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庄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2016-03-07梅良勇

关键词:人生哲学老庄隐者

李 娴,梅良勇

(江苏师范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老庄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李娴,梅良勇

(江苏师范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老子与庄子在人生哲学方面各有建树,二者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第一,在现世人生修养方面,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庄子则讲“心斋坐忘”;第二,在现实人生抉择方面,老子讲究“无为而为”,庄子则讲“无用而用”;第三,在理想人生追求方面,老子追求“见素抱朴”,庄子追求“无何有之乡”;第四,在人生境界参悟方面,老子追求“上善若水”,庄子则追求“齐物逍遥”。老子侧重于弱者的生存智慧,而庄子更加倾向于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当今时代,老庄人生哲学中的精华依然可以启发世人的处世之道,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老庄;人生哲学;生存智慧;达观态度

先秦时代的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二人的哲学主张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老子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阐发道法自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一为解放人的认知能力,二为解放人的生活心境,在人生哲学方面主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226的弱者生存智慧,带有强烈的朴素辩证法色彩。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清静无为,致力于人生哲学的建设,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72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以达观的处世态度来面对生活。虽历时弥久,但是老庄的人生哲学主张在当下依然可以启发世人的处世之道,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一 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原因

1.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哲学是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所处的背景往往决定了这种思想的内容与所指。原因与目的的合一性,为解决精神困惑提供直接的渠道。从外部研究来讲,老庄的人生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

据史料考证,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自东周开始,王权逐渐衰落,分封制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3]23随着制度的瓦解,诸侯王臣人心不稳,政治动荡不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这种“天下无道”的现象,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但在如何应对现实时,有的人选择积极入世,有的人却选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成为那个时代的隐者。老子作为其中的一员,主张返璞归真,顺应人的本性,处处隐含了弱者的生存智慧。

庄子晚老子几十年,生活在战国时代,其社会环境与春秋末期大都相似。社会动荡不安,生活不稳定,处处充满危险。但庄子与老子有一点略有不同,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更像是一个没落贵族对人生的思考。有史料考证庄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是贵族的后代。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生活不稳定,充满危险的大环境下。没落贵族的身份让庄子更加看透世间的一切,既不像当时的隐士一样消极避世,他不相信传统隐者找到的种种避世方法能躲避黑暗,又不像士人阶层那样积极投奔政治,大展宏图,而是采取游世的态度,以一种达观的心态,无所期待,追求“齐物逍遥”的人生境界。

2.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隐者文化是老庄人生哲学最主要的源流。隐者文化渊源甚早,按战国秦汉间人的说法,从尧舜时代直到西周初年皆有隐者,但这些传说恐怕是战国时隐者的托古之辞,不大可信。比较可信的是春秋时代,即开始有隐者的活动和隐逸之士的传说。《论语》中孔子师徒南游时曾遇到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皆是南方的隐者。这些隐者大都很有见识,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都鄙夷政治,嘲讽救市的主张和努力,主张避世而居,保全自己,寻求“真我”。另外,他们都在避世的生活中寻找某种新的人生意义。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主张“以退为进,无为而治”,也多出现这种色彩,可见老子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深受这种隐者文化的影响。

庄子继承了隐者的理想主义传统,要在世俗生活的腐烂气息之外寻找清新的人生。庄子在隐者观念中汲取灵感,特别是在隐者寻求“真我”的观念中汲取灵感。庄子否定现实中的“我”,倡导以一种游世的态度来面对现世,这种游世思想的本质并不是以无原则的游戏手段谋求好处,而是以彻底的游戏态度嘲讽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寻找稳定生活的想法。庄子的这一理论实际上标志了对隐者传统思想另一种激进的改造。

3.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主体条件。

老子曾为“周之守藏史”,[4]2136掌管周朝图书文献,在这些典籍资料中有不少文章体现出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态度,老子有机会对其吸收借鉴。老子的人生哲学很多都是他在经验世界所体悟的道理,是其对生命的呼声。另外,有史料考证庄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是贵族的后代。庄子生在战国时代,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没落贵族的身份使得庄子比常人更加看透世事,既不会消极避世亦不会积极投身政治,而是用一种游世的态度游戏人间,追求“齐物逍遥”的人生境界。

