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媒介人影响研究
2016-03-07贾宽涛
贾宽涛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新文化媒介人影响研究
贾宽涛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新文化媒介人是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兴阶层,他们在追求情感探索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以新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消费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逐渐模糊了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新文化媒介人诸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辩证看待新文化媒介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学教化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可以为当下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为部分不健康消费文化观念进行正确导向,同时,有利于及时对文学艺术作品过度商品化带来的文学研究边界进行新的划分,并促进相关文学理论的批评反思。
新文化媒介人;文学作品商品化;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消费时代的来临,促进社会阶层的变革。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新文化媒介人作为一个新阶层产生。国内对新文化媒介人的研究具有权威性的学者是陶东风,陶东风认为新文化媒介人是主要从事于文化产业,例如文化艺术业、娱乐业等行业,是文化产业中的经营型、管理型人才,他们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分子以批判为己任,他们与市场、权利保持暧昧的关系,致力于塑造精致的艺术生活。新文化媒介人从事于信息的采集、制作加工、传播推广,模糊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界限,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1]也有学者将其称为“新型知识分子”,但无论是新文化媒介人或“新型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产生,对当下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侯海燕曾对此论述:“后现代文化的出现带来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隐退,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崛起。这个新兴文化群体追求情感探索和审美体验,传播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促使后现代新兴领域合法化,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等级差异,刷新消费者的接受力和领悟力。”[2]新文化媒介人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对文学艺术的商业化,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作为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阶层,新文化媒介人也有着负面影响,本文从文学艺术商业化、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三方面进行探究论述,以对新文化媒介人的影响全面了解。
一、文学艺术商业化
新文化媒介人阶层的兴起,刺激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当下产业结构有着较大影响。比如,广播电视业、音像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等产业。这些行业皆以文学艺术为自己产品的组成元素,所销售的不再是纯物质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产品所附带的文化元素,比如,服装、广告牌、街心花园、电影等所附带的文化元素。这便促进了文学艺术作品商品化,文学艺术作品不再作为纯艺术品来欣赏,而是成为商家销售产品的方式。[3]
在文化产业的繁荣下,文学艺术作品原有位置受到冲击,人们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属于高雅的文人阶层,不会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商品进行营利。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媒介人阶层的逐渐壮大。新文化媒介人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新文化媒介人又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以批判为己任,多以守卫传统文人的边界,不与商业的盈利活动相浸染,而新文化媒介人则多与商业活动相联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去从事于自身工作,将自身所掌握的文化资本与大众文化需求相结合,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学艺术商品,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新文化媒介人同样追求传统知识分子的习惯,例如高雅、崇尚艺术。但是这些经新文化媒介人创作出的商品虽然披着文学艺术的外衣,但其实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对于以上现象,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描述:“掳掠各种传统和文化,目的是生产新的符号商品,并对使用这些商品的人提供必要的解释。他们认同了艺术家、知识分子们的习惯、禀性和生活方式的偏好。”文学艺术作品就此被绑架在商业的大船上,成为其获取消费者青睐的手段。[4]
文学艺术作品商品化所带来的便是以迎合大众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一方面,这种现象降低了文学艺术作品的门槛,打破了文学作品只限于高雅阶层的界限,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同时推进文学领域的繁荣;另一方面,许多的文学作品只是在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包装、炒作,并且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为了经济效益,迎合低级趣味。比如当下逐渐兴盛繁荣的网络文学,互联网为文学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较好的平台,降低创作门槛,但流行于网络的作品质量相差甚大,文学艺术作品商业化现象严重。
新文化媒介人在促进文学艺术作品商品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文学艺术作品商品化的同时,新文化媒介人应该提高商品的文化品位,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二、 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媒介人的出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文化要素融入到商业中。人们对商业产品的追求也不再只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文化价值。无论是商业街的广告设计,还是时尚服装的设计亦或是商品的品牌等,这些都带有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也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元素。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使用价值只是购买的初始欲望,而在选择商品时消费者更多的是关注商品的文化元素,或者说是新文化媒介人在商品中融入自身的理念。
新文化媒介人的设计给予商品众多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比如商品的品牌,在消费过程中品牌代表着消费水平,这也就无意识地进行着阶层划分。鲍德里亚讲道:“人们从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人们用消费定位自己的阶层,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中,消费者所消费的不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商品设计者(新文化媒介人)所制造出的象征性的符码意义。[5]
消费者置身于这样的消费文化之中,消费文化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元素充斥着整个市场,对消费者具有导向作用。以往大众消费所追求的多是使用价值,比如衣物是用来遮羞保暖,车是用来代步,房是用来遮风挡雨等,但是当下由于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大众消费在追求使用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物品本身的文化元素。比如,衣物不再只是遮羞保暖,而是显示自身品位、阶层的代符号;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也逐渐成为一种代表车主贫富的符号。
这种消费观的转变一方面提高了大众的文化品位,刺激大众对品牌产品的需求,甚至会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反向地使新文化媒介人更加壮大;另一方面,消费文化的转变不免会使大众产生攀比心理,出现阶层的分化。
