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6-03-06刘又嘉章铭钧

关键词:信仰困境群体

刘又嘉,章铭钧

(1.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又嘉1,2,章铭钧2

(1.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思想、观念乃至信仰相互冲击、冲撞,成长于这一复杂环境中的青年群体首当其冲。青年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体力量,然而,其信仰现状已呈现出高风险态势。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流信仰,是社会多元信仰中的精神引领。文章基于对信仰内涵及其功用的分析,阐明青年群体信仰现状及其风险困境表征,并探索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引领的、破解当下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困境的有效路径。

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对策

社会的发展不是依靠单纯富足的经济基础便可以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信仰来凝聚共识,指引方向。若是信仰缺失,个人的行动便易失去目标与动力,社会的发展便会因缺失良好社会氛围的保障而生发动荡。青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若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困境得以有效化解,社会发展中不断暴露出的各类型冲突、矛盾或将得以逐步缓解。有鉴于此,解除当下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困境,重塑信仰,已是刻不容缓。

一、信仰的内涵及其功用分析

信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相信并奉为准则或指南的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等。”[1](P1453)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信仰曾经几乎普遍地被认为就是接受某一成套具有智慧的命题,这种接受是建立在权威之上的,确切些说,它是从天上来的一种启示。信仰意味着默守一种由一批条条组成的信条。”[2]信,即相信,依赖;仰即仰望,崇拜,敬畏。荆学民把信仰划分为个人信仰、社会信仰、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四种[3]。姚本先、刘庆民、何元庆认为:“大学生信仰认知由高到低分别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家庭主义、生命崇拜、家庭崇拜、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4]基于以上关于信仰定义及其内涵的梳理,可以窥见,信仰是体现在个人精神层面的思想体系,是对某一理论观点的理解与赞许,以激励约束个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支持而形成的信仰,并在实际生活中以其为行为的指南。它对于个体、群体乃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 规约个人日常行为,引领个人不断前进

“信仰对人生起中枢调节作用,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信仰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5]。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具有人格塑造作用,个体对于信仰的尊敬、信任和依赖使得其不自觉地把信仰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并且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信仰指引个人行动,个人行动彰显个人信仰。正确的信仰易于指引人们更好、更持久、更有效地跟随心中的想法,执着于内心的追求而丝毫不畏艰险;而置身信仰困境,则极易在追寻路上离梦想渐行渐远,在生活过程中面对诱惑深陷泥潭,积重难返。

(二)减轻社会治理压力,增强社会与国家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内化的约束力规约着全民的行为,并提升其素质,由此,个人、群体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会有更好的表现,这具体可以体现在企业生产、团体进步、国家发展等多个层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治理压力。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信仰所生发出的凝聚力会让民众对国家产生高度认同,拥护助力国家建设与发展。

二、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困境及其表征

信仰风险困境指社会个体、群体信仰缺失或产生迷茫等,失去信仰的有效引领,社会共识匮乏,凝聚力瓦解,社会面临失序、混乱的可能境况。“在当代中国信仰主题嬗变的权利效应作用下,在当代中国多元话语真理诠释博弈的权利效应下,在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纷争的权利效应下,多元话语并存的态势却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或遮蔽”[6]。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信仰风险随之不断地发酵、蔓延与扩散。

(一)社会信任危机

有研究指出,当代青年面对西方思潮及社会转型的冲击,部分人自我意识膨胀、人生追求出现偏颇、主观幸福感降低,导致其社会生活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信任危机[7]。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体系出现断裂,各领域规则秩序被不断消解,不同的利益群体不断分化,不同的矛盾冲突愈为频发,随之带来各群体内心的不安定与失序,随之演化成为个体间、群体间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又称普遍信任,是指对陌生人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它反映了个体对人性善的依赖”[8]。社会信任的缺失乃至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会直接威胁社会关系的和谐,并对青年群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有研究指出:“青年群体的社会信任水平与社会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水平的社会信任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体系的构建提升民主管理水平。”[9]

(二)现代迷信兴起

西方对迷信的理解往往与超自然信念等同。他们认为超自然信念就是那些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信念[10]。一般而言,迷信就是“人们对于某种虚幻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念所特有的崇信心理,并且通常产生相应的巫术化的强烈功利性的行为体系”,从本质上讲,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都是对神秘力量或鬼神的盲目崇拜,缺乏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依据[11]。而在现代社会,迷信借助新媒介、高科技演化为“现代迷信”,悄然兴起。相关研究显示,网络“占卜”“星座与命运”“占卜大全”“周易解梦”等非理性、非科学的精神信仰潮流在青年群体中具有普遍的流行度。

