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公民文化内涵及其建构意义*
2016-03-05孙洪凯孙钰华
孙洪凯 孙钰华,2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2.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教学新论
课堂公民文化内涵及其建构意义*
*本文荣获全国(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学术委员会与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中青年年度德育论文奖”。
孙洪凯1孙钰华1,2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2.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现实中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政治文化,它包含了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公民文化在价值上倾向于三种政治文化混合,并强调公民积极参与。课堂公民文化是特殊的公民文化,由教师和学生在民主思想主导下共同建构,课堂公民文化同样包含了“参与者”“臣民”“村民”的角色。课堂公民文化是培养公民的重要手段,是优质的教与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突出体现。建构课堂公民文化是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课堂文化;公民文化;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发生在无形之中,这种影响之深,范围之广让人不得不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文化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课堂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出新课改的内容转变,更能够凸显出新课改的内在精神。因此,课堂文化的再造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培养优秀的公民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也就成为培养公民的重要场域。在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中,不仅是通过开设直接的公民课程来培养公民,构建课堂公民文化以熏陶儿童,使之成长为优秀的公民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甚至,课堂公民文化对公民的培养作用远远大于直接开设的学校公民课程。鉴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特殊场域,课堂公民文化与公民文化相比独具特色,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厘清课堂公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借鉴。
一、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的灵魂
“公民文化”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在其著作《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中首次提出。阿尔蒙德认为公民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基于个人或群体对政治活动的输入、输出和积极参与者的自我三个方面考虑,将政治文化分为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和参与者政治文化三个类型。在村民政治文化中,没有专业化的政治角色,首领、酋长和巫师的角色混为一体,村民并不期待可以从政治系统中获得什么,甚至很少有村民意识到政权的存在。[2]生活在村民政治文化中的人们很少甚至没有对政治的认识,这就更谈不上政治参与。在臣民政治文化中,人们能够意识到政权的存在,了解政府的职能,甚至会为政府感到骄傲或者否认政府的合法性。然而,不论对政府赞成与否,臣民却倾向于政治输出,他们最低限度地履行着政权对他们的要求,如纳税、服军役等,而很少主动参与政治活动。作为臣民,他们更多的是服从政治的规范而很少尝试改变政治系统,他们是消极的政治参与者。在参与者政治文化中,政治参与者对政治的输入、输出以及积极参与者的自我三个方面表现非常积极。他们总是积极投身政治事务并相信自己可以对政治活动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在阿尔蒙德看来,公民文化是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三者混合的一种政治文化。虽然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文化的首要特征[3],但是村民政治文化和臣民政治文化这些消极的因素在公民文化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积极因素能够促进政治系统快速发展,消极因素则使这种发展趋于平和和稳定。这就要求在政治系统中有一部分公民表现出消极因素或者公民个人在政治活动中时而积极时而消极。这样才能冷却那些在政治活动中激进的头脑,从而保持政治系统平衡。达到这种平衡的途径是通过公民文化塑造“潜在的积极公民”,即他们在民主政治中必须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卷入的,也是不太卷入的;有影响力的,也是服从的。[2]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潜在的积极公民”并非“待成长为积极公民”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作为积极公民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或许在政治系统平衡状态下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政治参与,但是一旦政治系统平衡遭到破坏,他们会即刻参与进来,保持政治稳定和发展。
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国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能够保证民主实现的政治制度。既定的社会制度需要相应的文化作为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正如英格尔斯所说“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且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惨结局是不可避免的。”[4]培育公民文化将会是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公民文化的培育,即使公民能够认同民主价值和具备基本的政治参与能力,也将会带来很多问题,诸如以消极态度对待国家政治生活、以情绪化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以极端的敌视态度对待竞争者等等。[5]因此,如果说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骨骼和框架,政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血和肉的话,那么作为政治文化亚文化的公民文化将会是民主政治生命的灵魂。
二、课堂公民文化是特殊的公民文化
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在教学方面起到了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方面则居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外显行为共同组成了课堂活动。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6],具有内隐性特征。课堂文化能够让课堂活动更加生动与丰满,也将会是课堂生命活力的重要保障。发挥这些作用的前提是课堂文化具有一定的生命活力。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文化往往忽略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这样的课堂必定会遭遇悲惨的失败。[7]无生命的课堂只能培养出无“生命”的个体,甚至会陷入“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8]的境地。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儿童培养。[9]师生生命活力在课堂中的发挥需要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文化,课堂公民文化是这种有生命力的课堂文化的重要一维。