二 老庄人生哲学的内涵:老子与庄子不同观点之比较

老庄作为修道之人,从始至终都以修道、修身为目标。修道或是修身从根本上讲乃是修心之道,也就是使自己的内心达到某种状态。心性的修养是修身之道的重要环节。

1.从“致虚守静”到“心斋坐忘”的现世人生心性修养。

老子认为心性的最佳理想状态是达到“致虚极,守静笃”[1]134的境界。老子作为一个有道之人,提出想要达到致虚守静的最佳心性修养的理想状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少私寡欲。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143任继愈在《老子新译》释为“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5]100私欲能够蒙蔽人的心灵,损害人的本性。人类的私欲一旦打开常常会永无止境,欲壑难填。从古至今,许多人在无休止追求名利声色的路上,不仅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伤害,同时也泯灭了自己最质朴的性情和德性。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少私”不是无私,“寡欲”也不是无欲。他只是告诫世人不要总为外物奴役,要追求心灵上的自由。这在另一点上也说明老子的心性修养在今天这个社会可以理解为:不论是清心寡欲不问世事,还是积极入世追求名利,都是心性修养所达到的境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殊性,境界与境界之间无所谓高与低,这完全看个人修为。所以,很多的时候不在于你的生活,你的人生是一个什么状态,只要内心无所欲求,也定会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理想状态,让心灵得以安宁。其二,要弃“智”弃“巧”。“智”和“巧”出自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143“智”在此做“自作聪明”,“巧”的含义在此做“偷巧之心”,虽然私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人的欲望的膨胀离不开自作聪明与偷巧之心的作祟。世上的俗人斗智攻心、奸巧诈伪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人类纯真自然之性的损毁,先哲老子鉴于此,主张绝巧弃智,减少心志的损毁,以保持“虚静”的自然心态。

庄子在心性的修养方面,所要追求的目标是达到“胜物而不伤”,庄子基于此方向在《人世间》中,详细地讲解了“心斋”和“坐忘”这两种修炼心性的步骤和方法:一方面,要保持心的虚静。“虚也,心斋也。”也就是说要做到心斋,就是要保持心的虚静,排除心中的杂念,使心志纯一,然后虚以待物,最终达到“胜物而不伤”。如何才能做到胜物而不伤?庄子在《应帝王》中指出,要“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之主,体道而无穷……故能胜物而不伤。”[2]264也就是不图虚名,不用巧智,不对任何事情负责,并且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要静坐以忘其。其具体要求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道”,[2]240(《大宗师》)即忘掉自己的形体并停止一切思维活动,从心理上达到离行去知的境界。庄子在《应帝王》中指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2]258其意思是说,对于人世的事物,无亲无疏,抛弃对华美事物的追求而回到朴实无华中来,像木头人那样把自己的形体摆在人世上,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自己独立不移的形态,如此尽享天年。

“无为而为”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人生上的体现,“无用而用”是庄子哲学思维方式,是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从无为而为到无用而用,均体现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这句话讲的是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无为而为和无用而用均带有古代朴素辩证法色彩。

2.从“无为而为”到“无用而用”的现实人生抉择。

老子的人生哲学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如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中的“雄与雌”的关系,“知其白,守其黑”中的黑与白的关系、“知其荣,守其辱”[1]183中荣与辱的关系,均有着辩证的色彩。另外老子的《道德经》也都是讲的弱者生存的智慧,他讲究先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做最坏的打算,立定脚跟,再图进取。老子反对强攻硬取,“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332真正的强者乃是先立足于“柔”的,“守柔曰强”。立足于“柔”,不以力取,“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最后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这是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人生中的体现。

庄子的在人生选择方面的哲学智慧体现在《人世间》篇中,庄子讲述了一个关于树的故事:有一棵非常大的栎树,几千头牛都能遮盖下来。当地人把它当作社神用来祭祀,而不把它砍下来作木料用,因为它木质疏松。所以其他的树多嘲笑它无用。大栎树只是笑着说:“我无用,但是我能够得以生存,你们有用,只是在一定的时候,被别人砍伐利用而得不到生存。”故事很简单,但含义很深刻。这棵散木,就是因为没有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这便是它的大用,即“无用之用”。

3.从“见素抱朴”到“无何有之乡”的理想人生追求。

老子看到当时的社会道德状况,仁义道德不再劝导世人,真善变成伪善,行善之道流于弄虚作假的层面,更有人假借仁义窃取名利,披着仁义的虚假外衣,践踏着仁义的高尚。因此提出要想民利百倍,绝圣就要弃智,要想民复效慈,绝仁就要弃义;要想没有盗贼,绝巧就要弃利,归根到底就是要达到“见素抱朴”的理想状态。庄子也曾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智邪?”[2]302这种假仁假义的诸侯,必然造成对百姓的戕害,所以老子主张扯开这些遭人利用的仁义道德的虚假外衣,以显露出人类自然本真的道德。

