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运行机制的多学科对策辨析
2016-03-06张海钟
张海钟
(兰州城市学院 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高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运行机制的多学科对策辨析
张海钟
(兰州城市学院 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但至今为止,有两个问题继续困扰着我们的具体工作进展:一是经过新生心理测评筛选出来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难以接受自己是心理疾病患者,拒绝接受咨询治疗,特别是拒绝直送精神卫生机构治疗;二是国家虽然已经印发《精神卫生法》,但学校不能强制送心理疾病患者到精神卫生机构治疗,而且,每个班级都有患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平时无法保证上课,课程考试多半不及格,但如果教师不给及格,又会发生自杀等过激行为。因此,目前可以选择的策略只能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强化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意识,解除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威胁感。同时,加快本土文化背景下心理咨询技术、辅导技术、康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消除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康复的时间漫长性,提高心理治疗技术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疾病;处理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西方特别是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指导原则,引领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逐步走向现代化。但西方的和西方化的港台心理辅导观念,有些并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为此,笔者曾于10年前发表文章论证价值干预问题,经过10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实践,笔者再次发现,经过新生心理测评筛选出来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难以接受自己是心理疾病患者,拒绝接受咨询治疗;同时,每个班级都有患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平时无法保证上课,课程考试多半不及格,但如果教师不给及格,又会发生自杀等过激行为。这使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非常为难。这些问题还引发了教育理论层面的公平问题和精神卫生学层面的法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可以选择的策略。
一高校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运行问题案例举隅分析
我国高校为新生开展心理疾病测查建档已经有至少20年历史,而且测验技术也在不断地现代化、信息化,测验使用的工具也从最早期的SCL-90到现在使用的UPI,基本实现本土化。但每年测评筛选出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跟踪观察辅导,作为心理保健咨询、教育辅导教师,我们有许多困惑:比如,有的学生症状观察发现,确实有严重心理疾病(为了避免刺激性过强,这里不用精神病),但家长拒绝承认,拒绝送精神卫生机构;有的学生行为观察发现,存在中度的人格障碍,但拒绝到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接受治疗;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变故,存在严重的急性应激障碍,但心理防卫机制太强,也拒绝接受辅导治疗;有的学生入学时,数学成绩只有40多分,却被录取到数学系,多门课程不及格,却拒绝转系;有的学生入校时心理测评发现,属于中度心理疾病,但国家并未规定这些学生必须退学治疗,而院系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如果主动开展辅导或者邀请精神卫生机构医师做康复治疗,则学生和学生家长又不配合,而且操作不当又会涉及隐私问题;有时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试图专门针对各个班级的心理障碍学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但没有学生愿意参加;至于有的学生学习动机和方法问题、恋爱受挫后的情绪问题、冲动造成的意外怀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恶化问题、家庭生活事件焦虑问题,都无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行为,或者慑于社会评价归类,或者慑于自我意象威胁,如此等等。一方面可以归因于各院系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认识问题和懒惰,另一方面也可以归因于心理教育辅导机构人员的缺乏以及这些人员的被动等待,同时还有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思想观念问题,当然中国文化中歧视心理疾病患者的传统也是根本要素之一,需要做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策略的辨证与选择。
二高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机制的多学科困惑与思考
前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学生,如果我们选择主动找寻并提供咨询服务,当事学生和家长又不接受,这就成为心理学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被动等待咨询,这些学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学校安全,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多门课程难以合格,无法毕业;学校如果坚持必须毕业,为这些学生提供选择就业的机会,那就涉及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特别是当心理正常学生因为课程不合格不能毕业时,还会涉及教育的基本价值观问题,比如教育公平问题。但是,如果不允许这些学生毕业,就意味着这些学生将失去就业机会,在心理疾病的压力下,生活会雪上加霜,这又是一个社会学问题和管理学问题。
如果我们选择参照医学价值观,作为心理咨询师就可以心安理得,当事学生不寻求咨询,我们可以坐视不理;如果我们选择卫生学和教育学的价值观,那就完全不同,作为心理保健人员、心理教育人员,我们必须主动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学生提供登门登舍、进院系进班级服务;如果我们选择社会学、管理学的价值观,那就需要强制性教育辅导、咨询治疗。但是,主动服务又存在着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阻抗,也就是元阻抗。
显然,解决问题必须选择主动,心理教育必须选择主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也必须选择主动。因为,高等学校是教育机构,也是管理机构,是有一定卫生防疫职能的教育机构,不是医疗机构,不是司法机构。尤其是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治疗学生心理疾病、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是学校所有部门的共同责任。解决阻抗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强化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意识,解除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威胁感。同时,加快本土文化背景下心理咨询技术、辅导技术、康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消除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康复的时间漫长性,提高心理治疗技术的实效性。
三高校解决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运行机制的策略选择
