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及宣传热的归因分析
2016-03-05白娟
白 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教学新论
对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及宣传热的归因分析
白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教学组织上实现了教学内容传授和教学管理的逆序创新,开创了家校翻转的新形式。但是针对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现象,应该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审视翻转课堂在实施中形成的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家长监管任务增加、教育管理工作量增加等现实困境,对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客观剖析翻转课堂“中国热”的形成根由,警惕“技术至上”的误区,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出发点,形成对翻转课堂的理性认识。
翻转课堂;反思;归因分析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2011年传入我国以来,迅速受到教育界的热捧以及强烈关注,在教育界引起了一轮接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以翻转课堂为主题的各种教学比赛、观摩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不断涌现,成为教育行业继“建构主义教学”之后又一个受关注的热点。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教育工作者应以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发展及应用,既不能无限放大其优点,也不能无视应用价值而一概否定,应以严密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及实验,在客观研究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应用。
本文从翻转课堂在我国应用及研究的实践谈起,分析了翻转课堂在目前实施中造成的一些困扰和限制,对翻转课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探究翻转课堂过度宣传的一些原因,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促成教育界同仁对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深入思考,形成对教学手段的再认识。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国内研究概述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两位高中的化学教师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2007年他们为了帮助学生补课,开创了让学生在家看视频、到学校后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应用中受到学生的好评及逐步推广,后来经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院,在网络上使用教学视频进行远程辅导、线下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以后,这一教学模式才更多地为大众所知晓,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纵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012年,国内教育界开始关注翻转课堂这一研究领域,在2013—2015年,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及研究呈逐步增长的态势。笔者以“翻转课堂”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中国知网上共搜出相关文献5 019篇,其中以2015年为最为集中的年份,共有相关文献3 465篇。梳理相关的文献发现,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介绍上,对翻转课堂在学科范围内的应用模式、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归纳,较少涉及翻转课堂的限度分析及应用障碍的深度思考。在翻转课堂的实证研究上,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主,授课内容主要是以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为主(如世界地理、数据结构、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对一些人文、艺术类课程(如文学、语言、伦理等课程)则较少涉及;在教学评价上主要侧重认知领域的评价,缺乏对情感、技能等领域的评价;对于协作学习成果,大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再由小组选定专人进行学习心得、学习成果的汇报,但对于学生的高阶学习技能(如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则缺乏进一步深化的研究和探索。
二、翻转课堂与尊重学习者自由的悖论分析
翻转课堂的倡导者宣称翻转课堂的出发点是个性化学习,尊重学习自由,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翻转课堂不仅没有节约学习时间,反而加重了学习任务,与学校教育中所倡导的快乐学习、个性化学习形成悖论,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困境,值得深思和研究。[1]
1.大量课前微视频的学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实施翻转课堂离不开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微视频学习,一般微视频的长度为8~15 min,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主要基于微视频的学习结果。然而,在实际中学生使用微视频进行学习的时间是相应微视频时间的2~3倍甚至更多。因为学生观看的微视频,一般都包含个人知识结构中未曾有过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观看、暂停、思考、记笔记,同时可能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因此,用于学习每段微视频的时间已远远超过微视频本身的时间长度。[2]可以看到,使用翻转课堂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大大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和任务。如果每门课程都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那么学生用于课前学习的时间更长。对于学习者来说,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挂在网上,缺乏人际交流、缺乏亲身体验,无论从身心健康还是情感交流上,显然是无益的。
2.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加重家长负担
翻转课堂实施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拥有较好的信息素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控制能力,以避免在微视频学习中产生的网络迷航以及学习失控的情况发生。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家长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监督孩子。这对于广大上班族父母来说,在生活压力剧增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来辅导孩子网上学习,而且有些家长本身对网络学习缺少深入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3.微视频的录制及编辑加重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管理者负担
