬上电影、电视荧幕,经代代读者广为流传和文坛高度认可中走向经典化。1958年沙博理翻译的《家》在外文出版社出版,1972年由奥尔格·朗(OlgaLang)作序,在美国Doubledlay&Company的“铁锚丛书”(AnchorBooks)系列发行,同年Cheng&TsuiCompany和WavelandPress也出版了《家》,且分别于1989年再版。国内学者对《家》原作的解读可谓硕果累累,论文和专著不胜枚举;国外学者对《家》英译本的研究亦可圈可点,巴金研究专家和专著闻名文坛。然而,国内学者对沙博理《家》英译本的研究一直薄弱,研究视角局限在翻译美学、文学文体学、功能翻译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英译研究尚有诸多空白。《家》中所占篇幅五分之一的心理描写从未有研究者涉及,亟待展开。笔者综述《家》在代代读者接受和历史的洗礼下走向经典化以及《家》英译现有研究的不足,巴金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家》心理描写的创作受其翻译文本的互文影响;沙博理作为外来译家,其双重文化身份对《家》篇幅众多的心理描写的互文翻译。《家》心理描写的互文创作和翻译相结合,是《家》英译佳作之重要因素。

一、《家》研究现状

1.《家》的经典化

毛姆曾经提出著名论断,不是评论家和文学界决定了作品的经典化,决定者在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家》被读者接受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差点遭受夭折的命运。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在《小说月刊》刊发后,获得了大批读者和文坛的青睐,巴金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甚至《小说月刊》编辑叶圣陶在《最后一页》中说“曾有好些人来信问巴金君是谁”(《最后一页》,1929)。然而1931年4月《激流》(后来刊发单行本时改名为《家》)在《时报》连载是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甚至在12月份时遭遇停刊,后来巴金表示可以不要稿酬,1932年1月才得以恢复发行,但是文坛对《家》同样未予以重视,如鲁迅和茅盾在介绍巴金时提到《灭亡》和《萌芽》等作品,并未提及《家》。1933年,开明书店推出《家》单行本,销量十分一般。但是《家》却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家》鼓励无数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巴金更成为他们所信任的心灵导师。然而1938年,《春》、《秋》的面世才使得《家》为代表的《激流三部曲》真正被广大市民和文坛接受,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家》已经发行了33版。此外,《家》多次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家》可谓真正的家喻户晓了。《家》自1931年问世以来,在国内2次被拍成电视剧,3次被拍成电影,4次被改编成话剧。其中,1956年孙道临主演的觉新版电影《家》深得观众喜爱;1953年曹禺改编话剧《家》初次公演轰动山城。

建国后,1957年和1958年分别针对巴金作品曾经展开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家》作为其代表作,自然备受关注。第一次讨论产生了杨风和王瑶的巴金研究专家,讨论客观,各抒己见。然而第二次讨论受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的影响,姚文元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论巴金小说<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它的消极作用》引发了大规模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的作品甚至被视为牛鬼蛇神,《家》被雪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家》的价值被读者和文化重新发现,迅速大批量刊发,《家》在经历寒冬后,开始爆发生命力。研究论文文章数量剧增,专著纷至沓来。《家》被译为20多种语言。迄今《家》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泰等20多种语言,其在国际上的流传之广可见一斑(周立刚,2008: 40)。研究专著有内森·K·茅(Nathan·K·Mao)的《巴金》(PaChin)和奥尔格·朗(OlgaLang)的《巴金和他的作品》(PaChinandhiswritings)。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家》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家》在代代读者的接受中取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受到文坛和研究者的认可完成了经典化进程。

2.《家》英译本的研究现状

《家》原作在代代读者和文坛洗练中趋于经典,思想性和艺术性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读者高度认可。《家》英译本作为《家》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颇受国外研究者重视,《家》英译本理应受到国内研究者垂足。然而据笔者统计所得,《家》英译本在国内研究仅刚刚起步。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家》+英译”为关键词搜索,进行穷尽式统计,去除曹禺改编话剧《家》的英若诚英译本研究,共得《家》沙译本研究论文仅为7篇,从文章类型可分为硕士论文5篇、期刊2篇;从研究视角分为四类——翻译美学,翻译文体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功能翻译理论学派。

