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2016-03-07丁阳王长松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丁阳,王长松

(1.东南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中医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9)



·论 著·

浅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丁阳1,王长松2

(1.东南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中医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9)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具有益气健脾、升阳泻火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以脾胃虚弱、“阴火”上炎为病机特点的病证,尤其适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治疗。作者临床观察到ROU患者常具有“口疮和脾胃虚弱”的共同特点,总结其病机属于“阴火”上炎,运用李东垣“培土伏火”理论,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辨证加减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作者主要从分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述ROU与脾胃的关系、临证心得及病案举例4个方面阐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ROU。

复发性口腔溃疡;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脾胃虚弱; 阴火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临床上十分常见,有调查显示,普通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0%,而且常容易复发,溃疡伴有的疼痛及影响食欲、情绪,严重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现代医学的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仍然难以阻止其复发[1]。中医虽没有ROU的概念,但早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就有“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的记载[2],其属中医“口疮”、“口疡”的范畴。历代医家在治疗思路和方法上对口疮也作了较广泛的论述。作者临证体会ROU乃脾胃虚弱、“阴火”上炎所致,运用“培土伏火”的理论,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达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1.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出处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3],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独创,记载于《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此方组成为:柴胡一两五钱,炙甘草一两,黄芪一两,苍术一两,羌活一两,升麻八钱,人参七钱,黄芩七钱,黄连五钱,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脾胃论》一书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缩影,其学术观点有:(1)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 人 以胃气为本;(3) 首创“阴火”理论等[4]。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于临床,尤其是对内伤杂病的治疗,所载方剂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在东垣所创立的众多方剂中,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被誉为群方之冠,是甘温除热法代表方之一,其组方思路为“益元气、泻阴火、升阳气”,即能治脾胃虚弱之本,又能伏“阴火”。

1.2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方义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分为3组药物进行分析:(1) 柴胡、升麻、羌活为一组,此3药功在助阳益胃以升清气,防止脾阳下陷;其中柴胡升胆气、利疏泄,柴胡、升麻能引胃中清气上升,羌活升阳散湿,以助升麻、柴胡升发脾胃之气,3药合用则有“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之意[5]。(2) 黄芪、人参、苍术、甘草此4药为一组,功在补脾胃、益气除湿;“阴火”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胃虚弱,此4药健脾胃,并借风药之力上行,使清阳上升,治病求本。(3) 黄连、黄芩、石膏为一组,此3药味苦性寒能泻火,功在凉心清胃以泻阴火。总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寒热并用、升降同调、攻补兼施,以温补为主、清热为辅,适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故《医宗金鉴》[6]曰:“内伤气虚,热多湿少,阴火困脾,阳气不得上升,脾胃之证,宜服此方。”

2 探究ROU与脾胃、“阴火”的关系

2.1 ROU与脾胃

(1) 经络所及:口可分为若干个部位,如唇、舌、咽、颚,颊等,历代医著多有记载,且多与脏腑经络相关,如大肠经和胃经入上下齿中,两颊与齿龈亦属于大肠经与胃经;由此可见,口腔疾病(包括ROU)与胃经、大肠经相关。(2) 脏腑相关:《内经》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又曰“脾主口,在藏为脾,在窍为口”;《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7];《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8];《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明确提出“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故从经典医籍脏腑理论中可以看出,脾胃的病变可以导致口腔疾病(包括ROU)。

总之,从中医理论角度可见脾胃与人体的口腔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口腔疾病尤其是ROU,其治疗尤当从脾胃角度入手,培固后天之本,防止其复发。

2.2 ROU与“阴火”

ROU因发作时疮面灼热疼痛,疮周多有红肿出现,历代医家大都将其归因于火。但是,中医学将火分为虚火和实火,其治疗也截然不同,口疮之“火”究竟为何种“火”,历代医家皆有阐述。刘清臣在《医学集成》中说“口疮初起,多属实火,凉药不应,多属虚火”[9]。《寿世保元》曰“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而虚火口疮的病因多为脾胃虚弱,如《圣济总录》曰“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10];朱丹溪也是从中焦虚弱论治口疮,其在《丹溪心法·口齿》中曰“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11]。由此可见,脾胃虚弱易致虚火内生,虚火内生上炎,进一步导致口疮;脾胃虚弱是口疮反复发作不愈的根本原因。

“阴火”理论由李东垣首先提出,但何为“阴火”,东垣并未明确定义,其对“阴火”的论述散见其著作中。《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即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不两立,一盛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位”[12]。由此文可以看出,东垣对“阴火”的原因作出了明确阐述,即脾胃虚弱。“阴火”上炎于清窍,熏蒸局部,可致口舌生疮。“虚火”也可以理解为“阴火”也,两者的根本病机是一致的,即脾胃虚弱。

