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运的转折起于这里
——余映潮教育人生故事之二

2016-03-05余映潮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胡琴王家民办

命运的转折起于这里
——余映潮教育人生故事之二

我当年下放的地方是监利县的王家湾,有一所村办的“王家小学”。它像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低矮的校门,教师办公室面对公路,两侧各有三间教室,学校的另一方面对着广袤的农田。

空闲的时候,知青们会到王家小学里来,与老师们说说话,打打球。而我的命运,却转折于这个地方。

1971年,5月里的一天早上,我和农民们在离村子很远的水田里插秧。

不知什么时候,生产队长带着一位学生站在了田埂上。队长告诉我,王家小学的校长请我到学校去一下。从水田里上来,赤着脚,带着满腿的泥巴,跟着那位学生,我来到了王家小学。校长姓李,年纪有点大了,他曾经是新四军的战士,李先念的部下。他问我,能不能帮着代几天语文课。

我说可以啊。

他给了我一本书,说让我给四年级的学生上一节《国际歌》,还问我要不要备课。我说不用;带着满腿的泥巴走进了教室。这是我一生中的第一节语文课。

下课了,学生们像燕子一样飞向了校长的办公室,校长在门口笑呵呵地问他们:“这个新老师怎么样?”

孩子们竟然说:“这个老师好,他说的是广播声音!”

于是我就继续代课了,同学们开始称呼我为“余老师”,而我生活的那个小队的学生一时难以改过来,仍然称我“小余哥”。

新的学期开始,经过王家小学与大队、小队的协商,我仍旧留在小学里教书。我当上了民办老师了;可以不下水田、不背几十斤的水桶给棉苗喷药、不用担起沉重的新谷从船头拼命一步跨到岸上、不去开沟挖渠、不用上堤防洪了……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民办老师也是让人羡慕的工作,有人看中了;我就被安排去教“跑学”。这事极辛苦,是本地人不喜欢做的事。教“跑学”,就是不再在学校里教学,而是每天走遍这个大队的每一个小队,到农户家中,集中小队里没有能够上学的适龄儿童,给他们上课。这是典型的复式教学,从启蒙到小学五年级,各种层次的孩子都有。

跑路,教学,风里雨里,跨沟趟河,穿林过桥。但我极认真地做着这件事,迎着晨光,披着暮色,乐此不疲。我提着一把胡琴,带着一只哨子,背着一个书袋,进行我的教学旅行。到了一个地方,哨子吹起来,胡琴拉起来,孩子们聚拢来,教学就开始了。休息的时候,我就教孩子们唱歌。我的教学,力争让这样的学生也全面发展。农民们很欢迎我,在我的“农家教室”里,常常有前来观看的大人,他们都笑眯眯的,有的干脆坐在“教室”的长凳上抽有着长长烟管的旱烟。

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区里组织的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考试中,我教的学生中竟然有一个得了第一名。于是我的名声大振。在暑假学习班上,区教育组长居然将全体民办老师作为“学生”,让我给他们上了一节“示范课”。

这样的教学,一直坚持到1973年11月。12月份,我就被区教育组推荐到监利师范读书去了。

……

下放之后的几年,生活非常辛苦,就像我在《一直向前走》中所写的那样: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那窄窄的田间小路上奋力前行,走过春的泥泞,夏的炙烤,秋的风霜,冬的漫长,每跨出一步都会感觉到痛苦;在又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提着胡琴,背着书袋,串村走乡,沿途设点教“跑学”,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奔波中感受劳累……

生活告诉我,在一步一挪的坚持着的苦捱之中,也许会有援助之手不经意中扶了你一把,也许会有稍微宽阔一点、平展一点的道路出现在你的面前。

猜你喜欢

胡琴王家民办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轻松一阅
轻松一阅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