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6-03-06苏新宁王东波
苏新宁,王东波
(1.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2. 江苏省数据工程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3.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中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苏新宁1,2,王东波3
(1.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2. 江苏省数据工程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3.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通过对2014年中国SCI和SSCI学术论文外流情况的统计,当前学术论文外流的严重情况被全面和具体地呈现出来。通过系统梳理学术论文外流的相关研究,一方面从国家对论文外流缺乏宏观引导、科研考核机制刺激优秀论文外流、我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以及国内期刊运作机制与国际化水平尚待提升4个方面揭示学术论文外流的具体原因;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提出加强国家引导、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际顶级期刊、调整科研绩效考评政策、深化期刊体制改革、设立国内科技论文评奖机制5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学术论文;论文外流;科研考核机制;评奖机制
一、引 言
2014年,SCI收录自然科学论文159.67万篇,其中我国被收录了19.01万篇,占12.08%,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SSCI收录的社会科学类论文为38.68万篇,其中收录我国社会科学类论文0.92万篇,虽然仅占整个SSCI论文总量的2.38%,但增速极为迅猛,相比2010年几乎增长了1倍。我国的国际论文虽然整体上数量非常多,但被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论文从没有被引用过。同时,上述被SCI和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发表在我国主办期刊上的相对越来越少。2000年,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40%发表在我国SCI期刊上,到2014年这一比率降为不到20%,而这期间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从59种达到了139种,增加了两倍多,而被SSCI收录的我国论文中95%以上发表在国外主办期刊上。据统计,我国国际高影响力的论文中,发表在本土SCI和SSCI期刊上的论文寥寥无几。从目前研究者投稿意愿上看,科研工作者更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论文投至国外期刊上,对于质量相对低一些或者不那么重要的论文方才投到本土期刊,从而造成了本土期刊尤其是以中文语言为载体的国内期刊难以收录一流的、高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目前,中国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正如中国科学院汪品先院士所痛心疾首地指出的那样“现在,在中国科学界你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外国人出题目,我们买国外的仪器去做,做出来的结果,发表在人家的杂志上,去支持人家的结论”。这似乎就是在自己土壤中孕育出的优质花卉,待到开放时却放到他人的土地上,供他人欣赏。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创建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
有关学术论文外流的问题,相关的研究者从论文外流的现象、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宋鸿主要从科技评价指标的调整和期刊编委主动投稿两方面对应对学术论文外流的问题展开了论述[1]。通过对农业工程领域SCI和EI论文的分析,刘丽英等指出在2003—2012的10年间,农业工程领域优质论文外流前后相差十几倍,并从国内期刊国际化、评价模式更改和提升出版速度3个方面给出了应对方案[2]。针对国内SCI论文外流的情况,付晓霞等提出通过构建汉语言论文与期刊的检索数据库与索引数据库,从而提升学术评价的话语权[3]。徐婕等系统分析了国内论文外流的原因,并结合日本、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在期刊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4]。以国内外化学领域SCI期刊评价指标为切入点,张迪等针对如何提升国内期刊的整体质量、遏制国内论文加速外流的相应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究[5],通过同样的方法,王密平对医学领域论文外流的情况也进行了探究,并基于统计的具体数据结果给出了切实的应对策略[6]。以《分析测试学报》为个案,盛文彦等从如何获取优质稿源为视角,从期刊编辑的角度给出了控制学术论文外流的切实可行的措施[7]。通过对学术论文外流的监测,吴锋等给出了国内学术论文外流的主要地区、主要学科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学术论文外流的“冰封期、破冰期、加速期和问题凸显期”4个阶段的周期分布状况,指出国内论文外流处于后半警戒区的状态[8-9]。通过对学术论发表成本的估算和回购环节花费的统计,刘丽英等不仅给出了学术论文外流经济损失的构成比和具体原因,而且提出了学术论文外流经济损失的计算模型,并以农业工程领域的论文外流为对象,计算了具体的损失情况[10-11]。在上述有关学术论文外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国内SCI和SSCI论文具体外流的整体情况,笔者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造成国内高质量学术论文外流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优秀论文高速外流的原因
正如英格兰哲学家休谟所说:“人人都承认,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国内论文外流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经过细致地梳理,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国家对论文外流缺乏宏观引导
