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蹈厉传统与诗为心声
——近代岭南画报所刊题画诗考论

2016-03-06王新锋

关键词:海珠尔雅题画

王新锋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蹈厉传统与诗为心声
——近代岭南画报所刊题画诗考论

王新锋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题画诗发展到近代,报载题画诗开始出现。《时事画报》《香花画报》《海珠星期画报》和《非非画报》是近代岭南四份画报。它们的题画诗实践主要有:设置“艺苑”“诗界”“丹青妙品”“画人小史”等栏目,广泛刊登传统题画诗作品;发表“题画诗词稿钞”“微尚斋笔记”“画诗话”等专栏文章,普及题画诗知识;创新出照片题诗、漫画题诗等新形式,形成可观的报刊诗人群体,发表杜鹃诗、菊花诗等题画新诗,促进题画诗的发展。近代报载题画诗研究,可以匡补题画诗研究的史料不足,还原报载文学发展的历史本相,揭橥近代画报的文学史意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题画诗;报刊传播;诗画编辑;题画笔记;版本校勘

画报,是“以刊登摄影图画、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它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和知识”[1](P149)。岭南是中国近代报刊溯源地,出现《赏奇画报》《时谐画报》《天趣画报》《新广东画报》《汕头画报》《少年画报》《建军画报》等一大批画报,其中,题画诗实践比较突出的,当属《时事画报》《非非画报》《香花画报》《海珠星期画报》。

《时事画报》1905年创刊于广州,1913年停刊,前后跨越9年时间。创始人潘达微、高剑父,美术部有伍德彝、崔芹、冯润芝、谭云波、陈树人、高剑父、郑侣泉、高奇峰、蔡哲夫、黄少梅、谢英伯、何剑士、黄宾虹、马星驰等。撰写有陈垣、黄世仲、陈树人、潘达微、何剑士等。《时事画报》以时事为关切,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激浊扬清,为社会变革鼓与呼。

1928年,《香花画报》与《海珠星期画报》在广州创刊,张清泉和罗达夫是这两份画报的文胆主脑,两报栏目设置、内容风格、报刊定位极为相似。同年5月,《非非画报》创于香港,社长杜其章,总编辑黎耦斋,美术部有高剑父、高奇峰、冯润芝、潘达微、尹笛云、邓芬、李宝祥、张云飞、帅铭初等。撰述部有劳孟纬、黄鹏、罗海空、邓尔雅、薛超民、邓晃云等。《时事画报》与《非非画报》虽隔二十余年,但先后麋集粤港沪著名画家文人,阵容强大,为近代所仅见。

一、 诗画传统与近代画报观

题画诗要处理的首要问题,是诗画关系问题,也就是图文关系问题。中国古代有“左图右史”“左图右文”的记载,就是倡导图文并茂传统。后来,宋元小说的“出相”,明清小说的“绣像”“全图”“偏像”等手法,以及“绘像”“绘图”“增像”等概念,都是图文传统的不断发展[2]。图文并茂符合人类认知特点,最终成为文学传播的重要特征。题画诗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除指题于画面上的诗外,还包括一切与绘画有关联的诗”[3](P1)。狭义题画诗则指题于画面且内容与画有关联的诗,“以画为中心”是狭义题画诗的首要之意。本文研究对象为广义题画诗,从符号层面讲,它的诗画关系涉及诗与画的组合方式、形态与水平等问题,与画报定位及编辑水平密切相关。

画报的艺术实践,是其传媒观念的折射与反映。《非非画报》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美育倾向,“夫欲古今中外之真之美,而冶于一炉,缩乾坤宇宙之影之形,而函于尺帙,供人月旦,举世阳秋,故艺术之盛举,亦国粹之功臣也”[4](P1)。《海珠星期画报》的“发刊词”也说:“道德沦丧、江河日下,社会满蓄乖戾之气”,“而其最大总因,则在先举数千年神圣相传之文化。”继而认为:“图画发人观感,其收效似至微,然积之以渐,每受熏陶而不自觉,吾人既认转移风俗。”“但化善为恶化戾为祥之本旨,始终抱定不移。”[5](P2)《时事画报》则大声疾呼:“所重乎报者,以其能普及于社会,而为教育之补助也。”“日漫月滋,其所以转社会者力至伟业,报以画,其道在是。”最终,“群德修而政教善,雍和见而暴戾消,文明之真,自此得之”[6]。传播传统艺术文化,熏陶化育社会风气,促进个人社会发展,实现人类文明进步,这种乐观主义画报观经《时事画报》揭橥呼号后,最终成为近代岭南报界的普遍共识。