翻译美学视角下为3篇硕士论文(马俊涛,2006;贺耀萱,2010;张光云,2015),贺耀萱考察汉英思维方式差异,《家》英译过程中汉语美感不可避免的磨蚀,然而由于沙博理译笔地道,汉语文化中的美感偶得存留;余下2篇文章指出译文多处再现了翻译美学形式美和内容美。文学文体学仅有1篇硕士论文和1篇期刊(马丽,2013; 李立,2013),研究集中在文化载体词、主题意义和审美方面,归结《家》沙译本为文体学视角之范本。功能翻译理论有1篇期刊(邹丽,2008),集中在文献性翻译策略下文化和语言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下为1篇硕士论文(林娜,2011),系统性较强,落脚于语域理论结构下的语言文化层面。

从《家》英译本的研究成果看,《家》英译本的研究层次浅,研究论文数量十分有限,篇幅局限,可谓刚刚迈出第一步。从《家》英译本的研究内容来看,《家》的艺术魅力并未全部被挖掘,例如《家》富有激情的语言风格,详细大量的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功不可没,而且心理描写贯穿了《家》始末,《家》英译本心理描写如何再现原文风格和主旨,值得探究。从《家》英译本的研究视角来看,局限于翻译文化转向的个别理论,《家》经典化和《家》沙译本在国外良好反响未能促使《家》英译本全面系统研究。巴金身为著名“人民作家”和翻译家,其吸收西方作家的心理描写技巧对《家》中所占篇幅五分之一的心理描写的互文影响,沙博理身为外来译家,其双重文化视角对《家》心理描写的互文翻译推向西方读者值得探究。

二、互文性与翻译

“互文性” (Intertexuality),又称“本文间性”,1969 年由法国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JuliaKristeva)提出。互文性理论诞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之中,吸收了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和复调理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Kristeva, 1969: 15)任何文本都包含历史上已存文本痕迹,是对过去文本的重新组合和排列也和同一时空存在的文本发生关联,文本处在无线交织的网络之中,“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特征。”( 秦文华,2006: 17)艾略特(Eliot)关于诗歌创作曾指出,“稚嫩的诗人依样画葫芦,成熟的诗人偷梁换柱。”

克里斯蒂娃、巴特(RolandBarthes)、热内特(GérardGenette)及里法泰尔(MichealRiffaterre)等互文性理论代表人物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互文性理论研究。热内特和里法泰尔侧重于狭义互文性,强调文本和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狭义互文性更多关注文本现象层面的转化,分析文本内部具体翻译现象。“狭义概念上的互文性注重的是一个文学文本在文学自身范围内内部与其他文学文本的关系。”(秦文华:2006:205)在翻译视域内,其他文本既包括相关的原语言文本,也包括译入语相关的文本。互文性在文学作品的常见表现形式为“引用语、用典和原型、拼贴、嘲讽的模仿以及无法追溯的代码”,其中无法追溯的代码即受文学传统的影响。(程锡麟,1996: 77)

广义互文性既强调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又强调把文本和作者、读者、译者甚至作品存在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将整个社会视作一个大的互文本,代表人物为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广义互文性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本)的互动作用(文学文本是对社会文本的阅读与重写)。”(秦海鹰:2004:26)广义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广义互文性并非局限在文本之间的引用、模仿、抄袭等艺术手法,而是扩展到文本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中,并把读者、译者、作者等皆放置到一个无限循环的网络中去。

不管是狭义互文性和广义互文性皆承认文本中存在着历史上已存在文本的痕迹,文学创造和文学翻译中皆存在着互文。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作所诞生社会背景都处在互文交织中,把翻译和互文性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文性和翻译相结合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也为《家》心理描写创作和翻译中的作者、译者、读者的互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家》心理描写的互文创作