简单来说,课堂公民文化是课堂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有机结合。课堂公民文化具有公民文化的特质,但是作为特定场域的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文化它又有新的特征。在公民文化中有“村民”“臣民”“参与者”三种不同角色,同样在课堂公民文化中也能找到这三类角色的影子。处于课堂活动边缘的学生往往扮演了课堂“村民”的角色,与社会中的“村民”角色不同的是,课堂中的“村民”能够意识到课堂这个微型政治组织的存在,却主动或被动脱离课堂组织。这类学生包括了学业成就高的和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学业成就高的学生往往因为课堂教学内容过于轻松而脱离课堂,去从事更加高深的知识探索,而那些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则会由于课堂教学过于困难而不得不放弃课堂参与,转而做其他事情。扮演“臣民”角色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服从者,他们积极听从教师的安排,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却很少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建设性影响。这些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与“听众”。[9]在课堂里也有“参与者”的学生,与作为“臣民”的学生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还会通过提出建设性意见改变既定的课堂计划或者课堂思维路径,从而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并充满活力。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同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也可能有“村民”“臣民”“参与者”的不同表现。与公民文化一样,课堂公民文化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参与,则有可能引导课堂教学偏离预期目标,或者忽视某一群体学生而产生“多数的暴政”[10]甚至“少数的暴政”的现象。因此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最大限度地顾及所有学生,课堂需要学生承担一定的“臣民”角色。如果是学生出于思考的需要,对更加高深的知识进行探索而扮演了“村民”的角色,这样的行为也应该得到鼓励。不论是“村民”“臣民”还是“参与者”,都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是学生作为公民的一种积极体验。这种公民体验将是他们在社会上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基础。
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如果仅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课堂公民文化必将得出片面结论。因此,在对课堂公民文化解读时,也应该考虑到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在课堂中,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表达与教师的观念与行为直接相关。传统教育观念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往往倾向于对教学的控制、对学生的控制和对教学内容的控制。被控制的学生摄于教师“权威”地位,而较少有机会在课堂表现出“参与者”的角色,不得不作为“臣民”甚至“村民”。鉴于教育在培养公民的理性、德行、个性以及民主所需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教育民主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需求。教育民主的典型表现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在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强调师生平等与自由地表达,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贯彻师生民主的教育理念,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师生民主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机会参与课堂建设,然而不能将这种民主推向极端,极端的师生民主将会弱化教师的合法性权威进而导致教育效果甚微。[12]课堂公民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民主的理念,也需要教师发挥其合法性权威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公民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文化。课堂公民文化既包涵了公民文化的特质,也继承了课堂文化的特征。但课堂公民文化是公民文化与课堂文化的有机结合而非简单相加。基于此,课堂公民文化是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以民主思想为主导,以师生双方自由表达为特征,同时保留传统教学特质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符号。
三、课堂公民文化构建的意义
学校是国家公民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公民的使命。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场域,在课堂中凸显公民文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课堂公民文化能够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无怪乎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13]
1.课堂公民文化有利于优秀公民的培养
现代民主社会,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个体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个人只有成为合格的公民才会自觉接受社会规范,才有可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够推进社会进步。在教育史上,古希腊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身体、道德、智力、审美[14]的公民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现代教育借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功能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公民身份关注的焦点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转向了公民参与、构建认同感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成,这种转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教育功能的关注和重视。[15]现代教育中公民教育作用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公民教育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即公民教育是造就公民的教育,是对公民的教育,是通过公民生活的教育。[16]这三个方面能够深刻地认识公民教育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从此也可以看出,公民教育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领域。如果仅仅将公民教育视为学校教育中直接开设的公民课程,既不能深刻认识公民教育,又会影响公民教育目的的达成。
课堂是由师生和一定空间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在课堂中,所有班级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举动、教师和学生时刻都在受到他人的监督、师生之间的联系时间比较持久。[17]这样教师和学生就组成了一个微型的政治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分别行使各自的政治权力以影响班级政治。这在无形中构建了课堂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是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还是参与者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是村民政治文化占主导,课堂表现为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无效,也会由于学生长期纪律涣散而导致学生缺乏遵守社会规范意识的后果。如果是臣民政治文化占主导,则表现为在课堂中教师权威最大化,学生的话语空间被严重挤压。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培养出来的儿童只会服从他人。如果是参与者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那么课堂将会充满互相尊重对方人格的民主氛围。以参与者政治文化为主导,兼有村民政治文化和臣民政治文化,便构成了课堂公民文化。在公民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学生在学校能够积累到基本的公民经验,这些经验将会帮助学生在学校之外顺利地成长为合格公民。这是因为,在公民文化主导下的政治组织中,课堂教学能够培训公民政治参与方面的技能,使他们学会与媒介接触,收集信息,了解政治结构及其重要性,明确参与的规范等。