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大基本发展理念的立体化图景

2016-03-06郑云天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郑云天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论五大基本发展理念的立体化图景

郑云天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历史积淀看,创新与开放的理念体现为厚植发展优势,立足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经验;从现实意蕴看,协调与绿色的理念体现为破解发展难题,契合当代中国国情和经济新常态;从未来视阈看,共享的理念体现为拓展发展空间,彰显时代进步主流与国际担当。五大基本理念共同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立体化蓝图。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基本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8页。五大理念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既有植根历史经验的开放与创新,也有聚焦现实难题的协调与绿色,更有彰显未来信心的共享,其构筑起来的多维度立体化图景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一、开放与创新:厚植发展优势,立足改革开放成功经验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化进程,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全方位创新。

(一)积极向世界开放并深度融入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页。作为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始终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宝贵经验。

历史上,中国曾饱尝闭关锁国带来的种种苦难和屈辱,也错失过数次利用开放来寻求发展的机遇。十年“文革”动荡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意识到,要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状况,必须坚定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路子走窄的苦头,我们是吃得太多了。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因此“我们现行的方针政策不会有任何变化,开放政策只会更加开放。不但本世纪如此,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后还会如此,以后更是如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对外开放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意味着诸多挑战,但正如法国学者所说,中国有理由感到自豪。“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她走过的历程是与众不同的。其中不乏暴风骤雨,在最近的十年中,大海异常汹涌波动。1997—1998年爆发了亚洲货币危机、2000—2001年有互联网股票泡沫破灭,最后还有2007年开始出现的大萧条,同时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这些风暴中没有一个能彻底阻挠巨轮的前行,中国用30年时间使其生产总量增长了十五倍,出口贸易额增长四十五倍,她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每个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增长了十倍。西方的预言家们喜欢定期预言中国即将面临各种爆炸,如社会爆炸、环境爆炸、金融爆炸或地缘政治爆炸。然而,近30年来,中国却总是出人意料之外。”*[法]埃里克·伊兹拉勒维奇:《中国傲慢?来自〈世界报〉前社长的“盛世危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导言第9-10页。如今中国在向世界开放并深度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越来越能够从容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和难题。2014年,习近平提出携手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的倡议,“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开放都是亚太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既要深化对内开放,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也要扩大对外开放,把成员多样性和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潜力和动力;既要把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新高度,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也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理念,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区域合作构架,让亚太的大门始终向全世界敞开”*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10日。。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新时代互联网为世界走进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历史机遇。习近平真诚地向世界昭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我们热情欢迎各国企业和创业者在华投资兴业。我们愿意同各国加强合作,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信息经济示范区等,促进世界范围内投资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

今后中国与世界各国将越来越密不可分,《建议》明确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而且将为中国未来树立明确的发展信心、建构强大的发展助力与优势。

(二)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全方位创新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正是基于当代中国的全方位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实践与制度基础。

创新源于实事求是保留好的传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作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不能允许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至于怎么能发展得多一点、好一点、快一点、省一点,这更不违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有国外研究指出,中国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完整的哲学,把既鼓励又控制市场的具体方法与一种源于统治者、官员和老百姓的道德体系的深刻思想结合在了一起。当这个道德体系运转良好的时候,政府解决那些市场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非意识形态行为就完善了这一哲学基础。*[英]彼得·诺兰:《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摘自周艳辉主编:《增长的迷思: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创新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中国从不缺乏创新精神,更不缺乏创新成果。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创新营造了空前良好的氛围,对于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意义重大。习近平提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4-55页。举国创新的巨大优势为赶超欧美发达国家塑造了积极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

创新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中国一日千里的全方位创新使世界应接不暇,很多国外人士对此予以肯定。有学者归纳了“中国模式”三个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一,推进“民族冠军”和“本土创新”(indigenous innovation)以创造独特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品牌;第二,更强调拉动内需,尽可能少地依赖出口和作为增长引擎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第三,为了使党更好地治理国家,在基层试验不同的政治改革措施。*Bruce J. Dickson, “Revising Reform: China's New Leaders and the Challenge of Governance”,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0 (August 2012), p.34.还有观点认为,中国应该为自己的成功模式感到高兴,而不必躲在过去的旧观念中。虽然“中国模式”要接近完善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未来成功的方向已经牢牢地确立。事实上当今世界有两种发展模式,西方的和中国的,但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好。中国是一辆跑得更快、性能更优的列车。在西方人看来,中国机车可能是很复杂的,或者不符合他们的驾驶和乘坐观念,他们在面对这辆车的时候可能有一点头晕目眩。但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应该采用新的发展模式。*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等:《对话:中国模式》,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6、101页。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和中肯评价将有利于中国以更加务实创新的形象引领全球。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言:“我抱着审慎的乐观来看待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暂时性的后退自在预料之中。然而,过去模糊不清的,现在已经变得明晰。问题多多,但是可以理解。我的信念不在于对任何掌权者的赞美,也不在于任何政府的一贯正确,而在于历史长时段的合理性。”*黄仁宇:《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64页。