二、 题画诗报刊传播路向蠡测

近代画报如何宣传普及题画诗?主要有三种传播方式:作品复现、文章刊载、照片与漫画配诗。所谓“作品复现”,指借用石印技术,将画作呈于报端,读者在报上观画品诗。四大画报所设绘画专栏众多,这些栏目原本是为绘画而设,但文人画多有题诗,绘画专栏也就成为题画诗的宣传园地。 《非非画报》设“画人小史”栏目,刊登崔辑堂藏《新罗山人陶潜采菊图》、黎耦斋藏《石涛和尚山水》、杜其章藏《戴醇士山水》《戴熙山水》、黄少梅藏《蒋莲人物》、高剑父藏《罗两峰鬼趣图》以及钱江的山水画。黎、杜、高、黄诸人既是诗画名家,又是画报同人,专栏介绍古今画家达数十位。《香花画报》的“广州画人征略”栏目,《海珠星期画报》的“丹青妙品”栏目,都曾图文并茂宣传古今画人画作。不仅如此,画报还推陈出新,给文人画再配上近人诗,“东坡事迹图题咏”堪为代表。

所谓“文章刊载”,指用专栏文章形式宣传普及题画诗知识。《时事画报》设“画苑谭屑”栏目,专文介绍郑所南、夏銮、张静修、赵孟頫、陈树人、郑板桥等古今数位画家。1909年,《时事画报》连续3期刊陈树人撰写的《画诗话》,介绍金农的题竹诗、张羽的山水诗和居廉、夏銮的题画诗。1928年,《海珠星期画报》第1期设“微尚斋笔记”栏目,连续4期,介绍画坛逸事、绘画理论与作品评鉴,论及吴荣光与韩珠船的两首题画诗[7]。“微尚斋笔记”作者当为汪兆镛,这些文章后来被收入《岭南画征略》。同年,该报第3期设“题画诗词稿钞”栏目,连续6期,刊梁鼎芬的《题碧香图·调寄青门饮》和《题桃花晓妆图·调寄醉桃源》,陈白沙的《林塘春晓图》和《题张官能画松》等26首题画诗[8]。节庵本是题画诗高手,曾作多首题画诗,这两首词后被叶恭绰收入《欸红楼词》,但文本出现多处差异,如“弄浮生一般无谓,待侬狂笑”句,在《欸红楼词》中则变成“算浮生一般无谓,待侬狂啸”。

摄影术在近代岭南较为发达,潘达微对摄影有着强烈兴趣,并进行不少探索,因为采用石印,且有强大画家阵容,《时事画报》只是偶尔插入照片[9](P121)。到了20世纪20年代,画报中的照片比较普遍,出现潘达微、杜其章、黎耦斋、李宝祥等多名摄影师,照片题诗遂屡见报端。1907年,《时事画报》第17期,刊“秋瑾女士像”,配其遗诗6首,是现存较早的报载照片配诗。1928年,《非非画报》第3期发行“游泳号”,邓尔雅为潘达微、李宝祥、杜其章所摄泳装照作了6首诗。1928年,《海珠星期画报》第2期,刊书法家萧娴女士照,并附其作七绝《题秋江艇图》。 与照片配诗相比,漫画配诗非常罕见,1928年《非非画报》第4期,刊杜其章的《陶园酒家玩月抒怀二首》为笔者仅见。杜诗被排在报纸左侧版面,右侧版面是一幅时事漫画,意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左诗”发旷古幽思,叹人生之易逝,属于传统咏月诗范畴,“右画”则直指近代日本侵略的危机,形成有趣的图文关系。

刊登传统文人画题诗作品,撰写题画诗专文,照片配诗与漫画配诗,是近代岭南报载题画诗的三种传播方式。随着画报影响的扩大,使得阅读由以前的士大夫等社会精英迅速覆盖更加庞大的社会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题画诗从古代文人狭小的圈子解放出来,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题画书写与古调新韵

题画诗属于依附绘画作品而形成的衍生性艺术现象,其文学水平与绘画创作息息相关。从宋代开始,将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门,是一种通行的分科方法,我们现在还在沿用[10](P106)。因此,报载题画诗也可大致分为三类:题山水诗,如萧娴的七绝《题秋江艇图》、王文浩的七律《题高君奇峰寒塘春霭图》;题人物诗,如吴道镕的七言咏史诗《东坡事迹图题诗》、黄桂庆的五言挽诗《挽三水梁保三先生诗》;题花鸟诗,如剑豪七绝咏物诗《水仙》、邓尔雅的七绝《自题画梅》。

夜静群籁息,乾坤浩然白。寒梅万斛花,中有袁安宅。

更邀明月来,未许幽香隔。老鹤时一鸣,空山破寂寥。

这是岭南画家刘玉笙的一首题山水诗,他以画见长,诗名不彰,画报上发表的题画诗多以改写为主。邓尔雅发表四首《题画山水》,其一为:

上帝本无能,窃得人草稿。遂令天地间,江山如此好。

邓尔雅,东莞人,早入南社,善题画诗,潘和将其与“赵倚楼、鲍孤雁、黎牡丹”等并列,称之为“邓折扇”。在他自选、自校的《绿倚园诗集》中,四首均未收录。后人编《邓尔雅诗稿》时仅收这一首,题为《学画口占》。 因为摄影的使用,题人物诗孕育着新的变化。画报曾刊东官生七绝《题红豆词人晚香眉史小照》四首,以下为其中一首:

风流不斗露桃妍,惟结幽情媚晚烟。留的秋容图画里,不教零落北风前。

1928年,《非非画报》在第3期发行“游泳号”,潘达微、李宝祥、杜其章曾拍摄多幅女性泳装照片,邓尔雅为其题诗6首,其中一首云:

