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大平衡点
2016-03-05秦灿慧
秦 灿 慧
(广州市黄埔区姬堂小学,广东 广州 510700)
教学新论
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大平衡点
秦 灿 慧
(广州市黄埔区姬堂小学,广东 广州 510700)
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把握好“得”与“失”的平衡点,在活动实施中把握好 “扶”与“放”的平衡点,寻求变革的坐标,才能使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服务学习;平衡点;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13学年以来,我校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在活动中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对学校常规的学生春秋游进行了一场变革——即在“1,2,3,4,5,0”服务学习理念[1]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正如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说:“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比起“听”和“看”,“做”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更为深刻,通过“做中学”,使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能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2]
在这场变革开展两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一直伴随着许多争议。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多次较为深刻的反思。反思不是对于活动本身的全盘否定,而是“有扬有弃”,如果活动理念本身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必须在自己的具体操作中去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教师及学生反映的各种问题,笔者分析认为,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把握“得”与“失”的平衡点,在活动实施中把握好“扶”与“放”的平衡点,寻求变革的坐标,才能使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一、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要把握好“得”与“失”的平衡点
活动开始前曾经听到这样的反馈:“以前春秋游我们班主任还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现在搞服务学习,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确实,以前的春秋游活动中,行程及路线都是旅行社规划好了:通常是到了活动地点以后,低年级的以排队参观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以分组活动为主。活动的主要内容无非三点:一是“看”,二是“玩”,三是“吃”。由于没有带着明确的活动目标及任务去“看”去“玩”,所以活动结束后进行回顾和反思时,学生往往无话可说,他们通常已经不太记得自己“看”时学到了些什么,“玩”中收获了些什么,很多孩子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吃了很多“垃圾食品”。即便教师进行了全程参与和管理,可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所“得”仍然非常有限。
变革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孩子们小组合作制订活动方案、行动路线、找地图、自己确定活动的任务及目标,设计问题并预设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时之间都感觉十分不适应。教师们心里总会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么小的学生,他们懂得进行活动预设吗?现场会不会失控?出现安全问题怎么办?学生真的能有所收获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要完成自己教学理念和方式上的变革,其出现困惑、迷茫、质疑甚至是抵触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孩子们“习惯了吃送到嘴边的食物,不会自己找食吃”的被动学习习惯也非一天两天能够改变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难免会有些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曾说过:“教孩子自己吃、自己洗、自己穿衣,比喂孩子吃、替孩子洗、替孩子穿衣更是乏味,更加困难,更需要耐心!前者是一个教育者的工作,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的简单的呆板的工作。”虽然仆人的工作看起来比教师更为顺利和高效,但是他们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最终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而这才是教育最终的“得”[3]。因此,作为教者,我们必须坚持“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即便是刚开始运用服务学习理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既辛苦,又困惑,看起来也没有之前的方式那样顺利,感觉好像“得不偿失”,但是为了孩子们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也要坚持。实践证明,对于引导得当的班级,特别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高年级,一旦孩子们学会运用服务学习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较多采用自主管理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大大减轻工作量,还会不断收获孩子们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愉悦。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如果孩子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这将是他们最大的“得”,也只有这种“得”才会受益终身。所以,我们宁可在活动初期有所“失”,也尽可能地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也就是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还给学生,教师才能收获“最终的、最大的快意”。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场变革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逐渐实现教育教学观念上的革新。观念转变了,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
二、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要把握好“扶”与“放”的平衡点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年级,“保姆式”的教师随处可见,他们对学生的大事小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而用服务学习理念组织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采取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组学习方式,但是对于中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如果教师突然放手,其后果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师把握好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扶”与“放”的平衡也显得十分重要。
所谓“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4]教师们普遍认为中低年段学生受到年龄、个人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敢“放”,却忽视了中低年段的学生同时也具有“好奇心重,乐于自主尝试,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等优点。可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最大化吸收信息并内化成主体经验,迅速建构整合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新知探究中尝试新获得的学习经验。[5]那么,教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把握好“扶”与“放”的关系呢?
1.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预设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如“无本之木”不厚实,没有充分预设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制订活动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参观白云现代农业基地之前,我校就组织师生以校园中的植物为主题,在短短的1 h中,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教师设计了认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观察树木和花朵的形状、测量树干的高度和树干周长,并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出直径和半径、利用大小不一的树叶做出哨子,吹出长短不一、音色各异的哨声等方案。比较而言,教师方案更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学生们的方案则展现出他们开阔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极强的行动力,如用榕树根须做鸟巢、用落花做花环、用掉落的树枝做弹弓等等。
在活动结束后,各班对综合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预设是否充分,是影响校外综合实践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校外综合实践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前提是其探究的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段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以及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自主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做好“扶”的工作,即引导学生设计和筛选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设计岭南印象园参观活动清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岭南印象园的资料,了解岭南印象园主要的特色是什么?在园区的特色“乡土风情和岭南民俗文化”中你最想了解的是哪些内容?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去了解这些内容?你们准备走什么路线?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设计活动清单,当其设计的问题出现较大偏差的时候教师及时进行“扶”正,这是面向中低年级学生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做好的。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历练,学生对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及方向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到高年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清单了。
3.教师要在“放”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控
再好的活动预案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段的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自律性、有意注意时效性、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种子”的领导能力也有待加强等多方面原因,因此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常常偏离原定方案。因此,“影子教师”在关注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力度,特别是注重对于“种子”领导力的培养。例如,四年级有一个活动小组原定的目标是了解岭南特色建筑,但是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孩子偏离了原定的活动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先引导“种子”进行组内的调控,如果“种子”的组织能力仍然不够的话,才需要教师适时进行调控。
4.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后的总结、反思和展示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心理学家认为:“激励犹如孩子成长的营养剂。”因此,我们可以在活动之初指导学生制订评价方案,让学生了解活动结束后会有怎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活动中。在作品展示环节后,可以用师评、生投票等方式选出优胜,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孩子们明确活动开展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样的,从而指导学生今后的活动开展。在进行活动反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介绍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或对如何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提出建议;或对活动过程中好的做法进行经验交流等,促进学生活动经验的积淀,并学习理性地思考问题,让反思的过程成为其“再学习”的过程。
在评价环节,应多采用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具有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才是一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绝对的、唯一的标准,但笔者认为,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要突出问题特质,一定要有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得学生不仅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会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过程特质,一定要让孩子充分经历活动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退居幕后,成为一名“影子教师”,真正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成为一位“平衡大师”,慢下来、静下来,在动态的微调中形成“得”与“失”、“扶”与“放”的平衡。而目前进行的综合实践的变革就是要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毫不畏惧地将自主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虽然开始总会“节外生枝”,但是他们却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由生长。“相信学生,你就能收获惊喜。”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理念引领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生长的时间和空间,来静待花开呢?庆幸的是,我们一直在路上。
[1] 宋丽范.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这样上[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67.
[2] 邹可享.服务学习视野中的中小学生春秋游[M]//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27-31.
[3] 赖小林,丁振源.“做中学”: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J].教育研究,2005(6):89-93.
[4] 许敏峰.教:更好地“让学”[J].江苏教育,2015(33):1.
[5] 李晓飞.第一学段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放”和“收”[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10):14-15.
[责任编辑:陈学涛]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11
2016-01-16
秦灿慧(1981-),女,湖南湘潭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2012,2013年度“广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4年度政府嘉奖。
G424.28
A
1002-1477(2016)08-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