二、协调与绿色:破解发展难题,契合当代国情和新常态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为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建议》明确将协调与绿色确立为两大核心理念,目的在于破解发展难题,找到一条真正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经济新常态的健康永续发展道路。

(一)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针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的一系列失衡问题,《建议》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9页。这一论述高度契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其具体措施也充分体现出基于实际国情的现实关照。

习近平曾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3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17位。即使是7%左右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名列前茅;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同时正在协同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且新常态下政府大力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10日。总的来看,新常态将给中国和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尤为重要。一方面,必须补齐短板。习近平认为,《建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8-49页。有国外研究指出,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根本性转型,这个过程也是全球化新时期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全球化给国家各部门带来了一场结构性变革,使之在市场经济和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试图把政府对外开放和战略决策调整有机结合,让公共部门适应新的制度安排,确保福利体系建设能够与整体经济发展同步,并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带来的种种机遇。*Shou Huisheng, “The Myth of Chinese Exceptionalism: The Case of Welfare Transition in a Globalized Economy”,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8 (2013), p.163.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结构性改革。调结构是今后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考验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需要结构性改革来推进,在需求、投资、城乡、区域、产业、分配等方面联合发力。随着补齐短板与结构性改革的协力推进,中国经济新常态将真正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国外学者的真诚期待——“如果这种转向(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成功恢复并巩固了中国的传统,那么,中国很有可能能够为真正尊重文化差异的文明联邦的出现做出决定性贡献”*[意]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二)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近年来,由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持续加重,中国华北华东数百万平方公里都遭受严重雾霾侵扰,引发了国内外高度关注。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建议》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这就为下一步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晰的指导方针。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十三五”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有国外研究认为:“红色政党应该发展绿色经济,这也是让中国忧心的一大挑战。中国领导人当然早就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们在哥本哈根和坎昆国际环境大会上疏离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环境问题忽视和漠不关心,相反,这是他们忧虑的症结所在。他们只是不想那些发达国家强加解决自己国家问题的办法,何况他们(发达国家)自己就曾经严重污染过地球,而且现在依然如故。”*[法]埃里克·伊兹拉勒维奇:《中国傲慢?来自〈世界报〉前社长的“盛世危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习近平对此提出明确要求:“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要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7-58页。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加强环境治理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三方面必要性。首先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选择。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重要方面。中国目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严重、风险隐患高,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已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其次是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希望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必须加快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让人民切身感受到污染可以治理、环境能够改善、优质生态产品能够增加。再次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任务。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区域上守住生态红线、行业上守住排污总量、准入上守住环境门槛,既推动污染物排放降下来、环境质量好起来,又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量增质更优。*陈吉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6-197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势下,更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举全社会之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需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空间治理缺位,对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治理主要是按行业、产业、领域进行,落到一个具体空间时,往往不匹配甚至矛盾。比如很多地区只要GDP、要产业、要建设用地、要资源,不要人、不考虑资源环境状况,结果不少地区出现人地失衡、人口经济失衡、经济与资源环境失衡。建立空间治理体系,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控制碳排放。在产业方面,要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重点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而且产能过剩较严重的行业。在区域方面,要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第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杨伟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求是》2015年第23期。只有在多方联动的共同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见实效。“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

三、共享:拓展发展空间,彰显时代进步主流与国际担当

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如《建议》所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共享的理念既蕴含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也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将通过自身发展使世界各国互利互惠的全新内涵。

一方面,共享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真正体现时代进步主流。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政府调控不力、市场体制不完善,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利益的分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社会矛盾加剧。如何释放改革红利,让城乡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也出现新气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必须逐步调整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腾出更多精力用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1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将展现出巨大价值,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认同感与吸引力,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彰显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共享就是要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彰显东方大国的国际担当。正在稳步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展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彰显了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逐步迈入了主动引领全球经济合作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新时期。“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88页。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影响力显著,国内市场容量巨大,资金实力雄厚,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过程中,既可以凭借广阔的国内市场吸收新兴国家的商品,也可以为新兴国家提供重要资金来源,逐步有能力满足其外部市场与资金需求。不仅如此,中国还致力于打造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并助力非洲发展。“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太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10日。“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中非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的优势,以产能合作、三网一化为抓手,全面深化中非各领域合作,让中非人民共享双方合作发展成果”。*习近平:《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5年12月5日。有国外研究证实道,“十几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对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她对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捐赠已经达到了每年350亿—500亿美元这个数量级。中国的这种接近有别于以前列强的殖民。它的援助项目主要在于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起来通常比较快,比起传统的供应商来价格也更便宜。中国在非洲或拉丁美洲并不投资那些‘白象’工程,这些规模巨大的‘大教堂’很贵却没用,西方人在这方面很在行,中国人投资公路、港口和铁路,这些都有利于所在国的发展”。*[法]埃里克·伊兹拉勒维奇:《中国傲慢?来自〈世界报〉前社长的“盛世危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中国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事务的过程中,将更加适当地给出合理的“中国建议”和“中国方案”,并成为“世界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一个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古老东方大国的国际担当。

(责任编辑:周文升)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2-00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评析”(项目编号:15CKS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云天,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2016-01-10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奋力开创商务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