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及其对学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2017-01-09刘欣
刘欣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核心素养及其对学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刘欣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热点。深入分析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美国核心素养即21世纪技能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主要框架和内容构成,可以为提高我国学前教师教育及学生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第一,学前教师角色定位及转换;第二,从培养内容上,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前教师能力的培养;第三,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第四,学生评价注重实践任务的完成;第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学前教师;教师教育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新世纪——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迈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此同时,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新的人才观纷纷得到了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的关注和思考,即具有21世纪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的人。最早提出“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组织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随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相继启动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如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等国家。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开展研究我国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体系及重要的环节,可见政府对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高度重视。
核心素养的提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这是当今社会都在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个体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时俱进,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核心素养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从宏观方面来讲,顺应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从微观方面来讲,进一步完善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方案,是指引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创新,对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参照与指导的作用,并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其中意义之一就是对于学前教师教育及学生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及美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即21世纪技能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主要框架和内容构成,并基于此分析了核心素养研究对学前教师教育及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启示。
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联合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开展此项研究工作。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总体设计,分别进行6个子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核心素养内涵历史演变与国际达成的共识入手;第二,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角度,来了解国际相关组织以及发达国家核心素养的框架内容;第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角度,分析其中修身成德的主要思想和人才培养的主要要求;第四,从社会现实需求中和民众的期盼中归纳核心素养;第五,从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第六,主要探讨相关的实践探索方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与推行的借鉴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1]。2016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和总体框架等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1)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2)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林崇德老师201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讲座中提到,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集合;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促进个人发展,又推动良好社会的运行;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如表1)。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六个指标体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
表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
三个维度具体内容(如图1):第一,自主发展,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的潜能。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周围环境,最终发展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有生活品质的人,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第二,文化基础,能获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第三,社会参与,能处理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提出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维度
二、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
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当中,美国有关21世纪技能的研究,也推动了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
1.21世纪技能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为了培养符合当代发展需求的21世纪新公民,2002年在美国联邦教育部的倡导下,由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带头,与各界组织(苹果、微软等高科技公司,EF教育、K12、皮尔森等盈利性教育公司,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全美教育协会等非盈利组织)以合作伙伴的关系联合起来,一起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简称P21),P21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加强了对培养21世纪所需要人才的高度重视。该组织将21世纪必备的基本技能融入中小学生课堂教学当中,加强对中小学生21世纪需具备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将21世纪应具备的关键技能进行了重组、浓缩和整合,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以下简称《框架》)。P21将《框架》的更新版本(如图2)于2007年3月正式公布出来,全面、清晰地呈现了核心课程、21世纪主题以及基本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框架》让大众对“21世纪技能”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明确了21世纪中小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专长。
图2 21世纪学生能力和支撑系统[3]
21世纪技能主要包括核心课程与21世纪主题、三大主要技能及支撑系统。具体内容如下[4]:
(1)核心课程与21世纪主题。核心课程(Core Subjects)是整个框架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部分,为三大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以及五大支持系统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技能和专长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阅读、写作、语文、外语、数学、科学、艺术、地理、历史、社会以及政府和公民。
