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人性·孩提时代——解读狄兰·托马斯诗歌《十月献诗》

2016-03-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孩提时代托马斯成人

严 丽



自然·人性·孩提时代——解读狄兰·托马斯诗歌《十月献诗》

严丽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十月献诗》是狄兰·托马斯后期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在该诗歌里托马斯以浓烈的情感为基调,以丰富的想象为线条、勾勒出威尔士的田园、村庄以及那里一草一木的醇美画面的同时,主要展示自己关注自然,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诗学理念。而该诗歌的童年主题则是诗人把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纽带和途径。

《十月献诗》;儿童主题;自然;人性

狄兰·托马斯是继奥顿后英国诗坛极具影响力和重要地位的诗人之一,他在诗歌语言技巧方面的创新和开拓为推动现代诗歌的语言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托马斯的诗歌内容则涉及对生命力量的渴望、对生与死的思考、对自然的眷念以及对童年的缅怀等广泛主题。他的诗歌主题虽然不一而足,但是从总的来讲,诗人关注的是生活的一体性,也就是生与死的自然规律。托马斯从自我意识出发,然后对客观现实进行探索,形成了他关注自然与人为一体、生与死为一体的诗学观念。《十月献诗》()是狄兰·托马斯后期代表作之一,在这样一首如十月风景画般的诗歌里,他以成年人和儿童的两种视角,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海水、堤岸、小镇、马群、雨露等,把人与自然融合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该诗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醇美,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自己孩提时代的缅怀之情。这首诗传达了诗人相信大自然是帮助人类洗涤灵魂的神秘力量的信念,因为在诗人看来,人类和自然的融合途径就是由追忆童年,寻找童心来实现的,孩提时代可以再现人性的质朴、天真和纯美。以下将具体讨论《十月献诗》中诗人的儿童观及该诗歌中的诗学哲理。

一 《十月献诗》是赞美大自然的、一幅清晰恬淡风景画般的、极具浪漫主义特征的诗歌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指出:诗歌就像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的绘制离不开色彩。色彩进入诗歌,诗歌就会显得意蕴丰富。《十月献诗》这个题目首先把读者带入到十月的季节中,从季节人们会联想到诗歌中如画卷般的自然美景。题目开启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这为他后面写季节的转变以及在季节转变中看到一个儿童的、被忘却了的清晨,作了很好的铺垫。诗人以“自然母题”统揽全诗,然后把读者引领到以成人和儿童共同审视大自然的诗歌框架中,最后到达他写诗的目的。诗人对诗歌的看法是:“就我自己而言,我读诗歌只是为了快乐,而不是为了其它的。——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不管它们的重要性或者是生命力。”[1]P115从这里可以看出托马斯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情感上的快乐,那么他的诗歌创作意图与现实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虽然诗歌的“自然母题”让人把诗歌的创作目的与歌颂自然的美联系起来,但是后面的诗句却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自然母题”以外,还要向读者揭示他个人“为了快乐”而写诗的目的。诗人曾经说过:“我写诗的起因最早来自于对词语的偏爱。”[2]P15这句话向人们揭示了诗人写诗的原因、目的,同时表明他一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力求让自己的诗歌语言朝着理想的、充满情感的诗歌王国行进的创作理想。诗人的创作理想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毛诗·大序》中所谓“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主张,也就是说诗歌是纯真的、理想的情感表达方式。为了让自己的诗歌语言在浪漫的情怀中任意驰骋,漫游于自然界的缤纷万物间和对童年的缅怀中,诗人以感伤、柔和却又不失奔放力量的笔触将其思想情感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变幻不定的意象以及浓烈的自然色彩之上,于是读者阅读整首诗歌时仿佛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灵魂和皈依。总的来说,托马斯在《十月献诗》里成功地描绘了他所经历的童年生活世界,以不同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打破逻辑的语言变形模式让读者领略他作为一个成人逐渐摆脱自己的幻想,却又能在诗歌设置的情景里重返童年,再次体验童年的神秘和孩提时代的美好。

该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一节中各有十行诗。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前四节为第一部分主要描绘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赏;第二部分则一改自然描写为对美妙、神秘童年的回忆和感怀。儿童文学家刘绪源对“自然母题”的阐释为“成人和儿童共同的眼光”。[3]P261诗歌一开始,诗人“我”就以说话人和三十岁成人的身份参与海景的观赏。海水、海鸥、白嘴鸦、千舸帆影在诗人醒来的一刹那成为他笔下让人神往的诗歌境界。也许那就是他故乡威尔士的某个地方,又或许只是他诗歌中的“理想国”而已。无论如何,诗人从那个沉睡的小镇出发去寻找自然的神奇力量,探寻灵魂的沃土。“世界与自我是一体的,万物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命是同根的,这是狄兰·托马斯信奉的生命哲学观念。”[4]P20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节诗歌中我们能够读到:“我起身/在此多雨的秋天/走出户外/过往的岁月纷至沓来/潮水高涨/苍鹭扎入水中/此刻我取道/我越过边境/而城门依然紧闭/尽管小镇惊醒。”从这里诗人真正开始了体验大自然风光的旅途。他满怀对大自然的热爱,把他的灵魂和自然结合在了一起。“跨越了边境”的诗人进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人性与自然融合为一体,只有自然的呼声和情感的反映。诗歌第三节进入“自我的我”完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哪怕是“十月夏天似的阳光”突然间成了“风雨交加”的天气,“我”还是沉醉对大自然仰慕和赞美,似乎真的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这个时候的诗人从“人性”转向了“自然性”,并且开始从感叹自己出生(生日)的神奇进而转移到对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思考。所以第四节的最后一句诗人写道:“我在此感叹/生日的/神奇/而气候开始转换。”大自然就像春苗,而诗人的心灵智慧便犹如脚下的沃土,两者结合在一起孕育出托马斯清新、独特的诗风。所以有评论家说“力和美是狄兰·托马斯诗歌的最好结合”[5]P2279。