老子把道德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自然本真的道德,这是一种天性;另一类是矫揉造作人为的道德。人性之初朴素自然,不受任何道德观念的限制,人类出于本性的行为与大道自然是糅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朴”是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认为自然之德要高于人为之德,之所以会有人为道德的出现,是因为自然之德的失落。万事万物唯有失去,方才懂得可贵,老子对自然本真之性的挚爱,使其视“朴”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赋予“朴”以极高的价值意义。他说:“古之善为道者……敦兮其若朴。”[1]129“道常无名,朴。”[1]198

庄子对人生是一种游离于世外的态度。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一种逍遥自由,无何有之乡的状态。他的理想人生追求来源于对现实人生痛苦境况的反思。他认为人生痛苦来源于自身的认识和思想的愚昧无知。人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缘于自身的愚昧。“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2]58(《庄子·齐物论》)这里的“芒”陈鼓应先生释为昏昧、迷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愚昧。正是因为愚昧才使得人们受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役使,人生存在的种种悲剧也是缘故于此。“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2]102(《庄子·齐物论》)。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经历着种种苦难,一心向往自由却事事被束缚。庄子认为理想人生的状态应该是逍遥自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是理想人生的状态,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乃是“无何有之乡”。逍遥游仅仅为自由的物理状态,真正的逍遥乃无一物可得,达到无何有之乡的境界。庄子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构建了一种纯粹理想主义的境界,这种境界抛开了现实世界的束缚,是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这种自由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创造,没有现实依据,因此接受这种思想的人也往往是无法让世界改变的弱者,也就是说庄子的思想征服了自己,使自己不为外物所累,做一个精神世界的富足者。

4.从“上善若水”到“齐物逍遥”的人生境界参悟。

老子是拥有人生智慧的先哲,他的处世之道是站在一个弱者的角度来设定的,用底线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讲究柔弱的辩证方式,老子常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1]332来说明柔弱和刚强的得失好坏,教给世人弃强取弱,舍刚守柔。老子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表面的坚强,而是先立足于“柔”,就像牙齿虽然坚固,反而会脱落,舌头柔软却得到保存一样。不以力取,“守柔曰强”。

另外,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但却无坚不摧,无强不克,最能说明弱者生存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在这里是在说明,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为自己争任何条件,处在人们所厌恶的环境里,所以说它几乎接近于道。一个拥有至高善的人,应该有着水的品行,处在便于他人的位置,心胸宽广,与人交往自然平淡,说话讲信用,从政会治理,办事干练,行动合乎时宜。老子倡导人们多多向水学习,有着极大的善行,滋润着万事万物,却从不邀功讨赏,水有着容纳天下的胸襟和气度。老子的人生智慧以及对人生境界的参悟集中体现在上善若水的思想上。

庄子在面对生活时与老子虽然有所不同,但同样不失为生活的智者。庄子厌恶世俗,“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并对世俗小人予以辛辣的讽刺。面对对他的窘境冷嘲热讽,向他炫耀出使秦国得来的车马的曹商,庄子十分不齿地说:“秦王有病召医,破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曹商自讨没趣地走了。庄子生性洒脱,看破名利。有一天他在濮水上垂钓,楚威王派使者说之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理都不理,以泥巴里打滚的乌龟自比说“吾将曳尾于涂中”。他宁可像乌龟在泥水里打滚一样活在清贫的窘境中,也不愿为世俗所拖累,做功名利禄的牺牲品。

庄子比老子更加达观的地方在于置生死于度外。道家追求长生不死,而他虽注重养生,却并不恶死,他对于死亡有独到的见解,把死看成是一种解脱。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唁,而庄子却在“鼓盆而歌”,正在为妻子摆脱尘世的困苦而庆祝呢!庄子快死了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商量着要厚葬他,他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岂不备邪?何以为此!”弟子们说怕他的尸骨被兀鹫吃了,他说,把我放在旷野里,兀鹫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蝼蚁也要吃我,你抢下兀鹫的口粮去喂蝼蚁,岂不是太偏心了!庄子在其《逍遥游》一篇中为我们描绘了他所设想的世界之大。“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6虽然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是其思想所及的世界。庄子所参悟的人生境界是达到“以无为求有为”,追求精神上的“齐物逍遥”。

