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探析

2016-03-07李红松

关键词:四个全面布局法治

李红松

(河南工程学院思政部,郑州 451191)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探析

李红松

(河南工程学院思政部,郑州451191)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指挥棒”。五大发展理念自身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规范支撑,又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引领;既丰富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又进一步发展甚至超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阶段,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战略引领

目前学术界关于五大发展理念本身的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深入,比如五大发展理念中各个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方法论原则等,但也在不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与五大发展理念本身的研究相比,对于五大发展理念关联性问题和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比如五大发展理念与另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绕不开的环节,深刻阐明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鉴于此,本文在挖掘五大发展理念自身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旨在深入探析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引领功能。

一、五大发展理念自身的内在逻辑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自身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这里的内在理论逻辑是指五大发展理念中各个发展理念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各个发展理念之间不仅各自所担当角色和承担功能有所侧重,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的内在现实逻辑,是指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绝不是纯粹头脑中的化学反应和奇妙玄思,而是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当代中国实际的科学把握。

1.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论逻辑

从内在理论逻辑来看,就五大发展理念中每个发展理念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而言,有学者认为,“坚持创新发展,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注重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注重增进人民福祉”[1]。有学者则认为,“创新理念致力于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放理念侧重于新的发展条件与发展路径,协调、绿色、共享理念致力于对发展取向与发展要求做出新的规约”[2]。还有学者打比喻指出,“如果将中国的发展比作一艘大船的话,那‘创新’是桨,‘协调’是舵,‘绿色’是壳,‘开放’是帆,‘共享’是锚”[3]。虽然这些表述不是完全一致,但学界一般认为,每个发展理念都直面当代中国问题:“创新”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开放”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解决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它们分别是“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4]。

同时,学者们普遍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顾海良认为,“新发展理念不仅坚持问题导向,而且在‘问题倒逼’中形成各发展理念互为一体、协同发力的总体发展理念”[5]。“新发展理念具有显著的总体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双传学认为,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

虽然对于五大发展理念内在理论逻辑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过多讨论,请参见拙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透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但应该说上述种种观点,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所达成的某些共识,不仅强调了各个发展理念的角色和功能,而且明确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意义,在总体上阐发和建构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论逻辑。

2.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现实逻辑

从现实逻辑来看,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准确把握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达到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在笔者看来,“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确把握,“创新”和“协调”发展理念着重把握的是社会结构体系自身发展规律,“开放”发展理念着重把握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主权性质的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规律,“共享”发展理念则着重把握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规律以及人的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共享发展理念实际上还特别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突出表现在它鲜明的问题导向上。当代中国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但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种种难题亟待破解。就经济领域而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政治领域里,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进展,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发展,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仍需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仍需大力推进,公民合法有序参与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政府职能转变仍待加强。文化领域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逐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成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法治意识仍有待提升,文化的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需要进一步协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仍需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需大力培育和践行。

此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问题也需进一步克服。国际交往中如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如何维护国际治理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合作共赢也需正确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问题以及如何共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成果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成果的问题也亟须解决。

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正是基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当代中国实践,其目的也正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指向当代中国实践。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规范支撑和战略引领

如果说五大发展理念自身的内在逻辑还比较清晰的话,那么,五大发展理念与同样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则是比较模糊的。学术界、理论界对此鲜有研究。深入研究和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绕不开的环节。笔者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规范支撑和战略引领。

1.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规范支撑

五大发展理念既直面中国问题、破解当代中国难题,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这使它具有一定的“规范”(内含指标要求)性质,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规范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小康,而且包括人民共享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社会整体发展成果;不仅是一部分人的小康,而且是绝大多数人的小康;不仅包括城市建成小康,而且包括农村建成小康;不仅包括东部建成小康,而且包括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建成小康;不仅要凝聚国内力量达到小康,而且要利用国际社会先进成果;不仅要实现当代人的小康,而且也不能损害未来人的发展;同时,还要求所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留得住绿水青山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离不开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规范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战略手段之一,同样也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包括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等在内的社会整体领域的改革;同时,由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也必然包括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改革。显然,这些领域的改革离不开“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的规范支撑。相应地,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另一个战略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机制,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平衡和保障机制,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走到哪里,全面依法治国也必须跟到哪里。可见,全面依法治国同样需要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规范要求和支撑。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掌握和遵循“三大规律”;而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谋利益,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就是让党能够更好履行自身宗旨和使命。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也同样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规范要求和支撑。

