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学习”走向心灵深处
2016-03-06陈立芳
陈 立 芳
(邳州市实验小学,江苏 邳州 221300)
论点精编
让“合作学习”走向心灵深处
陈 立 芳
(邳州市实验小学,江苏 邳州 221300)
学会合作,作为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之一,被全国近十种版本的品德教材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编入,足见其意义之深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给予广大学生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几乎在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课,都可以领略到它的风采。但纵观现实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其教学效果并不容乐观,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真正触及学生思维深处的总是昙花一现,有的已严重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能力的和谐发展。如何站在发展学生道德及智慧的高度,以儿童的视觉,审视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用思想去碰撞,用实践去追寻合作的真谛,从而自主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呢?
一、密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力求“合作”的引领走向“无痕”
“强化儿童的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的习惯”这一意图如何巧妙地融入当下的、即刻的课堂生活事件中,使道德教育处于“无为”中“有为”的无痕状态,是执教者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课程标准》强调:“要采用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让儿童体验合作乐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化的教学设计,尽可能让儿童在游戏中、在参与中感悟并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活动分层推进:第一层“拼字游戏、抽球比赛”,第二层“模拟升旗仪式”,第三层“现场策划一次合作”,第四层“两难问题辩论”。四个层次的活动贯穿着逻辑性,在诱发学生领悟合作的内涵上是逐步提升的。当然,以上活动的预设,仅仅为课堂教学事件的展开提供了线索和空间,其更需要在师生互动中展开和实施。要捕捉课堂这一特殊生活情景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即现场生成的有价值的各种资源,并加以恰如其分的引领,这是师生课堂合作精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遵循儿童世界的体验规律,力求提升道德体验的“品质”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意义、技巧、乐趣”是课标赋予课堂教学的灵魂。但如何把体验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通过体验来经历合作的认知过程、激发合作的情感、丰富合作的经验,逐步养成合作的习惯呢?在师生互动中笔者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儿童多一些体验的机会。四个层次的活动,问题是开放的,情趣是浓郁的,思辨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学生的脸上自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第二,让儿童多一些主动体验,在体验中寻找合作的伙伴。小组合作贯穿于整堂课,小组大致经历了三次组合:自然生成小组—兴趣特长小组—观点相近小组。不同小组的成员有着不同的特质,定会诱发学生寻找更多合作伙伴的新鲜感,形成积极的体验心态。第三,让儿童在体验中触击自己的心灵。体验不仅要注意学生的行为参与,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参与,更应注意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参与,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才能让合作在儿童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第四,让体验和探究相依相伴。学生分组合作策划一次比赛方案,是一次实战演练,虽然占据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但体验伴随着任务、伴随着问题、伴随着思索、伴随着交流、伴随着深层次的研究过程。
三、思辨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力求深度探寻合作的丰富内涵
学生的学科学习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班队活动也经常接触合作的游戏。如何引导学生在真切体验合作的快乐,对合作的内涵有所洞察?笔者尝试把柯尔伯格的两难问题(情境)讨论模式移植到课堂中来,力求“为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问题情境,引导其深度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从其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针对合作中发现的矛盾、摩擦,可安排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并不仅仅意味着和谐,冲突性甚至是不友好性也应是合作所具有的性质。最终能排除认知干扰,获得理智的判断,明晰生活的逻辑,锻炼自己的眼光,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合作的博大胸怀,这才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