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及其认知分析
2016-03-07乔恒宇
乔恒宇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及其认知分析
乔恒宇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
语篇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概念,它既可以指书面语篇,也可以指口语语篇;既可以是篇章,也可以是词句。在众多的语篇类型中,叙事型语篇是一个重要的类型,其多为文学作品。叙事型语篇的主要语用功能在于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使听话人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研究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并在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下,对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叙事型语篇;信息结构;图形-背景;认知分析
语篇(discourse)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也是一个语义单位。语篇这一定义的外延极广,通常来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语篇实际上指的是篇章(text),也就是狭义上的语篇。“(语篇)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可以以口头形式出现,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出现。”(黄国文、葛达西,2006)由此可见,小到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书都可以视作语篇。叙事型语篇是语篇分析中一个较为常见同时也是较为重要的语篇类型。所谓叙事型语篇是指一种与事态、行动、时间空间密切相关的语篇类型。由于叙事型语篇的主要作用在于阐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而叙事型语篇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时间性,主要描述事件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在时间上的推移;第二是主题性,它将问题置于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及其环境中,从而揭示这个问题。”(胡晓燕,2011)因而,叙事型语篇具有明显的信息传递功能。听话人或者阅读者,通过个人的认知能力,语篇所描述的事件得以在听话人或阅读者的认知中得以重构。
在叙事型语篇的认知过程中,叙事语篇中的焦点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语用中,人们为了能够将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是会有选择、有重点地突出某一个部分,这就是焦点(focus)。焦点,是人们为了强调话语中的新信息而在结构和韵律上突显的部分。通过焦点结构,使得新信息在句子中得以凸显,从而被听话人或者阅读者所认知,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自Harris于1952年第一次提出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这一术语以来,叙事型语篇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国内外的语言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Labov(1967)阐述了叙事结构的六大部分,即:点题(abstract)、背景(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局(resolution)和回应(coda);Van Dijk(1985)对句子层级和篇章层级的叙事语篇的语义关系。国内学者中,张一平(1999)讨论了英语叙事语篇的结构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罗茜、杜莉莉(2008)对语篇分析中的时间特征加以分析;周永、徐慧(2008)将心理空间理论应用在叙事语篇的指示语的分析中;胡晓燕(2011)讨论了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及焦点结构。
近年以来,对于语篇的分析已经开始超出传统的语义层面,开始向心智和认知方向深入,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对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加以分析。
一 叙事型语篇的结构特征
叙事型语篇的内部结构,即,叙事结构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热点。由于视角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于叙事型语篇的结构特征研究也不尽相同,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即叙事型语篇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两个方面。
1.叙事型语篇的叙事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组成的,而构成叙事单元的元素就是事件。具体来讲,叙事单元是由背景(setting)、事件(event)和人物反应(character’s reaction)构成的。背景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是指事件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人物反应则是指人物对于该事件的评价及态度。例(1):
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the solitary neighbour that I shall be troubled with. This is certainly a beautiful country! In all England, I do not believe that I could have fixed on a situation so completely removed from the stir of society. A perfect misanthropist's heaven: and Mr Heathcliff and I are such a suitable pair to divide the desolation between us. A capital fellow! He little imagined how my heart warmed towards him when I beheld his black eyes withdraw so suspiciously under their brows, as I rode up, and when his fingers sheltered themselves, with a jealous resolution, still farther in his waistcoat, as I announced my name. (Wuthering Heights)
例(1)是一个典型的叙事型语篇,背景中的时间是“Just returned from visit my landlord”地点是“the beautiful country”人物是“I”,人物的反应则是对环境及Heathcliff的主观感受。
Labov(1967)在这一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将个人体验的因素加入研究,提出一种完善后的叙事模式。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应该包括六大部分,即:点题(abstract)、背景(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局(resolution)和回应(coda)。其中,点题是叙事内容的简单概括;背景是对所叙述事件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必要的交代;进展是指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整个叙事结构的核心部分;评议是叙事者对于事件发生的要点、原因、目的等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结局是指事情产生的影响、结果;回应是指在故事的结尾回应主题。
从Lobov的叙事结构可以看到,叙事型语篇存在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这一结构与叙事者的认知密切相关。实质上,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反映了人们对被叙述的事件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叙事结构也充分反映了认知语言学中“现实—认知—语言”的过程。
2.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关注的热点。Halliday(1967)指出焦点是一个句子当中韵律凸显的部分,并反映新信息。由此可见,信息结构与焦点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信息结构的研究往往限制在了句子层级以下,很少涉及到篇章层面的信息结构。张一平(1999)认为,构成叙事型语篇有三个必要条件,即时间性、因果关系和对读者兴趣的吸引力。因而,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也存在着至少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以时间顺序安排的信息结构,以时间因果关系安排的信息结构和以阅读者注意力为顺序的信息结构。
在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性语篇的信息结构中,信息的安排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编排。这种编排方式并不必然与逻辑有关,可能只是单纯的时间先后。最常见的此类叙述型语篇为历史编年表和叙述某些历史史实的语篇。
在以因果关系为顺序的叙事型语篇信息结构中,信息的安排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这就包含两种情况,即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这两种信息结构在逻辑学上对应两种逻辑推理方法,即归纳法(induction)和演绎法(deduction)。此类型的叙事型语篇多见于小说等语篇。
