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研究
2016-03-07张彩玲
张彩玲,王 鸿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研究
张彩玲,王 鸿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阐述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从中国古代生态意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态思想、十八大之前党的四代领导人生态建设思想三个方面分析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思想理论渊源,并论述十八大以来党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全面推进。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十三五规划;协调发展
一、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外在动力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为利用不正当合理的方式开发和利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不平衡。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界开拓程度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指出,1970年左右,全人类已经进入一种生态超载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地球生物承载力的范围内已经难以容纳全人类的生态足迹。[1]
人类的永久持续发展依赖于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更好地践行本国所作出的绿色发展承诺过程中,我国也一直在努力发展着自身的绿色理念,并且不断用以指导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争取使我国地级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优化改善,使二级标准以上的城市比例达到80%,对城市污水的处理率达到80%。[2]
(二)本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根据
我国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来看呈恶化趋势,虽然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一定改善,但是还没有系统化,环境治理的能力远远赶不上生态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呈现逐渐扩大的状态。
水环境方面,呈现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趋势。我国水资源缺乏,平均每人每年的水资源量是2350 m3,仅占世界人均水资源的26.6%。中国不仅是缺水国之一,而且水体污染也相当严重,资料显示,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废物的排放,导致1441种有毒细菌、有毒藻类以及2000多种化学污染物流入江河湖海中,造成水质下降、污染严重。2009年,水利部对我国约700条河流将近10万km的河段进行了水质检测,结果表明近5万km的河段受到污染,约1万km的河段被严重污染,甚至许多河水已无使用价值。[3]在我国部分地区和流域,水体污染已从东部向西部扩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
大气环境方面,常规大气污染得到控制,非常规大气污染呈现上升态势,城市进入新型复合大气污染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由原来的工业、燃煤转为工业、燃煤、机动车等。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下降,得到明显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下降,氮氧化物、细颗粒物、大气重金属排放等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呈现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国出现机动车尾气和煤烟污染同时共生的大气复合污染,光化学烟雾、区域性大气灰霾成为新的污染形式。
另外,我国水土流失加剧,几乎每个省份、每个流域都有,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将近700个。同时还存在着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稀有生物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的基础,在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与现代化建成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深入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才能长久发展。
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地球。2014年,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虽然我国的GDP提高了,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特别是雾霾,现在成了城市病。每年因为环境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9%。[4]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里包含有很大的政治,如果没有绿色发展理念作指引,还有可能引发政治、社会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不胜枚举,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为此国家采取措施积极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如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1月6日发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司法解释,并自1月7日起施行。
另外绿色发展理念也应当渗透到文化发展中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当今中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思想相互交汇,出现了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思想,如西方文化中的超前消费就与绿色发展理念所倡导的节约美德相背离。
二、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中国古代生态意识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渊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古已有之,因地制宜、天地时令、万物和谐、天人合一无不体现着古代帝王对于生态的重视。在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节点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时已经采取了具体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主要是通过颁布法令和兴修水利工程来进行。据记载,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消除军事隐患而将原来六国的城郭险塞破坏,从而方便了交通和水利建设。秦时十分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兴建了郑国渠、琵琶沟、兴成渠、秦渠、灵渠等一系列水利设施。秦时《田律》中明确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5]就是说,春天二月份,不准砍伐树木森林和堵塞水道,可见秦时对水资源的保护已经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秦代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也主要是通过法律规定来实现的。《汉书》记录元康三年六月诏宣布春天夏天不得破坏鸟巢,取鸟卵,射飞鸟,这正是《月令》所强调保护动物的禁令。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多元融合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采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汇融合,儒学文化的整理、道家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的传入等都为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多元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指导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发展。[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集成时期。明清时期,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生态意识不仅体现在儒家仁政与关注天地自然和谐统一,还体现在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发展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引进高产农作物等方面。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生态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立论基础
首先,在马恩的自然辩证法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和解释的就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一般规律。其次,在马恩的科学实践观中也包含着生态思想。马恩实践观认为,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定时期,人类对自然界有一定认识和把握能力就已经表明了人类的实践水平,但是同时会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功利性。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辩证法时,就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人只注重眼前暂时的利益,对自然界进行盲目实践,违背其发展的规律性而导致自然界的报复,进而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7]最后,列宁在继承马恩生态思想的同时也根据时代特征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列宁在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厂生产方式进行批判的同时阐释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中指出循环利用生产资料的必要性。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思想为我国绿色理念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人生态建设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生态环境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满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发端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绿色发展进入自觉实践阶段。一化三改造时期,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应当保护环境,1959年毛泽东提倡沼气既能点灯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另外毛泽东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以及绿化问题。[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的人口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等问题逐渐凸显。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预见到这些问题将会持续存在,于是采取法制化的措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遏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对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扩展补充,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合作四个方面。[9]十六大以来,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提出了一些建设我国生态环境的思想,实现了我国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主张发展循环经济三个方面。[10]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推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地将“四位一体”上升为“五位一体”的新思维,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环境的基本情况之后提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1]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是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全方位的有系统的区别于前几代领导人的全新理念。
