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郑板桥的处世思想

2016-03-07朱丹丹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郑板桥理学

朱丹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试论郑板桥的处世思想

朱丹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尽管没有专门写过伦理思想的文章,但可从其他作品中很容易找到他对人生的相关解读。郑板桥青年、中年至晚年的人生经历中均有着不同的处世风格,这种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在他的艺术作品有所体现,同时,郑板桥非常推崇儒家思想,排斥程朱理学,极力主张个性解放,晚年践行“难得糊涂”的处事方式。

郑板桥;伦理思想;人生哲学;处世风格

一、得志为民的儒家“仁爱”思想

“达则兼济天下”是郑板桥立志救世济民的愿望,青年时期的他坚信读书是“济贫的良法”,只要发奋有为,精勤不倦,就能有所作为,一心立志将来要做个清官,为国为民。因其出身寒儒世家,从小就和所有的传统儒生一样,心怀同样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其《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寄舍弟墨》中写有:“吾弟读书,‘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而已,只此数书,终身读不尽,终身受用不尽。”儒家经典浩瀚如烟,这是他的读书心得,他由博返约,取精用宏,可见读经中举之不易,也可窥见他选录的标准,是以民为本,利于社稷苍生,这种标准的儒家思想,贯穿于郑板桥的一生,对于“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科举应试是寒门子弟腾达的唯一途径,但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郑板桥就越来越为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封建道德的脱节而苦恼。即使他在40岁时,参加南京乡试,得中举人;四年后又考中进士,可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末官场上,所有官位早已排满,轮到郑板桥的也就是当个小官,而小官根本不能改变大局。他求学之路上经历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晃便逝去了50多年的光景。他内心苦闷、愤恨,却无法改变现实。从他的诗里也可读出,如《悍吏》《私刑恶》《孤儿行》等,他对官场的无奈与失望,同情贫困的劳苦大众,痛恨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因此对这个世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诗和书画,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这种悲愤情绪,也更渴望能通过一己之力改变这种现状。

尽管郑板桥对苦难的人民表现出同情和体恤,也痛恨那些贪官污吏,但破解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实在令他费解。无论政治上、经济上都难以找到根本的矛盾点。他只能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达出感性的同情,而在理性方面不能提升到思想高度去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儒家思想中人格修养的最高标准和境界,这句人生哲学对郑板桥的人格价值取向也同样影响很深。他在咏竹诗里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明他同情民间疾苦,救助落难书生。正如他写给自己族弟郑墨的书信,所言的皆是用儒家的道德传统来谈修身齐家,即《十六通家书》。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信中,郑板桥道出了他睦亲姻、念故交的思想,他告诉舍弟郑墨自己在为官时,经常用每月不多的俸禄资助那些在家乡生活困难的亲戚朋友。

与此同时,郑板桥还经常在其大量的画竹诗中显露出自己的儒家名节观念。如大众所知,郑板桥一生中倚竹而居。其笔墨下的竹子,不仅仅是一枝竹,更是象征着人品,作为虚心的象征,代表着力量和人格,正如郑板桥诗句所写的那样:“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以竹的形象反映人的气节和精神,是郑板桥表白自我的人格情操,亦即儒家的浩然之气。[1]

二、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程朱理学

郑板桥张扬个性解放,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并尊重客观规律。从他的伦理思想中不难发现,这些思想不仅折射出当时时代的某些特征,也恰巧体现了他个人的精神追求。他曾对自己的弟弟郑墨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愉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在郑板桥眼里,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自己的所好去压制它的本性,应随其变化而发展,给予真正的个性解放。

作为当时极力想巩固统治地位的清王朝,坚决将程朱理学宣传为正统思想而被推崇,其目的是禁锢人们的思想,用客观唯心主义遏制资本主义萌芽。[2]而与此同时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也逐渐产生,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开始抨击程朱理学,要求解放人的天性,甚至有的哲学家在当时提出“理欲皆自然”,这些先进的哲学思想对郑板桥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他敢于向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提出挑战。

蕴藏了相同观点的还有《题破盆兰花图》:“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诗中的鸟、兰不应被束缚,它们应该属于自由自在的,从而指出封建社会的专制压迫,桎梏人的个性的发展,反映了郑板桥力图从程朱理学的僵死统治下摆脱出来的一种思想倾向。[3]郑板桥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的风格特征,必然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他作诗的手法经常不合格律,作画也是信手挥去,感情色彩强烈。“适其天,全其性”也是郑板桥的观点,同样的道理,万事万物都需要自然而适宜的环境,在赖以生存的环境下,方能茁壮成长,进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就像艺术创作,追求自然美,尤其是那种艺术质朴的本色。

程朱理学认为封建统治秩序具有合理性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封建清王朝把这个统治思想说成天理。步入中年时期的郑板桥阅尽人生辛酸,对此观点他持有坚定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是在发展变化着。他在《六朝》诗中写有:“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入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得长。”他意识到,在社会的变化发展中,历史从来就是向前发展,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主观能动性才是郑板桥哲学思想中坚守的要义,他认为只要孜孜不倦的勤勉,就可以改变命运而得到富贵。这在当时君权神授、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三、“难得糊涂”的处事智慧