出水花比荷性灵,下有红掌浮绣翎。晚来一片连莎绿,写向人间作画屏。

比较后不难发现,题山水诗的内容形式变化甚微,表现出很强守成性。题人物诗则因摄影的介入,表现出更多近代气息,将现实泳装人体作为审美对象书写评点,照片题诗突破题像诗的传统创作范式,标志着审美观和题画诗的变化。纵观四大画报所刊题画诗,花鸟诗最多,水平也高,所咏花鸟以杜鹃、菊花、梅花为多。

凄月嗁烟总不胜,东风断肠近清明。悠悠远道春将来,万点飞红送客行。

这是陈树人的《题画子规杜鹃花扇面》,1906年,《时事画报》第21、第36期,又刊树人两幅杜鹃花画,附诗两首。二诗俱用“杜鹃啼血”典故,痛陈国家沦亡之痛,发出“触物更伤情”与“哀啼徒自苦”的喟叹。无独有偶,邓尔雅在1907年曾作多首杜鹃诗:

蜀山蜀水旧繁华,剩有春城万树花。尤恨托根无片土,年年飞作一天霞。

这首名为《题红杜鹃花图呈黄晦闻》,是邓尔雅为黄节所作。同年,邓尔雅又有两首杜鹃诗发表,名为《题画红杜鹃花》,其一为:

国破春心在,魂归蜀道难。至今花朵上,口血未曾干。

作为邓尔雅的挚友,高剑父作《题画红杜鹃花赠邓溥》,与邓唱和:

春魂未能消,春恨何时灭。不作杜鹃啼,却带杜鹃血。

因为画报之故,身处天南海北的高剑父、邓尔雅与黄节,得以创作多首题杜鹃诗,吟哦唱和切磋诗艺。亦因画报,吴道镕、刘未林、庄蕴宽、李景康、陈步墀、谈道隆等海内名士才能为“东坡事迹图题咏”配诗,构建群体交往新风尚。这些事件说明,画报日益成为文人群体联系纽带与交流平台,文人交往不再局限于结社雅集、诗酒唱和的传统方式,报刊交往日益突出。

杜鹃缘何成为诸人题咏的对象?这与它的文化含义有关。“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是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腔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婉,纯洁、至纯”[11](P58)。郭沫若的这段杜鹃礼赞,广为人知,凄婉哀愁的神话传说累积丰富的文化意象,历史上的杜鹃书写亦不绝如缕。及至近代,民族危亡势如累卵,杜鹃意象契合悲伤哀婉的时代情绪,成为爱国诗人忧愤情怀的理想表达对象。这种文化共鸣,不仅促进了杜鹃诗的书写,还促进了梅花、菊花等题材诗歌的创作。

美人独立能遗世,绝代风姿秦汉装。昨夜东风偏好事,南枝先与好春光。

这是邓尔雅的《自题画梅》。1928年,《非非画报》第7期,刊南社诗人剑豪的七绝《红梅图》诗。1928年,《海珠星期画报》又刊彭玉麟的《自题画梅》二首。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其不惧严寒、不怕寂寞的形象深得文人喜欢,它也是文人画的传统题材,题梅诗不胜枚举。情形相似的还有菊花诗。1928年,《海珠星期画报》第3期,刊郑板桥的《自题画菊》。1928年《非非画报》第五期为“渊明号”,大量刊菊花题材绘画与诗歌。菊花历来是隐士的象征,在进退失据的近代社会,为文人墨客提供精神慰藉,题菊花诗自不可少。

四大画报风行二十余年,围绕它们形成稳定的文人群体,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题画诗作者群体达五十余位,创作发表数量可观的题画诗。这些诗作或抒情、或记事、或说理、或咏画,共同构建独特的岭南文学景观,具有生动的文学价值。从版本比较看,画报记载与诗集收录颇多不同,而报载作品往往又比通行的题画诗集编纂得更早,这就为版本校勘作品集佚提供可能。

[1]本书编写组.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2]程国赋.“左图右史”的小说呈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26.

[3]刘继才. 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4]黎耦斋. 《非非画报》发刊词[J].非非画报,1928(1).

[5]李大醒. 《海珠星期画报》发刊词[J].海珠星期画报,1928(1).

[6]弦外. 论画报[J].时事画报,1912(1).

[7]汪兆镛. 微尚斋笔记[J].海珠星期画报,1928(1)-(4).

[8] 写 趣. 题画诗词稿钞[J].海珠星期画报,1928(3)-(8).

[9] 陈平原. 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J].文艺研究,2013(4).

[10]贺文荣. 从品第走向分科:宋代绘画批评观念的一个重要转捩[J].美术研究,2007(1).

[11]郭沫若全集[M].上海:开明书店,1952.

[责任编辑 孙 葳]

2016-05-16

王新锋,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文学与新闻传播。

I206

A

2095-0292(2016)04-0139-03

猜你喜欢

海珠尔雅题画
Spatial and spectral filtering of tapered lasers by using tapered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grating
海珠湿地
丁力 广州亟需海珠创新湾去激活城央发展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