(一)在经济建设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经济建设中就是对于产业发展的布局,即低碳循环可持续,习近平在经济建设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要保护,国家经济也应当发展,要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应该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产品,所以其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转变其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新体系,而这就内在地要求农业的发展应当生态友好化。在工业的发展中亦是如此。2014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工业生产国,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样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在工业发展中,坚持绿色清洁生产,走绿色且低碳的循环发展道路,对传统制造业应加强绿色改造,促进工业设备的优化升级。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就是保护好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出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理念。习近平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期间就提出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2010年,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时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2]
(二)在政治建设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政治建设中就是完善保护生态的法规制度及加强执法监督机制和健全领导体制。[13]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扭转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化。通过完善制度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一些耗能排放标准和建筑标准,完善自然资源的用途管理以及产权制度;完善现行生态环境的监管制度,对于资源的开发应该限定在环境承载能力内,严守国内资源环境生态的红线;从健全经济政策中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完善我国的生态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将生态指标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去,健全生态建设的责任追究机制。
(2)生态文明建设执法监督深入化。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生态文明执法监督过程中,对于各行各业的环境违法违规应该做到“零容忍”,严惩破坏环境、与绿色发展相背离的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工作的衔接,在基层建设执法队伍和处置救援队伍,对生态环境进行密切监督,以便应对一些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同时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开发活动进行生态环境监管。
(3)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健全化。在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负起总责,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好各部门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有效模式。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贯彻好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路线政策落到实处。
(三)在文化建设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文化建设中就是对于思想战略的规划,即全面深入自觉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积极传播绿色文化意识,让绿色文化、绿色意识深入到人民群众心中,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习近平在文化建设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培育绿色价值观,形成绿色生态文化。习近平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4]因此,应加强对全国人民的绿色生态观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点滴入手,培养公民自身的环境意识,树立节约、循环、集约的资源观。
(2)坚持绿色消费文化和生活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大力倡导我国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2016年2月多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绿色宣传教育普遍化、消费行为规范化、市场准入严格化、政策体系完善化四个方面推动消费向绿色转型。
(3)增强绿色GDP意识。绿色GDP就是指从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因资源退化、生态污染、人口失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后而得出的国民财富总量。不能将GDP的增长与否作为经济发展好坏的唯一指标。习近平提出单纯依靠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只治标而不治本,经济增长若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是很难长久的,为了经济的提质增效,应该避免将GDP作为唯一的指标。
(四)在社会建设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社会建设中就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展望,即和谐发展共繁荣。绿色一词不仅内在蕴含着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还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伟大构想。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15]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工作的任务不仅仅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还应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努力争取现代化的提前实现;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应该将速度、效益、质量统一起来;不能不顾后果发展经济,破坏生态环境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前人所欠下的生态账。在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
为了构建合理且科学的城市化格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2014年3月17日国家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当前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该在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推动下,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渗透到城市发展当中去,构建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对高耗能的产业进行严格控制,节约、循环、集约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做到发展成果提质增效。
四、结 语
绿色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人民诉求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反映。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同时又指导着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以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其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作为其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基本抓手。它的系统提出,不仅将有利于本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将对世界生态危机的改善作出一定贡献。从古至今的大量事实都表明,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才能突破现有的制约,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党和政府当前之所以要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且摆在如此突出的战略地位,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政治生态清明局面的形成以及绿色生态文化的发展。
[1]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2030年需要两个地球资源[EB/OL].(2010-11-18)[2016-03-23].http://news.eastday.com/c/20101118/u1a5556574.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2-02-16(1).
[3]王承德:疾呼拯救水资源刻不容缓[EB/OL].(2012-03-13)[2016-03-23].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2cppcc/GB/17377902.html.
[4]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EB/OL].(2014-01-14)[2016-03-23].http://www.cq.xinhuanet.com/2014-01/14/c_11896036 9.htm.
[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7-9.
[6]何方.中国古代生态意识[J].经济林研究,2001(2):27-28.
[7]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8-110.
[8]胡洪彬.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60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17.
[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25-330.
[10]周忠高.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述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08-121.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新华日报,2016-03-18(9).
[12]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2010-04-10)[2016-03-23].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4-10/2218193.shtml.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新华日报,2015-05-06(9).
[14]习近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N].新华日报,2016-03-11(1).
[15]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 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14-10-28(9).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7-211.
2016-05-30
张彩玲(1965-),女,博士,教授;E-mail:2388238069@qq.com
1671-7031(2016)06-0115-05
D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