在五大发展理念正式提出以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实际上是内含着这些理念支撑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一方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大发展理念既丰富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发展。

2.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引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手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手段协同发挥作用,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本身至少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与战略本身有关的重要概念,即战略方针和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是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对所应采取的战略手段提出总体要求,对进一步制定各方面的具体手段起着指导作用,它实际上是战略手段的集中体现;战略思想是制定一个战略的总的考虑,它先于战略而存在,并不属于战略本身的要素。[8]但是,就规范性和指导性而言,战略方针虽也具有指导性,可由于它是战略手段的集中体现,因此其规范性因素更多一点;而由于战略思想是一种“总的考虑”,因此它的指导性意味就更强。也就是说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都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但与战略思想相比,战略方针更偏向于规范性。

在笔者看来,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规范支撑,五大发展理念介于战略思想与战略方针之间,它实质上是凝结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同时又超越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外的兼具指导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它虽然形成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后,但却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过程中经过新的提升逐步形成的。因此,五大发展理念有待上升到战略思想的层面,但它又高于战略方针,从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引领功能。鉴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规范性质和引领功能,这里可以把它叫做战略引领,这样既可把它与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区别开来,又不失其本身所同时具有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引领,五大发展理念一方面作用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战略手段,使这些战略手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规范性要求发挥自身功能,进而实现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又直接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而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性质。从这个角度讲,五大发展理念又进一步丰富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

就五大发展理念自身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对当代中国的引领作用,又不仅仅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由于它既把握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当代中国实际,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因此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引领功能。因此,从这个层面讲,又再次证明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发展甚至是超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规范支撑和战略引领,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指挥棒”,其现阶段目标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说,现阶段,五大发展理念的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解决了战略目标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深入探讨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

1.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包括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民生领域、生态领域以及对外交往等各领域的改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通过改革使这些领域相互适应,社会才能够顺利发展,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使改革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性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的规范要求进行改革。诚然,任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破”和“立”的辩证运动过程,而这里的“立”实质上也就是“创新”,就是要改掉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制度体制机制,从而建立新的制度体制机制。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代中国的改革由于面临经济新常态及其他领域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而更加需要注重“创新”。

这种“创新”要求,表现在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经济领域里的供给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政治领域里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以及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文化领域里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管理体制的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健全等,都需要“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需要按照创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也只有这样,这些领域内部以及领域之间才能够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真正“协调”起来。当然,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区域不平衡应对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样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及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协调”发展理念的引领。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下,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变得尤为紧要和迫切。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改革,需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此外,还需要增强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注重对资本和技术的合理使用。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开放”理念规范和引领。用开放发展理念规范和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同时,也只有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够处理好诸如如何在构建新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发挥中国应有的作用、担当应有的角色,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及如何在对外交往中发展自身并承担相应国际义务等重大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主动把自己融入“世界历史”,融入宏大的国际格局和历史叙事之中,才能够使自身真正强大起来,从而更为主动地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其中。发展最终是为了人,而且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社会成员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由此造成在共享发展方面的种种困境。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针对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针对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比如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养老等推进相应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同时,要建立相关体制机制,促进所有社会成员不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也要共享包括经济成果在内的政治、文化等社会整体发展成果。

总之,只有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才能够使改革真正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使社会各个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真正协调起来,也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

2.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依法治国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无论在改革前、改革中,还是在新的改革成果形成后,都离不开“法治”这个关键因素。