就目前而言,必须采取管理学和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对策,即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学生进行分类,约谈家长,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形成家庭学校共同认识,采取强制性咨询治疗措施。具体办法是能休学治疗的休学治疗,能边咨询边学习的,就边学习边治疗;该团体辅导的就团体辅导,该到精神卫生机构治疗的就送精神卫生机构,通过专制的方式推进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同时,一定要建立心理保健和治疗的校医院和校心理辅导机构合作机制。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的人员配置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每5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育和咨询辅导教师。15000名学生的高校也就3-4名专职人员,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新生心理测评,特别是心理保健周和心理文化节以及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就基本占据全部时间。而学校层面的策略是,依靠教育学院或心理学院兼职教师,同时依靠各院系党支部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班主任、团支部书记、各班级心理委员,构成工作网络。但这种机制其实难以产生实效,主要问题是党、学、团干部尚未受到科学的培训,更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很多情况下,他们缺乏关心心理疾病患者的耐心和爱心,甚至嘲笑和应付成为常态。如果按照每1000名学生配备1名心理咨询辅导专职人员的标准,那么至少每个学院有1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才可以做到主动服务,才可以做到科学化服务。
其次必须解决学校医院与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协作问题。新世纪前10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风潮,高校医院发展进入低谷。许多高校医院都成了感冒打针机构。如果把心理健康与疾病问题分类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只解决预防问题,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只解决心理障碍问题,至少校医院应该能够解决一般心理疾病,而严重的精神疾病应该送到精神卫生机构。但目前校医院的医师配备和医疗设备以及场所,都无法满足需要。即使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试图将精神疾病患者强制送到精神卫生机构,没有医生的配合也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心理咨询师不是医生。
再次需要解决政工干部和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员的合作机制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工作处负责,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中心,与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医学院合作,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采取行政程序,督促各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咨询辅导中心受到政治教育因素的制约,难以发挥作用;一种是团委总体负责,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中心,与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医学院合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完全融合,但只能是教育活动,咨询辅导往往成为文艺活动;一种是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医学院等学科教学机构设立办公室,这种模式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但因为僵死的行政运行惯性,难以做到政工干部和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员的合作机制的流畅。因此,最好的选择是成立心理教育处,但又会面临编制问题。
四精神卫生法与高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运行问题
201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该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辅导人员工作定位失措,总是喜欢越位开展心理治疗工作。而学校领导和政工干部们也错误地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治疗神经病。显然,法律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而且有四种行为要给予处分: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的;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的;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的。
因此,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其实界定了精神卫生工作者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者的界限。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实践中,操作起来并不轻松。如果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认为,某学生有精神疾病,送到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而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的咨询师、教师又不能进行精神卫生诊断,将无法确定是否该送精神卫生机构诊断治疗,且家长往往难于接受事实,这些问题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路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海钟,李红霞.心理保健辅导咨询治疗中的价值干预问题之我见[J].甘肃教育,2008(8).
[2]赵斌,王灿平,李真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陈毕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家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Class No.:G448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Haizho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Since 1980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very good results. But so far, there are two problems to plague the progress of our concrete work. For one thing, the stud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refused to accept their mental disorder, especially to direct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for another, although the state have issued Mental Health Law , but the school can not send student patient to the mental illness hospital to to accept treatment.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limination of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ease are what we have to at the mo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mental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4-0001-3
作者简介:张海钟,硕士,教授,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城市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兰州城市学院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