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理念下的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
2016-03-07庄美连
庄美连
(莆田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校地合作理念下的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
庄美连
(莆田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 莆田351100)
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高校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校地合作办学是必然选择。校地合作不但有助于增加新闻学专业实践的机会,还能实时反馈社会信息,了解人才需求,是拓展新闻学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高校新闻学专业应从多层次的实践体系、多范畴的实践内容、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入手,构建校地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校地合作;专业实践;新闻学;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
“大学的功能是要成为一个时代的心智良知。”[1]174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职责的高校面临重大的变革。尽快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是当务之需。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而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闻人才,专业实践是关键。然而,新闻学专业实践若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往往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现代企业、当地政府等地方的有力支持,使其在组织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磨练。因此,依托区域资源走校地合作办学之路,拓宽新闻学专业实践的渠道是培养贴近社会的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 新闻学专业实践是培养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必经之路
何为应用技术型人才?萧成勇认为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一个对知识和技能依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阶层,即灰领阶层。[2]68马庆栋则通过对几组不同的人才进行比较之后归纳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即不仅需要熟悉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积淀和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行业前沿或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适应性。[3]36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理论运用水平的培养与训练、能力迁移的实现是重中之重。具体到培养过程,则是重视实践性,注重通过思维训练或其他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中的一种,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则要求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宽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科学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媒体创意与策划和影视制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类传媒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新闻信息传播、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融合新闻时代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熟悉传统媒体的所有工作,还需要对新媒体的运作规律和经营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与操作。因此,在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对其思维进行训练,进而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
著名新闻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曾说:“改革中国的新闻教育,首先要对新闻学有一个开放和诚实的认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4]60新闻学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体系中的四大内容: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不管哪一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方能较好地掌握。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的特性、时代的背景,所有这些,无不对高校的培养过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5]而高校是以专业为单位来开展高层次教育教学的场所,专业实践是实践教学中的重头戏。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是必经之路。因此,要培养与社会接轨、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客观上要求新闻院校摒弃既往“重学轻术”的教育状况,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呢?
二 校地合作是拓展新闻学专业实践渠道的有效途径
新闻学专业实践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必经之路,是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形式多样,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往往会有不同的设置,但大都包含校园内实践和校园外实习两大类。校园内实践一般是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如专业课程提供的平台、校报、广播电台等,方便灵活,但机会有限;而校园外实习一般指的是毕业实习。此时虽能与社会进行全面接轨,但却已接近学习尾声。因此,探索一种既能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暴露的不足能得到及时纠正的动态实践模式是培养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必然选择。校地合作的出现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
校地合作,指的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其他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是举办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是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6]48在此种理念指导下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未出校门时即与当地政府、产业、企业接轨,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所需要的人才,对培养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校地合作有助于增加新闻学专业实践机会。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最后一步。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且能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广受追捧。然而,受经费、场所、平台等限制,在校园内,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机会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学校所在位置及周边区域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新闻网站及传媒文化公司、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的大量实践、实习岗位却闲置。依托区域资源走校地合作办学之路,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直接放置于广大社会环境中,专业实践机会将成倍地增加。专业实践渠道的大大拓宽,既解决了新闻学专业实践经费不足、平台不多等问题,保证实践工作顺利开展,也能让学生直接融入新闻一线,将专业知识直接与社会现实相对照,在新闻现场中应用新闻理论知识,检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2.校地合作有助于及时反馈信息,了解社会需求。
新闻学因新闻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而成为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实践一般都是前三年在校园内进行,最后一年进行校园外的毕业实习。到大四才安排与社会进行全面接触的实习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模式能保证学生将新闻学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都系统学习之后再步入社会,固然对学生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等有较大的益处,但此时若发现不足想“亡羊补牢”却为时已晚。如笔者曾通过实地走访实习单位与单位负责人座谈等方式了解本校大四学生的实习情况。单位反馈目前新闻院校毕业生普遍缺少市场意识,而本校培养的学生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能力都不弱,但其作品风格却只适合在传统媒体上刊载,在新媒体方面发展有限。这些反馈对后续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未来新闻人才的培养方向设置了有价值的标杆,但对当时在实习的大四学生而言却难有有效的补救措施。
实行校地合作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模式,实践机会大大增多,实践时间也较为灵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就近到当地相关部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并发现自身不足,之后再返回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学习,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实践。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等多轮专业实践后,学生会以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要求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就业等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实践具体情况及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接下来开设的课程、学生应着重培养的能力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使今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三 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校地合作是拓展新闻学专业实践渠道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并适时对后续的培养计划做出调整,对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应如何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应建立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动态教学模式。所谓动态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7]福建省莆田学院新闻学专业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多层次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由大学四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实践实习构成。实行校地合作后,实践资源大大丰富,新闻学专业可利用社会资源安排多层次的专业实践,资金缺乏、设备不足等问题也得以解决。以福建省莆田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为例,学校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开展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实践,并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将其大学四年的专业实践与学校所在区域的各个单位合作,分为初期见习、中期见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
(1)课程集中实践。