自实行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与日俱增,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家鼓励中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际期刊上发文要求被扩大化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在进行学科评估、博士点增列以及重要基地的评审中,无不把SCI和SSCI论文,尤其是发表在国外主办期刊上的SCI和SSCI论文,作为缺一不可的指标。在这一标准的刺激下,国内优秀论文纷纷涌向国际期刊,而本土SCI期刊只能退至次要位置,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优秀期刊在国际上只能沦为二、三流期刊。从近几年我国优秀论文外流的速度上看,我国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与国际一流期刊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国家需要从宏观政策上引导,以淡化国内外SCI和SSCI期刊的差别,确立以文评文而非以刊评文的评价机制。
2. 科研考核机制刺激优秀论文外流
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应对国家对机构科研水平的评估,在本单位职称、绩效的评定和评估中,更是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和SSCI论文作为重要指标。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我国优秀论文急速投向国际期刊。根据统计数据,高校所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博士研究生,这也与高校对研究生的考核有密切的关联。许多高校均把是否发表SCI或SSCI国际论文作为对博士生考核的标准,并直接与奖学金和学位关联起来。同样的情况,博士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的毕业生,在面向高校特别是“211”以上高校或科研实力较强研究单位的求职过程中,如果没有国际SCI或SSCI论文,基本上是“寸步难行”。科学研究作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各高校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设定国际化发展目标本是一件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忽略了论文本身的质量,单一追求杂志等级,或“一刀切”的以发表SCI和SSCI论文来衡量的话,轻则有失偏颇、重则因噎废食,严重影响了本土期刊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化的进程。因此,科研考核方向必须调整,对于论文考核在“重刊”的同时更应注重论文本身的质量和水平,否则国内论文外流的趋势不仅不会停止,反而会愈发严重,且不利于本土期刊的发展。
3. 我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我国高水平论文的外流极大影响了高水平期刊建设的进程,同时,高水平期刊的缺乏又刺激了我国高水平论文的外流。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我国期刊目前较少达到国际一流期刊的重要障碍。根据JCR2014年最新期刊排名,Top500的期刊中,我国期刊仅有5种;在JCR2014的报告中,中国SSCI期刊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期刊只有3种。在某种程度上看,我国高水平期刊的稀少是导致高水平科研成果外流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一因素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的对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论文进行重奖的绩效政策刺激下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4. 国内期刊运作机制与国际化水平尚待提升
正如习总书记引用古语所常说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国内优秀论文的大量外流,本土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运作机制也是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期刊体制上看,绝大部分期刊是非独立法人的编辑部,缺乏主体性、独立性和灵活性,导致期刊的运作停留在国内平台上,期刊的发行也局限在国内,缺乏与国际期刊公开竞争的机会。论文审稿的国际化程度也较低,绝大部分的审稿专家是本土专家,致使本土期刊难以从国际水平视角考察论文的质量。期刊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例如同样是SCI收录的化学期刊,国际期刊编委会人员中期刊主办国人员基本上在60%左右,而我国期刊中相应人员的比重则在80%左右,更缺乏各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由于运作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编委国际化程度较低,本土期刊的稿源也受到了极大限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期刊的本土作者论文占8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期刊质量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三、遏制高水平论文外流的应对策略
国内优秀论文的外流极大影响了国内高水平期刊的建设进程,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产出大国,如果缺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强国。针对我国优秀论文急速外流,我国期刊水平与国际优秀期刊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的现状,如何引导我国优秀论文投稿本土期刊,如何激励本土期刊提升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1. 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国家引导
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上对高水平论文留在本土期刊进行引导。例如,要求对由国家财政资助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1国家协同创新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与委托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成果优先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期刊上,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首发的制度;在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评定的过程中,要求有一定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在本土期刊上,构建人才评定的本土期刊论文倾斜体制。从制度上确保国内期刊能第一时间刊发国内重大、基础和前沿的科研成果。
2. 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际顶级期刊
