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艺的当下创作与未来发展
——基于《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思考

2016-03-07聂鑫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实践论社会效益普及

聂鑫琳

(1.河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中国文艺的当下创作与未来发展
——基于《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思考

聂鑫琳1,2

(1.河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观察和解决文艺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文艺的当下创作与未来发展只有在《矛盾论》和《实践论》的理论指引下,才能避免走上歪路,才能创作出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产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被满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才能得以巩固。

文艺;创作;发展;《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7月至8月,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先后发表,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两篇名著为反对马列主义教条化和实现马列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既从思想理论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包括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又为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观察和解决文艺问题,为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趋于成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P825)

一、《实践论》下论文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论述:实践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中居于第一位,人的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坚决排斥任何试图使认识与实践脱节的错误理论。[2](P4)而“文艺界还严重地存在着作风不正的东西,轻视实践。”[3](P71)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实践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文艺界的作用,文艺离不开实践,那些“‘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4](P10)的文艺是没有生命力的。要创作出人民的文艺,必须深入人民生活,因为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的方式就是直接参与变革这种或这些事物的实践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事物的现象,才能理解这些事物并暴露事物的本质。[2](P8)这充分说明,文艺的源泉就是人民的生活。

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作为文艺创作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非常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P732)列宁基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要求艺术作品:“完整、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出生活。”[6](P406)毛泽东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文艺追根溯源:“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3](P58)不同之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哲学基础。而毛泽东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后,以他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指南,对这个问题做了更具体、更深入的阐释。毛泽东认为文艺作品中的生活不同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它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3](P59)也就是文艺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因此,艺术家在创造文学艺术作品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这些日常现象进行加工、处理, 因为认识的过程必须经过两步,第一阶段是感觉阶段,第二阶段是概念和判断的阶段。[2](P12)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必须对第一阶段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上升到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2](P13)只有经过这样的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读者才能被吸引并感动,文艺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如果一个作家对生活记流水账,读者会嗤之以鼻,但是对于孙悟空这个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有着人的灵性、猴的顽皮、神的本领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读者却为其所牵动,记忆深刻。所以“文学也不应该被看作是对某种外界事物,对一种‘物质’现实毫无生气的忠实反映,而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客观和主观的结合,一种通过各种感觉所理解的世界同特定的思想、性质和性格的结合。这既适用于文学欣赏,也适用于文学创作。”[7](P139~140)因此作家应该遵循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与生活本身不是同一的,也不同于科学真实,是能够还原和验证的,它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而目前文艺界,浮躁问题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一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在问及几位艺术家当前文艺中最突出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空前一致,那就是“浮躁。”[4](P10)很多艺术家要不只是呆在书斋中,从来不接近人民的生活,要不是人走进了人民的生活,而心没有,即不能用心体验人民的生活,对人民的生活没有真感情,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采风变成了 “一阵风”。[4](P79)这样当然难以体悟生活,难以创作出具有深刻情节、动人形象、激荡人心和充满活力的文学作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P506)说明马克思认为文学在改变读者的思想方法并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活动的辩论中,是有很大帮助的,“马克思在文学欣赏方面,实践也是他的中心范畴之一,他所考虑的目的并非为了文学欣赏而进行思考,了解和取得智慧,而是为了很好地生活,有所作为。”[7](P141~142)毛泽东有过相似的论述,他认为人对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物质生活,还来源于物质生活之外的政治和文化生活。[2](P2)因此,必须发挥好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功能,创造出更多有关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感悟和启迪的文学杰作。但目前,在文艺创作中,存在“过分渲染社会阴暗面,热衷描写所谓的‘原罪’,简单化、单向度地‘写恶’、‘写丑’、‘写黑’、‘写俗’。”[4](P81)有的作品不尊重崇高和经典,歪曲历史,颠覆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形象。还有的无病呻吟,只写脱离大众和现实的无聊的一己悲欢。[4](P10)这样的作品,不但不能发挥文艺的正能量,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股歪风,影响人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上当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要注意反映的方式,不能是挑拨式的煽动,而应该是通过对光明的歌颂,鼓舞人民前进的士气,在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中,要兼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面对黑暗,学会用光明去驱散;面对丑恶,要用美善去战胜,要让美好、希望和梦想存在于人们看得见的不远的前方。[4](P22)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2](P15)文艺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因此,文艺的优劣,也必须看是否能经得起生活的、历史的检验,只有那些受人民欢迎,给社会发展带来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历久弥新。

