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诗歌写作教学方法刍议

2016-03-05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象诗歌教师

赵 捷

(1.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湖小学,安徽 合肥 230601)



语文视角

义务教育阶段诗歌写作教学方法刍议

赵捷1,2

(1.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湖小学,安徽 合肥 230601)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积累、感悟,让学生的诗意得到萌芽,还需要把目光投放到“运用”上,这将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打下基础。让学生在诗歌写作方面实现阶段的无缝衔接,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运用适当方法让学生学会诗歌写作,实现诗意的萌芽到诗意的栖居。

诗歌写作;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垒筑了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根基。诗歌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从古诗到律诗再到新诗,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昔日的一些教材和工具书,如《声律启蒙》《诗韵合璧》等已经很少运用。“现时,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种类繁多,但真正适合做教材的甚少。这些书,谈要做到怎样的多,而教人怎样去做得少。”[1]“诗词还是被冷落的,比起香港、台湾来,差距更大。”[2]纵观义务教育阶段诗歌教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对诗歌的教学都止于体会诗中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虽普遍达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想象,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感受鉴赏能力”这一要求,但离课标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标准还有一段距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与评价中明确提到: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到高中阶段的“尝试诗歌创作”,这也就意味着诗歌教学需要往前再走一步,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写作,由诗意的萌芽到诗意的栖居,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实现阶段的无缝衔接,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和建立健全人格。

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应该怎样教,具体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笔者诗歌写作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从好诗题开始

好的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诗歌写作也讲求好诗题。例如,食指的《相信未来》、顾城的《一代人》等,这些诗题本身就具有象征含义。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题的破解和感受能力,继而引导他们学着拟诗题。笔者曾要求学生诵读《亲近母语——日有所诵》里的诗歌,并对其中的一些诗歌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曾尝试挑出学生未曾读到的诗歌,将诗题去掉,把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自行拟题。如投影台湾诗人罗青的诗:

袖子里

一阵轻微的骚动之后

吐出来的

竟是夜明珠一颗

啊!一颗

又大又圆的

月亮

一片黑云

张开巨大无比的黑袖子

张开巨大无比的黑袖子

东扬扬,西扬扬

把身前身后的星星

吸尘器一样地

全部吸了进去

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说说里面好玩、有趣的东西,让他们想一想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给这首诗什么题目?学生普遍理解这是在写夜晚,而学生感兴趣的是里面想象奇特的比喻,“黑袖子”“吸尘器”“夜明珠”。拟题环节,有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拟题为《奇妙的夜晚》,有的则认为“黑袖子”这个意象贯穿整首诗,所以拟题为《神奇的黑袖子》……在学生表达结束之后,我再出示这首诗的题目——《魔术师》。一阵唏嘘之后,学生自己已经开始想为什么叫这个题目,我也顺势引导学生将自己拟的题目和原题作比较,揣摩作者用这个题目的妙处所在。在交流后,学生普遍认为,这首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来描写夜晚的天空,“黑袖子”这个意象有两个动作,一个是“吸”,一个是“吐”,“黑袖子”意象再加上这两个动作,让人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表演,准确地说是魔术表演。因而拟题为《奇妙的夜晚》太过直接,没有诗意;拟题为《神奇的黑袖子》也不能体现表演的过程,不能概括诗的内容,而作者的题目《魔术师》则拟得既有诗意,又恰如其分,甚妙。

在体味了诗题的魔力之后,接下来我便让学生根据这个诗题进行仿写。我启发他们:大自然中还有很多“魔术师”,比如“春风”“冬雪”“秋雨”等等,后再让学生联想魔术师还有哪些道具,可以通过哪些动作变出或变没物体,这些物体要与你想写的主题有关。于是有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

魔术师

三月落到大地上

悄悄跑到大家的身边竹笋探出了脑袋

张开巨大巨大的斗篷桃花张开了笑脸

东抖抖,西扬扬啊!燕子们

就藏起了冬雪也收到了信儿

再往上一抛飞了回来

就有无数的宝贝三月的宝贝

被抛洒出去热闹了全世界

虽然这首诗是一首仿写诗,但是小作者将春天的景象、魔术师的斗篷和变出宝贝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已经具备了诗歌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根据诗歌拟题,再根据题目仿写,常做这样的交流和联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二、捕捉意象,运用艺术手法表达情感

诗歌是用意象传递情感的文体,学习写诗必然绕不开意象。写诗时要首先确立主题,定下情感基调,再根据情感基调捕捉意象,最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对“意象”这个客体有明确的认识,并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这离不开课堂上的积累,也需要日常细致的观察。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手法,如比喻、借代、象征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会使诗歌更加含蓄、生动。所以教会学生在诗歌写作过程中运用比喻、借代、象征等手法也非常重要。

“诗作者将无形的观念、思想、事物的本质规律或理性认知转化为具体、直观、生动、个别的感性形象,情景交融形神契合。”[3]这种感性形象,中国古代论称为“意象”。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在诗词教学和诗歌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意象”这个词的认知水平,并让学生学会围绕意象去考虑、去构思诗歌写作。例如,我在教学中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子,先与学生一起欣赏这首元曲,整体把握其中“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之情。”再一起着重分析该作品的意象,让学生们明白这首元曲中诗人用一幅深秋景象的图画去渲染游子思乡之情,多个别有深味的、意象的运用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使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给人衰败感,然而却意在跟流浪人进行对比:再萧条,乌鸦在天黑时还有个窝作为归宿,可是流浪的人呢?只能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形容的是宁静舒适的景象,这样的景象自然会引起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接下来作者用“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来形容游子,没有说出其中情感,然而凄凉之意尽在其中,真乃“断肠人”。 在举例讲解之后,我让学生小试锋芒,选择几组能表达思念亲人之情的意象写下来,越多越好。学生写了很多:圆月、茱萸、奶奶的手、老家门前的枣树、香艾、雄黄酒……