结合中国的优势学科、瞄准国际学科发展的趋势,集中国内一流学者、广纳国际知名学者,基于“顶层架构”理念,树立兴办国际期刊的意识。在具体操作上,集中“期刊专项、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和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的经费,重点资助3—5个综合期刊和各学科2—3个专业期刊,打造中国的“Science”“Nature”“Cell”和各学科的顶级期刊。通过打造国际顶级期刊实现对国内和国际有重要影响论文的刊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顶尖论文外流的问题,而且促进国际顶尖论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 调整科研绩效考评政策
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弹性的、多维度的绩效考核措施。正如“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所说“由于科研管理者的懒惰,希望一个数字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评估人也好,评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标,若只要求一个字‘快’,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综合的评估指标。”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从认识上增进对SCI和SSCI论文的全面了解,破解对SCI和SSCI论文的“迷信”;另一方面在制定绩效考核政策过程中,既要考虑高影响国际论文的重要性,又要兼顾发表在国内期刊上高质量论文的影响力。绩效考评政策的调整是实现遏制优秀论文加速外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论文外流这一问题最有效的举措。
4. 深化期刊体制改革
国内期刊要全方位提升自身质量、增强期刊的影响力。打破对学术期刊尤其是对科技期刊的机制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让学术期刊在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之路上形成独立、自主、有竞争力的管理模式;结合大数据这一发展趋势,实现对期刊的开放存取,促进国内外研究者检索、下载和阅读,借鉴社交媒体和全评价的理念,对国内学术期刊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进而提升国内期刊的影响力;根据期刊自身特征,增强中文语种期刊向英文语种期刊的转变力度,使英文科技期刊达到整个期刊的15%左右,实现编委的国际化并让外籍编委人数超六成以上,同时九成以上的稿件送国际专家外审,并通过多种渠道刊登国外研究者的成果,针对特定的期刊适当扩大刊登论文的数量。从市场化这一制度和国际化这一潮流出发,针对中国期刊的特点,全面提升期刊的质量是减缓当前论文外流和最终实现优秀论文“回流”的根本所在。
5. 设立国内科技论文评奖机制
为了激励我国学者将优秀论文发表于国内期刊,促进国内优秀论文投稿本土期刊,建议设立科技论文国家级奖励制度,每年开展本土期刊刊载论文的国家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吸引更多优秀论文发表于国内期刊。同时,促进我国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为打造我国国际顶级期刊奠定基础。当我国期刊已完全进入国际一流期刊大家庭之时,可以将优秀论文的评选拓展至国际期刊。
四、结 语
通过调研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外流的整体情况,笔者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的科研情况,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萨尔瓦多谚语说:“语言不灭,民族不亡。”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希望看到更多用中文撰写的优秀学术研究论文,而且在“科学无国界,论文有国别”的共识下,在中国人兴办的国际期刊上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1] 宋鸿.高水平学术论文外流问题应当引起重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16(5):736-739.
[2] 刘丽英,魏秀菊,王柳,等. 2003—2012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状况定量分析:以农业工程领域论文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78-484.
[3] 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我国优秀论文外流的现状与对策[J].编辑学报,2013,25(4):325-328.
[4] 徐婕,韩连庆. 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现象的剖析和建议[J].学会,2013(3):53-59.
[5] 张迪,邓三鸿,张庆茹.国内外化学期刊影响指标对比分析:由我国论文外流引出的话题[J].图书与情报,2015(1):44-48.
[6] 王密平.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状况分析:基于医学学科[J].图书与情报,2015(1):49-52.
[7] 盛文彦,吴惠勤,龙秀芬,等. 科技期刊如何在论文严重外流的情况下吸引稿源:以《分析测试学报》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10):39-42.
[8] 吴锋,王建冬.20年来中国大陆科技论文外流态势监测与评析[J].情报杂志,2013(3):66-71.
[9] 吴锋,何锋.我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历史演进及对科技期刊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3(3):75-78.
[10] 刘丽英,魏秀菊,王柳,等.科技论文外流文献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建立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15(18):311-314.
[11] 刘丽英,魏秀菊,朱明,等.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的文献经济损失构成及原因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5):426-428.
(责任编辑:高虹)
10.3876/j.issn.1671-4970.2016.04.008
2016-06-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4@ZH051 2014-2016)
苏新宁(1955—),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与检索、信息分析与科学计量研究。
G250
A
1671-4970(2016)04-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