二、《矛盾论》下论文艺

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意义就是时时事事有矛盾,矛盾在简单和复杂的运动形式中并存,在客观和思想现象中同在,因此文艺创作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是不容忽视的。[9](P11)“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一切。这是共同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9](P30)事物的存在依赖矛盾、事物的发展也依赖矛盾,事物的生命和发展都离不开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可以说,没有矛盾的世界是不存在的。[9](P9)但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P33)那么要想解决文艺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抓住文艺领域的主要矛盾。

(一)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通俗与高雅

在抗战初期,在延安文艺界就有普及和提高以及通俗和高雅之争,毛泽东指出:普及在过去是相当地或严重地被一些同志轻视,甚至忽视了,他们把提高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强调提高没有错,但是片面地、孤立地把提高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就不对了。[3](P57)这说明,普及和提高、雅与俗的问题是文艺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9](P19)针对努力于普及还是提高的问题,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了三个层次的深刻论述,第一,普及和提高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肯定是不行的,对普及和提高的正确理解并找出普及和提高的正确关系必须从工农兵出发。[10](P860)第二,要解决好普及和提高与实际生活的问题,“只有从人民生活出发来解决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才符合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1](P843)第三,普及和提高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10](P862)众所周知,普及的东西浅显易懂,群众乐于接受;提高的东西深刻、不但生产困难,也不易流传开来。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时代条件是:工农兵是文艺服务的主要对象,工农兵由于长期受封建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大部分没文化、不识字。且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敌作战,所以,普遍的启蒙运动对于他们来说更为迫切,他们需要从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中汲取力量、提高斗争热情、加强团结并点燃胜利的信心,同心同德地同敌人作斗争。[3](P59)因此,根据当时的条件,毛泽东把普及放在了第一位。“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3](P60)到了2014年,习近平再次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次座谈会上,已经不再着重谈普及,因为基础教育在我国已经遍及每一个角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普及不再适合放在首位。提高成了座谈会的重点,创作能够陶冶情操的高质量的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贯穿座谈会的始终。[4]这表明习近平充分认识到“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产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9](P18)如果不同的矛盾不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而是千篇一律的套用某一种公式,就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只会让事情走向反面。艺术发展的规律表明:“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就会奠定坚实的、健康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就会给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取之不尽的力量。”[11](P916~918)可以说,普及与提高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定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此外,矛盾的同一性表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都有两个方面,它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以另一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僵滞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对方转化。[9](P40)比如文学活动中的雅和俗的问题,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往往是雅俗共存,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随着时间和接受者的不同会互相转化。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都是在通俗小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经典之作。列宁认为,高雅和通俗不能偏废各执一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面包也好、马戏也罢,都是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无视这些,只追求高雅,就是脱离群众。[12](P172)因此,通俗文学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文学的多层次性,这是通俗文学存在的经济基础,此外,通俗文学的生活气息浓郁、对读者的文化修养要求低等都有益于文学的普及,这是通俗文学存在的社会原因。然而在市场利益的诱惑下,一部分通俗文学偏离了轨道,走向了媚俗、乃至低俗、甚至恶俗,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通俗文学必须牢记:通俗不等于庸俗,通俗文学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轨道,必须融娱乐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这样,才能在俗——雅——俗——雅、普及——提高——普及的无限循环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推向更高的水平。

