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6-03-07李语湘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41013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湖南

华 婷 李语湘(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华 婷 李语湘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摘 要: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湖湘文化对湖湘土地上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性格培育和行为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其争勇好斗、经世致用、霸蛮精神、封闭性排他性等负面影响对湖南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能产生激发的作用。因而,可从大力弘扬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不屈不饶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弘扬广汇百家的多元包容精神三方面入手发挥湖湘文化正面效应,有效预防湖南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湖湘文化;湖南;防范体系

一 问题的提出

关于文化与犯罪的关系,国内外已有过深入的研究。如美国犯罪学家塞林在《文化冲突与犯罪》中提出了犯罪学的“文化冲突”理论。我国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在《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提出“为了了解犯罪,必须了解犯罪发生的文化”,“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变……”[1]。我国犯罪学家李锡海先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文化与犯罪研究》一书中确立了“文化即人化”的理念。上述研究理论都认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行为发生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尤其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深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犯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各种消极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也是大学生犯罪形成的深层原因。[2]基于此,我们研究湖南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就不能脱离湖湘文化这个大的环境背景和文化因素。

湖湘文化厚植于湖湘大地,对在这块土地上学习、生活的人们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院校既是湖湘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固定的成长地。可以说,湖南高校大学生的性格养成和行为规范无时无刻不受到湖湘文化因素的影响和渗透。本文从湖湘文化的负面效应和正面影响的两个视角出发,探寻它与湖南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为构建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防范体系探索一条具有湖南地域性特色的新路子。

二 湖湘文化负面效应对湖南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

湖湘文化产生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催生了许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然而,湖湘文化精神毕竟是儒家政治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光大,它植根于农耕自然经济和宗法制社会结构,它的许多价值取向、包括某些思维方式等等和现代社会是相抵牾的。[3]这些负面因素从个人心理引导和整体环境塑造两个方面影响着湖湘民众。尤其是对于心处青春成长期、身处湖湘文化传播地的湖南高校大学生,这些负面因素甚至成为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诱发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湖湘文化崇尚“争勇好斗”,容易成为暴力斗殴的导火索

湖湘文化产生于国家民族危亡之秋的南宋,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民族气节成为湖湘文化最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湖湘文化“好斗”来源。历代典籍中对湖南人“争勇好斗”的刚性性格描述非常之多,如《史记》中有“彪悍”、“易发怒”,《隋书》中描写为“劲悍决烈”等等。

在民族危亡之际,湖湘文化的这种精神特质,激发了无数湖湘志士为民族危亡前赴后继的奋斗,是国家之幸。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争勇好斗”的性格又容易对血气方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另一种负面影响。如2014年,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学生李某遭室友刘某砍死,起因则是因为一起玩游戏引发矛盾争执,俩人互不相让,进而导致打架斗殴致人死亡。同时,近几年来,网上经常爆出湖南一些高校校园打架斗殴的视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导致大学生打架斗殴的众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性格偏执、蛮横,而这种性格的养成多少源自“争勇好斗”等思想的影响,当在集体生活中发生矛盾纠纷时,就容易引发打架斗殴甚至恶性事件。

(二)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容易催生急功近利心态

经世致用是近代湖湘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是最有生命力的精神特征之一。在经世致用思想的驱动下,湖南士人十分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积极投身到现实的社会政治活动之中。可以说,经世致用的精神传承,正是近代湖南人才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经世致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发展方向。具体反映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成长方面,首先,容易导致一种浮躁的学风和行色匆匆的人生[8],同时催生重知识技能学习、轻素质修养养成的教育导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偏爱虚荣、放纵自己、荒废学业,甚至铸成大错,走向犯罪。如长沙22岁的大学生李某,为追求声色享受的拜金主义生活,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别人进行“信用卡套现”来赚取手续费,结果被告上了法庭。李某的教训,正是其过于急功近利的追求价值实现方式,从而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原则。其次,“经世致用”的功利心态,也容易忽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反映在高校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之中,就是重知识技能培养、轻心理健康关怀,忽略了对学生本体的关心关注,因此一些违法犯罪的苗头倾向也就无法被提前发现和预防。一些通过心理疏导和情感感化就能消除的矛盾冲突,往往越积越深,最后演化成人生的悲剧。