在西方,人们对诗学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理性和感性的争论,有的偏向于理性而有的则偏向于感性,又或者是二者的统一。早在柏拉图之前,希腊哲学界偏向于感性知觉论,而诗学上注重感性的摹仿论。知觉论认为知识即是知觉,一切知识起源于感性和知觉。同样,人们则把诗歌创作看成是对自然的摹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扮演的角色、人在自然中的作用等都是诗歌主题,因此学者们热衷于对自然的思考和界定。事实上,一些西方学者把“自然”分为内和外两个层次:“外在的自然”和“内在的自然”。外在的自然就是人们可以用感官去直接感受的客观自然山水;内在的自然相当于宇宙的本质或者人和宇宙之道。诗人在《十月献诗》前四节里并没有把自然客观物用来描写思想的主体,而是作为宗教、背景的类同来刻画。从宗教角度来看,人类和自然都是上帝造物的结果,他们之间本来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但由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世界变得混乱不堪,动荡无比,相反狄兰·托马斯很多与自然主题相关的作品却展现了大自然是如此的稳定、有序、它的美就是鲜活的有机体。大自然以相对恒古不变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一种理性的象征。对于诗人而言,精神是自然的一种存在,自然是神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随着诗意的深入和诗人情感的升华,他开始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概念史家腊夫乔伊(A.O.Lovejoy)给它下了60多种,那么自然内容的丰富可见一斑。然而在狄兰·托马斯的笔下自然山水的形式并非简单地用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直观地描摹,而是具有它们更深的含蕴意义。在自然山水景物的背后,存在着隐喻性诗歌哲学,下一节将深入讨论《十月献诗》里诗人通过赞美大自然而赋予“自然”在诗歌中的哲理性和诗学隐喻。

二 《十月献诗》是人类在文明社会中保持对自然的敬仰与回归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理想途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社会经济萧条,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欧洲,同时也正经历着灾难的洗劫。人们在一个价值流变、精神灵魂匮乏的时代里痛苦、无阻中挣扎。这个时候的人们贪婪地追求对物质的欲望满足感,许多人完全被世俗的价值蒙蔽了良心。对物质的追求欲望越激烈,人们就对客观世界的索取越多。狄兰·托马斯的诗歌里的自然意识试图重新整合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引起的人与自然间的扭曲关系,使人再度找回自己最开始出现在宇宙里的那种与自然万物相生相克的和谐关系。“《十月的诗歌》的主题在于寻找童心、歌颂童年的纯真。”[6]P292这首诗中一句“我在此感叹生日的/神奇/而气候却开始转换”引出后三节诗歌中说话人—成年的诗人开始追忆和感慨童年。诗人试图从潜意识的幻想和回忆中逃离混乱不堪、喧嚣嘈杂的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从而用儿童纯真的眼光审视人类社会里成人及儿童的精神诉求和审美愿望——回归自然、崇尚自然和渴望“人性”的返璞归真。有评论家说:“诗歌中的隐匿,我们从梦幻中攫取来的氛围或者是根据和谐的语词而编织起来的氛围,是一种解构的结果,不是我们自己的解构,却是社会生活自身的解构结果。”[7]P30所以说诗人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思考并不是他完全凭空幻想,而是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一种透彻的感悟,是他在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中不断追求自己精神家园的结果。下一句“而气候却开始转换”是强调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天气发生了变化。第五小节诗行说,气候离开那一片欢乐的国度/随另一片气流而下/变幻的蓝色天空/再次流淌一个夏天的神奇/结满香梨、苹果、红醋栗。成人的“我”在这一变化中看到一个孩童、却被遗忘的早晨。至此,诗歌反映了诗人也具有华兹华斯所谓的“两种意识”,即成人意识和儿童意识间的对比意识,以及从儿童和成人视角所感受的有关自然的不同景物。因为儿童往往是和混乱、感性、天真质朴联系在一起,成人的社会则意味着规整、理性、虚假文明,所以在“两种意识”下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孩提时代”也就是说他渴望返回到最初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状态中。