巴金是闻名中外大作家,然而在作家光环掩盖之下,巴金与同时代鲁迅、傅雷及茅盾皆是优秀的翻译家。巴金掌握和精通日语、法语、德语、俄语和世界语等八九种语言,60年的翻译生涯里巴金共翻译了约50种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总共达到了300多万字。巴金翻译的外国作品,包括俄、英、德、波、意、日、匈、西、瑞士等国家,但主要是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尤其屠格涅夫的作品最多。巴金的创作思想深受其翻译作品思想的影响,巴金亲切的称罗曼·罗兰、左拉、赫尔岑和屠格涅夫等为自己的老师,巴金的创作深受老师们影响。巴金曾多次说:“在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巴金:1986:498)

巴金翻译作品中的革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家》中亦有所体现,巴金的译作和创作是互为影响与渗透。巴金曾说自己写作是为了战斗,而翻译就是为了寻找武器。巴金的翻译作品都是有所选择的,皆是他深有共鸣,有益于世人和与封建势力不公相反抗。巴金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段甚至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和巴金的翻译作品有千丝万缕联系。巴金所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深受触动而作《随想录》,所译尤利·巴基作品《秋天里的春天》和所著《春天里的秋天》在主题和表现形式皆有相似的痕迹。

巴金翻译作品大都为其敬爱的俄国老师,他们的写作思想和技巧都深深影响着巴金的创作,《家》亦不例外。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都是俄国小说的泰斗,他们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心里描写是他们小说创作重要的艺术手段,对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人物性格大有益处。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分别以“隐蔽心理学”和“心理辩证法”著称,托尔斯泰喜欢将人物的整个心理过程详细全面的呈现给读者,而屠格涅夫则含蓄和隐蔽许多,他不注重描写人物心理的过程,注重人物心理的结果或者阶段,将人物的心理赋予到人物的动作、表情或者周围的景物中去。巴金创作中十分注重心理描写手段的运用,老师们的“隐蔽心理学”及“心灵辩证法”在巴金创作中亦有互文体现。

《家》中的心理描写无疑受老师们的影响,《家》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可见“隐蔽心理学”和“心理辩证”,心理描写的内容亦存在着西方名作的痕迹。第五章中琴想报考觉民和觉慧的学校被母亲拒绝了之后,琴非常伤心痛苦,看到了易卜生《娜拉》里面的话“至少要努力的成为一个人”,琴深受鼓舞,看到了前方道路上的一丝希望,《家》中《娜拉》原话的互文引用,推动了故事发展。心理描写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多采用第三人称,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描写。间接心理描写分为内心独白,采用第一人称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间接心理描写还可采用环境描写、动作衬托以及梦境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与细节、景物中烘托出人物的心理。《家》中心理描写所占篇幅约有全文的五分之一,第四章对鸣凤的直接心理描写,第六章觉新的直接心理描写,第十一章觉慧日记中的内心独白,这三章基本上是全章节的心理描写。此外贯穿全书对觉慧、鸣凤、琴、瑞珏亦有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梦境、环境描写等手法来体现。

四、《家》心理描写的互文翻译

巴金的语言风格以富有激情与感染力著称,读者深为其艺术魅力触动,《家》中着墨甚多的心理描写更凸显了语言魅力。心理描写是巴金的创作特点,也是其翻译过程中作为译者学习吸收西方作者如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创作精华。沙博理1915年生于美国,1947年来到中国,娶了中国妻子,加入了中国国籍,翻译了包含《水浒传》、《林海雪原》等近千万中国作品。作为读者,他在美国成长,深受西方语言文化熏陶;作为译者,在中国生活多年,作为职业翻译家、著名外来译家翻译《家》心理描写时,运用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视角如何将心理描写以及其蕴含的中国独特文化因素置于狭义互文性,乃至广义互文性的大循环中,值得探究。