课程实践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安排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某个时期在课堂教学内完成。这类课程的实践项目多以操作性和验证性为主,多以集中实践的形式完成。这类课程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计算机辅助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新闻摄影、电视摄像、影视后期制作等。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先安排几个星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对相关设备及技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实训和集中实践打下基础。集中实践是在课堂的某些时期集中安排时间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验后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如新闻采访技能训练、写作技能训练、摄影、摄像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实训、影视节目制作实训,电视节目制作与策划训练等,是即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专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个环节安排的实训和实验,一般都是既跟课程有紧密关联,又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或发展重点相吻合。比如本学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集中实践,教师就会结合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射击等项目在莆田分赛区举办的地理优势,要求学生进行采访与写作的技能训练。此种利用课堂内教学、校园外实践的实践方式,在扎实训练相关技能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空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连续性的专业实践。
除了课程的集中实践,新闻学专业大学四年的专业实践还分为初期见习、中期见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初期见习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此时,一般已开设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并正在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专业课程,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由专业老师联系、带队,分批次地带学生到当地的媒体单位、传媒公司等工作现场见习,感受前沿传媒人的工作状态,接受他们的传播观念,熟悉各种媒介各个单位的不同运作流程,获取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中期见习一般延续大二整个学年。开学初,学校即会与当地的传媒机构联系协商好合作事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专长选择并自行联系见习单位,并敲定实践指导老师等事项,利用周末或没课的时间去单位实践,系统、全面地学习掌握新闻的出台过程、传媒机构的日常运营等内容。在见习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与老师保持联系,老师则会根据学生实践的反馈对后续的教学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合变动中的社会发展需要。诚如“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更好地掌握它”。通过中期见习所理解及实践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转换成社会所需的相关技能。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学生则完全离开校园,全程参与媒体单位的日常运营。经过初期见习和中期见习的学生对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基本功已较为熟悉,基本具备独立负责某一部分的能力,此时学校的专业老师及实践单位的指导老师无需手把手地传授技能,而只要对其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及把关即可。
总之,以校地合作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实践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实践体系是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提前参与实践,教师根据需要对教学做适时调整,以实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教学效果。
2.多范畴的实践内容。
依托学校的区域资源与地方新闻单位、政府部门、企业等进行合作,学生的实践单位已不仅仅停留在如校报、校广播电台、社区报等校园内媒体,且也不仅仅是新闻单位,而是更为多元、多样,面对的实践内容的范畴大大扩大,所训练的技能也更为全面。
在实践媒体上,莆田学院新闻学专业力求与多种媒体合作,先后与莆田广电中心、《湄洲日报》《海峡都市报》《仙游今报》、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东南网等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这些单位都建有实践教学基地,媒体形式囊括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不管是平时教学抑或是中期见习暑期实践,教师都可以与这些单位互动,利用他们的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实践中要求学生与一线记者联系,跟随他们奔赴新闻现场,学习报纸新闻采编、电视解说词写作、电视新闻采编等内容。中期见习则可以分组安排他们到各媒体学习。不同的媒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学到不同的新闻业务技巧。如在报社可学到新闻最基本的消息采写、报纸版面编排、新闻策划等;在广播电视台则可以学会如何根据广播电视的特性进行新闻选题,如何写电视解说词及熟练掌握非编技术;网络媒体则让学生学会要注重新闻时效性,要运用图、文、视音频等形式写作融合新闻。除此之外,学校还与时俱进,根据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情况,开设了“莆院微宣传”“青春路上”两个微信公众号,提供平台给学生进行最前沿的实践。
校地合作不但为莆田学院新闻学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媒体平台,因其合作单位涉及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实践内容更为多样、丰富。政府部门一般都设有宣传部,企事业单位则会有媒介专员、公关部门,这些部门主要负责接待媒体、对外宣传、危机处理等事项。在此见习、实践的学生在学习企业宣传、日常管理、危机应对的基本原则的同时,也能从另一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获得体验企业文化,甚至独立运营新媒体的机会。
3.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随着校地合作实践教学的推进,新闻学专业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与质量评价体系也应跟着多样化。
(1)理论考试。
熟悉新闻学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学术积淀和理论素养是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的首要条件。理论是解决实践问题的基石。只懂得应该怎么做,不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做,那至多只能仿效别人成功的经验,不大可能去创造新的经验。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才谈得上运用,才有可能创新。因此,适用于理论课程的理论考试形式同样也适用于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
(2)实践考核。
根据不同的专业实践形式,考核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课程实践的考核方式是规定学生在集中实践之后上交一定数量的实践作品,如数篇新闻稿件、一条制作完整的电视新闻、一部宣传片或纪录片等。初期见习则是要求学生上交实践报告,以书面形式报告其见习所得所获或意见建议。中期见习、暑期实践及毕业实习的要求则较多,不但要求学生出具一定数量的实践成果,上交相应的实践报告,还需要实践单位和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分别对其实践作品及实践期间的态度、表现及作品等做出评价。与此同时,校内专业老师也会与各实践单位保持联系,以突击检查、抽查、陪同、指导等形式全程积极参与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到实践单位以座谈、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专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表现做出相应鉴定。
校地合作是高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的服务社会功能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经之途。在此种理念指导下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未出校门时即与当地政府、产业、企业接轨,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所需要的人才,既能解决新闻实践经费不足问题,保证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又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增强社会对学校新闻学专业的了解,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达到培养符合当地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
[1]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萧成勇.透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及其价值观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24).
[3]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
[4]李希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我是如何讲授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与写作》的[J].新闻战线,2006(8).
[5]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2012-1-10.
[6]陈益林,韦宁.服务型教育理念下的校地合作定位及其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7]赵玉清,张瑾燕,宋敏.构建高校动态教学模式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11-06(10).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News Talents Under the Idea of Institution-locality Cooperation
Zhuang Meilia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Fujian 351100,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chang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depth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institution-locality coope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echnical news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stitution-locality cooperation not only helps to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so can get real-time feedback information about society demand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pand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he college should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o serve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applied technical news talents from multi-level systems, the contents of the practice category,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
institution-locality coope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journalism; applied news talents
庄美连,硕士,讲师,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传媒与社会发展。
莆田学院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应用技术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410)。
1672-6758(2016)09-0011-4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