在以注意力为顺序的叙事型语篇信息结构中,信息的安排看似较为随机,无规律可循,但事实上这类语篇的信息结构遵循着人类的认知规律中最基本的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信息的安排是根据叙述者的注意力变化而进行安排的。这类语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意识流小说。例(2):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从例(2)中可以看到,在此类叙事型语篇中既缺少时间线索,也缺少逻辑指示词。从上下文来看,也没有暗示其逻辑顺序的线索。叙述者对于叙事对象的叙述完全按照自己注意力焦点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 背景—凸显理论下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都是由信息的凸显度所决定的。完形心理学家将其应用在对知觉及空间组织方式的研究领域,并进而成为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自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次提出图形-背景理论以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于背景-凸显机制是如何应用在语言的认知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这其中包括:Talmy(1978)首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Langacker(1987)将凸显观作为认知加工的三条指导性原则之一。国内学者中,王冰营、吕娜(2005)讨论了在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倒装句式的焦点的凸显功能;黄健平,李波(2015)在凸显观的视角下,讨论了非常规语序句中的焦点结构的识解与认知。由此可见,背景—图形理论对于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存在着相当的解释力。
1.背景—图形理论的基本思想。
丹麦心理学家Robin(1915)首次提出背景—图形理论来解释人类对于知觉与空间组织方式的认知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感知场总是由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组成,图形的结构完整并且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背景则与图形相对,不清晰的、抽象的。因而人们在观察某件事物时,总是将自身的注意力指向图形而忽略背景。正如Langacker(1987)所说:“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凸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为它提供一个环境。”因而,在人们感知某件事物的时候,不可能同时既注意到图形又注意到背景。图形蕴于背景之中,却凸显于背景。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图形首先被人们所认知,是人们注意力的集中点。
就认知语言学而言,背景—图形理论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Talmy(1978)首先将背景—图形理论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他对图形和背景给出的定义是:“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者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值;背景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
2.图形—背景理论对叙述型语篇信息结构的解释力。
就叙事型语篇而言,其功能作用描述事物的前因后果,最常见的叙事型语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陈述句(narrative clause)。陈述句最常见的句法结构就是我们常见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例(3):
Mary’s younger sister sits on the bench before the white house.
在例(3)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SVOC结构,其中主语是Mary’s younger sister,作为图形,而宾语on the bench 则作为了背景。但是,图形和背景并不是固化的。随着人们注意力集中点的变化,图形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常规语序句中,人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感知一个句子中的图形和背景,具有涉身体验性。黄健平,李波(2015)认为,“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凸显过程,是一个概念内容选择的过程、一个焦点凸显的过程。而在‘语言—认知—现实’这一过程中,听话人是通过语言结构入手,在经验观、注意观和凸显观的作用下,理解表达式的意义,并对现实进行重构。”因而,在叙事型语篇中,信息结构对于阅读者理解语篇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语篇的阅读者从语篇的结构通过认知系统逆向重构了现实。而在这一过程中,图形和背景是不断动态地发生变化的。如,在例(2)中,随着叙事者注意力发生变化,作为叙事对象的“室内环境”中图形和背景不断发生变化,从墙上的斑点、到炉火再到书页,在叙事者的注意力发生变化的同时图形和背景也随之发生改变。
结语
本文通过对叙事型语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叙事型语篇的叙事结构和信息结构,并总结出三种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类型,即时间型信息结构、因果型信息结构和叙事者注意力型信息结构。在总结分析了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叙事型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过程,得出在阅读者重构现实的过程中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叙事型语篇的图形与背景随着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限于篇幅及学识水平,还有一些问题留待解决,例如叙事型语篇认知的制约性因素有待以后讨论。
[1]Halliday,Michale.A.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 in English [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3):199-244.
[2]Labov,W and J, Waletzky.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s[A]. Helm eds. Essays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 [M].Seattle University Press,1967.
[3]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Talmy, L.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Sentences[A].Greenberg.J.H ed. 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Vol.4. [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Van Dijk. Handbook of Discourse [M]. London Orlando San Diego New York Sydney Tokyo and Toronto Academic Press and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 1985.
[6]胡晓燕.论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及焦点结构[J].合肥学院学报, 2011(5):96-103.
[7]黄健平,李波.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句法表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5):55-60.
[8]罗茜,杜莉莉.语篇理解力的叙事时间特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27-129.
[9]王冰营,吕娜.从图形-背景理论看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J].长春大学学报, 2005(1):68-70.
[10]张一平.英语叙事语篇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61-167.
[11]周永,徐慧.心理空间理论与叙事语篇中的指示语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8(1):121-123.
Class No.:H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Th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Its Cognition of Narrative Discourse
Qiao Heng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China)
Discourse is a linguistic concept which has a broad extension. It not only refers to the written form but also the spoken form; not only the paragraphs but also words and sent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discourses,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is an important type. The main programmatic function of narrative discourse is to make the discourse receivers understand its causalities through narrate it and most of this type of discourses is literature works. Therefore,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this type of discours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mainly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chieved before and analyze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Background theory.
narrative discourse; information structure; figure-background; cognitive analysis
乔恒宇,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672-6758(2016)09-0140-4
H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