所谓的“难得糊涂”,是一种大智惹愚的处世智慧。在做人方面,可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正是有这种糊涂,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比谁都清楚,本质是一种极高明的精明,保全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精于糊涂之道,凡事不去较真,也就避免了冲突。“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传世的名言,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

这四个字的来源,与郑板桥一段有趣的经历有关。有一年,郑板桥去山东莱州的云峰山上,观赏郑文公碑,因为观赏太投入而一时忘了时间,他见天色变黑,就留宿在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家中。郑板桥与老人寒暄了几句后,被邀请入室内观赏一块很大的砚台,砚台石质细腻,从背面空白处刻的几道字里看出这位老人与他有相似的经历,也是一位隐退的仕官。郑板桥就着砚背的空白处写:“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老人看后,如遇知音,与郑板桥从谈诗说词到畅谈人生哲理至深夜,两个之后成为知己,相见恨晚。[4]此后,郑板桥提笔的这句牢骚话成为经典名句,得到热烈而广泛的响应。“难得糊涂”流露出来的不仅是“装聋作哑”,更多的是“无奈”。

郑板桥经历着从“一官归去来”到“三绝诗书画”的一生,其远大的政治抱负,所需要的素质和修身的评价标准方能实现,而要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也集于自己一身,难度难以达到。他想用做官的机会为百姓谋利,可要在官场游刃有余,就需要不惜手段地运筹帷幄、洞明人事。终究是无法做到真正糊涂做人、圆融对事,才有了别人眼里将耿直看作“怪”。在艺术创作方面,他想要超然世外去创作精品,则需要一副与世无争的淡然心态,这份苦处在“于困顿已无辞”,用民间的活力来浇灌自己心灵,誊写入作品中,最后用“一官归去来”,换得“三绝诗书画”的收获,这也未尝不是他晚年一种“难得糊涂”的处事智慧。

四、忘我追求艺术创新

郑板桥一生经历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命运对郑板桥确实不公平,世人所称的“人生三大不幸”,可以说郑板桥是全部遇之,若换作别人,估计是怨天尤人,整日提不起精神,甚至是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而郑板桥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自己的所好,并专注其中。这或许也是他忘却悲伤、宣泄痛苦的最好方式,在他的一生中,创作过许多有名的诗书画,如今已成为国内外收藏家的珍品,自然他也成了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七年,两袖清风。在他为官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却因饥荒之年为灾民私自开仓赈灾而受到罢官处罚,尽管郑板桥官场失意、生活贫困,但忧郁沮丧过后,便寄情于诗、书、画之中。他走的这一天,案无留牍,坊无冤民,囊中无银票,箱中无财宝,走时问心无愧,陪伴他的只有毛驴和他心爱的书籍。他回到扬州,与当年的知己和扬州著名的学者们相互切磋技艺,题诗作跋合作书画;或是齐邀外游,游历江浙的名胜。我们知道,爱好琴棋书画有益人的身心健康,郑板桥平时创作书画是陶冶身心修养的一种活动,他将苦闷寄托于纸墨间,忘我地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

在他的灵魂深处,其实是将为了养家糊口而作画书写与“以慰天下劳人”而创作区别开的。他的最高志向是为天下人同乐而创作,也就是艺术是为国为民,因此,郑板桥也就更坚定地追求艺术创新和不朽,直抒真情,自成一派。因而,便有了他的“六分半书”“书画一体”等各种标新立异的创新思想,这些都给后来的艺术家做了良好的艺术创作参考和借鉴。郑板桥一生坎坷多难,经历了诸多不幸,而且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中,但这并没有让他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更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最终他享年73岁。

综上所述,郑板桥性情乐观、胸怀豁达,与他的思想品格、为人处世的态度密切相关,他推崇儒家思想,“仁爱”是他内心行为处事的准则,为国利民是他的志向抱负;同时他排斥程朱理学、极力主张个性解放,这与郑板桥“特立独行”的性格有关,世人眼里那份标新立异的“怪”,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给后人留下了两条做人的真理,即他为人处世的信条——“难得糊涂”和他的劝善之言——“吃亏是福”。

[1]郑板桥.郑板桥十六通家书[M]//陈明.中华家训经典全书.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558.

[2]郑德开.郑板桥与儒释道[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1):24.

[3]杨樱林,黄幼钧.郑板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

[4]新哲学.对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哲学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0dc320100lboz.html,2010-08-22.

On Zheng Ban-qiao’s Ideas of Dealing with World

ZHU Dan-d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China)

Although Zheng Ban-qiao, the first of “yangzhou eight eccentrics” had no specific written ethics thought,his related interpretation of life can be found from his works. Zheng Ban-qiao had different life styles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s in his youth, middle-aged and old age. This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life is reflected in his works of art. In the mean time, Zheng Ban-qiao admired Confucianism and rejected Cheng-Zhu Theory, strongly advocated individuality liberation, and practiced “better to be bewildered” way of life in his later years.

Zheng Ban-qiao; ethics thought; philosophy of life; life style

2016-10-0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朱丹丹(1990-),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文化研究。

B249

A

1008-469X(2016)06-0051-03

猜你喜欢

郑板桥理学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郑板桥好联不打折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板桥劝学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