第六节继续第五节的回忆,说到再次回到脑海的幼年的经历,孩童的热泪曾烧灼“我”的面颊,孩童的心曾和“我”的心同步跳动。儿童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生命可贵之处在于不虚情假意的天真质朴,在于个体心理性格建构和生命不同阶段的“自然”。所以诗人以“我”的身份出现在诗歌中的目的就是希望用儿童天真质朴的纯净之热泪荡涤“我”(成人)伴随现代文明教育而沉积在心的肮脏龌龊,这就是诗人所要追求的人生的诗意永恒,给灵魂流浪的人们找出一个思想的家园,指出一条“回归最初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道路”。最后一节诗歌重复第四节和第一节诗歌的思想和意象。然后,诗人感叹道,哦/愿我心中的真情/依然被吟唱/在这高高的山巅/在这交替的岁月。这首诗的最后在两种时间的交错中,让读者感受了从目前回到过去,又从过去返回到目前的时光模式。这样的结尾形式与诗人的“两种意识”相互折射和辉映,充分地突显出孩提时代的人认知自然的角度:单纯和神圣。诗人在该诗中还抒发了他对自由、田园生活、天真质朴的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表达了诗人希望孩提时代永恒的美好心望。同样当最后诗人看到山下小镇的片片叶子,沾染十月的血色时,他情绪激动,而这种激情则源自孩提时代。诗人进而企盼自己心中的真情依然被吟唱。诗意在层层推进中,自然万物所蕴含的诗歌哲理得以显现,即是诗人作为成年人在已经失去孩提时代的天真无邪的失落与惆怅中,却以追忆的形式让不变的自然景物把他带入到了孩提时代。诗人重新体验童年的神奇和美妙时,他似乎找回了某些失落的情感,这增强了他想保持童心的信念。儿童的天真是和老于世故的成人格格不入的,孩子像自然一样能孕育人纯净的心灵。“喜爱自然的人,其内外的感觉一致;他把童年的精神状态保留到成年。”[8]P257-258在二三十年代那样一个价值观伦平、精神匮乏的时代里,托马斯依托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自我的追忆和缅怀方式实现了他作为成人无法保持纯真、无邪、质朴的精神层面的回归。

三 结 语

从表面上看《十月献诗》是一幅静谧而恬淡用来描绘和赞美自然的风景诗。但是从儿童主题上去审视该诗歌,不难看出该诗歌反映的是狄兰·托马斯的一种诗学哲理,那就是,他坚信大自然中蕴藏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救赎人类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而被异化的灵魂。这种诗学哲理是诗人对大自然中神秘力量信仰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该诗歌以自然的赞美为依据,把人性的回归作为它的情感目的,人与自然都是宇宙空间的组成部分,对自然的关注和赞美就是对人性的一种宣扬。诗歌在赞美大自然的同时,诗人不仅在《十月献诗》中突出儿童主题,而且在其它很多诗歌中也同样借助儿童主题歌颂大自然,狄兰·托马斯的诗歌风格受到华兹华斯、布莱克等浪漫诗人的影响,有评论家指出托马斯继承和发展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他的诗歌很少有不表达对自然的思考,许多诗歌被认为是关于自然的诗歌。”[9]P132托马斯在浪漫主义诗歌形式下,进行的是他对人生、宇宙万物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场思想革新和尝试。通过对《十月献诗》的研究,可以得出的总结是:因为成人已被这异化的世界打上了许许多多不能被磨灭的现代文明的烙印,而且在很大程度已经失去了儿童那份纯真无邪而变得老于世故,成人应尽力保持儿童那份质朴的心灵和对自然界富有想象力的感知,而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却恰恰少了那一份纯真和圣洁。要找回那份缺少的纯真,孩提时代是人重返自然的途径和纽带。

参考文献:

[1]Thomas,Dylan.Note on the Art of Poetry[A].In W.N.Herbert & Matthew Hollis(ed.) Strong Words[C].Bloodaxe Books, 2000.

[2]Thomas,Dylan.Note on the Art of Poetry[A].The Poems of Dylan Thomas [M].New York:New Directions,2003.

[3]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4]章燕.生命与死亡的循环自然与自我的互通——狄兰·托马斯诗歌艺术浅论[J].外国文学评论,2006:15-23.

[5]常耀信,索金梅.英国文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6]Abrams,M.H.(Ed.)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1993.

[7]Hendry,J.F.& Treece,Henry.The White Horseman:Prose and Verse of the New Apocalypse[A].Neil Corcoran.English Poetry of Since 1940[C].London:Routledge,1941.

[8]狄特富尔特.人与自然[M].周美琪,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

[9]Hardy,Barbara.Dylan Thomas An Original Language[M].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0.

(责任编校:周欣)

I106

A

1673-2219(2016)01-0040-03

2015-10-19

严丽(1977-),女,四川木里人,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孩提时代托马斯成人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永无休止的更新
清欢
画与理
成人不自在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重返孩提时代
托马斯送电器
日子硕大如湖泊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