改革不同于暴力革命,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必须以稳定为前提,而要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方式是最为科学和最为根本的方式。法治方式是秉持法治思维,即以法律至上和权利本位为精神内核,充分依靠法律治国理政的一种方法和形式。从哲学上来讲,法律其实是一种内含有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规范的固定化的社会关系模式。法律使社会成员对于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后果具有可预期性,正是这种可预期性以及法律本身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使社会成员能够有意识地理性地判定他人以及控制自己的行为边界,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正如卢曼在“复杂性化约”的语境下谈及法律的功能时所言道的,“在社会交往中双方不可能完全预知相互的预期和反应,因此会导致双重的偶然性。为了避免这种偶然性所带来的误会和错误就需要某种简化的意义体系、行为规范和组织技术。通过这种简化过程,‘行动者使世界变成更加适应人类需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秩序,以便使人类能够在这个世界中按照其特定的计划方式引导其行为的实现’”[9]。社会成员也正是通过法律这种“简化的意义体系、行为规范和组织技术”,才使自身行为更可能按照一定的意义和准则被限定在一定的模式之中,从而使社会成员之间总体的行为关系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就是必须以法律维持社会的总体稳定。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处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处理好法治和人治问题,否则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10]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只有做好法治保障,改革才能够更好更稳妥地向前推进。某些区域、领域、环节的改革可以先行先试,但也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对于重大改革则必须用法律予以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11]。唯如此,才能够增进改革的可预期性,降低改革成本和风险,更好实现改革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有法治需求,都需要法治保障,其改革成果也需要法律及时予以确认。就经济领域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使各种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各种相关的具有一定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规则的制定,从而使经济运行逐步法治化。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运行要真正实现法治化,就必然要求政治领域进行适当的变革。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基础上,社会成员合法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样也要求行政体制的改革,做到依法行政,促使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和弥补市场失灵上来,当前所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就是很好的举措。政治领域的这些改革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稳步推进,从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建设法治政府等。文化体制和民生领域的各种改革,也同样要求以法治方式形成的规则与之相配套。就生态领域而言,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相关的改革要求更加紧迫,而最有效的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就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控制和约束种种可能产生资源浪费与生态危害的经济行为,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和生态文明水平。

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靠法治来规范和保障,在通过改革逐步突破生产关系的不合时宜的实现形式以及其他僵化陈旧社会关系的同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种种规则来不断确认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而要做到这些,必然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法治来规范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法先行,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该给予司法解释的要及时,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使立法与改革真正有机统一起来,避免成为改革的“绊马索”。靠法治来规范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还必须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再好的法律,得不到严格有效的执行,也是形同虚设。只有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做到执法严格、规范、透明,防止权力滥用,使权力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实现良法善治;司法公正是维护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与公信力的重要屏障,是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加快构建动态、开放、透明、便民的司法体制。当然,用法治来规范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还要求通过种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全体社会成员真正做到尊法、信法、用法、守法。

3.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从严治党

当代中国,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新变化,这使我们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新课题新考验,比如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因素,我们党还面临着“四大危险”,即能力不足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根据当代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指向社会主体全面自由发展,因此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有机统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是我们党义无反顾的责任和使命。而党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社会发展,就必须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党的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党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牢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更加科学地创新和运用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更加科学地领导制定宪法和法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果我们不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融入党的理论创造之中,融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和运用之中,融入党领导制定宪法和法律之中,那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其所领导制定的宪法和法律就很难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潮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实际上也很难更好提升。特定时期内,我们党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新的条件下,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更需要顶层设计,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科学顶层设计的结果,只有以它为引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才能够达到更为科学和自觉的状态。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不仅体现在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如果没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使治党范围覆盖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各个方面,而且要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在思想方面治党,主要体现在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避免得“软骨病”,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组织方面治党,旨在通过严把党员质量关和从严治吏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在纪律方面治党,主要旨在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在作风方面治党,主要是为了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执政为民;反腐倡廉方面治党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12];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制度短板,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13]。

[1]熊晓琳,王丹.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71-74.

[2]路云辉.“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性[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6):59-62.

[3]王永磊.五大发展理念的三大鲜明特质[J].前线,2016(1):20-22.

[4]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EB/OL].(2015-11-04)[2016-03-18].http://www.chinanews.com/ll/2015/11-04/7605449.shtml.

[5]顾海良.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蕴[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1):4-7.

[6]顾海良.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发展[J].经济学家,2016(3):5-7.

[7]双传学.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指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6(4):1-4.

[8]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63-164.

[9]高宣扬.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EB/OL].(2015-05-15)[2016-03-1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505/c40531-269 48574.html.

[11]习近平论依法治国——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2】[EB/OL].(2014-08-29)[2016-03-1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29/c367653-25568411-2.html.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4.

[13]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EB/OL].(2016-04-07)[2016-05-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07/c1024-28255345.html.

2016-07-08

李红松(1977-),男,博士,讲师;E-mail:sunpine99@126.com

1671-7031(2016)05-0065-07

D616

A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布局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