21世纪跨学科主题(21st CenturyThemes)镶嵌在P21传统的核心课程中,主要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解决当代生活棘手的全球问题。这些主题是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与贯通,包括了全球的热点问题,以及与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意识、环境素养、金融素养、健康素养和公民素养五个方面。
(2)21世纪三大主要技能。21世纪三大主要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
“学习与创新技能”(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是21世纪技能的核心与关键,贯穿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始终,也贯穿于21世纪学习的全过程,是21世纪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核心任务和最为重要的能力,同样使人在学习生活和创新性劳动中终身受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能力: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Inform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 Skills)又称“数字素养技能”。既是21世纪技能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又是21世纪进行有效学习的工具。主要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和交流技术素养。
“生活与职业技能”(life and career skills)是21世纪技能实践环境。主要包括: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引导能力、社交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生产能力和绩效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
(3)21世纪技能支持系统。保证21世纪学生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到跨学科主题知识,并掌握三大基本技能,就需要以下五个支持系统来作为支撑:
21世纪标准(21st Century Standards)。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旧标准,将“21世纪技能”加入到标准中,并强调学生学习了这些基础知识后能用来干什么,怎样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相对应的专业领域之内,即学以致用;同时要注重学习的深度而非广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传统标准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让相关的企业人员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使人才培养的规格更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
课程与教学(21st Century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21世纪技能课程设计和开发人员上,不仅包括传统的课程开发专家、课程实施一线教师,还包括企事业单位人员共同参与到21世纪技能课程开发当中提议献策;课程内容要融入21世纪技能三大技能及跨学科主题内容;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将传统的直接讲授方法和21世纪新的教学模式如协作学习法、质疑学习法、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等结合起来。
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21st Centur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帮助一线教师提升21世纪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掌握“21世纪技能”及当代主旋律知识奠定高效的师资队伍。第一,对师范生毕业的要求进行修订,在教师资格认证中加入21世纪技能相关内容;第二,将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融为一体;第三,转变教师的角色,由传统型教师转变为引导型、指导型教师;第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掌握21世纪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专长,才能满足21世纪对当代学生提出的要求。
21世纪学习环境(21st Century Learning Environments)。21世纪的学习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正在形成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状态。时间上,安排更灵活,学校全年开放,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和实践;在空间上,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课堂、实验室等,学习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要求学校对外开放,超越学校教育的局限,将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使学校成为社区学习和服务的中心站,从而将教育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
21世纪评价技能(Assessment of 21st Century Skills)。21世纪评价要求平衡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两者的评价更合理,并及时提供反馈;强调评价的教育作用、发展作用,而非筛选作用;评价全面化,不仅要评价可以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对难以测量的能力素质、创造力和理解力进行测量,覆盖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
整个框架体系是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融入21世纪跨学科主题,通过标准、课程和教学等五部分支持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未来所需要的三大技能,由此可见,《框架》全面清晰地将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详细阐述了21世纪中小学生在迎接新的时代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专长。
2.国内外关于21世纪学习技能的相关研究
通过搜集外文文献发现,近年来国外关于21世纪技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21世纪技能的整体框架内容进行阐述概括,如Chris Dede(2009)对21世纪技能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有关21世纪技能主要框架做了比较;Miller Robert(2009)研究了通过使用社交网络使沟通技能、合作技能和数字素养技能在高中阶段得到发展,以及如何将社交网络整合到传统的学习环境中。二是具体介绍21世纪技能中单个技能的重要性,Jones Virginia[5]和Antonenko, Pavlo D[6]等分别介绍了合作在各种活动中对人们的重要程度;Movradinov Robert重点介绍了如何使用沟通和批判性思维解决现代问题[7];Hummell·Laura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对人们生活和教育的重要性[8]。
国内对21世纪学习技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类研究是介绍21世纪技能学习框架内容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启示、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具体启示:(1)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为学前教师发展提供师资保障;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加强教育界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推动相应的课程改革[9-12]。(2)对教师提出的三点要求:一是教育者要重视“21世纪技能”新理念,二是着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关注学生适应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的发展[13]。第二类研究是重构21世纪技能,在解析21世纪技能的基础之上,将四大支柱: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贯穿于21世纪技能学习内容之中,并将21世纪技能学习支持系统进行简化,最终形成21世纪学习技能的新体系[14]。
三、核心素养研究对学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尽管我国和美国在建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时,价值取向和建构方式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美国21世纪技能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一是强调信息意识,能主动地搜集、获取信息,批判地评估信息,能主动地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等;二是强调创新意识,具有创意的想法,能提出新的观点,在学习和工作中展现出发明创造的才能;三是强调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意识,重点要具有问题意识,能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四是强调责任意识,要有担当,懂得自尊自律,能主动作为并尽职尽责,做到对自我和他人负责。
反观我国的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计划的研讨,正好可以为我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同时,对提高我国的学前教师教育和学生发展也提供了一些借鉴和重要启示。具体如下:
