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价值

2016-03-04张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理论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科学发展核心价值观

□张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价值

□张丽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软实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成为日益重要的国际竞争要素。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既能为我国对内的科学发展提供战略基础,又能为我国对外的和平发展提供战略环境。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处于统摄和主导地位,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科学发展;和平发展;核心价值观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4.009

在战争与革命时代,资源、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弱是影响乃至决定国际竞争优劣的核心要素。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硬实力”独霸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软实力”成为日益重要的力量,与“硬实力”共同左右着国际竞争,影响着国际格局。“软实力”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1](P11)文化在一种更深层次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价值和外交政策。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既能为我国对内的科学发展提供战略基础,又能为我国对外的和平发展提供战略环境。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处于统摄和主导地位,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1 科学发展要求提升文化软实力

由于时代环境及自身认识局限等原因,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向下的发展观和片面的经济发展导向下的发展观两大阶段。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发展观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可回避的。前者由于时代主题的变换而失去其指导性,后者则由于其片面性亟需完善。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造成了唯GDP马首是瞻的“经济发展主义”。这一方面造成了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也造成精神文明建设中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即道德价值的失落、精神世界的空洞以及随之而来的外来文化的渗透。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以及“怎样实现这种发展观”。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发展。这里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与“软实力”理论的发源地美国相区别的中国特色。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意在说明在美国硬实力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美国如何通过“软实力”来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用这种“软实力”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美国“软实力”战略实施的直接后果是世界的“美国化”,直接构成对其他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威胁,其“软实力”概念背后同样是强权政治色彩,只是手段从“硬”变“软”。即美国的软实力发展更多是对外指向、“外软内硬”的。而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软实力战略则明显不同。首先,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即中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统筹兼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题中之义。因此,我国的软实力发展对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文化对内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次,与美国将软实力发展作为保障霸权利益的手段不同,注重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反对霸权和强权。因此我国的软实力发展对外在于尊重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文明,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中国对外交流,增强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正因为这种差别,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被认为是被动的,而这种“被动”恰恰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特点之一,是不包含进攻性的友好的“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改善我国软实力建设滞后现状的战略选择。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文化积淀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还需要自觉的建设。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明显不均衡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整体发展格局中的“短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外文化互相渗透博弈的过程中,立足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国人的引领作用被弱化干扰,国人“文化失范”时有发生,并构成了文化认同的潜在危机,甚至造成民族凝聚力的离散和对党和国家政治合法性的威胁。第二,虽然我国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但我国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能力还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的能力不足,造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的削弱。从中国难以出品类似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种风靡全球的浓郁中国风作品就可见一斑。第三,我国缺乏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明确战略目标。在“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规划中,虽然内在包含文化软实力目标,但明显较为笼统且难以改变物质层面的重要性更加凸出的现象。这与美国形成对比。早在2002年,美国就在其出版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在全球倡导并保卫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列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之一。拥有这样的先觉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在拥有超强“硬实力”的同时,还能在全球建立文化软实力的“日不落帝国”。第四,我国增强对外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意识较为被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临时采取和反应性的,用以反驳‘中国威胁论’和改善中国在国外的形象。”[2]这就使中国在西方传媒主导下的国际传媒秩序中丧失话语优先权,在被动地、防御性地化解“中国威胁论”的过程中宣传中国“和平发展”主张,使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受限且较为单薄。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并不会独立发生,它还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理念。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的三个来源分别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文化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因素渗透进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中,并通过后两者体现出来。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使我国的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迅速建立政治互信,增进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增强硬实力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增强文化软实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文化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至关重要;增强文化软实力能够增强国内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以更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饱满的精神面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还能够使中华文明以及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文化价值观广为接受,进而为中国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进入中国,为我国硬实力的增强提供条件。

