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忏悔录》中的超越与自审意识

2016-03-0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忏悔录卢梭意识

罗 敏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忏悔录》中的超越与自审意识

罗 敏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重要的精神引导者,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作品《忏悔录》表达出其真挚的自审和超越俗尘的意识。在时代精神的参照下,卢梭评判性地对社会现实和封建价值观进行了审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忏悔录》中的超越与自审意识展开讨论。

《忏悔录》 ;超越;自审意识

《忏悔录》是历史自传作品中,最具文学价值的著作,其思想的大胆、风格的独特、艺术的价值,使其长期占据文学作品中不可撼动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学地位,而是一种崇高的、被人尊重的、受人长期敬仰的地位。无论观看的角度是出自于政治、社会、思想,还是文学内涵、风格、情调,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作者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精神领袖,他性格激进,自从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儿》以来,就开始被各方围攻和迫害。教会下令将他的作品进行焚烧处理,并且要捉他入狱,对外宣称他是“上帝的敌人”,他在其他国家短暂停留时也遭到驱逐。然而,让卢梭最为痛心的是自己的好友伏尔泰,在暗地里给了自己重重的一击。他通过一篇短文,对卢梭进行诋毁和污蔑。被昔日的好友及教会、官方不断地抹黑,卢梭强烈地感觉到为自己申辩的重要性:“既然我的名字会流传于世,那么我就决不允许被人抹黑,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千古罪犯,我要让世人知道我的真实面目。”就这样,为了回击社会、政府、过往朋友对自己的攻击和诽谤,卢梭一边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一边开始《忏悔录》的创作。面对来自各方的污蔑和指责,卢梭大胆的向社会宣告对抗:“不管什么时候是我的末日,我都会毫不畏惧地走向宣判者,手里拿着这本书,高声对人们说:‘看吧!这些都曾经是我做过的事情,我也确实曾经这么想过,在那个时候我就是书里这样的人……’”这是维护自己尊严的申辩,《忏悔录》这本自传回忆录,句句字字都浸透着作者真诚的自审意识和超越意识。

一、真挚忏悔,诚实自审

《忏悔录》分为前后两部分,风格和内容各异。在前半部分,主要是卢梭的一些儿时回忆。回忆里,有着美丽的田园风光,有着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里面大多都是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小人物,比如女佣、农民、技师等。作品中呈现出这些人物的淳朴生活和自然健康,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后半部分,描述的场景则停留在男主人公所接触到的上层阶级的人物,奢靡的生活、龌龊的本质、伪善无耻,以及毫无高尚可言的道德品质。前后两部分的人物特征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引人深思。在这部作品中,卢梭一边不断真诚的忏悔,大胆的披露自己的错误,一边鞭笞那些对自己造成伤害和不幸的人。小说中,男主人公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对阅读充满了兴趣,常常彻夜读书,所读的作品形形色色,范围广阔。虽然生活较为清贫,但是家庭氛围却十分温馨和谐,这样的环境使其自幼就养成温柔而又非常高傲的灵魂,性格优柔却也不喜受到束缚,崇尚自由。历史人物给了男主人公精神上的启发,使他热爱自由,热爱共和,“我本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我的故乡、我的宗教、我的家庭和我的朋友间,在我所喜欢的工作里,在和谐安稳的人际交往里,安安静静、舒舒服服的过完自己的一生。我会是一个被社会接纳和欢迎的普通民众、一个勤劳的耕作者、一个和蔼可亲的友人、一个被所有人称赞的老好人……可是现实不是这个样子,我该以什么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呢?”“我认为,我最适合干一些不用费脑子的工作,精神不受约束的工作。”“可是我身处一个淫靡不公的社会,我的纯真多情都受到生活的摧残,而且沾上一些让自己后悔不已的坏习惯,直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难以克制自己去盗取一些小东西。”曾经撒谎,把盗窃的罪名推给女佣,自己备受良心的煎熬,直到《忏悔录》的完成,披露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卢梭心里才得到少许安慰;在紧要关头放弃了最需自己帮助的培养勒·麦特尔;和女人之间的身体欲望关系以及感情纠葛;为了活下来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一个出于贫困之家,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之后才脱离贫穷的平民思想家,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的思想和时代是对立的。在被各方攻击、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卢梭作为一个在法国十分有名的思想家,自主的对自身进行披露,揭露自己身上的恶习和不堪,这样真诚的自审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惊人的魄力。他一直认为人性深处应该是纯真和善良的,人们对异性的喜欢,对好的事物的喜爱,对自由的崇尚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污浊,人性中的善良纯真慢慢的被抹杀。因此,卢梭的自审就从披露自己的身不由己转向对社会的控诉和指责,将对自身人性的污点的批判和忏悔转换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卢梭的自审及忏悔是把时代精神作为参照,批判性地对现实社会和世俗的价值观进行审察,而不是顺应当时封闭消极的坏境,对照世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进行自我反省,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自审,已经超越了男主角自身的狭小范围,而是变成了对社会的声讨和谴责。