在学生理解了意象之后,不急于让学生立刻写诗,接下来需要让学生理解比喻、借代、象征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使用。在诗歌中运用比喻、借代要新颖、贴切,我曾以美国诗人苏珊·麦金太尔的《树干像支长笛》、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等诗句为例,让学生体会诗中运用比喻之妙。在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时,我则告诉他们中国古代将松、梅、兰、菊称为四君子,就是从象征的意义上来说的,并带领他们赏析宋代郑思肖的《画菊》、唐代崔道融的《梅花》、清代康熙的《咏幽兰》、清代郑板桥的《竹石》等,通过诗歌具体感知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情感,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之处。

在此之后,我开始让学生选择单一或者多个意象,运用一种或者两种艺术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是抒发自己的理想,或者其他情感。要求是先确定感情基调,再筛选意象,然后运用语言修辞表达。 学生习作例举如下:

腊肉

腊肉总在冬季里等我

一排排挂在爷爷的墙头

入秋了

我想把秋天砍下来

扛进爷爷家灶台

烹调腊肉

坐在木头桌边看爷爷

笑眯眯地喝酒

稻草人

我曾是田野里的稼禾

被爹娘守护幸福成长

元宵过后

爹娘装满行囊去了远方

我不动声色隐藏泪水

收集枯黄了的枝叶

把自己扎成稻草人

默默守在原野……

这两首具有创造性的诗歌,两位学生分别选取了“腊肉”“稻草人”这两个意向,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前者是期盼过年和爷爷团聚,后者是留守孩童对父母的牵挂,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对母语的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斟酌诗歌的分行排列,品味诗的韵律

分行排列是诗歌外在形式最为显著的特征,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形式表达,有扇形诗、梯形诗、工形诗等等,有时候简单的一段话,进行一番分行排列之后,就能变成一首诗。如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本来很平常的便条,经过分行排列之后,变成洋溢着家庭温馨的诗歌,诗歌分行排列的确有魔力。在教学中,可以找一些好诗,取消其分行,然后让学生自行分行断句,再对照原诗,看看分行断句的差别,从中体悟原作者在分行中的良苦用心,也为自己写诗分行断句打下良好的语感基础。

而古典诗词则不仅仅讲究外在形式,也讲究押韵规则、平仄规律等。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作系统,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写作技法指导时,其实不必面面俱到,因为一则教师自身很难全面地掌握这套庞杂的创作技法,二则学生也很难学会这些。所以,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只要告诉学生简单的押韵规则、平仄规律、对仗规则即可。在掌握基本的创作技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古典诗词创作了。

四、依托课文,写抒怀诗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学生诗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提笔写作。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创作灵感的直接途径就是让学生为所学课文写一首抒怀诗,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这种形式的创作既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诗词写作兴趣。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创作要经历模仿和自创两个阶段。

1.模仿阶段

在模仿阶段,学生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积累,借他山之石为我用。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的过程其实也是经验的重组过程,学生在模仿经典过程中能寻找到创作的基点,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在诗歌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认可和鼓励学生模仿,这将为他们之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如在学习了《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之后,学生仿写了一首抒情小令:

三亚落日

海水细沙白鸥

湛蓝赤彤金红

欢笑蹦跳潇洒

夕阳西下

旅游人在三亚

2.自创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作会慢慢进入自创期,此时他们的作品从形式到思想都会呈现独特的个性,让人眼前一亮。如在学习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之后,很多学生的感受不仅在“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上,他们对古人这种亲近自然的教学方式非常向往,进而联想到自己学习生涯中的几次春游活动,有生写了一首诗《二十九日游紫蓬山购得风铃》。

二十九日游紫蓬山购得风铃

巧女素心结风铃,

槐枝春满吹梵音。

夕阳燕语归来早,

闲庭品茗醉光阴。

而在学完苏轼的七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之后,有名学生有感于头一天(四月二十七日)的风雨,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二十七日风满楼感念四月将尽》。

二十七日风满楼感念四月将尽

烟霞向晚山风起,桂叶摇落柳腰细。

蒲草新芽吹芦短,白鹅引颈望田鸡。

搁书始觉桃良末,埂上尤卖干笋衣。

樱红波翠桐花谢,待将梅酒陪荷笛。

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时期还会热衷于“古调新弹”,和古人写同样的“命题”,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古诗新作展现了学生无穷的创意,也表现了他们对语言娴熟的运用能力。我想,这种体验即赋予了学生和古人超越时空对话的机会,也成为他们的诗意从萌芽到栖居,诗歌得以创作的深沉背景。而这种教学方式也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上述四种诗歌写作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佳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诗有深刻的感悟能力,也让诗歌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让诗歌丰盈他们的生命,在诗情画意里感悟人生,做快乐有灵性的美丽孩子。

[1] 薛汉贤.诗词写作教学浅议 [J].中山大学学报,1991(24):79.

[2] 叶元章,徐通翰.中国当代诗词选[M]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12):13.

[3] 涂明求.诗歌写作教学的“发现—构思—表达”三步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9):126.

[责任编辑:黄晓娜]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14

2016-04-05

赵捷(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小学一级教师。

G623.24

A

1002-1477(2016)08-0056-04

猜你喜欢

意象诗歌教师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诗歌岛·八面来风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