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师文化认同的思考与实践
2016-03-05王博
王 博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教师专业发展
有关教师文化认同的思考与实践
王博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构是当前推进广大教师群体加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步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教师文化建构的整体思维依然局限于依据“主体哲学”强调主体对客体进行利用、控制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忽视了教师群体对教师文化进行认同的这一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因。因此,加强教师群体对教师文化的认同,赋予教师在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有的主体性地位,应该成为今后加强教师文化建设的重点。
教师文化;文化认同;意义;机理;路径
新课改的建设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文化改造和创生的过程,这一文化创生过程包括了学校文化创生、学生文化创生以及教师文化创生等多个环节,其中,教师文化建设是这一文化创生过程中的关键性一环。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承担者,必须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要求。当前学界虽然已经注意到了教师文化重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文化认同这一影响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影响了教师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师文化认同的概念、意义、机理乃至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和深入讨论,促动教师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文化认同的学理意蕴与价值追求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专业思维方式及外在生活样式的总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包括职业道德、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1]考察教师文化,可以从教师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去进行:教师文化的内容即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契合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如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认同、师生观等);教师文化的形式方面即教师文化内容方面的外在反映,其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日常教学、师生交际、职业发展等),并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鲜明的情境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特征。
认同,是主体对他人或某一团体的有关态度或行为的最终的主动认可或模仿,并使其纳入个体人格的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后对群体文化的确认,“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2]教师文化认同则是教师个体对教师文化的一种“相互认可”,其本质是对教师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共识、理解、认同和自觉遵循。
1.教师文化认同指向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发展
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已经不再被认为是教师在外力促动下的被动培训、学习及发展,而应是教师在自我意识及自我实现等内在动机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3]。事实证明,只有教师真正积极地投入自身发展提高的自我设计、自我催动和自主实践中去,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
教师文化认同强调教师要深刻洞悉新课改下的现代教师文化,加强对新课改的认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语境下夯实教育信念,洞悉并改善现有的教育惯习(包括思维惯习、教学惯习等),积极转变自身角色,重塑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创生及实践推进的新形象,进而在此过程中强化专业理想树立,提高专业知识积累与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2.教师文化认同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问题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持续有效推进过程中必须正视和有效应对的现实性问题之一。研究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接触新课改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由改革情境与个人惯习张力引发的矛盾冲突问题,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专业冲突、文化冲突及社会冲突三个方面,尤其以文化冲突最为突出。所谓文化冲突即教师本人与新课改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期望等方面的矛盾而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会使教师在新课改情景下长期处于一种无力、焦虑乃至抑郁的状态中,十分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新课程的持续推进。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教师文化认同,促进教师文化自觉,从而加快教师文化重构,帮助教师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推进新课程深入有效实施。
3.教师文化认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现代教育发展呼唤有特色、高水平的特色学校,需要学校有效识读学校传统文化,在有效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面向时代发展和新课程的文化理念,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优质学校文化,从而为新课程推进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沃土。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学生的良师益友,应积极通过积极主动的教师文化认同和实践,在优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学校中同种学科及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享,强化教师专业反思,建立教师之间良好的组织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共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二、教师文化认同的意义
促进教师文化认同,对于夯实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加快教师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认同危机的消解需要教师文化认同
全面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整体适应情况有助于宏观把握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不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遭遇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由于改革情景和教师个人之间张力的失衡所致。文化冲突和文化不适是当前教师群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改革和教师所处情境在规范、期望、价值观等方面的距离而造成的冲突”[4],是教师由于文化价值观的缺失而难以认清自身行为的动机,其行为本身缺乏意义感和价值感。如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教学模式等产生的“技术主义”倾向、教学伦理缺失等。教师文化认同危机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障碍之一,会使当前重建教师文化的各项措施都失去意义,因此,促进教师文化认同,是消解当前教师文化认同危机的前提和现实性需要。
2.重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需要教师群体对教师文化的高度认同
重建适应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文化,需要以教师群体对教师文化的高度认同为前提条件。在当前传统文化和新课程文化对教师产生的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探寻合适的教师文化发展路径,必须要以促进和实现教师群体对新课程下教师文化的高度认同为关键和核心。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科学的教师文化认同是教师文化重构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其外在的行为是在内在的思维惯习的指引下进行的,因此在新课改着力推行的现在,要着力促进和实现广大教师群体对教师文化的自觉认同。当前,新课程推动下的基础教育的面目较以往发生了重大转变: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课程结构从分散化走向综合化,课程内容从知识化走向生活化,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课程评价从终结性走向发展性,课程管理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等等。广大一线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推动者,需要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树立新的教师文化,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师文化认同的机理探求
实现教师文化认同是加快重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前提,因此有必要探究如何去实现教师认同,即教师文化认同的机理是什么。
1.教师个体向研究者转变——教师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新课改中教师遭遇教师文化认同困境的根源在于惯习的存在。所谓惯习是“体现于个人身上而实现的集体的个人化,并经由社会化而获得生物性个人的集体化”[5],主要有思维惯习和教学惯习两种。教师文化认同的实现首先要改变教师旧有思维惯习,使新的思维惯习在教师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文化认同最终需要在教师个体身上完成,新的教师文化要在教师个体身上完成对旧有教师文化的超越和代替,需要教师增加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努力转变自身角色,特别是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校以及教师本人要积极采取措施,使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反思,寻求解决方案,拉近新课改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教师文化的认同。