新文化媒介人在促进文学艺术作品商品化的同时,进而潜移默化地对消费者的消费观进行导向。可以说新文化媒介人对当下消费时代的到来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对于这种消费观念,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消费。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述最早出现在西方,1988年费瑟斯通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演讲。而在国内最早由陶东风提出,并发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研究的兴起》一文,在文学界引起一场激烈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与高雅艺术界限的消弭:一方面艺术审美开始走进日常生活,例如街心花园、百货商场、商业街等;另一方面是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审美,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而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新文化媒介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文化媒介人,也有人称其为“知识的搬运工”,即将文学从神圣的殿堂搬到日常生活中。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就将文化媒介人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行为主体进行研究。新文化媒介人将附带有文化元素的商品推向市场的同时,便将文学艺术元素带到了普通大众身边,例如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广告等。这样便使日常生活与高雅艺术的界限逐渐消弭,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出现的关键。新文化媒介人将文化带进了日常生活之中,加快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度。这不断地丰富着大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提高普通大众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例如对文学功能的影响,一方面文学作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娱乐功能显著增强,但其教育功能却相对被削弱。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逐渐改变以往的创作追求,导向娱乐。这便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教育、认识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文化媒介人所促进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为文学界带来了激烈的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初由陶东风提出,他以西方费瑟斯通等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为外援,结合国内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虽然国内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并不成熟,但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新文化媒介人作为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桥梁,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隔阂,使我们不得不对文学进行重新认识。例如,文艺学研究边界问题,陶东风认为由于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现象,应拓宽文艺学的研究边界,例如将歌词、电影、广告等具有文化元素的存在纳入文艺学的研究范围,并提出将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当然也有学者反对这一观点,坚守文艺学研究边界或有所保留的拓展。这对于文艺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一次挑战。[6]
四、 结语
新文化媒介人或者“新型知识分子”,作为当下社会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这一阶层所产生的影响不乏负面效应,但这一阶层终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文化媒介人将文学艺术作品从神圣的殿堂逐步搬运到普通的大众生活之中,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或成为产品的组合元素,亦或成为以娱乐功能为主的文学、电影作品,这都有利于文学艺术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同时,新文化媒介人的发展壮大,对产业转型、文化转型有着积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转型提供条件。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其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文学作品教育功能的削弱、文学研究边界问题的争论等。新文化媒介人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例如,不要过度地追求利益,在运用文化元素生产商品或创作娱乐性文学作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其社会效益。
[1]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3(6):9-12.
[2]侯海燕.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媒介人[J].重庆社会科学,2007(9):57-59.
[3]吴红菊.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3-13.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5-30.
[5](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6-155.
[6]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66-172.
Study on the Impact of New Culture Media People
JIA Kuan-tao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The new culture media people are emerging class in the background of consumerism culture. In their pursuit of emotional exploration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y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culture with new cultural ideas and lifestyle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gradually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daily life, which ha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impact for life aesthetics. Such issues as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new cultural media people,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the quality of new cultural media people'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literary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will provide a sound reference for a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s well as a correct orientation for some unhealthy consumer culture. Meanwhile, It is conducive to bring a new division to the boundaries of literary research for their over-commercialized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nd to promote th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ry theory.
new culture media peopl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consumption cultur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2016-10-26
贾宽涛(1990-),男,山东德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G206
A
1008-469X(2016)06-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