正如冯友兰所说,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境界在宇宙中的地位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6]549无论是老子追求的“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还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齐物逍遥”, 达到“以无为求有为”的境界,一个是在道德的范畴内,一个是在精神的范畴内,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好。

三 老庄人生哲学的当代价值

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在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现代人生中,在物欲横流,人们对物质欲望趋之若鹜的拜金主义中,在人们精神家园沦丧,生活矛盾尖锐,心中的欲望之火越燃越旺的今天,怎样保持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不为功利所困扰,不为财色所迷惑,达到清心寡欲、物我超脱之境,从先秦时代老庄的人生哲学中我们或许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一,老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人生智慧的价值启发。当代人在为人处世中总是表现出个性的张扬以及强势一面,无理要争三分,有理得理不饶人,人们在争抢中生活,无形中增加了生活的烦恼。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人生智慧主张人们凡事退一步说话,凡事要从两面分析,像水一样,虽然居于低处,却有着浩瀚和博大的胸怀,成为最高的善。庄子达观的生活态度同样也为人们良好生活心态的塑造提供了价值启发,凡事想得开,不纠结于形式,追求精神世界的“齐物逍遥”,自然会品味到生活的真谛。

第二,老庄人生哲学为人们解决“不和谐”提供参考。老庄的人生哲学对缓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方面具某种意义。当今社会,人类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战云密布、人际关系紧张等,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处处都布满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是人们的凡事好斗、好争、好强所造成的。而老庄哲学思想则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会和谐,一方面老子弱者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退一步,与世无争,自然没人能够与你去争抢,而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也会因此减少,另一方面庄子达观的生活态度则为人们好心态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凡事看得开,想得开,自然可以齐物逍遥,生活中的矛盾也会得到缓和。

第三,老庄人生哲学有益于当代人重建精神家园。当今的中国社会在经济转型时期更多地偏向于一个物质社会,人们努力的发展生产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老庄这种清心寡欲、致虚守静、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似乎与现代社会的行程格格不入。但是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盛行的今天,人们精神家园正一步步走向沦丧,老庄哲学思想的精髓“少私寡欲”“致虚守静”“心斋坐忘”“清静无为”等观点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修养心性的方法,减少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精神的方向上来,培养现代科学的生活态度,让心灵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得以洗涤,帮助人们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平息人们心中的欲望之火,给予人们在精神世界缺失上面某种安慰,从而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栖息的空间,帮助人们重建精神家园,以保持心灵上的平衡、宁静与和谐。

总而言之,先秦时代老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它对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导向作用,这种思想包含了对社会的有益启示,比如老子的人生智慧哲学为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提供借鉴,而庄子达观的人生态度影响着我们处世心态。两者均要求人们建立一种忘记自我的精神境界,少私寡欲,凡事利于他人,这不仅有利于建立一个利他型的社会,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值得学习的重要文化思想。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大变革转型时期,物质的极大丰富会造成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人们的精神家园丧失,怎样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指导下,充分吸收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样重要。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 .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

[3]周锡山.王国维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

[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

[7]刘大光.老庄哲学的人生智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

[8]梅良勇,彭隆辉.庄子的人学思想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6.

[9]陈鼓应,白溪.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27-40.

[10]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8.

[11]钱耕森,李仁群.老庄人生哲学及其与孔子人生哲学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18-25.

Class No.:B22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Laozi and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Li Xian, Mei Liangyo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Laozi and Zhuangzi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philosophy of life.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contents, they had four contents in different ways. In life cultivation, Laozi loved “quietness” and Zhuangzi taking forgetting as his philosophical ideas .In life choices, Laozi loved inaction and Zhuangzi loved useless . In ideal life, Laozi preferred simple and Zhuangzi loved no definite living place .And in the realm of life, Laozi preferred sanstyle and Zhuangzi loved unconcerned idea . Laozi focuses his attention on wisdom of existence , but Zhuangzi focuses on an optimistic life attitude. Today, Laozi and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ife can still inspire the world of life skills as well a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

Laozi and Zhuangzi; philosophy of life; wisdom of existence; optimistic life attitude

李娴,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家庭伦理在儒家伦理中的构成性作用——以《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5YYB074)。

1672-6758(2016)09-0028-5

B223

A

梅良勇,研究生,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老庄隐者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寻隐者不遇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谎言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寻隐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