二、超越凡尘,感受真诚

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卢梭敢于公开自己清贫的出身,本就是一种超越。而正是由于出身的清贫,造就了他自由的精神、健康的节操,加之,卢梭长期沉浸在书本的海洋中,情操也得到了熏陶,他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过上流社会,不图名不贪利,将贫穷和富贵抛之脑后,无视统治者的召见和权贵给予的赏赐,在公众场合吐露自己对上层社会的淫靡的讨厌,以及对首都繁华的厌恶,无畏与“高等级”进行激辩和谴责,选择离开尘世的喧嚣隐退于乡间小镇,这些都突出的表现为他对自然与爱情的感悟。

(一)追寻纯真的爱情

不同于贵族权势的奢靡淫痴,在卢梭看来,女性应该是一种美,应当被赞赏和温情以待,而不是被权贵玩弄的工具和霸占的对象。他对爱情的领悟和看法没有流于世俗,对男人与女人二者的真挚感情尤为崇拜,他对情感的纯真和高贵十分在意。在现实中,卢梭所追求的是长久深刻、无关功名利禄、超越肉欲的真挚情感。在恋爱中,卢梭感情真挚强烈,对女性的关怀十分真诚。小说中其与华伦夫人一起生活过几年,其实他真正追寻的并非华伦夫人,而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那种感觉温柔幸福,难以用语言来进行描绘。尽管男主人公一生动荡不羁、颠沛流离,但是这样爱的感觉让他的心灵得到安慰,使他逐渐改掉了自己身上的愚昧和自私,变得善良。高尚的爱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淫靡风潮,潜在的呼吁人们超越现实,感受真诚的情感。

(二)回归自然

在上层社会中,男主人公一直鼎鼎有名,但却以愤世嫉俗和不合时代潮流被人排斥。他处在一个等级分明、处处毫无公平可言、缺少自然情感的社会环境之下,但却自始至终保持不同流合污,如同一朵处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超越时代束缚,始终对人类的美德进行维护。从小就养成的“一颗多情的心”将他召唤回自然生活,在1756年4月9日,卢梭归隐田园,和普通民众相处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释放自己的压抑情绪,陶冶清净淡雅的生活情趣。

小说中,每当男主人公回想起这段归隐时光,脑海里都呈现出秀丽的风景,轻松而优美。童年的曲调在耳边缓缓响起,清新的旋律让人神往,那么纯真,那么真挚,直到他经受各种磨难和苦痛,变成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时,还会时不时的哼起这些童年小调。每次哼唱时都难免落泪,以至于无法完整的哼唱完一整首歌曲。可见,那样亲近自然的退隐生活是男主人公一直向往的,在那里,他始终保持美好健康的生活情趣。

在男主人公眼里看来,那个时代的社会已经污浊不堪,将纯真的人性逐渐磨灭,但是回归自然却可以释放这种渐被磨灭的人性,神奇的自然给了人性回归的场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各种被囚禁的灵魂都可以得到释放。他喜欢徒步行走,因为在那个过程中,可以用主人的身份来对大自然进行驾驭。同时,他喜欢生活在乡间,喜欢那种远离尘世喧嚣以及与大自然近距离拥抱的感觉,通过空寂的宇宙和纯真的自然对自己遭受重重打击的痛苦心灵进行安抚。

虽然为了超越凡尘而选择了退隐,但是并不代表男主人公和社会完全脱离。实际上,他选择退隐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相继出版的作品表明,虽然卢梭在隐居,但是并没有忘记现实。始终追求自由和追求共和,使得他和污浊的社会不断发生冲突。在这些冲突里,卢梭愤世嫉俗的思想展露无遗,也展现出作者超越俗尘的精神境界。多愁善感的心灵使他很早就意识到生命的悲剧,对人类无法在纯净的自然环境中探寻肉与灵的和谐发展无限感慨,追寻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对弱者加以保护;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披露和抨击。身为一个艺术家,作者把他超越尘俗的意识转化到对自然的回归,尊重人的主体性、崇尚自由、追寻并且感受真挚的爱情,通过这些来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净化。