(三)湖湘文化中的“霸蛮精神”,容易导致偏激走极端

湖湘文化的霸蛮精神,其实质内涵在于重视精神、主观意志,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不二根性。如王船山誓与满清不共戴天,隐居山林发愤著书几十载。曾国藩率领湘军“扎硬寨、打呆战”,屡败屡战,百折不饶。但它又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事物的规律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从而陷入极端的唯意志主义。粟戡时曾描述:“湘人性素好动,尤饶侠气,平时毫无异人之处,一遇压抑,则图抵抗,每以生命为孤注。”[4]

这种容易走极端的“霸蛮”精神,在耳濡目染中融入了高校大学生的性格养成中,如若不加以良性引导,容易导致他们荷尔蒙喷发、头脑发热,突发冲动并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如2011年1月,长沙某高校大学生敖力因杀害女教师陆灿昱被执行死刑。原因是敖力对陆灿昱一直心存爱慕,在得知陆灿昱即将与多年的男友结婚的消息后,在明知挽回无望的情况下,由爱生恨走向极端,动手杀人。案例中敖某的行为是典型的走极端、钻牛角尖,对自己认准了的道理或事情不管不顾、执拗到底。这种性格特质在事业、技术发展中是一种优点,但对于高校大学生为人处世无疑是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四)湖湘文化中的“封闭性排他性”,容易导致重情义轻法制

湖湘文化中蕴含了创新求变的变革精神和汇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但同时湖湘人的保守与封闭,排外的意识也非常突出。湖湘文化中的封闭排外思想,一是来自湖南闭塞、独特、内陆性的地理环境,“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5]。二是来自精华糟粕并存的理学思想。湖湘文化向来尊崇程、朱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观。因此,造就了湖湘人士不屈不饶的个性,也造成了封闭保守的社会风气。

在这种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不少湖湘精英把经天纬国的民族大业当作少数宗族、乡梓、亲信、心腹之事[6],进而表现出强烈的排他心理,逐渐形成了一种宣扬忠义、注重亲情友情而忽视纪律和制度建设的社会氛围。在这种人文环境熏陶下高校大学生,一是容易产生排外心理,常常激发不同地域或身份的学生群体间的对立和矛盾激化。二是容易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文化,讲哥们义气而忽视纪律和制度。2012年,湘潭技师学院几名在校学生在社会青年带领下组成一个“恶人帮”,以学院及周边为据点,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数起,最终被提起公诉。民警在询问其中一名大学生文某为什么跟着社会青年黄某实施犯罪行为时,文某回答说,黄某是“大哥”,平时又讲义气,他叫我去帮忙打人,我当然要去。案例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封闭小群体的危害性,他们以哥们义气约束着自己的行为与内心,并带来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身处这种犹如“大家庭”式的群体之中,就会将法律制度抛之脑后,更加胆大妄为,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 湖湘文化正面效应对预防湖南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积极作用

分析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影响、制度缺失、管理混乱、技防落后等客观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学生心理层面的主观因素问题,包括性格养成、思想引导、心理健康等。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的是自卑、孤僻、嫉妒、报复、仇恨、冷漠、敏感等心理不健康因素。根据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中,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比如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等,都是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病”。很多时候,一些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出现,只是源自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唤醒”了一些大学生心中的“恶魔”。因此,构建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预防体系,抓好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文化熏陶是健康心理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础。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7]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也指出:“文化如同生命内里的血管系统,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8]具有悠久历史的湖湘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湖湘土地上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尤其是对正处于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固化成型的湖南高校大学生们,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主流文化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题歌”,大学生们才能紧追时代主旋律,摒弃消极、低俗的校园亚文化,远离违法犯罪。[9]因此,我们深入把握并广泛弘扬湖湘文化的主流效应,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开展精神品质教育,对于其形成高尚精神品质、健康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特征,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至少应从这几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

(一)大力弘扬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仰

在社会转型、体制创新的特定历史时期,各种错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极易滋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以有效的思想武器抵制金钱物质的诱惑,抵制低俗、反动思想的鼓动,很容易深陷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漩涡不能自拔,或面对纷繁世界、五彩生活无所适从,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歪门邪路。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弘扬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促进湖湘大地上的青年学子心存正气、严以修身,自觉摆脱各种消极影响,在容易迷惘的年岁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远离违反犯罪思想和行为。