实践表明:教师如果要成功实施翻转课堂,必须在教学资源装备、教学设计、试题练习等方面花费较多的心血,这要求教师除了熟练掌握课程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一名普通教师来说,开展这些活动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据相关调查发现,录制及编辑10~15 min的微课最少需要2~3 h的时间,而参与这项活动的人员除了授课教师以外,还包含视频录制、编辑等多名工作人员,对于刚刚接触视频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把其他教学活动、研究中的时间投入在视频录制中,才能保障视频录制的成功。[3]但是微视频的录制成功,并不能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上的必然成功,因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包括“内化、吸收、应用”等多个环节,必须通过学习者本人的参与及构建才能取得成功,任何人也无法替代。如果各个学科都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那么学校必须投入大量的视频录制、编辑设备及人员,才具有开展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这对于教育资源紧张的国内中小学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三、对翻转课堂应用的实践反思
目前,国内部分教师和研究者开展了一定范围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心得。但是,小范围的应用并不能确保大面积使用的成功,随着翻转课堂的不断应用,随之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思考,诸如课前学生先学的质量、课内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适应性等问题均成为实践面临的难题,需要对此逐步进行思考和探讨。
1.课前先学的质量如何保障
目前开展的翻转课堂主要以家校翻转模式为主,实施的首要环节就是在家开展基于微视频的课前学习。那么,课前在缺乏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学习的质量?有学习者反映在家看视频时很难集中注意力,被网络上其他内容吸引的情况常有发生,也有因为网络、电脑等问题造成视频传输迟缓、错过知识点的情况发生。课前先学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学习者本身的学习动力、学习技能、信息素养等要素,另一方面也和学习者的环境、氛围、电脑设施等客观环境有关。[4]所以,课前先学质量的高低不同导致了课内讨论及协作上产生的起始水平差距,造成了讨论不在同一水平上发生。
在课前视频学习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有学生在微视频学习中产生疑问和困惑,该如何解决?尽管后续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问,但行为主义的基本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即时反馈相比较于延时反馈,更加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如果以传统课堂教学来看的话,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疑问和不解,可以迅速到达教师那里,教师通过及时反馈和交流,可以消除学习中的疑问和不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按照翻转课堂目前主张的先把微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再把问题带到课堂中与老师和学生来讨论,那么,就问题的反馈及时性来看,与传统课前预习的做法并无太大差别。
2.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否得以实现
翻转课堂主张在课前采用微视频、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和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请问这种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每个学习者?能否满足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是否是自愿选取这种学习方式?如果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并不认可该学习模式,那么教师能否进行调整和变革?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出现的不适和困扰,教师该如何解决?如果仅仅是以教学改革的名义,学生被迫接受这种学习方式,那么何谈学生的自由学习和学习的个性化开展?
3.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否提升
成功实施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由以前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但很多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来的教学顺序进行了逆向调整,把以前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转变为采用网络微视频的方式进行传播,把自己由以前的一个显性主导者转变为一个隐形主导者,对教学的定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角度,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如应用、分析、评价等能力)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和培养。长此以往,翻转课堂只是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传递教学内容,具有信息技术教学的形似,而缺乏信息技术倡导的创造性、创新性的培养。
4.单一教学模式是否可以包打天下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其中包含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都是不断变化的,要实施成功的教学,需要依据不同的因素具体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取得育人的成功。[5]如果将翻转课堂作为一个以不变应万变、固化、僵硬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能力的综合提高。以实际教学为例,语文、数学等课程和思想道德、音乐艺术、物理、化学等课程在认知发展、情感培育、技能发展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以语言文化掌握为目标的外语课程,和强调动手实验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在授课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并非任何学科都适合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学生、教师在学习(教学)风格、学习(教学)态度、学习(教学)经验上的不同和差异,只有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个性化的调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成功。
四、翻转课堂宣传热的归因分析