(二)文艺的生产和消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矛盾论》中论述:特殊的矛盾规定事物特殊的本质,这种情形不但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因此,社会形式和思想现象都有特殊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规定的特殊本质。[9](P15)文艺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思想现象,当然也有特殊的矛盾决定的特殊本质,这就是文艺的生产和消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9](P2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关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论述,他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5](P9)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的关系,马克思这个论述虽然是针对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而言的,但因为艺术生产与消费与其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也适用于艺术生产和消费。并且“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而是认为在生产和消费这对矛盾中,虽然生产是主要方面,是支配作用的因素,但是,消费也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因此不能忽视艺术消费,没有艺术消费,也就没有艺术生产。“艺术一旦失去了接受、消费的主体,它就等于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理由。”[13](P614)“产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完成,”“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一条没有通车的铁路,因为没有磨损,也没有被消费,所以它不是现实的而只是可能性的铁路。[5](P10)这说明艺术家生产出艺术品,他的使命就结束了,但是艺术品的特质能否实现、能否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就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能不能被群众接受和欣赏,这样,艺术消费又成了艺术作品是否能现实存在的内在依据。因此,进行艺术生产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P54)坚持文艺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实是文学消费的两重性问题,文学消费既是一种精神消费,也是一种物质消费,因为文学消费一方面是使消费者受到精神感染和教育的精神产品;一方面又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需要通过购买才能实现消费。所以文学产品既属于一般商品消费,也属于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所以不能把文学消费直接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因为一般的物质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一般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消费而逐渐被消耗,直至淘汰,但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因其永恒的艺术魅力而使其使用价值具有超时空性。因此,文学产品具有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可以是互补的,但也会常常冲突,因此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很重要,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文学生产规模扩大,文学资源匮乏、短缺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文学生产对文学消费的主动作用正在逆转为文学消费引导文学生产,因为文学生产如果不顾及文学消费,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经济亏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生产往往会迎合大众的口味,生产一些阅读容易、接受便捷并符合时尚追求的文学作品,有的作品甚至走向了歧途,香艳低俗、暴力血腥、胡言乱语、粗制滥造,文化垃圾遍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作品成了谋利的手段。这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行为,消解了文艺所应有的高雅韵味,这种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忽视其社会效益的方法不仅伤害了文艺,也对社会精神生活形成了创伤。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精神产品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对需要扶持的文化艺术的精粹要给予必要的资助。[14](P391)邓小平曾经批评文艺界一些人用不健康的思想和作品、不健康的表演污染了人们的灵魂,辜负了时代对他们的要求,与人民对他们的期望背道而驰。[15](P40)他要求这些人“应当看看他们的错误言论、有害作品、低级表演在人民、在青年中间产生了什么影响、什么后果。”[15](P45)由此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评价文艺作品应该坚持的原则。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否定经济效益,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又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4](P83)文艺创作的第一追求应该是社会效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艺作品被赋予了思想内涵,具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属性,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会深受其影响。好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不好的作品污染心灵,进而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文艺创作应当是: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永远高于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来获取经济效益。[4](P84)如果不重视社会效益,用经济效益损害或者取代社会效益,就混淆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区别,不符合文艺生产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不符合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

发挥文艺的社会效益,就“要着力解决制约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有利于聚集文艺人才等资源的创作基地和平台,建立策划、立项、创作、生产、推广等一条龙机制。加大优秀作品的推广力度,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提供更好条件,使好作品能不断涌现、广泛传播。”[4](P45)这就需要政府、金融机构、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文艺工作者等各方共同努力。

三、结语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人民对精神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国外的人民想要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民族特性和历史传承等,官方介绍、新闻发布的这方面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文艺就成了最好的交流方式,如果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4](P17)那么国外的民众就能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魅力,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中华民族向来不靠穷兵黩武、对外扩张来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而是靠文化的感召力,以德服人、以文化人。这就需要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需要解决文艺创作和发展过程中的诸种问题,避免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态度,而应当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3](P28)多创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4](P29)的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艺的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1] 周忠厚,边平恕,等.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下册)[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825.843.

[2]毛泽东. 实践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3]毛泽东. 毛泽东论文艺(第3版)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4]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5.

[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四卷) [M]. 中央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尼·伊·克鲁奇科娃.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7]希·萨·柏拉威尔. 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 梅绍武,苏绍亨,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毛泽东. 矛盾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10]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1]列宁.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二)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12]转引自梁一儒,李树榕,王善忠. 20世纪上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13]陆贵山,周忠厚.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M].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9.

[14]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5]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016-08-1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研究——兼论技术环境下中国艺术的处境和走向”(2017-ZDJH-05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095-4654(2016)11-0060-05

I04

A

猜你喜欢

实践论社会效益普及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实践论(节选)
好刊社会效益高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