湖湘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其为湖湘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包含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形成一种独具民族心理和性格的风骨与气度[10],对于湖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健康人格塑造,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一方面,宣传弘扬古人和革命先烈报效祖国的崇高精神,可以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的充分认同和感恩之心,激励着他们及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另一方面,通过湖湘文化的熏陶,可以引导大学生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事业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自我净化的能力、分辨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起正确的思维观念,自觉调整不当行为,构筑起坚实的精神防线,从而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二)大力弘扬不屈不饶的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坦然面对逆境,正视麻烦、困惑、障碍,勇于迎接挑战,确保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新入学的大学生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第一次独立面对学习、生活的全新环境,第一次独立应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精神意志上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如果心理素质极其薄弱,承受能力非常差时,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遭受挫折就垂头丧气、被人质疑就心灰意冷,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很容易在心灵的扭曲中丧失自我,滑向深渊。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够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才能做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一切理智化。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成为主宰自己心灵、情感、行为和命运的主人。

三湘大地的人民素以坚忍著称,其优秀代表人物更是以顽强不拔、作风硬朗而卓立于世,这种刚健激越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三湘儿女的血脉之中。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认为湖南人最突出的精神就是“奋斗造桥的精神”[11]。他在文中盛赞王船山“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曾国藩、罗泽南等“是何等的扎硬、打死战”,黄兴、蔡锷“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他们这种忘我奋斗、不屈不饶的坚强意志品质,也深刻的感染了后来湖湘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锤炼并传承了这种精神。高校教育可以充分融入这些湖湘先贤的实例,以此引导大学生们自觉培养坚强、沉稳、不屈不饶的意志品质,提升承受挫折和挑战、抵制诱惑的意志力,从而远离消沉、悲观甚至厌世轻生,远离违法的深渊。

(三)大力弘扬广汇百家的多元包容精神,引导大学生培养开放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与发展,湖南高校和其他地区院校一样,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承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高校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不同区域文化共存的社区。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对地方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无法回避的影响。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作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个体,很容易出现互相不适应、矛盾重重的现象,甚至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的极端行为。近几年来,高校频频发生同寝室间伤害性事件,让大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为关注。据某高校调查显示,近四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扰。尤其是新生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环境和条件。进入大学校园新环境后,他们的心理仍处于发展时期,自身成长不成熟,社会经验不丰富,情绪性格不稳定,无法有效应对文化差异现状,导致人际冲突时有发生。 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的一环。而湖湘文化中汇聚百家、包容兼蓄的精神特质,有助于大学生们形成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积极从容的面对各种人和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约束自己,更好地避免文化、性格冲突导致的过激行为。

从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就是融汇百家、兼容并蓄的过程。首先,湖湘文化不拘泥于一派,经常合众家之长,博采群秀,扬长避短,使之具有时代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其次,湖湘文化的发展不局限于湘籍人士之力,而是充分吸收了众多非湘籍人士的共同贡献。如李肖聃在《湘学略》一文中指出“屈子楚人,非生于湘中,第被放至此耳”。但他始创了湘学,成为湖湘文化的初创者。第三,湖湘文化影响不局限于湖南境内,经过广泛宣传和弘扬,在国内和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充分发挥湖湘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有助于深入培育湖湘大学生的开放、包容品格,使他们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挑战[12],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20.

[2]闫宇清.从文化视角解读大学生犯罪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4):90.

[3]田中阳.论近世湖湘文化精神的负面效应[J].求索,2000, (6):113.

[4]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长沙:岳麓书社,2010.

[6]郭凤莲.湖湘文化的负面性及对毛泽东的影响[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0.

[7]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德]兰德曼(彭富春,译).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23.

[9]骆晓一,马章民.略论大学校园亚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6):280.

[10]彭跃农.湖湘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193.

[1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4: 480.

[12]吴成祥,李婷.论湖湘文化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22):267.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6-0106-03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研课题“长沙市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调查及预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SK32 11)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路径及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华婷(198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公文写作学、高校教育。李语湘(1983-),女,湖南长沙人,湖南警察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境内有几次重大转兵?
湖南最早的农工会组织在哪里成立?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