【例1】

原文: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是他的一个表妹(梅) 。

译文:Moreover,hehadsomeonewhounderstoodhimandcouldcomforthim—hisprettycousinmei, “mei”for“plumblossom.”本句为直接心理描写,作者在细腻的描写了觉新在一步步背离自己所期盼的理想生活的心理变化。原文中多处心理描写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鲜活而又矛盾的觉新——大哥的形象。觉新在美满的家庭中成长,学业精进,人人羡慕。然而打击接连而至,此处描写到他刚经历了丧母之痛,但是还拥有他的前途和美丽的表妹“梅”之间的爱情。原文读者看到梅,不自觉中会想到很多的意象。梅是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而梅亦是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

但是英译要想取得同样的互文性效果,传达给译文读者同样丰富的意蕴是很困难的,因为梅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四君子之美誉的,亦无此传统。因而西方读者看到梅是不能像中文读者产生那样丰富美好的联想,就像中文读者看到水仙花是不会想到“自恋”的隐含意义是一样的。虽然并不能排除对汉语文化了解甚多的人,可以体会意者的良苦用心。既然如此,沙博理在翻译的时候为什么要在“mei” 后面特意加上解释 “plumblossom”,而且在文中第六章出现了2次,第十一章出现了1次。这和原文中第十一章有3处,第二十四章有1处,此4处指出觉新爱“梅花”的缘由是契合的。觉新爱梅花,是因为忘不了表妹梅,但是觉新的懦弱和逆来顺受导致了他的爱情悲剧,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作者的主旨和主人公的性格。

由此可见沙博理翻译的高超之处,沙博理在“mei”后面加上 “for‘plumblossom’”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西方不能领会到梅在汉语中的狭义互文性联想,但是英文读者可以知道梅表妹的名字和梅花的关系,觉新对梅表妹难以忘怀,又不忍放弃瑞珏的爱情纠结,乃至小说所处在的社会大背景和文章主旨的广义互文性联系。

【例2】

原文:“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我坐下来,祖父给我的那本《刘芷唐先生教孝戒淫浅训》还在桌子上。我把它拿在手里翻了几页。全篇的话不过教人怎样做一个奴隶罢了。说来说去总是‘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以及‘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一类的旧话。”

译文:I’msolonely!Ourhomeislikeadesert,anarrowcage.Iwantactivity,Iwantlife.Inourfamily,Ican’tevenfindanyoneIcantalkto.ThatbookYeh-yehgaveme—“OnFilialPietyandtheShunningofLewdness” —wasstillonthetable.Ipickeditupandskimmedthroughafewpages.Thewholethingisnothingbutlessonsonhowtobehavelikeaslave.It’sfullofphraseslike“Theministerwhoisunwillingtodieathissovereign’scommandisnotloyal;thesonwhoisunwillingtodieathisfather’scommandisnotfilial,”and“Ofallcrimes,lewdnessistheworst;ofallvirtues,filialpietyisthebest.”

例二是觉慧的内心独白——觉慧日记中的内容。他怀着满腔热情参加学生运动,却被祖父得知罚在家里闭门思过。他内心苦闷不堪,不能疏解。作者运用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手法,运用主人公的口吻,表现出他的理想被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所约束的烦闷。

“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译为“Iwantactivity,Iwantlife.”具有浓烈的中国英语的色彩。汉语两个短句放在一起,表现了觉慧年轻的心充满了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热情,对被囚禁在家的不满。译文充满中国英语色彩,两个短句仅用逗号连接,模仿汉语的并列句结构,并没有使用连词,更好的取得狭义互文的效果。沙博理运用威式拼音法杜撰新词,模仿汉语词语的发音,“爷爷”直接音译为“Yeh-yeh”并且加了斜体,保留了较多的中国文化色彩,译文读者能更加直接的领会到原文的文化因素。文中充满浓郁中国文化色彩的古语和书名,译者的处理更是微妙。