不可否认,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改革和尝试,对传统教育在教学观念、组织方式、评价实施等方面都带来新的变革和尝试,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然而,翻转课堂的持续应用效果,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思考。针对目前翻转课堂“中国热”这一现象,还要进行冷静的剖析和思考,理解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
1.媒体的过度宣传
翻转课堂的“网络暴红”与可汗学院的巨大成功密不可分。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广泛发达的今天,“可汗学院”以及“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继《纽约时报》和《环球时报》发文刊登有关翻转课堂的应用及概念时,国内媒体也及时对翻转课堂的应用进行了报道,报纸、电台、博客、微信、微博等各种宣传媒介纷纷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宣传,国内随即也形成了一股翻转课堂热的现象,在过度的宣传引导以及盲目跟从后,翻转课堂似乎变成包治传统课堂顽疾的百变良药。因此,媒体的过度宣传成为翻转课堂“中国热”的强大推力。
2.在线教育的利益驱使
互联网产业在渗透教育的过程中,企图像颠覆传统零售业、传媒业一样获得迅速发展。2012年,在线教育市场呈现逐步升温的局面,大量的资本迅速涌入在线教育行业,为在线教育行业注入新的活力。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到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近千亿元人民币,大量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教育行业。与在线教育繁荣、蓬勃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优质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短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产品没有竞争力、不谙教育规律及互联网技术的公司纷纷倒闭。基于此,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一经引入,立即获得巨大关注,成为各个互联网教育机构争相追逐及宣传的资本。
3.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改革、教育资源公平的热切期望
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在这些呼声里,既有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诉求,也有对教学方法和学校育人模式改变的希冀。学生和家长希望通过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方式解决目前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社会弊端,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努力进行尝试和改革,但相关问题依然存在。翻转课堂的出现,似乎让广大家长和学生看到了希望,通过翻转课堂,广大学生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学习资源,成绩高低不同的学生也能获得公平的课堂待遇,差生受歧视的现象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所以,学生、家长等社会民众对解决教育弊病的热切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转课堂在国内迅速升温。
4.学校和教师的宣传资本
不可否认,翻转课堂的出现,为一些学校和教师带来一定的利益。以翻转课堂为名义的各种观摩课、交流课、研讨会、课题讨论等层出不穷,一些学校以教学改革的方式申请相关的项目支持、经费支持,继而获得一定成果作为宣传资本及晋级资本。更有甚者,有学校在未征求一线教师意见的情况下,以行政的方式强制推动翻转课堂在校内的实施,对教学方式变革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全局的分析及应对。这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是为了广大民众服务,教育不应成为一些人、一些机构捞取资本的手段。同时,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不应该在教学中被过度使用,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结语
翻转课堂的出现,既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面向教育变革的急切呼声。但是在面对翻转课堂这一新兴事物时,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切实研究其适用范围和适合环境,切莫盲目扩大及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多年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媒介和手段,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但信息技术既不是教学的必要条件,也不是教学的充分条件,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重要促进条件。所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个人的方式开展课前学习,无论是电脑,还是书本、资料、谈话、实际调查等,均可以作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校也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不迷信于把翻转课堂作为有效教学的唯一可行方式。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靠某一种或某一类方法就能解决。[6]综上看来,翻转课堂未必是课堂改革的唯一良药,因为教育是多元的,不仅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和掌握,还包括情感的交流、人格的完善、审美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这些不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就能解决的。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真正的教育是人格的培养,信息化教学不应作为教育变革的唯一希冀和唯一手段。
[1] 谢利民.我国半个世纪 “减负” 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5,6(3):20-25.
[2] 孙春兰,牛秀荣.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1):81-83.
[3] 汪晓东.“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14-04-24(6).
[4] LAGE M J,PLATT G.The internet and the in-verted classroo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11.
[5] 徐继存.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化的方法论考察[J].当代教育科学,2007(3/4):29-31.
[6] 田友谊.课程改革:“ 外来”与“本土”的融通[J].教育科学研究,2008(8/9):23-25.
[责任编辑:陈学涛]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08
2016-03-1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科研课题(14Ba009)。
白娟(1978-),女,陕西礼泉人,硕士,高级工程师,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G424.2
A
1002-1477(2016)08-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