因此,可以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着手,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基础方加减,运用“培土伏火”法治疗ROU。

3 临证心得以及发展运用

3.1 治疗心得

作者临证观察到,ROU患者常具有以下特征:(1) 口 疮与脾胃虚弱同时具备,且口疮为复发性,病史达数年。(2) 体质相关性:一般就诊的患者虚寒性体质为多。

针对“阴火”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ROU的治疗当以李东垣提出的“于脾胃中泻阴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9]为治则;并且以“内伤不足之病,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3]为基本治法。作者临证时,常从中焦脾胃虚弱及“阴火”论治,培土伏火,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

3.2 发展运用

临证:(1) 不拘泥原方君臣佐使、用量,如患者脾胃虚弱、湿气较重,可加重党参、苍术用量,减轻芩连的用量。(2) 方中石膏,据东垣言,可去之。但作者临床体会,石膏断不可去也,且宜用生石膏。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阐述了石膏的运用,其言石膏宜用生者,性辛微寒,与党参配伍,可放胆用之。作者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ROU,生石膏用量为30~90 g,但一定配伍党参使用(或用太子参),未见服用后有虚寒腹泻者,且溃疡疼痛能在3 d左右减轻,10 d左右溃疡多能愈合。(3) 治疗兼顾肝肾。“肝为五脏之贼”,当肝脏有病时,常易累及脾胃,从而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且现代生活压力大,人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易致肝气郁结,进而郁而化火,导致口疮。久病多虚,累及于肾,肾虚易致或加重“阴火”上炎。所以,临证辨证用药当兼顾肝肾。(4) 久病入络,ROU患者其溃疡周围常有络脉瘀滞,临证时可加入活血化瘀药,如生蒲黄,以提高临床疗效。(5) 重用甘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相当于白塞氏病),此方也常用于治疗ROU。方中重用炙甘草培土伏火,辅以人参、大枣培土建中,用半夏、干姜辛散开结,用黄连、黄芩苦寒泻火。作者认为此方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组方思路是一致的,都能“培土伏火”,尤其是君药甘草。甘草,能培补中焦,缓急止痛,生用兼能清热。因此,作者临床治疗ROU时,常重用甘草(可生、炙甘草同用)。

4 病案举例

乔某,女,47岁。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4年。患者自从2010年乳腺癌术后反复口腔溃疡,一般持续2~3周,发作时多个溃疡面,疼痛难耐。刻诊,舌边、颊黏膜多处溃疡。易疲劳,纳谷不香。二便尚可,舌淡暗,苔薄白,脉细稍沉。处方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柴胡6 g、炙甘草15 g、升麻6 g、羌活6 g、玄参10 g、 丹参15 g、连翘10 g、党参15 g、苍术20 g、生黄芪30 g、黄芩12 g、黄连8 g、生石膏45 g)。患者反映,2剂药后疼痛明显减轻,5剂药后溃疡愈合。以此方加减治疗3个月,随访半年溃疡未再发。

[1] NATAH S S,KONTTINEN Y T,ENATTAH N S,et al.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today:a review of the growing knowledge[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4,33(3):221- 234.

[2] 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8.

[3] 周亚萍,丁世幸,张洁吉.赵国仁谈《脾胃论》三方[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550- 551.

[4] 张宏勇.浅析《脾胃论》之“甘温除热”[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2):159.

[5] 潘林平.《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分析[C]//2006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消化病进展研讨班论文汇编,2006:121- 126.

[6]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64.[7] 刘喜明,路洁,苏凤哲,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233- 237.

[8] 朱生全,李永健,马晓莲.消化冲剂治疗小儿厌食症94例[J].陕西中医,2002,23(6):503.

[9] 李佩,肖相如.肖相如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复发性口疮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5):851- 852.

[10]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56.

[11] 杨辰华.和法论治复发性口疮[J].中医研究,2010,23(7):69- 70.

[12] 杨丽华,杨戈,马春.浅谈气虚发热[J].吉林中医药,2006,26(8):6.[13] 黄仁礼.脾胃病"阴火上乘"与风药之妙用探析[C]//第五次中西医结合新进展学术研讨会,2007:74- 75.

2016- 02- 22

2016- 03- 07

丁阳(1989-),男,安徽阜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E- mail:15805160217@163.com

王长松 E- mail:kingidoc@163.com

丁阳,王长松.浅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4):592- 594.

R276.8; R781.5

A

1671- 6264(2016)04- 0592- 03

10.3969/j.issn.1671- 6264.2016.04.028

猜你喜欢

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浅析“阴火”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