2 和平发展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开放的、共赢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和平发展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挑战,即国内由于外来文化冲击带来的“价值失范”乃至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国外由于“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的干扰造成的我国国际发展环境的恶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成功应对以上挑战的战略选择。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和平发展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的战略选择。首先,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在强权逻辑下推行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必然带来“硬实力”基础上强势的文化攻势,带来其他民族在文化、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上的“美国化”。这就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直接威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软实力就能够迎接这一挑战,保持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其次,巩固并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部分。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着我国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关系着我国能否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意识形态正受到“软实力”战略的隐形挑战。利用全球性传媒进行文化产品、先进技术的输出,以及外交活动西方式的所谓的“普世价值”的输出,都成为“软战争”的重要方式,并构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威胁。从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对苏联进行的各种方式的意识形态渗透可见一斑。对此,我们要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改革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和手段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打好这场“软战争”,为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施和平发展战略提供坚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应对“中国威胁论”,为和平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发展是“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3]的开放的、合作的、共赢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革命主导下的发展观和经济增长主导下的发展观忽视文化道德等软实力的建设,造成我国软实力发展的滞后。而我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加上众多资本主义强国“国强必霸”的历史行径,使得中国的崛起成为一件让世界担心的事情。尽管“和平发展”是我国的一贯发展方针,尽管我国外交活动中频繁开放市场并对外投资,并且通过对外投资援助践行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但仍然难以阻止“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与中国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正如墨西哥的戴维·皮林所言,美国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发动了多次战争,中国从未发动任何战争,且采取全方位的“微笑外交”;但美国基本上被认为是一个和善的强国,而中国的邻国却期盼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并总是惹人怀疑。[4]究其原因,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的缺失首当其冲。正因如此,龙志安才表示,中国的崛起存在意识形态的空场,并且这个空场必须要填补。[5]否则,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崛起、中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文化软实力的严重滞后,会让众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小国惴惴不安地揣测:这个国家强大之后要做些什么?[9]这种不安必然会成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根基。

瓦解这种“中国威胁论”,固然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更有必要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式来从根本上撼动“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根基。首先,我们需要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展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爱好和平的特性、中国近代饱受战争之苦的经历、社会主义价值的和平属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与和平稳定的密切联系等等,都是中国和平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基础。正如习近平所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3]其次,我们需要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增强国际话语权,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任人打扮”的现象。要主动通过现代媒体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产品输出等多种方式,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自主打造立体的中国国际形象,包括多元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稳定美好的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的地区与世界大国形象、亲和有活力的开放大国形象。[7]最后,中国还要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体从政府推广到社会组织、乃至企业以及普通大众。通过社会组织的实际行动、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普通大众的言行等,共同提升文化软实力,共同塑造立体的中国国际形象,为破除“中国威胁论”、实行和平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处于统摄和主导地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的价值创造,核心价值观则在一定文化体系中处于最主导地位,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和生产方式本质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纲举目张”之举。因此,继中共十七大第一次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目标之后,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8]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指标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弘扬中华文明和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9]一脉相承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动力。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的变化,要求我们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提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到当代中国,用以指导当前社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用以激励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呼应了这一需求。正如习近平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0]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奉行文化霸权主义,我们鼓励文化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中国落实升华后呈献给世界的“明信片”,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做出的自己的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在当代中国的延伸发展和实现形式。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独立富强的奋斗精神、励精图治的革命精神和改革精神、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等等,并吸取了世界文明优秀发展成果;用扎根中国文化,立足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的方式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0]是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时,提出了现阶段对社会层面和对个人层面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落实到当代中国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提升对内凝聚力和对外感召力的双重效果。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所共同认可或遵循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能够使个体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精神纽带。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苏联发展的历史中可见一斑。苏联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上确立的“国家之上”的核心价值观鼓舞苏联人民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实现卫国战争的胜利。而由于斯大林对核心价值观的极端化及之后的扭曲,苏联出现了核心价值观的空场,进而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倒向了“人道主义”。普京上台后提出“俄罗斯新精神”对俄罗斯核心价值观进行重建是俄罗斯重新走向稳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对我国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凸显以及改革开放后价值多元化的国内现实,还有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暗流涌动的国际背景,都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大公约数”,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权稳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有力体现和解读。如果说中国更多注重行动上的“微笑外交”而缺少文化上的展示和说服,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是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全方位解读和佐证。它表明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追求,表明了中国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中的和平、和谐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多元主体和多条渠道。不同于此前以政府为主体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做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表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10]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的发展目标,则使政府、社会团体、公民个人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体。政府发展规划的制定、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公民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从而真正将提升文化软实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美国软实力正在影响世界[EB/OL].美国中文网,2012-08-05.

[3]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EB/OL].新华网,2013-01-29.

[4][墨]戴维·皮林.中国软实力为何赶不上美国[N].参考消息,2011-11-16.

[5]龙安志.为何一个超级大国需要理想[N].(香港)南华早报,2007-01-09.

[6][新]郑永年.中国应追求“文化的崛起”[N].(香港)信报,2006-02-21.

[7]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新华网,2013-12-31.

[8]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9]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2013-08-20.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 OL].新华网,2014-05-08.

责任编辑文嵘

作者简介:张丽(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046-04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科学发展核心价值观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