(三)网络社会失序

在网络社会场域,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异化与扩散,将引致现实社会矛盾冲突的急速发源与升级。当下中国突发群体性事件愈为明显地呈现出参与群体的底层化与年轻化,尤其在网络空间参与助推衍变的事件中,青年信仰缺失加之其对于网络技术的熟稔,使其在事件的推进中表现更加突出。相关群体性事件研究指出,“90后群体伴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深受其影响并日益成为社会事件的参与主体”[12]。有鉴于此,通过对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化解,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达成信仰共识,或将有效纾解其非理性助推社会矛盾冲突事件的极化情绪,进而使矛盾冲突事件的孵化升级得以有效遏制。

三、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困境的纾解路径

控制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演化与扩散,寻求信仰风险困境的纾解与规避路径,以在信仰多元、信仰危机的现实中建构信仰共识,在青年群体中维系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信仰之魂,已然成为现实而迫切的战略课题。

(一)强化“微”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

有研究认为,“大众媒体向社会渗透自己制定的意义的力量绝对是空前的”,“大众媒体取代了宗教的位置,成为传递‘常识’的监护人和真理仪式的主要生产者和再生产者”[13]。当下,微信、微博等“微”媒体成为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首选媒介,尤其受到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对青年群体的信仰建构形成巨大影响。通过“微”媒介,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应主题,以青年群体所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借助微媒体的多元图文、影像实现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深度契合青年群体媒介使用习惯,或将起到更为深远持久的作用。

(二)推进不同科学理论的传播与介绍

在《哲学大辞典》中,信仰被认为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14]。信仰的确立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纷繁复杂的思想体系、流派、观点、信仰面前,人们往往会有所困惑。青年群体信仰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面对众多思想体系的无所适从与迷茫。因此,在青年群体的信仰教育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支撑和引领。而面对多元科学理论、文化、思潮,需要在尊重各方差异的基础上,助力青年个体对其全面、科学、合理的接触、认知与选择。在思想领域,需要尊重文化、思想的多元,以包容多样,理解差异,促进各种多元思想观点的交流、交融。

(三)加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力度

青年群体是社会的主体发展力量,具有较强的接受、选择、转变能力,由于其主体特性,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面对现今出现的青年信仰风险多源于主流信念的缺失和选择的困境。由此,加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力度则有利于青年群体在主流信仰的引领下,找寻到真正的精神支撑。

同时,有研究提出:“人有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这些信仰之间太缺乏认同,太私人化了。从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这就是信仰缺乏认同,缺乏基于信仰认同而构成的国家意识与社会价值规范。”[14]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经过时代检验的正确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加大推进马克思理论学习力度,以增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实属必要。

四、结语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14]。信仰,在过去被视为宗教思想的化身,即用来作为统治阶级奴化、固化民众思想的一种工具。随着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对其的态度也有所变化,并高度认可信仰及其积极意义。信仰对于青年群体的引领源于内心的提示与

激励,它是更加深层次的内心约束,是更为持久的力量。

当下,青年群体的信仰衍生出信仰缺失、信仰迷茫等各类型风险困境。转型时期社会风险的接踵而至给青年群体信仰问题的干预提出更高的现实要求。本文针对现今青年群体较多出现的信仰缺失及其迷茫问题,结合信仰的内涵、信仰风险困境表征、解决策略进行相关问题的梳理与探索,以期为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及其规避研究的深入探讨打下一定的前期基础。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美]斯蒂文·洛克菲勒.杜威:宗教信仰与民主人本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姚本先,刘庆民,何元庆.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5]张翃涛,刘晶.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6]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罗云,唐美云.论当代青年的社会信任:危机成因与重塑管理[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7).

[8]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

[9]刘伶俐,吴江龙.青年群体社会信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0个省市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

[10]Diaz-Vilela L, Alvarez-Gonzalez C J. Differences in paranormal beliefs across fields of study from a Spanish adaptation of Tobacyk’s RPB[J]. The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2004.

[11]郭小兵.浅析大学生“迷信行为”的几个新变化及启示[J].青年探索,2008(2).

[12]李春雷,张斌.90后权利意识的困境与传媒引导:对“什邡事件”的实地调研[J].国际新闻界,2014(2).

[13]李向平.中国人真的缺“信仰”吗?[J].人民论坛,2014(9).

[14]冯契.哲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薄 刚]

2016-04-1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社会中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规避研究”(16CKS038)

刘又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风险传播、群体心理、媒介文化。

D64

A

2095-0292(2016)04-0033-03

猜你喜欢

信仰困境群体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困境
信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信仰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