2.合作分享取向的专业生活方式——教师文化认同的专业环境支持
教师文化认同的实现需要教师群体之间形成合作共享的专业生活方式,这是实现教师文化认同的专业环境。教师文化认同的最终实现需要由点到面、从个体到集体的推进,最终实现整个教师群体的文化认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之间以学科、性别等为要素实现专业共享和合作,打破教师之间以往孤立性的专业生活,形成教师之间持续生长和发展的专业生活方式。校长作为教育改革的推进者和组织者,需要为教师文化认同打造专业环境支持,通过建构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或组织平台,对教师群体性的文化认同提供多方面支持。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积极进行组织,建立中小学校际之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上下互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机制,为教师文化认同打造稳固、高效、专业的外部环境支持。
3.理念的相互认同和共识——教师文化认同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着来自传统文化和新课程文化的双重冲击,旧有的教师文化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在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引下重新构建新的、符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文化。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在区域、城乡乃至校际之间发展极不均衡,所形成的旧有的教师文化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着力强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广大教师群体之间的传播,促进不同学科、地域、性别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认和共识。当然,实现不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的体认与共识并非是要彻底“消灭”不同教育观的存在,新课程允许和承认多元教育观的存在,但是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需要在多元教育观的基础上在不同教师群体之间形成“重叠共识”。这种教师群体之间对于新课程理念的“重叠共识”的形成,需要学校组织者在教师群体之间确立相互移情、相互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提倡不同教师群体之间开展讨论以及理性地商谈,从而寻求共识,夯实教师文化认同的基础。
4.培育现代教师文化——教师文化认同的外部保障
培育现代教师文化,使之在各级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之间达成共识,是重构新课改下教师文化的思想基础,也是实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认同的外部保障。培育现代教师文化,就是要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融入和贯穿到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中,成为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育现代教师文化,首先要明确其思想和文化基础,即教师文化的重构必须基于一种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化的自觉,必须是一种基于主体自身的自觉需要和追求,一种对新课改的现实呼唤的积极回应;其次,培育现代教师文化,还必须依赖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其他方面,如教师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教师经济待遇的持续改善、教师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话语权的扩大等等,应该说,教师文化的重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孤立发展,其依赖和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发展状况,因此在培育现代教师文化的过程中,仍不能放松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体现应有的担当,发挥积极作用;再次,教师文化的培育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其本身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培育现代教师文化,最要紧的还是要将新课改的有关理念、行为、模式等融入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通过日常教育实践,使教师增加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在全体教师群体形成对现代教师文化的认同,这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构教师文化的重中之重。
四、教师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分析
教师文化认同的路径是什么,应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形成,这是面对教师文化认同时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当前,教师文化认同应遵循从情感—价值—行动认同的路径依次展开,此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
1.教师文化的情感认同
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可以有效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心判断和体验,是一种主体基于客体的主观感受,具体到教师文化的情感认同,是教师对教师文化基本概念、功能的认同感和信赖感。情感认同是实现教师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从教师文化认同的路径来看,首先应实现教师对教师文化的情感认同。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旧有的教师文化的陈旧和落后,看到教师文化重构的必要性和新的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扩大教师在教师文化重建过程中的话语权,赋予教师在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有的主体性地位,培养教师对于教师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积极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优秀教师论坛、报告、组织教师赴典型学校参观等形式,让教师切身感受到优质教师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进而激发起投身教师文化重建的积极性。只有基础教育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承担起构建教师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文化的建设才能有牢固广泛的思想基础和主体基础。
2.教师文化的价值认同
教师文化作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下学校文化建设中与学生文化建设相对应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价值和目标,而基于教师主体自觉精神下的促进不同群体教师的专业意识的唤醒、专业能力的提升,最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乃是其最终的价值和目的,教师文化要为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教师文化认同是不同群体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新课程理念的确定性信赖,教师文化的价值认同,就是教师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责任自觉而对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生存发展的肯定性确认,只有实现教师对教师文化的普遍的价值认同,教师主动投身于教师文化重构才会高度自觉统一,教师文化认同也就有了坚实的行动基础。
3.教师文化的行动认同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6],同样的,教师文化认同的核心和重点也应是教师文化认同的落实,可以说,教师文化认同的行动认同是教师文化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今后教师文化认同的重心应集中在教师文化认同的现实行动上,要以实践哲学思维引领教师文化认同,将教师文化认同落实到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应该说,要想加快教师文化认同进程,进而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重构,关键是广大一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有关理论学习和反思,实现教师个体反思到集体自省的发展,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同时积极借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基于理论—反思—共同体一体化的教师文化认同本土行动路径,强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下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共同发展的校本研修机制,将教师文化认同真正落实到实处。
总之,教师文化认同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重构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教师文化认同,加快现代教师文化建构,对于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文化问题,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快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建设现代教师文化并使其在广大教师群体中形成广泛认同,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学校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教师文化认同的实现。
[1] 翟艳.论教师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6):19-21.
[2] 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9-20.
[3] 李小红,余景丽.小学科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2(4):85-90.
[4] 王文岚,尹弘飚.课改中教师困境的形成与缓解[N].光明日报,2007-02-19(03).
[5] 李伟,李润洲.论教师文化的重塑[J].教师教育研究,2010(6):26-28.
[6] 杨梅芳.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感悟[J].新课程(上),2012(12):12.
[责任编辑:陈学涛]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24
2016-04-20
王博(1990-),男,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
G451.2
A
1002-1477(2016)08-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