此外,《刘芷唐先生教孝戒淫浅训》是典型汉语书籍名称表达,但是直译就未免太过于冗杂,沙博理的译文“OnFilialPietyandtheShunningofLewdness”就更加符合英文表达,使读者联想到英文书籍如培根的“OfStudy”介词短语形式十分简洁。至于书中训诫“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这是汉语特有四字结构,英语无疑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沙博理而且将两个四字词短语合译为一个复合句,两个长句并列。“原文读者看到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些训诫能理解原文大意,沙博理译为将工整的介词短语前置的短语形式符合英文俗语或谚语的表达习惯,译文读者看到典型西方俗语形式,可以体会句子作用进而体会汉语俗语内涵。我们小说里的人物是中国人,不可把他们变成英美人。只是在我们的译文里,他们说的是英语——那英语还必须与人物在生活中的身份相吻合(沙博理: 1992:3)。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很难被译文读者所理解,译者就尽可能尊重原文表达习惯,又符合译入语接受习俗。

五、结语

泰勒做过精妙的比喻:“‘互本文’就象将原有文字刮去后再度使用的羊皮纸,在新墨痕的字里行间还能瞥见先在本文的未擦净痕迹。”(秦文华:2002:55)翻译中的互文性不仅仅指的是文本间的对应,而且存在于作者的创作、译者的接棒翻译中,存在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运用自己的固有知识进行发散型思维的互文联想接受中,存在于原文和译文相互交融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家》这部现实主义的巨作,里面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描写,使各主人公的形象鲜活又真实。巴金在创作《家》时无疑会把他翻译作品的思想、风格融入进去,反过来影响翻译过程。原文的心理描写使原文读者体会到大量的互文性联想,如何把这种互文性联想传递给译文读者则是译者肩负的重担。沙博理凭借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和得天独厚的双重文化视角,将《家》诸多心理描写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因素和西方的相对应或类似习惯表达结合,让西方读者在接受西方表达的同时更能进行思维转换理解译文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巴金《家》的心理描写的创作与其翻译作品息息相关,沙博理《家》心理描写的互文翻译也体现了文本间的狭义互文性与读者、译者、作者及社会大背景广义互文因素的相互投射,《家》英译本乃互文创作和互文翻译之典范佳作。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2] 巴金.巴金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3] 程锡麟. 互文性理论概述 [J]. 外国文学, 1996,(1): 72~78.

[4] 党争胜.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J]. 外语教学, 2010,(3): 96~100.

[5] 贺耀萱. 汉语语言美感在英译过程中的磨蚀——以《家》的英译本为例 [D].长沙: 中南大学, 2010.

[6] 李立. 文化词语在《家》英译本中的实现手段 [J]. 出版发行研究, 2013,(6): 24~26.

[7] 林娜. 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家》中对话的翻译 [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1.

[8] 马俊涛.《家》英译本的美学视角分析 [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9] 毛荣贵.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10] 马丽.《家》沙式英译本之文体学评析 [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11] 秦海鹰. 互文性的源起和流变 [J].外国文学评论, 2004,(3): 24.

[12] 秦文华.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13]秦文华. 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 外国语, 2002,(2): 53~58.

[14 沙博理.中国文学的英文翻译 [J]. 中国翻译,1991,(2): 3~4.

[15] 申丹. 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J]. 中国翻译, 2002,(1): 11-15.

[16] 张立慧, 李今.巴金研究在国外[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17] 周立刚.《家》的接受研究 [D]. 保定: 河北大学, 2008.

[18] 邹丽.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浅谈沙译本Family的翻译策略 [J] .成都大学学报, 2008,(1): 120~123.

[19]Kristeva,Julia.DesireInLanguage:asemioticapproachtoliteratureandart[M].Oxford:Blackwell, 1969.

[20]Shapiro,Sidney.Family[M].Beijing:ForeignLanguagesPress, 1978.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5-0075-05

* 收稿日期:2016-02-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家'研究”(12BYY018)阶段性成果;中国外文局沙博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基地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I05;H15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互文性翻译创作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创作随笔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