[18]因此,课堂公民文化在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课堂公民文化有利于维护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而出现的一种事物。维持课堂纪律,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完成这一任务的目的是保证科学知识有效传授。课堂公民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公共理性。公共理性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扮演“参与者”“臣民”“村民”的角色。当学生有了新思路、新观点时,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将会为课堂的精彩开展做出重要贡献;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不甚理解时,精力集中地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将会最高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当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完全掌握时,就可以脱离教师指导进入“村民”状态,探索更高一级的知识。不论是成为“参与者”“臣民”还是“村民”,课堂纪律在课堂公民文化的熏陶下能够达到一种类似于公民文化影响下的“平衡的政治取向”。在这种平衡引导下,教师与学生将会认可并给予对方充分的机会和空间做出基于最个性化的决定,即教师教学活动的进展或是学生接受学习与否的选择。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双方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根据当时当地的课题现状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公民文化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
现代教育思想是在传统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教育思想以赫尔巴特提出的“三中心”最为典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虽然一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充分条件,但是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发展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桎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人们发现赫氏“三中心”已无法跟随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有可能成为民主思想传播的绊脚石。在认识到传统教育思想弊端基础上,以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民主并不仅限于政治形态,主要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模式,也是一种沟通的经验。[19]在批判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经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杜威的教育思想自产生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欢迎,此后的课堂文化也大多以“新三中心”为蓝本构建起来,至少标榜以“新三中心”为主要思想来源。教育民主化成为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最显著的区别。课堂公民文化的构建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演化而来的一种课堂文化。因此,构建课堂公民文化成功与否成为学校教育是否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转型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综上,公民文化的培育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文化的构建有利于维持政治系统更稳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的重要场所,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人们已经转变了将儿童看作是“准公民”或者“有待成为公民的人”的看法,而是将儿童看作是公民。[20]不论儿童观怎样转变,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儿童作为公民的公民经验相对不足,他们需要经历更多的公民经验以应对公民社会发展。因此,在学校培育公民文化以增加儿童公民经验变得非常重要。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核心场域,构建课堂公民文化能够为学生扮演公民角色提供机遇并丰富他们的公民经验。课堂公民文化的培育不仅是对直接开设的公民课程之不足的补充,更是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
[1] 裴光勇,胡艳蓓,李继星.从模式建构走向文化自觉:“以学为本,有学无类”卓越课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6):138-143.
[2]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18,426.
[3] 陶建钟.公民身份、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一种民主与国家理论的共洽[J].浙江学刊,2009(3):98-102.
[4]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5] 李建群,杨畅.“公民文化”道德视域的哲学反思[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86.
[6] 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7.
[7]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67.
[8] 陶行知.读书与用书[C]//陶行知文集·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58.
[9]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10]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87-291.
[11] 金生鈜.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民主[J].教育学报,2005(6):7-13.
[12] 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0):65-77.
[13] 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497-503.
[14] 约翰·S·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M].单中惠,王强,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
[15] 岭井明子.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公民教育模式[M].姜英敏,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9.
[16] 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6-207.
[17] D JOHN MCLNTYRE,MARY JOHN O’HAIR.教师角色[M].丁怡,马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51.
[18] 张钦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理论评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68-73.
[19] 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78.
[20] 奥德丽·奥勒斯,休·斯塔基.变革中的公民身份:教育中的民主与包容[M].王啸,黄纬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0.
[责任编辑:黄晓娜]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05
2016-04-18
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XJ107621403)。
孙洪凯(1985-),男,河北邱县人,博士研究生;孙钰华(1965-),女,山东安丘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任。
G420
A
1002-1477(2016)08-0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