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6-03-06申长崴

关键词:大学语文校园文化影响

申长崴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大学语文课程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申长崴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158100)

摘要: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语文课程以其人文性、通识性等特性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影响和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能力提升空间和实践平台的大学语文课程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巩固、提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又能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高。

关键词:大学语文: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使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强调知识的宽度和理论的深度。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引导学生文化认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渐进融合、协同互促的有益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程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1.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上看。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课程以语言文学为授课内容,面向全口径、各专业学生,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因其课程性质和受众特点,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比较容易完成普泛式教育和引导,其内敛和外化的精神内核能够很快映射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2.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性上看。

第一,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定位在语言文学,具体涵盖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写作、文学评论等方面,可谓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浓缩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增加大学生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文修养,进而启发思维、开阔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精选的人文著述带来人文精神养成的同时也实现了强烈的审美评价,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都可得到提升,而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又可以端正学生的文化价值观。

第二,通识性和工具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比拟的通识性特点,既有知识的基础性,又有文化的综合性,是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拓宽学习视野的课程实现方式。我们知道,高校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有效实现渠道,作为通识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在校园文化养成和引领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以锻炼,尤其是演讲口才、基础写作、阅读品鉴等方面能力。

第三,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由古及今、注重文史哲的结合,既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将启蒙性、哲理性、典范性融汇一处。这里,学习选文原典是表层,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底蕴是内核。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容扩中外、兼收并蓄,汲取了多元的文学和文化思想,可以让出生在物质文明发达年代的青年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借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安排还能有效交融传统性和时代性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二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协同影响

1.高校校园文化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顾问欧文·拉兹洛在《多种文化的星球》中表述,“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就像语言和宗教或法律和艺术一样,科学、技术和经济基本上是文化现象,由社会在它们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有社会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和技术的价值的精华。”文化体系中包含多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可谓是其中一种,它是高校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是物质建设、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校风学风以及文化设施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综合的产物,具有内容开放性、定位高雅性、品类多元性、内涵创新性、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其核心是校园精神或校园风气的养成和彰显。受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青年学生是文化主体,以立德树人是主要导向,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是主要内容。

2.大学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向推动。

第一,体现内涵导向。虽然大学语文仅是一门课程,但是它的定位和特性使其可以在教学各个过程和环节中强化校园文化精神。以作为校园文化浓缩代表的校训、校风为例,我国各高校校训、校风多来源于古文典籍或传统文化思想,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分别出自《周易》和《论语·子夏》。以笔者所在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校风“励精图治,至善日新”出自《大学》,学风“见贤思齐,厚积薄发”出自《论语·里仁》和《杂说送张琥》。可见,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过程中,既能探寻到文史典籍的初始含义,更能结合校园文化精髓领悟出当下之思。大学语文课程一方面推动学生对经典典籍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指引校园文化内涵导向。

第二,实现品质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有着不断扬弃、凝练、积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门课程的广泛教育、一种精神的提炼锻造、一位教师的人格影响、一项长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可能起到推动校园文化品质优化的作用。例如,每位在校生都要参加的成功素质训练是黑龙江工业学院较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从大学语文课程中精选了《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作为每日“目标强化”和“分享感悟”两个训练环节的指导文章,“治国、齐家、修身”的理念进一步熔铸到学生的思想当中,也进一步影响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确,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多弘扬真善美,推崇修身扬善、砥砺德行、练志怡情、敬业奋斗等精神,这对学生行为、思想的影响无疑是十分积极的,进而对构建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驱动力。

3.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反向促进。

第一,重视课程建设。高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态度,一种是看做为高中语文的延续,或者缩减学时将其边缘化;一种是充分肯定,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时。可以说,无论是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皆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大学语文类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启迪和辐射作用。一些校园文化特色鲜明、载体文化建设得较好的高校往往愈加注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在确保普遍开课的基础上,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和课程反馈皆有所进步。正所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要全局谋势造势。这里,校园文化成为了一种隐性的整合手段和教育方式,既提供了课程建设的理性指导,也体现了激励和反向促进作用。

第二,提升学习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的外延,其传承性和互动性使其可以广泛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时刻参与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常常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效果,例如:在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学生组织开展的“学风建设口号征集活动”“校园原创歌曲征集活动”“楼宇赋名活动”“诗歌创作大赛”“书香校园有我”“善小善为——文明养成活动”等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普遍运用到了大学语文课程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为此在课堂上和老师请教探讨,和同学互动交流,如此,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有所提升。

三基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路径

1.融合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创新评价模式。大学语文课程传统考试方式比较单一,重知识轻运用,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该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如学生参与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部分平时成绩,既可以是独立参与,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笔试试卷中加入多元、开放、发散式的题目,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

第二,注重写做赏鉴。大学语文课程应将知识点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内在能力,因此要启发思维,锻炼学生学写学做。例如,鼓励学生创作文学作品、模拟写作常用公文,尝试做各种创意案、参与校内外文化活动设计。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鉴,精选优秀篇目和内容,进行书面或口头的鉴赏评价。在学生中形成思考感悟、品味意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赏鉴评价、诉诸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积淀修为。这样,一改通常死记硬背、僵化理解的学习状态,创设一种别样的教学环境,以写做赏鉴为突破点将课程知识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能力之中。

2.融合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第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实效的展现不能离开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各式样、类别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凝聚着校园精神和文化主张。青年学生参与率极高的朗诵、辩论、风采大赛、话剧表演、征文等人文类活动都是较好的锻炼平台。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积极参与人文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理工科学生往往都是大学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建议教师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过程中,积极关注所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和进程,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将二者相结合。

第二,投入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活动开展能对学生起到“近朱者赤”的互动影响和春风化雨般的渗透陶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团不必一定是在学校注册、开展活动的传统式学生社团,还可以是授课教师在授课范围内组建的类似兴趣小组的小型社团。和大学语文课程密切相关的社团如文学社、戏剧表演社、新闻社、朗诵协会等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此类小组、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后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还能跳出课本范围,自主地向更精、更深学习。

参考文献

[1]闫慧霞.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3).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冯玉新.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山东高等教育,2013(1).

[4]齐瑞星,华静,大学语文[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国年,王颖.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2011(7).

[6]汤溶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韩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的启示[D].扬州大学,2009.

Class No.:G64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Influence of College Chinese on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hen Changwe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Chines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with its humanity, genera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College Chinese, which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capacity building space and practical platform, can help to consolidate and upgrade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culture .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4-0033-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课程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影响研究”(编号:JG2014020157)。

作者简介:申长崴,硕士,副教授,黑龙江工业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校园文化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