假如说男主人公真诚的自审披露了自身灵魂的污点和丑恶,呈现出其自身的软弱怯懦和无赖的不良习惯,那么这样自审的超越尘世的认识,将男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志力展现出来。一个出身清贫家庭的下层平民,拥有这样的光辉,必然会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代表人物。他的精神早已超越当时社会的整个精神发展层面,展现出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其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想领袖。作为一名思想领袖,卢梭对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他难以得到支持,而自身的力量也非常薄弱。国家的统治者和上层阶级、教会、封建贵族都将他称作“上帝的敌人”、“疯子”;让卢梭尤为痛心的是,那些他曾经保护和帮助过的平民,受到权贵和教会的教唆迷惑,纷纷叛离他,不支持也不理解他,朋友们也离他而去。男主人公一生颠沛流离,受尽迫害和折磨,被各方污蔑和羞辱,直到晚年,也无法平静的在大自然中度过余生。尽管曾经享受过一段美好的生活,也体会到了真挚的爱情,但是纵观其一生,充斥着贫苦、折磨、迫害和苦痛,虽然被黑暗势力压迫,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强的走完一生。

三、《忏悔录》里的超越和自审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忏悔录》里所展现出来的自审意识,都来源于资产阶级文学,而且是独特的,因为在那个封建时代,它不可能出现在贵族阶级文学中。而超越,则是卢梭自己的反思和大胆,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世俗观念。在那个年代,封建思想禁锢着人们的观念,人的个性难以形成,在雏形的时候,就被国家及家族的观念渐渐磨灭,直至消失不见。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改变,个性发展、自由竞争逐渐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方向,促使人们开始渐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寻求自由。进而,个性解放的思想和自审意识的观念也逐渐成为社会文学的主旋律。而在法国,直到两百年之后,才慢慢地将这一思想主旋律丰富,并且逐渐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在16世纪,拉伯雷在其作品中,通过一个修道院,表达了自己对于幸福和纯真愿望的期许,但是,却太过梦幻,和现实的状况不太吻合。17世纪,高乃依在《勒西德》中,作者就对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加以了充分肯定,同时对于纯真的爱情给予了深深的支持。但是,其作品还是有一些局限,思想受制于家族、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在莫里哀看来,社会中缺少的个性和自由,可以借由一些朝气蓬勃、追求解放的青年的逐步填补,但是,其作品还是局限于其惯常的说教之道。直到卢梭《忏悔录》的问世,使得世人大吃所惊,他所认为的自由超乎人们的想象,其所提出的个性被人们所惊奇,而且其指出,这样的个性自由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认可。他大胆而真诚的自审,以及突破世俗的超越,使得资产阶级个性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赤裸裸的展现在众人面前。虽然人们不愿提起《忏悔录》所带来的一场革命,但是,该作品的问世,敲醒了人们长期沉睡的思想。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必然走势,即便没有卢梭的出现,也会有其他的人来实行这一历史改变,并且将其实现。《忏悔录》所带来的思想价值,在当时那样特殊的时代,就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方向,引领后来者不停的追逐和跟随。很多人模仿过卢梭这部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但是,却都无法跳脱出《忏悔录》中脱俗的超越思想和大胆真诚的自审意识,以及对于美好自然和纯真爱情的赞美。

因为男主人公在很早的时候就具有超越常人的意识,所以他才会有魄力对自己进行披露和审视,在进行自我审视时,他将目光放大到对当时社会的审视,再一次激起他对世俗不公的愤慨,进而成了欧洲近代有名的出身贫寒的思想家。

男主人公一辈子都在和权贵势力、落后观念、不公平的社会规则相对抗,他给后世子孙缔造了贵重的思想食粮,即崇尚自由、推动平等、保护人的个体性,用纯真的大自然来洗涤人们的灵魂。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一生受尽折磨和迫害,一直到逝世之前都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其自审超越了自我的范畴,进一步深化为启发民众意识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指引他们精神发展的方向,追寻自由和个性解放。作者的忏悔和自审都是源自对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他的思想不受外界干扰,超越凡尘。超越意识和自审意识在倡导人的主体性、追寻平等时深刻的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四、结语

超越凡尘的认识和真诚的自审是《忏悔录》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精神价值,这是整部作品所阐述的中心,也是作者生命和心灵碰撞的花火。它对后世有警醒作用:人类社会只有不断的自我审视和披露,才可以扬长避短,根据美的规律不断的完善自我,创造革新。

[1] 杨慕.卢梭《忏悔录》中的自审意识探究[J].芒种,2012,(6):171~172.

[2]赵红燕.微酣状态下的艺术狂欢——《忏悔录》中的思想钩沉[J].躬耕,2016,(4).

[3]王晓娟.论卢梭《忏悔录》的历史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85~86.

[4]孟晖.启蒙时代一曲“人”的赞歌——试论卢梭自传《忏悔录》的开创性意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5):82~85.

[5]梁庆标.自我的现代觅求——卢梭《忏悔录》与中国现代自传(1919-1937)[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2016-08-11

2095-4654(2016)11-0083-04

I106

A

猜你喜欢

忏悔录卢梭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忏悔录怎能写成“八股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虚伪忏悔录是“两面人”典型套路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