第一,学前教师角色定位及转换。21世纪技能计划要求发展指导型教师,起着咨询建议的作用,这是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15]。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越来越向终身化和创新型方向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理念。机械传授型教师、知识代表型等教师形象在21世纪已不再适用,应该转换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学前教师角色的未来定位是朝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断转换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学前教师角色定位及转换是学前教师发展的关键,学前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第二,从培养内容上,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前教师能力的培养。参照核心素养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一是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加强学生搜集信息和获取有用信息能力、批判地鉴别评估信息和有效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分析思考能力、批判质疑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学习能力。二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课程资源不应仅仅来自于书本,应与实践活动、网络媒体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开拓学生的思路;其次,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也可以在相关的学科教学中穿插一些创新教育方面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三是加强实践环节,不仅注重学生艺体技能,还要加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运用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讲授的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通过完成一些任务,来加强实践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课堂上教师要以启发为主,少讲精讲,教师讲授的同时,注重教学的启发性、学生的实践操作性,以及注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学前教育”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学前教育”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从而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
第四,学生评价注重实践任务的完成。核心素养提出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以学业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无法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学生评价模式应将学业考试和素质发展评价结合起来,如通过社会调查、观察记录与分析、活动设计等评价方式与学业考试结合起来,既能考量出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又能判断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评价不能仅考量学生现有的状态,还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
第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我国教育界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的教育界的工作仅仅局限于教育界内部,缺乏来自教育界之外力量的参与,比如家庭、社会团体、企业等相应力量的支持。而美国实施的“21世纪技能”计划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界内部,是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将教育界、商业界、政府部门以及社区等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对中小学生21世纪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我国学前教师培养过程也需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包括幼儿园、社区早教中心的社区组织、教研中心、各实践团体等共同参与到学前教师培养之中,致力于提升学前教师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并纷纷效仿,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同时,希望我国各界人士高度重视起来,改变教育理念,提供资源和物力支持,建设更好的平台,为我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做好准备。
[1]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3]Joathan Anderson. ICT Transforming Education - A Regional Guide[M]. Bangkok: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 2010.
[4]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docs/P21_Framework_Definitions_New_Logo_2015.pdf.
[5]Jones, Virginia R..21st century skills: collaboration[J].Children’s Technology & Engineering,2015,20(1):24-26.
[6]Antonenko, Pavlo D.;Jahanzad, Farzaneh;Greenwood, Carmen.Fostering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21st Century Skills Using the DEEPER Scaffolding Framework[J].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14,43(6):79-88.
[7]Movradinov, Robert1.Communication: The cornerstone of 21st-century skills[J].Independent School,2015,74(4):7.
[8]Hummell, Laura1( hummell@calu.edu).21st century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J].Children’s Technology & Engineering,2016,20(4):5-6.
[9]周满生,陆瑜.聚焦21世纪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美国的政策转换与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10-117+191.
[10]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2):50-54+77.
[11]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5):86-90.
[12]彭苏三.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13]周丐晓,张英欢,张颖之.为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21世纪技能”的框架比较和要素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5-69.
[14][15]李逸,罗楚珊.解构与重构21世纪技能——21世纪学习“彩虹图”的解读[J].课程教学研究,2014(10):20-25.
Core Qual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LIU Xin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a, the core qual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cus in attention and research focus in the worl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eneration backgrou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main framework and cont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skill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e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and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China: First, determine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Second, from the training content,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preschool teachers’ ability based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r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Fourth, focus on the practice of student assessment tasks. Fifth, mobiliz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ely.
the core quality; 21st century skills; preschool teacher; teacher education
2016-10-26
2014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质量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2014000020124G141)
刘欣(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研究。
G610
A
1008-469X(2016)06-0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